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寶寶的生長發育,粑粑麻麻們往往更關注身高、體重是不是正常,做兒童保健體檢時經常會問醫生:「我家寶寶是不是偏瘦啊?是不是矮了點?」
新生堂寶寶兒保
但是對於神經心理髮育,有些家長認為無所謂,不需要檢查或監測,覺得孩子還小,長大就什麼都會了。
這種觀念是十分錯誤的,神經心理髮育出現偏離,會影響孩子智力發育。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們來聽聽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中心副主任沈瑞雲醫師的詳細解讀吧。
新生堂寶寶兒保
一、如何理解小兒神經心理髮育?
神經心理髮育也稱精神發育,包括感知覺、動作、語言、注意、記憶、思維、想像、情緒情感、意志、性格、社會性等方面的發育。
神經心理髮育的基礎是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尤其是腦的發育。新生兒腦重約390克,佔出生體重的12%左右,為成人腦重的25%,到7歲腦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腦重。在最初的兩年,腦的發育是最快的,隨著腦發育的不斷成熟,兒童的心理與行為也變得越來越成熟。神經心理髮育也受遺傳、環境、營養與疾病等因素的影響。
新生堂寶寶兒保
二、為什麼要做神經心理髮育測評?
1、寶寶出生最初的兩年,是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寶寶神經心理還處於不斷發育過程中,就像我們要監測身高、體重等體格發育指標一樣,神經心理測評也需要監測。
2、生命早期特別是3歲以內,大腦的可塑性最大,代償能力也最強。
大腦能用新生的細胞替代受損害部分的細胞,使腦功能得以代償,這一點對於早期幹預及康復訓練意義重大。
通過發育評估,可以評價寶寶神經心理髮育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發育不平衡,可以為早教訓練提供指導;還可以早期發現可疑或異常兒童,早期診斷,早期進行幹預、治療,並且可以通過定期評估判斷療效,指導下一步的康復訓練,從而促進腦功能的恢復。
新生堂寶寶兒保
三、神經心理髮育如何測評?
兒童神經心理髮育水平表現在感知、運動、語言和心理過程等各種能力及性格方面,對這些能力和性格特點的檢查統稱為心理測驗。
而在嬰幼兒時期的心理測驗被稱為發育測驗或發育評估。
發育評估的方法有很多,通常可以分為篩查性測驗和診斷性測驗。篩查性測驗簡便、快速,但只能篩查出正常、可疑、異常的可能性,異常者還需進一步做診斷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內容全面,測驗過程耗時長,結果能較準確、客觀的反映兒童心理行為發育水平。
新生堂寶寶兒保
四、神經心理髮育遲緩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非常多,甚至很多病例原因不明,簡要來說有以下幾類。
1、出生前
(1)遺傳異常:基因突變、染色體異常、遺傳病或遺傳代謝性疾病。
(2)先天獲得性異常:先天感染、放射性損害、化學毒物損害、孕婦嚴重軀體疾病、孕早期宮內出血、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孕婦嚴重營養不良等。
2、出生時
早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顱內出血、產傷等。
3、出生後
嬰兒期感染、顱腦損傷、腦缺氧、中毒、核黃疸、癲癇、孤獨症、聾盲等特殊感官缺陷、嚴重缺乏早期合適的刺激和教育等。
五、哪些情況需警惕神經心理髮育遲緩?
1、大運動上:
3個月:不能抬頭
6個月:不能翻身和扶坐
8個月:不能獨坐
12個月:不能扶物站
15月:不能獨自走
2歲:不會跑、不會扶欄上樓梯
3歲:不會雙腳跳
2、精細動作、適應性上:
3個月:不追視人臉,不追視移動的人或物體
6個月:不能伸手抓物
8個月:不能物體換手
12個月:不能拇食指取小丸
2歲:不會用勺吃飯
3歲:不會模仿畫圈
3、語言上:
3個月:對很大聲音沒反應
6個月:發音少,不會笑出聲
8個月:聽到聲音無應答
18個月:不會按要求指人或物,不會有意識叫爸爸或媽媽
2歲:無有意義的語言,不會組合兩個不同音節的詞(動詞)
2歲半:不會說2-3個字的短句
3歲:不會說自己的名字
4、個人社會上:
3個月:逗引時不發音或不能逗笑
8個月:不能區分生、熟人
12個月:不會揮手表示「再見」或拍手表示「歡迎」,呼喚名字無反應
14個月:不會表示需要
18個月:與人無目光對視
2歲:不會用勺吃飯
2歲半:不會表示大小便
3歲:不能與其他兒童交流、遊戲
了解了以上關於兒童神經心理行為的相關知識,粑粑麻麻們,你們是否會更重視我們寶寶的兒童保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