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山海經》三十餘年,他們重現了4000年前的華夏地貌

2021-01-08 騰訊網

【編者按】: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山海經》是一部具有獨特價值的著作。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一部記錄中華民族地理和文明起源的偉大著作。

相傳,《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水土的一代聖王,伯益是當時的山林環境大臣。4200年前,大禹治服洪水之後,率眾大臣和科技人員考察華夏山川大地,記錄物產風情,撰寫「國土資源白皮書」。不僅如此,還繪製了一幅「國土資源分布圖」,並在此基礎上將帝國統轄地域劃分為九個行政區,稱為「九州」。

數千年後,當年的考察內容被記錄在《山海經·五藏山經》的文字中,並流傳至今,而那幅古老的《山海經圖》卻久已失傳,要想了解數千年前華夏大地的真實樣貌,破解《山海經》成為了一項歷史性的挑戰。

《山海經》晦澀難懂讓許多人望而卻步,而一對學術伉儷卻為此著迷,並扛下了「破譯」的重任 ——

「在1997年的某一天,我們忽然意識到一項歷史性的任務選擇了我們,這就是重現帝禹時代的《山海圖》,以使讀者能夠直觀地從畫面上了解《山海經》所蘊含的人類文明信息……幾個月裡,我的大腦裡裝滿了《山海經》的每座山,他們甚至不斷出現在我的夢中,漸漸地,它們彼此的方位清晰了,並且與實際的地形地貌對應起來。」

王紅旗與孫曉琴夫婦 本文圖片均為 清華大學出版社 圖

中國獨立學者、博學專家王紅旗出生於1946年,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山海經》研究。1997年,他與畫家妻子孫曉琴決定為《山海經》繪製藝術地理復原圖。

王紅旗在參考了多部《山海經》研究著作之後,對《山海經·五藏山經》的地理方位進行了全面考證工作,他將《五藏山經》中記載的26條山脈500餘座山的地理方位,與當今的每一座山及其相應的水系走向一一對應,這在《山海經》研究史上是首創之舉。

同時,妻子孫曉琴根據王紅旗的考證成果以及《山海經》所記述的十八章內容,繪製出了700餘幅《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1999年,孫曉琴繪製的歷史性巨畫《帝禹山河圖》(面積42平方米)問世,揭開了4200年前華夏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神秘面紗。2003年,兩人共同繪製撰寫的《經典圖讀·山海經》出版。

1999年,孫曉琴繪製的歷史性巨畫《帝禹山河圖》,面積達42平方米。

2014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再度邀請王紅旗和孫曉琴,出版其著作,不僅內容做了修訂,還補充了譯文和彩圖。然而很可惜的是,在《山海經全集精繪》正式出版前,王紅旗於2018年因病離世。出版社的編輯為此寫下了一段令人動容話:「我一直認為三千年來銀河系裡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傳說中先秦時期刺史竇滔之妻蘇蕙為丈夫所做的迴文詩——《璇璣圖》,然而直到我遇到了《帝禹山河圖》! 我親眼見證了最浪漫的組合,以及其共同創作的系列成果。」

30年的研究之路,從知命之年走到古稀之年。如果說《山海經》是一座信息寶庫,那麼王紅旗和孫曉琴夫婦用他們的不懈努力和至誠熱愛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往寶庫的大門,「走進來,你會看到一個光輝燦爛的文明世界,她的物質實體雖然已經消失在地平線下,但是她的信息卻是永存的」。

澎湃新聞獨家專訪《山海經全集精繪》、《帝禹山河圖》繪者孫曉琴,一起揭開4000年前的華夏地貌之謎。

《山海經全集精繪》,王紅旗編譯,孫曉琴繪;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6-1

澎湃新聞:1997年,您和王紅旗先生開始為《山海經》繪製藝術地理復原圖。可以介紹一下,當時是一個怎樣的契機決定去挑戰這項艱巨的任務呢?

