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剝開藝術界紛繁複雜的現象背後,不少藝術家追求的或許還是希望回到畫畫的原初目的。這周末開幕的譚平個展便是其中一個個案。二十多年來,譚平始終試圖以追溯源頭般的態度回到繪畫的原初目的,從而還原自己學畫時的初心,找回自己當年愛上藝術的那個原點。
曹禺之女、劇作家萬方將父親80年前的《日出》改編成歌劇版,萬方筆下的陳白露「聞得到生活泥潭散發的臭氣,卻拔不出自己的腳」。而這周末的小劇場裡,塑膠袋小人將演繹一段法蘭西憂傷童話劇。
展覽
畫畫:譚平作品展
時間:6月13日至8月13日 地點:今格空間 推薦指數:★★★★
從「畫它」、「畫我」到「我畫」,這是藝術家譚平四十餘年創作所歷經的階段。譚平說,這個展名「畫畫」可以準確傳達出他對藝術的理解,「走過這麼多年,畫中的我並沒有改變,我還是那個愛畫畫的我。」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出身於西方學院體系的抽象藝術家,譚平的抽象藝術創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但他的抽象並不是對西方抽象藝術的複製,而是在西方美學經驗中融入中國傳統藝術的視覺和心理元素,並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展開思考。
新傾向:何翔宇
時間:即日至8月9日 地點: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推薦指數:★★★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聚焦中國青年藝術家並以「新傾向」系列展開。作為該系列的首展展出了何翔宇正在創作的「口腔計劃」中的365幅繪畫。何翔宇曾憑「可樂計劃」引起藝術界關注,該作品由工人將127噸可樂熬幹而製成。高溫的使用帶來了兩類副產品:漆黑的液體和大量黑色的、類似土壤的沉澱。作品在視覺上能引起人們對「肥沃」的聯想,事實上卻是些廢料。此次展出的「口腔計劃」是藝術家2012年到美國居住,在學英語過程中,通過說話而改變了自己的口腔感覺,進而關注了自己身體的細小變化。
遠行·行遠——叢志遠藝術展
時間:即日至6月23日 地點:國家博物館 推薦指數:★★★
現任美國威廉帕特森大學版畫系主任教授的叢志遠先後接受了東西方美術的雙重教育。此次個展是其目前最大規模的個展,遠行的足跡在畫作中展現,包括了臨摹永樂宮、稷益廟、麥積山的壁畫,以及傳統題材的水墨畫、石版畫和凹版畫。而到美國後創作的工筆重彩畫等系列更是可以看出他融合中西的努力。
戲劇
《牧神午後》
時間:6月12日至14日 地點:蓬蒿劇場 推薦指數:★★★
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得主、戲劇家菲爾·梅納受法國南特自然歷史博物館委託創作的一部老少皆宜的憂傷童話劇。一個個薄如蟬翼的塑膠袋製作的小人,在電扇的「磁場」作用下如被賦予生命一般盡情飛舞,優雅迷人,使人感嘆造物之神奇,又暗示了命運飄零。
《東北往事》
時間:6月19日至21日 地點:首都劇場 推薦指數:★★★
該劇斥資300萬打造,改編自孔二狗同名網絡小說,饒曉志執導,藏志編劇,去年在京首演後好評如潮。故事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東北一群年輕人的一段驚心動魄的青春往事:趙紅兵、小北京等幾位從老山前線復員的軍人,與張嶽、孫大偉、小紀等社會青年,因為意氣相投組成了以趙紅兵為核心的朋友圈。他們正氣凜然,無意中與李老棍子等社會混子成為對頭,試圖用拳頭來維護自己的天下。這不僅是一個傳奇的江湖故事,更是描述一群人二十年得失的時代史詩。
歌劇
《日出》
時間:6月17日至21日 地點:國家大劇院歌劇院
推薦指數:★★★★
2015年是戲劇大師曹禺的《日出》發表80周年,此次的歌劇版由曹禺之女、劇作家萬方操刀劇本,攜手作曲家金湘、導演李六乙等藝術家共同打造,宋元明、柯綠娃、戴玉強、薛皓垠等歌唱家主演。金湘以其流暢簡潔、色彩豐富的音樂塑造了陳白露、李時清、翠喜、小東西這些久違的人物形象。在萬方的改編中,陳白露是《日出》的魂,一個曾經清純的少女,一步步沉淪,「她聞得到生活泥潭散發的臭氣,卻拔不出自己的腳,掙扎並墮落著,鄙視並享受著,愛並恨著,人性從來如此矛盾,如此複雜」。
撰文/新京報記者 李健亞 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