李承乾謀反——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2021-01-09 白丁少年

讓魏徵當太子太師輔佐李承乾,李世民的用意其實有兩個:

1、安定民心。因為李世民要換太子的謠言,早已在路邊社傳的沸沸揚揚。

現在李世民把最信任的大臣魏徵派過去,就是向世人表明,他是不會換太子的。

2、李世民還抱有最後一絲希望。

那麼多人不能讓太子改邪歸正,也許是這些人的能力不夠。魏徵這劑猛藥了,李世民親自嘗了幾十年,次次都能藥到病除、保質保量,也許對太子也會有效。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看,怎麼著這都是一番好意。但在李承乾看來,就不是那個意思了。

魏徵是誰?原來輔佐過李建成的人啊,之前派李綱來,現在派魏徵來,老爹你到底啥意思?

所以,李承乾不僅沒有啥改變,估計還嚇得夠嗆。不過,這時候魏徵已經病入膏肓了,轉年的643年1月就病死了,時年63歲。

李世民給了這面鏡子最大的哀榮,至少兩次親臨其府,每一次都痛哭不已(太宗親臨慟哭),並賜給了魏徵最高級別的諡號「文貞」(宋以後是文正),陪葬昭陵。

就在李承乾一步一步走向深淵的時候,作為他的對手李泰卻在不斷地贏得李世民的歡心。

李泰一方面結交了一大批文武大臣,讓他們在老爹面前為自己說話。一方面親自下場,不斷地拍老爹的馬屁。

李世民最得意的書法是自己的飛白體,李泰就經常模仿李世民的飛白體。

李世民喜歡召集一批文人編寫書籍,李泰也召集了一批文人,在文學館裡鼓搗了四年,整出了一本《括地誌》。把李世民高興的,將這部書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

李世民對老婆長孫皇后一直念念不忘,李泰就在洛陽龍門石窟為母親開鑿了賓陽南北兩洞。

當年火遍全國的佛像剪刀手,就是李泰給他媽鑿的

這個舉動一下子就戳中了李世民內心最為柔軟的地方。

佛龕落成之時,李世民特意從長安跑了800裡,到龍門石窟主持了完工儀式,並讓大書法家褚遂良在洞內刻了一個《伊闕佛龕碑》。學書法的人,肯定臨摹過這個碑,大家去龍門石窟的時候一定要刻意去看看。

連續三個馬屁,拍的都如陣陣清風,既在無形之中,又能沁人心脾,讓人挑不出任何毛病。

甚至你都不能他是在拍馬屁。愛書法、愛編書、愛老媽,全都是正義無比的舉動,如果不是後來他奪嫡的欲望太明顯,我們真不能對他有任何批評。

這麼懂事的孩子,別說李世民喜歡了,絕經的女人看了估計都恨不得再生個。

李泰的苦心付出也得到了巨大的回報,李世民對他的寵愛逐漸到達了史無前例的地步(其寵異如此):

李泰太胖,李世民不讓他減肥,反倒是怕他上朝太辛苦,就讓他坐著轎子上朝。

李泰嫌家小了,李世民就把長安佔地30頃(大概200萬平方米)的大唐芙蓉園賞賜給了他。又在東都洛陽賜給他了一座佔地面積大概30萬平方米的超級大宅子(如今北京故宮佔地面積才72萬平方米)。

李泰覺得每個月的生活費有點少,李世民就一個勁的給,一直給到了超出太子李承乾的地步。

李泰覺得三品(宰相)及其以上的大臣輕視了他,李世民不分青紅皂白就把這群人全叫了起來,大罵了一通,嚇得宰相房玄齡都瑟瑟發抖。

隨後,李世民命令這群大臣以後在大街上見到李泰等親王,都要站在馬路邊畢恭畢敬的行禮,否則就嚴懲不貸。

禮部尚書王珪認為此舉不合禮制,李世民卻拋出了一句驚天的暗示:世事難料,萬一太子掛了,你們怎麼知道各位親王以後不會是君主?

