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那點兒歪門邪道,ID:youxiaoyu009】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記得之前上地理課的時候,老師問大家一道題該怎麼打,然後課代表就說了一句,「氣地水土」,我們傲嬌可愛的老師就生氣了:「氣地水土」用你說啊,要說就好好說。
而這四個字為什麼讓老師這麼反感呢?但本著「存在就有道理」的思想,用「扔掉」這個詞也不好吧?別急啊,等我慢慢說,其實我稍微說一說你應該也會有同感。以下。
你有沒有發現,這是最開始學關於如何答主觀題的時候講的(我們是講必修三的時候),所以也是應對最基礎的一類題的,越往後它的價值越小。
其實老師一開始教這個東西的時候大概也不那麼舒服,如果出於一個喜歡地理的人的角度,她當然不願意用這種死板的東西來框定知識,但她也一定會承認,這很必要——對於那個階段:剛開始接觸主觀題,這種總結好的、初級的發散思維是以後做綜合題的基礎,而且很容易建立。
但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的是,真正要做綜合題、高考題該有什麼口訣和技巧。再也沒有諸如「氣地水土」這四個字一樣基礎又得分的東西了。
氣地水土,因為這其實是一種處理題目的思路,做題的時候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考慮。但是現在考的東西更多是多種因素的延伸,需要你完全立足於題幹信息,服務於設問問題。單純依靠這幾個字,那些死板的東西是拿不到分數的。
就像畫畫的時候,老師講,「先死後活」。(意思就是我們在學東西初期都要經歷一個被死板的東西限定,並且只能處理初級問題的過程。但是我們都會慢慢精進,最終都要擺脫並且升華)現在我也要把這句話送給你們,你們比我當年更需要。因為畢竟高考已經越來越活了,早一點進入狀態,我們的勝算會更大。
可高考,非黑即白——而且顯然已經很少能找到氣地水土這四個字的直接利用了。即便有評分細則中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寫XX也可得分」,但其實事實是這樣的:第一句話基本出現在送分題中,大家都會;而第二句話,基本那個點也和標答大差不差,要是沒想到就真的沒分了。
我粗略估摸著,高三剛開始不久,這個時機就剛好
考完,老師無奈地發了個朋友圈「同學們為師真的盡力了,這不都是平時講過的嗎?」附帶一張教案圖。
看到的時候笑了一下,還是老師熟悉的風格——就像她講選擇題總是解釋完就結束,不告訴我們具體選什麼。因為她就是怕有的人只記個答案,不聽她講題。
常見誤區
1.有的同學屬於「眼高手低」型,許多題看完設問,腦子裡大概過了一遍應該從哪些角度答,或者因為最近做過類似的題型,就不去做了。但其實即便是常規題,答題語言和術語運用也要不斷反覆去強化,做到從精準到精微,才是高分該有的素養。(以及一段時間不練真的會忘,也會生。而且考試翻車機率高,容易越來越無從下筆)
2.跳出初級思維。因為這個東西好掌握,在初期的階段考試也能取得一個看上去不錯的分,導致有的同學對它過於依賴,思想根深蒂固,造成對最重要的材料信息的忽略,加重「想當然」的傾向,從而造成一種很常見的不得分現象:看到答案不知所以,和自己的答案出入特別大。
3.在複習效率上,主觀題該不該偷懶呢?這就有兩種極端:其一就是第一種眼高手低,其二就是按部就班,也就是不考慮模擬和練習題的質量,就去完成。造成已經掌握的知識的重複,或者在較偏的題上浪費時間,對高考的幫助並不大。(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4.復盤方式不對。有的題會給人一種「我已經掌握了」的錯覺,因為標答畢竟是標答,你怎麼看它都有道理,從而讓我們覺得:我能理解表達的每一點,這道題我已經會了。但實際上如果你經歷過考試出原題,你就明白了,不只是術語運用不當,不知道怎麼描述,可能連答題角度都寫不全。要是稍微隔的時間久一點,就會和你第一遍做的效果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