孫曉琴:大概從認識字開始,我就迷戀上了各種神話傳說與故事,小兒書攤前常有我的身影。但對《山海經》的關注,是源於我先生王紅旗的影響。

他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對數理化、文史哲均有興趣,尤其是對古天文學、古地理學、物質的微觀結構情有獨鍾。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他就懷著極大的興趣開始研究《山海經》,在多種自然科學雜誌和社會科學雜誌上發表過《我國遠古傳說與自然環境變遷》等多篇論文,並參加多次《山海經》學術研討會。

我在家偶爾翻翻他手邊的《山海經》,覺得這本書文字不多,十分艱澀,沒什麼曲折情節,倒是黑白小插圖,有些古怪新奇。於是有一天,我對王紅旗說:「我感覺你對山海經的研究,從文字到文字,雖然學術性很強,但是直觀性差,不大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我們應當重新繪製全部插圖」。王紅旗立刻表示贊同。

山海經黃帝部落圖

於是,從1997年開始,王紅旗在參考了多部《山海經》研究著作之後,開始了對《山海經·五藏山經》的地理方位的全面考證工作,將《五藏山經》中記載的26條山脈500餘座山的地理方位,與當今的每一座山及其相應的水系走向一一對應。我根據他對《山海經》地理方位的考證成果,以及《山海經》所記述的十八章內容,繪製出《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

總之,一切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可以說沒有什麼難度和挑戰的感覺。

帝顓頊部落圖

澎湃新聞:您二位之間具體是怎麼分工呢?當時有定下什麼計劃嗎?比如花多少時間完成?

孫曉琴:分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種情況是我繪插圖,王紅旗逐圖做文字解說;另一種情況是,王紅旗做學術研究和考證,我在他考證的基礎上進行繪圖。

他每天進行思考、研究和多方位考證,我每天一幅幅完成繪畫,沒有人為規定的時間限制,但大家有個總體目標——就是將他對《山海經》所有的研究成果儘可能地用畫面的形式表現出來,再現遠古文明,而這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機遇。

澎湃新聞:《山海經》中記述的自然環境與今天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確定每一條水系、每一座山峰的具體位置呢?文字記述中還有很多錯誤和缺漏,這些情況怎麼去彌補呢?

孫曉琴:對《山海經·五藏山經》所描述的26條山脈、447座山,以及相關水系的地理定位是一項艱苦卓越的工作。我先生首先要將所有信息裝進自己一個人的大腦,然後將4200年前的華夏與今天的自然地理地貌景觀、人文景觀進行一一對應與對比,這個過程不但需要博聞強記,而且需要大量的聯想研究和精確定位,參閱大量古地理文獻,可以說那個時期,他的大腦幾乎每天都處於高速運轉。

五藏山經方位圖

在經過大量的地理方位考證之後,首先,他發現了《山海經·五藏山經》所記述的26條山脈,彼此存在著某種排序規律,就是先內後外,先近後遠,先中心後外圍。由此打開了447座山具體地理方位的解讀大門。

其次,他確定了「遠古華夏崑崙」的具體位置。他經考證認為,古崑崙應當在黃河河套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並以此展開了《山海經·五藏山經》26條山脈的走向。若遇個別缺漏,隨即補上。

隨後,他還完成了《山海經》地理方位考證,分別是:一、南山經地理位置考證;二、西山經地理位置考證;三、北山經地理位置考證;四、東山經地理位置考證;五、中山經地理位置考證;六、海經荒經地理方位概述。(註:王紅旗以往部分論文,如《讀「山海經校注」札記》、《崑崙山地望探索》、《山海經的來龍去脈》,均可在網際網路上查閱參考。)

西山經崑崙圖

中山經荊山圖" style="width:600px;" src="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100/0/103.jpg" />

中山經荊山圖

30多年來,每一次閱讀《山海經》,他都能夠從中得到新的信息和解悟。在對《山海經》信息密碼的不斷探索和解讀過程中,撰寫成了本書《山海經全集精繪》的文字稿。

澎湃新聞:《山海經》裡的對於各種生物的描寫,不但寥寥數筆,有些還十分天馬行空,比如說吃了可以「健步如飛」,吃了可以「不會迷路」等等,你們是如何去理解這些信息的呢?

