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小龍
9月9日,作為東方藝術中心2012/13演出季「舞當代」系列的重頭戲,英國歷史最悠久且最富創意的蘭伯特舞蹈團獻演東藝。然而,或許是「水土不服」的原因,這個曾四次訪華並一直以嚴謹、創新為宗旨的英國老牌舞蹈團,昔日的光採逐漸褪去,露出一絲倦容。
當晚演出四個風格迥異的作品,其中讓觀眾最期待的無疑是現代芭蕾的叩門之作《牧神午後》(見下圖)以及向大師經典致敬之作——2012倫敦奧運會委約作品《摩登牧神的現代午後》。兩部同題作品的同場呈現,讓觀眾在回眸經典中再次驚嘆大師天才之作的巔峰之美,同時更慨嘆,相隔百年,當代舞者所用的複雜舞美以及高難度動作,難掩基於舞蹈本身創新中的迷失。
作為舞蹈巨匠尼金斯基編導生涯的處女作和舞蹈史上的重要裡程碑,這部僅10來分鐘的作品花了編舞大師兩年的時間,經過上百次彩排才得以完成。《牧神午後》從1912年在巴黎首演以來,一直被世界各大舞團爭相排演,而蘭伯特舞蹈團的詮釋則被業界公認為是最能重現該作品原汁原味的團體。作為該團的「鎮團之寶」,該劇不僅還原了尼金斯基從古希臘的花瓶及裝飾性浮雕人物形象中尋找到的打破當時芭蕾固有形式、高度精練簡潔的一元動作空間和自然美感的舞姿,還嚴格遵從了原劇中用詩情表現「青春衝動」與「欲望」的追求,使觀眾仿佛看到「一代舞神」恍若再世。
接踵隨來的現代舞《摩登牧神的現代午後》,則在編導尋求與百年經典相呼應和比較的追求中,再次以打破傳統的方式拉開帷幕。無論是舞臺當中懸掛的3隻巨型黃蜂,還是時尚暴露的服裝,都與演員火辣性感的表現以及高難度的跳躍和極具張力的動作,形成一種無法抗拒的衝擊力,將「摩登」與「現代」充分展示在觀眾眼前。當舞劇結束在女主角與男舞者纏綿傾倒於地面、若干卵狀白色物體從天而降的那一刻,觀眾才明白,編導借喻了蜂國中的關係,用現代手法來闡釋和解讀《牧神午後》中呈現的一種雌雄淘汰的「性選擇」和「性競爭」的狀態,並以此向一代舞林大師「致敬」和「宣戰」!但讓人迷惑的是《摩登牧神的現代午後》中的「牧神」在哪裡?「牧神」與蜂后的內在聯繫又在哪裡?難道僅僅是隱藏在人性本能之下的共同之處嗎?
當現代舞打著「反傳統、反芭蕾、強調個性與自我」的旗幟拉開自己歷史帷幕的時候,很多現代舞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個性」與「自我價值」的探索上,而這種自我找尋與個性標新,是否可以建立在包容與繼承的基礎上,則是當代現代舞者應該思考和嘗試的。
(作者系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