此話一出,朝堂震驚。大臣們多想,真不能怪大臣,是你李世民太直白了啊。關鍵時候,還是魏徵挺身而出提醒了李世民這話的分量。

雖然最後李世民收回了成命,也多次表示不會廢黜李承乾,但是這句話仍然成了壓死李承乾的最後一根稻草。已經被逼到絕路的李承乾,終於開始反擊了。

李承乾本來只是想搞掉弟弟李泰。但是,他派人上書誣告李泰之後,發現一點用也沒有,李世民根本就不信這種事,還下令要抓誣告的人。

一個小計沒有成功,按道理講應該再接再厲,繼續發揚雞蛋縫裡挑石頭的精神,罵罵李泰奢侈浪費啊,吃飯吃的太多啊,在街上多看了幾眼美女啊等等毛病,告的多了指不定李世民就相信了。

但是,李承乾已經失去了耐心,倆6有人管,直接就放出了王炸,開始搞政變逼宮了。

第一個被他拉下水的是東宮的保安隊長賀蘭楚石。然後賀蘭楚石又把自己的老丈人吏部尚書侯君集給拉下了水。

公元640年,侯君集率大軍滅高昌的時候,貪汙了不少寶貝,李世民知道後大怒,就把他關到了獄中。後來,副宰相岑文本為他求請,李世民就借坡下驢把他給放了出來。

這本來就是李世民的帝王之術,誰立下大功,他都會先打擊一番。對方如果沒有怨言,就證明此人忠心可用,以後就敢把大事交付給他。

對方若有怨言,證明此人還需要再鍛鍊。當年李靖滅東突厥那麼大的功勞,不也被李世民給狠狠罵了一通嘛,李靖忍了,然後李世民就讓李靖做了宰相。

現在的很多領導也喜歡用這一招,如果你原來和老闆的關係還挺好,立了大功之後,老闆不但沒有獎賞,還雞蛋裡挑骨頭罵了你一通,一定要暫時先忍者,裝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過段時間他大概率會更加重用你。

我不是在開玩笑,以前和幾個老闆吃過幾次飯,這基本是他們的共識。可惜的是,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這種鳥氣,大部分人都在黎明前,氣勢洶洶的和老闆鬧翻了。

侯君集就是這樣的人,他根本就沒有領會到李世民的意思。出獄之後,一心就想著謀反了。

但是,侯君集又屬於有賊心沒賊膽的老頭,和李承乾結成同黨之後,天天害怕事情洩露,整宿整宿的睡不著。為了給自己壯膽,他又決定把時任太子詹事的張亮也拉下水。

張亮是誰?當年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他去洛陽招兵買馬,但半路上被李建成搞進了監獄百般折磨,這人竟然死不鬆口,沒有透露半點秘密。

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便給這位久經考驗的老一輩革命家了重任,位居凌煙閣24功臣第16位。

他現在雖然為太子詹事,但幾年之前人家可是相州大都督府長史啊,而當時李泰正好遙領相州都督。說白了,張亮正是李泰的人。

所以,張亮知道這個秘密之後,嚇得了一身哆嗦,轉過身就把這事告訴了李世民。

但是李世民他並沒有著急下手,史書上說,李世民是怕侯君集死不認帳,所以決定再等等。

但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李世民知道張亮是李泰的人,害怕這是一種誣告,所以就將這件事冷處理了。643年評定凌煙閣24功臣的時候,李世民還把侯君集給放了進去,位列第17名在張亮的後面。

侯君集在拉人下水的同時,李承乾也沒有閒著。他又將自己的叔叔李元昌、表哥洋州(今漢中)刺史趙節、妹夫杜荷(杜如晦的兒子)、以及李世民的保安隊隊長之一,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等人拉下了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安儼,這貨當年曾是李建成的心腹,李建成被殺之後,李安儼拼死抵抗,李世民認為他是個忠臣,就讓他當了自己的貼心保鏢,哪知道這貨竟然是標標準準的二五仔。