孫曉琴:舉例來說,比如《西山經》的錢來之山,有一種叫羬羊的野獸,樣子象羊,尾巴卻象馬尾。它的油脂可以治療皮膚皴皺。王紅旗在研究的時候就推斷,這種羬羊的油脂可以治療因寒冷而凍出的體皺,表明當時已經有了護膚用品。

羬羊,樣子象羊,尾巴卻象馬尾。它的油脂可以治療皮膚皴皺。

《西山經》的天帝山還有一種野獸叫谿邊,樣子像狗,人們睡在用它的皮做成的褥子上就不會患蠱病。王紅旗認為,以獸皮加工成皮褥子,可避免肌體受風寒,說明當時也已經有了皮革加工技術,當時鞣製皮革採用的是機械加工法,俗稱「生勾皮子」,即用器物反覆刮去生皮子上的油汙,使得僵硬的生皮變得柔韌起來。

谿邊,樣子像狗,人們睡在用它的皮做成的褥子上就不會患蠱病。

事實上,《山海經》的文字,絕大多數使用的都是陳述句,有什麼說什麼。我先生認為在《山海經》中,凡是說「食之」如何的動物、植物,無論它們怎麼樣的奇形怪狀,通常都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生物。

澎湃新聞:您在插畫的創作中遵循怎樣的原則?是更忠於原著描述,還是為了讓讀者更加信服,會基於合理性進行二次創作呢?

孫曉琴:我們的創作原則是,首先忠於原著的描述,遇到原著沒有描述的部分進行補充創作。例如,很多神奇動物,原著中沒有描述它的顏色,或者它的形態,都給創作者留下了自由想像和發揮創作的空間。有些人神,原著也沒有描述他們的性別,我出於對女性的推崇,就將他們繪製成女性。例如掌管太陽運行的「羲和浴日」,掌管月亮運行的「常羲浴月」,都繪製成為女神,這些圖均受到了讀者的喜愛。

歐絲野在大踵國的東面,一位女子跪在據樹下模仿蠶的動作吐著絲。這裡的「女子嘔絲」可能是古人祭祀蠶神時的一種巫術表演。

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魚體,名叫魚婦。據說是顓頊死而復甦變化成的。

澎湃新聞:在繪畫風格上,您又是怎樣把握的呢?

孫曉琴:我的繪畫創作理念是:寧拙勿巧、返璞歸真、畫風獨立,再現4200年前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風貌。所以特意避開當前繪畫界提倡的筆墨功夫,無拘無束,隨意而行。沒想到,畫作出來,還真顯得的有些古拙之氣韻。這正是體現了畫風隨心意而行的規律。

澎湃新聞:創作了那麼多《山海經》中山川、人神和動物,有沒有自己覺得特別有趣的場景呢?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孫曉琴:我喜歡的場景有很多,比如《中山經》的和山,是黃河之神所在地。和山蜿蜒五曲,九水合流匯入黃河,象徵黃河下遊九水歸一,因此人們在此祈求黃河下遊眾多支脈不泛濫。而吉神泰逢可能是由巫師扮演的黃河之神,披有虎尾,伴隨著火光,虔誠地向天地祈禱,把蒼玉投入黃河,希望能夠感動天地讓黃河年年安流。

吉神泰逢可能是由巫師扮演的黃河之神,披有虎尾,伴隨著火光,把蒼玉投入黃河,希望能夠感動天地讓黃河年年安流。

還有《海內西經》中 「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蜼、豹、鳥秩樹,於表池樹木,誦鳥、鶽、視肉。」這裡的「樹鳥六首」,可以理解為其形貌既是圖騰柱,同時又是路標,每一種鳥代表一種圖騰,每個圖騰鳥所指的方向即該圖騰部落或氏族的棲息地,此外它還有指示時間的作用。所謂「表池樹木」即在華池中樹表,亦即華表,為聚眾議事的場所。所謂「誦鳥」即傳達首領旨意的官員,其身份由其所持鳥羽為代表,後世「拿著雞毛當令箭」或亦源於此。

開明南有樹鳥,六首

湯谷即「暘谷」,傳說中太陽升起之處。根據史料記載,湯谷位於山東東部沿海地區(今山東日照市),是上古時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

澎湃新聞:我看到王紅旗先生在書中寫道,對於如何用繪畫手段復原《山海經》時代的山川地貌景觀和人文活動場景,您們之間也經常展開許多探討和爭論,雙方無法說服對方的時,通常怎麼解決呢?

孫曉琴:與王紅旗是平等合作的關係,他負責文字考證,我負責繪製,各司其職。但我的要求是,他的地理方位考證必須做到準確,而王紅旗也有同樣認知,並為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還好,至今學術界對他的《山海經》地理方位考證沒有異議,倒是出現了不少的照搬照抄,圖和文都被如此。

偶爾我也會提出一些具體問題,例如哪座山的準確定位,王紅旗立刻進行反覆研究,再告訴我正確結論,我就如實繪製在畫面上。我們無須說服對方,遇到問題就立刻溝通,相互支持、討論和讚許,生活工作都如此。

中山經南陽圖

澎湃新聞:在創作了《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組畫後,您的巨幅作品《帝禹山河圖》也得到了非常高的評價。想知道在這幅《帝禹山河圖》裡有百分之多少的內容與我們今天看到的現實地理相吻合呢?

孫曉琴:相傳遠古就有《山海經圖》,曾經被鑄在九鼎之上,由於九鼎失蹤,其圖也隨之失傳。

《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系列和《帝禹山河圖》展示的是華夏地理4200年前的風貌,山是巍然不動的,但滄海桑田,自然氣候多變,水系多變。經王紅旗的考證,例如由於海平面的升降變化,4200年前的山東半島是被海水分割的;黃河U字形兩個拐彎處——當年的二大湖「泊稷澤」和「泑澤」,現在也幾近消失;當年長江中遊的雲夢澤,水面浩瀚,煙波淼淼,今日也已大部退去。

但只要山脈在,國土在,華夏民族就在。

中山經巴山圖

帝舜部落圖

澎湃新聞: 我看到王紅旗老師的簡歷,他以前是學物理出身的,但是他在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古代神話、民俗研究上也建樹頗豐,可以跟我們談談您印象中的王紅旗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和王紅旗老師合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孫曉琴:我先生在青年時代的理想是:一,成為愛因斯坦式的科學家;二,成為勘探隊員,踏遍山川大地,尋找寶藏。可惜後來因為「文化大革命」,學校停了課,他所就讀的中國科技大學也被遷往安徽,同學們全部下到了農場勞動。在勞動期間,他不願消耗光陰,開始博覽群書,五年的大學實際上都是自讀自學自修。

1970年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張家口壩上,在發電廠工作。工作雖然很辛苦,但他仍然堅持利用業餘時間孜孜不倦地讀書,思考各種問題。後來由於受到竺可楨的影響,他開始關注自然氣候、自然生態、自然地理,同時喜讀《山海經》。

山海經天文圖

由於他學的是近代物理專業,因此對《山海經》的研究有其獨到之處。他善於從天文學、地理學、自然氣候學、自然生態學、生物進化學等角度,對《山海經》進行全面的解讀,這有別於純粹從人文歷史、文學、神話傳說角度研究《山海經》。

他一生共完成81部著作(其中專著66部,2000篇學術論文共分為15部),其中有關《山海經》的專著就有十多本,內容非常豐富,通常就是他負責文字,我負責繪圖、編圖。

孫曉琴模仿《山海經》裡的人物穿著,繪製的夫妻二人自畫像。

在我眼裡,他是一個胸懷寬闊的人,具有超越苦難而泰然處之的情懷,對社會對家庭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人,同時具有很強的洞察力,思維活躍,語言凝練,是一位具有理性思維與戰略思維能力的人。為了紀念我的先生,我以他的生命歷程,寫了一部自傳體小說,叫做《生命不虛此行》。

澎湃新聞:如果現在有人問您,上古時期山海經的神獸真的存在嗎? 您會如何作答?