另外,李承乾還私自招募了100多名刺客,準備暗殺李泰。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杜如晦的兒子杜荷給李承乾制定了一個很狗血的計劃——裝病,把李世民騙到東宮,然後起事,尊李世民為太上皇。

為啥說這個計劃很狗血?我們可以對比一下玄武門之變。

1、我們之前分析過,唐初皇帝身邊至少有300多名全副武裝的御林軍,你這100多人又沒有盔甲怎麼和這些人打?

2、政變時不僅要控制李世民,你還得把李泰給控制住,不然李泰這一群人肯定會奮起反抗,但是這100多人怎麼控制?

3、權力來自於共識,政變能否成功,控制住老爹和兄弟還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坐得穩也非常重要。

當時李承乾的名聲已經很臭了,李世民派去教育他的名臣們,全都在「罵」他,所以,他不得人心,根本就沒有震住場子的威望。

另外,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靖、李績等一大批跟著李世民打天下的文武大臣還都活著,李世民當年造反前還徵詢了李靖和李績的意見,在這兩位保持中立的情況下,他才開始行動的。

李承乾的造反集團就一個侯君集是老臣,侯君集也不可能震得住場子。所以,只要李世民不死,即便是做了太上皇,李承乾也不可能坐穩皇帝的寶座。

很多時候,強是整個體系的強,弱是全方位的弱。

能力弱、名聲弱、背景弱、實力更弱。在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強者面前,弱者其實根本沒有主動選擇的權力。

弱者可以臨死之前奮起反抗,但在實力懸殊的時候,最好不要主動出擊,除非強者內部出現了混亂和漏洞,否則弱者根本沒有一絲勝利的機會。

大唐在李世民的治理下政治極其穩定,國力蒸蒸日上,人民安居樂業。李承乾是真的一點機會也沒有。

他最好的策略應該是老爹指哪他打哪,大臣們讓他幹啥他幹啥,以此贏取老爹的信任,而不是走上謀反這條道路。

可惜,公元643年4月,李承乾還是準備動手了。但是,行動還沒有開始,千裡之外的李祐卻把這事給提前搞砸了。

李祐,李世民的第五個兒子,出生證明極其狗血。

李祐的母親是陰德妃,而陰德妃的父親是陰世師,就是當年李淵造反時,刨李淵祖墳、殺李淵兒子,後來又被李淵所斬的那位隋朝忠臣。

當年李淵斬了陰世師之後,就把他的女兒陰氏整到了掖庭當奴婢,他的兒子陰弘智因為年紀小,也被免於了一死。但後來,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把陰氏給上了。

男人啊(個別女人也是),就是一種徵服欲極其強烈的動物。

為什麼社會上有很多人喜歡找小三,甚至搞學生、老師、小姨子和兄弟的老婆,不是她們長有多好看、對人有多溫柔,而是她們既能滿足荷爾蒙的需求,更能滿足男人們那種變態的徵服欲望。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的背後,全都是徵服欲在搗鬼。

怎麼克制這種欲望?一種是道德的約束,讓所有人認識到這是一件很不負責任的事情。

但更重要的是要讓這些人知道亂搞的後果。當大家亂搞一次,就要面對不可承受的痛苦之時,自然而然就能杜絕很大一部分男人們不該犯的錯誤。

可惜的是,對於帝王將相、土豪權貴們而言,這種不可承受的後果是不存在的。權貴們在外亂搞之後,等待他們的往往不是家庭的破裂,而是原配老婆的一紙聲明:

且行且珍惜,知道回來就好……

這種現象很變態麼?老實說,既變態,又合理。

變態的地方在於,在外亂搞很不好。合理的地方在於,人家老婆發這個聲明也不一定錯。成年人的世界嘛,很少有對錯,主要看利弊。

而且,從古至今這種事情又在社會上廣泛存在。男人的權力越大,徵服的欲望就越強,幹出來的變態事就越多。以至於殺人父母、淫人女兒、老婆或姐妹,已經成為很多帝王的標配。

隋文帝楊堅殺了尉遲迥,幸了人家的孫女,導致獨孤皇后性情大變,楊勇被廢、楊廣被立的教訓才過去幾年,李世民就又幸了陰世師的女兒。這兩位都是歷史上的明君,他們尚且如此,其他帝王權貴就更不用提了。

也許在李世民看來,上了陰德妃就是對陰家最大的恩惠,不然陰家就要世代為奴。但在陰德妃的弟弟陰弘智看來,殺其父、淫其姐,血海深仇、簡直不共戴天。

所以,當外甥李祐懂事之後,陰弘智就不斷的慫恿他造反,並讓自己的大舅哥燕弘亮、燕弘信做了李祐的心腹。

老實說,李世民對李祐還是很不錯的,剛剛當上皇帝,他就將李祐封為了楚王,後來又改封為了燕王和齊王。公元641年,李祐大概20歲的時候,李世民便讓他到齊州(今山東)鍛鍊去了。

可惜的是,李祐從到達齊州的第一天開始,就大搞腐敗,天天和一群小人混在一起遊玩打獵。李世民知道後很生氣,就把又硬又剛的老頭權萬紀給派了過去,替自己管教李祐。

權萬紀沒有辜負李世民的期望,他只要看見李祐不幹正經事,就是當面一通懟。李祐要是敢不聽,他就立刻讓李祐叫家長。被老師和老爹聯合雙打幾次之後,李祐就被徹底的激怒了,找了一群小夥伴,要殺了權萬紀。

但是,權萬紀也不是吃素的,早就料到這小子來這麼一出,刺殺行動剛開始,權萬紀便把李祐的小夥伴們逮了起來,並向李世民發出了求救信。李世民調查之後大驚失色,命令權萬紀和李祐返回京城,說明情況。

事情到這裡,一切還都是緩和的餘地。

20歲左右,正是叛逆的年齡,下手不知道輕重,只要不是太過分,當爹的都能理解。所以,李祐只要老老實實認錯,以李世民對兒子們的寵愛程度,完全有可能既往不咎。

但是,接下來李祐卻幹了一件極其駭人聽聞的蠢事,他腦殘般的讓燕弘亮等人把權萬紀給肢解了。更加腦殘的是,公元643年3月,他又舉兵造反了。

哎,真是但凡有一盤花生米,他都不至於醉成這樣,也不看看自己老爹當年是怎麼揍人的。

李世民大怒,讓兵部尚書李績率領9個州的兵馬前去平叛。可是,大軍還沒有到達齊州,李祐的手下就把他給逮了起來,押往了長安。最後,李祐被李世民賜死在了太極宮內。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世民一邊流淚一邊寫下了那段著名的話:「背禮違義,天地所不容;棄父無君,神人所共怒。往是吾子,今為國讎(仇)……」

可是這一切又怪誰呢?

殺人父,用其女,難道不背禮違義,難道就天地所容?

你可以不相信報應,你可以無畏懼因果,但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即然你把有殺父之仇的女人抱到了床上,那你就得做好承擔一切後果的準備。

李世民這邊還在痛苦之中,更加讓他痛苦的事情緊接著就又來了。

公元643年4月1日,在處理李祐案的過程中,李承乾的衛士紇幹承基也被牽扯了進去,為了將功贖罪他就把李承乾謀反的事全給說了出來。

李世民是悲痛欲絕加大怒不已,兩個親生骨肉都要謀反,當年玄武門之變的後果終於報應到了自己的身上。

在這一刻,他終於理解了父親當年的痛苦。

我們可以看一下廢李承乾為庶人的詔書,一樣的感人至深:

桀蹠 (jié zhí)不足比其惡行,竹帛不能載其罪名……

承乾宜廢為庶人。朕受命上帝,為人父母,凡在蒼生,皆存撫育,況乎冢嗣,寧不鍾心!