孫曉琴:至今為止,幾乎所有研究《山海經》的學者都是以「這些神獸幾乎都不存在」為主基調來談論的。雖然他們各自否定的視角不同,但基本上都是認為古人的認知有限,他們描述的神獸實際上是現在的某種生物的遠古祖先,或者巫師裝扮的各種神怪,甚至可能是當時口口相傳的口誤等等。

我研究出版《山海經》近十年,其中的一個起因就是我認為應該以《山海經》裡面「所有的描述都真實存在」為基調來研究和探索。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山海經群巫圖

首先,這樣肯定的基調比起那樣否定的基調更能激發人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感受力,會讓對山海經的探索變得生機盎然。再者,在這個基調之下,我們可以更有激情去探索這些「真實的存在」究竟是怎麼回事?肯定的基調下探索,我們的問題會更多,而否定基調下我們的答案更多,且答案多是模糊的否定。

女子國

如果我們肯定這些神獸、仙草、仙樹真實存在,那麼,它們曾經存在於什麼樣的時空?它們後來可能去了哪裡?或者它們現在哪裡?它們的神奇功能還有沒有?它們怎麼延續生命,傳宗接代,相互交流……我們可以放飛靈魂在宇宙中自由翱翔,無限詢問和探索下去。

《山海經》與後世的神話不同,神話我們無需探究是否真實,因為它們確實是人為編寫出來的。

相關焦點

  • 80餘年良渚遺址考古歷經四代 守望五千年華夏文明曙光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80餘年的良渚遺址考古已歷經四代。  連日來,記者走進仍在建設中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探尋良渚和在這裡接力考古80餘年的4代人的故事。  5000年前,有一群勤勞智慧的良渚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良渚文化。5000年後,有一位睿智勤奮的良渚人,讓我們重溫了祖先創造的奇蹟。他就是良渚文化的發現者施昕更——他用80年前的一兩片黑陶,打開了一部厚厚的文明史。  時光回溯。
  • 最「荒誕」的神話小說《山海經》,卻讓美國學者向中國古人低頭?
    即使如此,但也有人意外的發現了,《山海經》中的一些記載能夠和現實相吻合,就像是《海內東經》對蓬萊山、琅琊臺、會嵇山的位置描述就是和現實生活中的地理位置一模一樣,曾也有人表示《山海經》中的內容不僅僅在中國境內,甚至也涉及到整個世界。
  • 《山海經》探(23):伏羲先天八卦是宇宙密碼植入華夏文明的原點
    山海經華夏文明肇始於伏羲女媧人文始祖時代。伏羲女媧雖然是人文初祖,實際處於神明(宇宙文明)與人類智慧的移植銜接階段,是人類社會早期「神主」時代的開始(《山海探幽(8):同步架構立體思維模式方可釋讀<山海經>》及《山海探幽(7):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對世界形成狀態的記憶傳承》),所以伏羲女媧處於亦神亦人的過渡狀態。在神,伏羲女媧是有文獻記載的華夏最早的創世神;在人,伏羲女媧是華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本身就是天帝——帝俊的化身。
  • 1902年,貴州就曾驚現中國上古神獸,學者:《山海經》並非是神話
    畢竟,龍,可是我們中國最神聖的瑞獸,最早出自《山海經》。而你知道嗎,這已經不是貴州第一次發現《山海經》中的神獸了。央視科教頻道,曾專門做過一個紀錄片,講述了在貴州中發現《山海經》中神獸「果然」的神奇故事。1902年,英國傳教士湯姆遜,在貴州梵淨山,意外發現《山海經》中記載的一種仁獸——「果然」。
  • 《山海經》探(40):一萬年前的「五方」概念和「五行」原始
    一般認為:華夏的「五方」概念最初萌芽於商代,因為在甲骨文中有「四方」之說,不難看出,商代崇尚的是中央,所以就有五方的觀念,四方加一個中央,就是五方。也就是說,「五方」概念起源於大約四千年前。其實不然,華夏的「五方」概念遠產生於大約一萬年前的伏羲時期(參見《<山海經>探(23):伏羲先天八卦是宇宙密碼植入華夏文明的原點》)。
  • 《山海經》並非傳說