一旦至此,深增慚嘆。

謀反之罪,按律當誅,可是李世民幾天之前,才殺了一個兒子,再殺一個,他無論如何也下不去手。

最後,他只是將李元昌(李世民弟弟)、侯君集、杜荷(杜如晦兒子)、李安儼等人斬首,而將李承乾廢為了庶人流放到了黔州(今四川)。不過,第二年,李承乾便在絕望之中離開了人世。

李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的嫡子只剩下了兩個:23歲的李泰和15歲的李治。

一部分大臣主張將李泰立為太子,無論是按照長幼的順序還是李世民喜歡的程度,李泰都無可替代。

但是,李世民的小舅子長孫無忌卻執意要將李治立為太子。

原因很簡單,李泰此時已經有點自以為是,當年他狀告三品以上大員對他不恭,得罪了一大批重臣,這其中就包括長孫無忌。而李治生性懦弱,上臺之後必定對長孫無忌這個舅舅言聽計從。

李世民非常的猶豫。

是的,他是喜歡李泰,但他也喜歡李治。這孩子從小聰明寬厚,長孫皇后走的時候他才9歲,天天哭的撕心裂肺要找媽媽,把李世民感動的又心疼、又想哭,從此便把李治帶在了身邊百般疼愛。

李泰看到父親一直猶豫不決,就又一次施展了拍馬屁大功。

在李世民最痛苦的那幾天裡,他天天跑到宮中又是當保姆,又是當心理醫生,畢恭畢敬的圍繞在老爹的身邊。

李世民終於又一次被李泰深深的感動了,這個兒子又懂事又孝順,不立他還能立誰呢。於是,李世民在感動之餘,當面表示要將李泰立為太子。

終於贏了,這幾年的小心翼翼,這幾年的千方百計,這幾年的苦心付出,終於贏了。李泰長舒了一口大氣,依偎在了父親的懷抱。

但是,他仍然不放心,怕父親反悔。於是,他準備再加一把火,再拍一次老爹的馬屁:

「父親放心,我只有一個兒子,我死之日,就會把他給殺了,然後傳位給弟弟李治。」(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

正在感動中的李世民突然一愣,他不敢相信這是李泰所說的話。

李泰的兒子李欣,4歲進宮,被長孫皇后和自己一手養大的,李世民對待李欣如同親生兒子,也是百般疼愛,現在李泰竟然說要殺了李欣?虎毒不食子啊,李欣何錯之有?

李世民一時之間竟然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不願意相信這是李泰所說的話,他害怕是自己多想了。所以,第二天,李世民便把幾個親近的大臣叫了過去,將李泰的話複述了一遍。

褚遂良一聽,便很不客氣的戳破李泰的謊言:

陛下百年之後,魏王(李泰)佔有天下,他怎肯殺死愛子,傳位晉王(李治)?陛下如今要立魏王為太子,晉王的人身安全可一定要考慮好啊!

李世民僅存的一點幻想還是被無情的現實戳破了,他哭了,他真的哭了,這幾天他已經哭的太多了,但此時此刻他還是忍不住又一次痛哭了起來。他怎麼會不知道李泰是在說謊,可是他實在是不願意相信啊。

幾天之內,兩個兒子謀逆,現在又有一個兒子不孝,誰能受得了啊。

於是,李世民只好一邊哭,一邊留下了四個字「我不能爾」,然後便回到了後宮之中。(上流涕曰:我不能爾)

消息傳出之後,一向聰明的李泰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妙。為了挽回敗局,他又想到了一條狠毒的計策——逼弟弟李治自殺。