    中國有著5000年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正是靠著祖先的智慧與勇氣,才有了我們繁榮的今天。可是一個問題出現了,在5000文化的傳承中,是否將所有真相都完美的記載於史書中?上古時代所發生的大事,傳至今天是否有失真的內容?
  • 伏羲女媧圖與DNA圖完美「撞臉」,《山海經》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提到伏羲和女媧,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國神話故事中的兩位人物,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至於這樣的故事是如何流傳下來的,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任何線索,所以這樣的神話人物是否存在也是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的。著名科學藝術研究中心首席顧問,基因組學科學家於軍教授,他曾經在全國各地博物館瀏覽過不下百十件形態各異的《伏羲女媧圖》。例如:莫高窟壁畫、山東武氏祠漢代畫像石中的伏羲女媧形象、以及河南南陽出土的伏羲女媧交媾圖等等。於軍教授就這些千姿百態的《伏羲女媧圖》從基因組學的角度講述了女媧交尾形態與人類DNA雙螺旋線結構的相似性的來源和體現。
  • 緣起三十年,《華夏酒報》不忘初心再出發
    《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總編輯韓文友在《華夏酒報》創刊30年盛典,擲地有聲地說。11月19日,《華夏酒報》創刊30年盛典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隆重舉行。,煙臺恆邦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雄斌,成都恆欣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安,四川摩創總經理王安全,四川尚品薈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彭萍,壹玖壹玖品牌管理公司總經理李宇欣等酒類生產企業、酒類經銷企業、酒類配套企業、酒類諮詢企業、酒文化研究機構
  • 《山海經》和《聖經》的創世神話,存在4點差異,專家:3個原因
    《山海經》記載的創世神有帝俊、燭龍、帝江和女媧,《聖經》記載的創世神只有上帝 《山海經》記載的創世神話零落而分散,綜合了華夏神話、東夷神話和苗蠻神話的特徵,產生了至少4位創世神。按照時間先後排列,依次是:帝江(混沌)鑿開七竅,化生出天空和大地。燭龍帶來光明和生機,創造出四季和晝夜。女媧攢土造人,繁衍出人類。帝俊與羲和、常羲婚配,生育了太陽和月亮。
  • 拄斷七八根拐杖,餘定泗三十餘年「鬥貧記」
    新華社成都7月6日電 題:拄斷七八根拐杖,餘定泗三十餘年「鬥貧記」  新華社記者惠小勇、蔣作平、劉坤  個兒不高、拄著拐杖,但腰板挺直、頭髮整齊,眼睛炯炯有神,這位60歲的殘疾人在花甲之年綻放了人生第二春。
  • 《山海經》中記載的怪獸都是真的嗎?是神話、科學亦或是現實
    在早期的中國,《山海經》還作為參考類史書資料,各個朝代的史學家以它作為藍本,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文明。司馬遷在編纂《史記》的時候,曾寫道:"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從這句話中表明,他對《山海經》中的記錄,抱有相信的態度。認為這些上古的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等都是真實存在過的,都具有研究的價值。
  • 《山海經》與《聖經》中記載的或是相同的歷史和傳說?
    可是亞當和夏娃終究是沒有逃過誘惑,偷吃禁果的他們脫離了蒙昧,他們也就產生了後代。所以後人多認為自己的祖先是亞當和夏娃。《山海經》中,人類的祖先成了伏羲和女媧。伏羲女媧本來是一對兄妹,但他們也是夫妻。《山海經》中記載,女媧和伏羲曾向天詢問,如果允許他們結合,則將天上的雲彩聚在一起,如果他們不能結合,那麼就讓天上的雲都散開。
  • 山海經
    「一」初遇《山海經》是年幼時在語文課的課外讀物上,那時讀到「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還有「女媧補天」的故事,驚異於那短短幾句詞語釋義勾勒出的神話故事。可,那會並不明白引注的意義,所以也不清楚《山海經》是一本古代神話故事傳說。而後,與《山海經》內相關故事的再遇,卻是遠渡重洋,在妖怪列島日本的動畫作品裡。
  • 《山海經》鳳凰神族傳下10大姓氏,若你是其中之一,就非龍的傳人
    在所有的姓氏當中,有8個姓氏可以說是姓氏之祖,他們分別是:姬、姜、姒、嬴、妘、媯、姚、妊。因為上古時期是母系社會,女性地位非常之高,姓氏文化之始也全是女字旁的姓氏。另外,很多人也一直認為姓氏是華夏文明獨有的文化符號,其實不然,在華夏文明統一中國之前,其實很多部落也都有著各自的姓氏體系的。如遠古的鳳凰部落。
  • 《山海經》探(43):天上人間的「大人之國」與星宿分野
    孔子研究了一番後說:「當年大禹治水成功以後,在會稽召集諸神開大會。所有的神都來了,只有防風氏遲到。大禹很生氣,命令將他斬首示眾。防風氏的骨頭就是一節就可以裝一車的。你們找到的這節骨頭,應該就是防風氏的。」「防風氏守封,嵎之山,在夏代的時候叫防風氏,商代的時候叫汪芒氏,周代的時候叫長狄氏,現在則叫大人國。」
  • 《山海經》記載,夏朝帝王或是埃及法老,專家:埃及壁畫就是證據
    我國有著5000年燦爛的華夏文明,在5000年的歲月長河中,王朝更替幾乎成了家常便飯,從夏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封建王朝的帝制結構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動,甚至愈來愈呈僵化之勢。  也就是說,埃及壁畫中的內容,完全與《山海經》的記載相吻合,繼而可以證明,《山海經》所描述的夏啟,其實就是埃及的某一代法老。  或者另外一種細思極恐的想法是,古埃及文化也非常有可能來源於我國?
  • 難逃厄運的志怪奇書,你不了解的山海經,是細思極恐的世界百科
    提到山海經,《山海經》這本書從語文書上或者歷史書上知道的,還有魯迅先生所寫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也增添了不少大家對山海經的興趣,但是具體這是一本些寫什麼的書,我想大部分人除了志怪神獸記載,山海經的其他內容,應該是不知道具體到底是什麼。
  • 夏商周國土資源檔案:一、山海經與山海圖的關係
    新讀者越來越多,他們看過漫畫,打完遊戲之餘,會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將目光紛紛投向書中光怪陸離的世界。抱著一探究竟的想法,興高採烈買來原著,讀過幾頁之後發現根本無法繼續,因為實在有點看不懂。潦草地翻上幾頁,瞟一眼插圖,就當看過了,之後放回書架長灰,過不了多久甚至忘記買過這本書。以上情景應該是絕大多數新讀者直面《山海經》原著時的常態。
  • 吉祥數字「7」有歷史:4000年前的樓蘭王國的祖先就信奉
    4000年前的樓蘭王國的祖先就信奉數字7,把它當作吉祥符號,至於原因,至今仍然仍然是迷。1。背景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舉世無雙神秘。原因在於在於4000年前創造了文明,之後又湮滅文明。
  • 浙江衢州現高規格土墩墓群 初步判斷年代為3000年前西周時期 或與...
    據衢州發布消息 浙江衢州市衢江區驚現3000年前西周時期最高等級墓葬群。墓主人究竟是誰?墓中驚現怎樣的瑰寶?考古專家和學者在孟姜村墓葬考察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衢江區完成了對多座大型土墩墓群的考古發掘工作,初步判斷這些古墓的年代為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