他悄悄的跑到李治的身邊,陰陽怪氣的嚇唬了李治一番:「你與叔叔李元昌關係密切,叔叔謀反未成已經自殺,你想想你自己吧!」

李治本來就比較膽小懦弱,被這麼一嚇,頓時臉色蒼白,天天悶悶不樂。李世民回到後宮之後,發現兒子天天愁雲滿面,便感覺到十分奇怪。在不斷的逼問之下,李治這才說出了原由。

李世民終於徹底的絕望了,這孩子究竟長的一顆什麼心,他若當上皇帝,李承乾、李治必然會被其所殺,當年玄武門之變的悲劇必然再次重演。

正在此時,被囚禁的李承乾也告了李泰一狀,說自己之所以圖謀不軌,全是被李泰給逼的。

事已至此,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不是路不平,而是你不行啊。

公元643年4月7日,也就是李承乾謀反案第6天,李世民便下令遣散李泰的護騎,將其幽禁在北苑。立15歲的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大赦天下,飲宴三天。

大唐帝國的第二次奪嫡之爭,終於在血腥之中又一次落下了帷幕。

輝煌而燦爛的貞觀時代,也即將結束。

一向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在一系列悲劇的打擊之下,也開始追求起了長生之術。

相關焦點

  • 一統天下之一 鷸蚌相爭 漁人得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戰國時期,趙國要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趙國,若燕國打趙國,則得利的是秦國。用這個典故勸趙惠文王不要攻打燕國,趙惠文王聽後,果然停止了攻燕的打算。但是,在歷史更迭時,秦國還是漁人得利,一統天下了。
  • 東漢王朝:外戚與宦官的鷸蚌相爭,袁紹漁人得利
    歷史愛好者:青絲染霜顏歡迎來到百家號青絲染霜顏,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說外戚與宦官的鷸蚌相爭—袁紹漁人得利, 「和平期」的到來—漢靈帝的荒唐劇和最差勁的計策一何進死,天下亂,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外戚與宦官的鷸蚌相爭—袁紹漁人得利:東漢歷經兩百多年,不是外戚掌權就是宦官掌權。
  • 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概要一隻河蚌張開蚌殼,露出白白的蚌肉,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
  •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為啥要幹這些荒唐事?
    武德3年,還是嬰兒的李承乾就被封為恆山王。武德5年,李世民將他夫人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都叫他們為他的兒子李承乾做侍讀。武德7年,李承乾被封為中山王。李承乾被廢後,唐太宗李世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過後為了能達到自己三個自己比較喜歡的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同時保全安全,覺得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這兩個可能都難以保全。只有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治則這兩皇子才能都兩人同時健全。經過這番思索唐太宗李世民於是立李治為儲君。作為原太子李承乾之前那麼的討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愛與器重,李承乾被廢去太子之位,他後來到底做了哪些荒唐的事了?
  • 李承乾荒唐到什麼地步?才會讓愛子深切的李世民不得不廢了他?
    今天小編跟大家聊的就是有關李承乾的一二事,李承乾究竟做了什麼?為什麼甚是寵愛寬容李承乾的李世民,要貶黜他呢?在這裡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四點。圖片:李泰主編《括地誌》劇照再加上李泰本人本就有奪位的野心,這讓李承乾更是忍不下去。大概也就是這些原因,才會有了後來的弒殺親弟、謀權篡位的不當行為吧!當時,李承乾本意是要刺殺李泰,然而計劃失敗,走投無路之下,他聯合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謀反。然而事情敗露,眾人很快就被捕獲。
  • 為什麼李承乾名字是三個字, 李泰、李恪、李治名字都是兩個字?
    實際上,李世民的14個兒子中,只有李承乾的名字是三個字,其餘的都是兩個字,比如李泰、李恪、李治、李愔等,兩唐書的說法是,李承乾的名字來源於太極宮承乾殿。他在承乾殿出生,因此取名為李承乾。但其實這個名字是有更深層次的含義的。
  • 成語文化故事: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鬥,必定會做出像鷸蚌相爭這樣被第三者獲利的蠢事來。之此,閱畢,然不知諸公又有何看法,煩請不吝賜教,於下方評論留言,暢抒胸懷!若諸公有感本文屬佳,煩請分享,或一指收藏,不吝賜贊!須尾註:此文由百家號「文字主人」獨發,若於他處見載,且無轉載聲明,則為搬運!則為剿襲!
  • 王老吉加多寶「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恐怕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本來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卻極有可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縱觀近年來的市場紛爭,我們不難發現,飲料涼茶界,王老吉和加多寶打架,和其正更無存在感了;殺毒軟體360和金山毒霸打架,卡巴斯基淡出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打架,非常可樂悄悄了;蘋果和三星折騰,諾基亞低調了。等等,這樣的案例並不罕見。事實上,鬥爭更加增加了曝光率,更是無形中的變相廣告。
  • 李承乾為何不再等些時日發動政變,他究竟是有什麼苦衷?
    他和長孫皇后的大兒子李承乾,那是嫡長子,江山社稷早晚都是他的。而李世民對李承乾也是百般呵護,生怕他也落下心理陰影。 (一)、縱使呵護備至,仍舊難逃父子反目 李承乾出生時,就自帶主角光環。
  • 聽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卻不知道鷸鳥長這樣兒
    □記者李嵐文圖    本報訊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大多人都知道,可真正見過鷸鳥的人並不多。這不,一隻從東北向南方遷徙的丘鷸,前天晚上途經鄭州市航海路與秦嶺路交叉口立交橋時從空中墜落。路邊環衛工見狀,將它抱起送到附近的63路公交車調度室。
  • 英語怎麼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英語怎麼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2012-11-26 16:34 來源:英語世界 作者:   End
  • 身為皇帝,卻被大臣污衊謀反,這是怎麼回事
    身為皇帝,卻被大臣污衊謀反,這是怎麼回事。皇帝作為天下之主,掌握生殺大權,凌駕於所有人之上,但是卻有這樣一個皇帝,不僅沒有掌握權力,反而處處 被大臣羞辱,甚至還污衊他要謀反,這可真是天大的滑稽了,事情究竟是怎樣的呢?
  • 大話降龍:二郎神「殺人不眨眼」要謀反了?降龍:嫦娥很溫柔的!
    大話降龍:二郎神「殺人不眨眼」要謀反了?降龍:嫦娥很溫柔的!伏虎總是覺得天宮危機重重的,伏虎就很認真的和降龍說:「你別掉以輕心,開始的時候是很容易的,可是後面會越來越難的!」,降龍聽了之後就覺得沒有這麼嚴重,就說:「不會吧!天宮很祥和呀!」
  • 俄羅斯這招真絕,下得誘餌夠大,真可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 他被認為長有反骨,日後必定謀反,真相卻是被人誤解幾百年
    要是提到三國末日的反派,想必很多人會想到魏延這個人,他被描述為長有反骨,並因為謀反而被後人唾棄。實際上,他因為吳承恩先生的小說而被誤解了幾百年。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魏延這個人的生平。真正歷史上的魏延,可以說是一步一步登天的努力人物,他最早只是個小官職,後來和蜀漢主公進入川中作戰,因為經常立功而被賞識,被封為將軍。
  • 皇帝問將軍:是不是想謀反?將軍聽完脫下盔甲,皇帝看後淚流滿面
    他同樣是功勳卓著,國家穩定之後皇帝就開始問他是否要謀反,而這位將軍聽完之後脫下了自己的衣服,皇帝看了都留下眼淚再也不懷疑他。這位皇帝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了,其實說來也奇怪。李世民同樣手染鮮血,同樣是篡位,但人們往往提起他的時候想起大多是他的功績。另一位篡位的皇帝朱棣卻甚少被人們提起,不得不說的是,李世民確實是個好皇帝。對待人才,不問出身,知人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