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景點是一個城市的衣裳,那麼小吃就是一個城市的靈魂碎片,其間凝結著這個城市居民的集體回憶、人情、風俗和用心。一個城市好吃的地道小吃多不多,往往反映了城市對自身歷史和市民意識的認可與傳承,因為這些都是經歷過時間洗禮,並被人們熱愛的東西。這份"中國頂級小吃之都排名",通過對各個城市的自主特色種類、國內知名度、國內覆蓋率、海外知名度、海外覆蓋率、創新精神、服務環境、外地人適應度、外埠擴張及市場化進行評分,最終共有15個城市上榜,包括臺北、成都、西安、重慶、香港、廣州、武漢、長沙、北京、上海、天津、廈門、南京、哈爾濱和開封。
1、臺北
在這份"中國頂級小吃之都"榜單中,臺北以99分奪得榜首,唯一扣掉的1分,是在環境服務上。臺灣一直有著「美食王國」的美稱,更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融合了荷蘭、葡萄牙、日本、閩粵乃至大陸數十個省份及原住民美食精髓於一爐,以極具親和力的街邊小店和夜市形式出現,而臺北的小吃,更是其中的精華。
牛肉麵
牛肉麵可說是臺灣國民美食,從最出名的紅燒到老牌子的沙茶、再到少見的咖喱,上至高級酒店,下至大街小巷的食肆,到處都可以吃到牛肉麵。這風靡寶島的牛肉麵,據說是由當年的四川老兵帶過去的,後輩們再代代推陳出新,將這種麵食文化發揮到了極致。臺北市曾舉辦幾屆牛肉麵節,喧騰一時,聚集了不少牛肉麵名店。軟嫩大塊的帶筋牛肉躺在香濃熬煮湯汁,手擀麵Q彈有嚼勁,紅燒清燉都好吃,真想每天晚餐都是牛肉麵!
滷肉飯
走遍臺灣,到處都能看到滷肉飯。這是臺灣最為常見的經典小吃。在臺灣不同的地方吃一碗滷肉飯,不僅能感覺到味道的異同,還能感覺由此而起的文化和風情。滷肉飯在臺灣南北地區有不同的意義。在臺南,「滷肉飯」是指有著滷豬三層肉的焢肉飯,而在臺北,滷肉飯為一種淋上含有煮熟的碎豬肉及醬油滷汁的白飯的料理,有時醬汁裡亦會有香菇丁等成份。
爆醬雞排
爆醬雞排是臺北士林夜市的人氣小吃,據說,臺灣人一年吃下來的雞排,層層類疊遠超過臺北101,不僅在地客喜歡,就連觀光客來逛大街小或美食夜市,都不免買一、兩個香噴噴雞排品嘗。特別是有店主將過去在法國餐廳受歡迎的藍帶豬排結合夜市文化,以大塊豬排內夾上火腿和起司去油炸,搭配用麵粉、地瓜粉等裹好的金黃面衣,吃起來比較不油膩,濃鬱的起司醬更能提出雞排、豬排的香味。一口咬下是鮮香多汁,內餡的黃澄澄起司醬更是越嚼越香。
大腸包小腸
大腸包小腸在臺灣已有二十年的歷史,因其美味又獨具特色已經成為臺灣十大知名小吃之一。這是臺灣1990年代興起的一種特殊小吃,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將體積較大的糯米腸切開後,再夾住體積較小的臺式香腸,即成為「大腸包小腸」,與美國的熱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臺灣某些地區的夜市也會提供豪華版本的大腸包小腸,除了香腸之外,還會加上各種如蒜頭、花生粉、酸菜等配料,藉此創造更豐富的口味及口感。炭火燒烤的大腸外皮微酥,內餡米粒飽滿,夾上風味絕佳的香腸,鋪上酸菜、小黃瓜、薑片與菜脯蛋等小菜,一口咬下肉汁四溢,滿嘴的美味。
麻辣鍋
雖然麻辣鍋源於四川,卻在臺灣大放異彩,臺灣人不論春夏秋冬都愛吃麻辣鍋,冬天暖身天排汗,而臺北的麻辣鍋競爭激烈,家家有自己獨門湯頭、選肉標準以及醬料配方。而且臺灣的鍋底加了許多去火的材料,味道雖然辣,卻不上火,吃起來特別爽口。
通化肉圓
通化街肉圓是由一位克儉勤樸的阿嬤來到臺北城用巧手製作彰化故鄉的美味,吃過的人都稱讚其美味,阿嬤生起了信心在通化街七信銀行前擺起了小攤子,通化肉圓就在1965年創立。油粿、肉圓、大腸面線走過半世紀,不變的是對傳統小吃的那一份堅持。肉圓選用上等的地瓜粉製作、豬後腿肉配上清脆的竹筍與特調紅醬,以燜制方式製作肉圓,配上四川師傅以上等葵花油特製成的辣椒油美味加倍!第三代經營者除了傳承阿嬤的好手藝外,依然秉持給客人料多實在的平價美味小吃。
鹽酥雞
鹽酥雞在臺灣眾多小吃裡面是非常出名的,在臺灣的街頭和夜市都很常見。曾有旅遊網站舉辦「最強臺灣夜市小吃」調查,結果鹽酥雞打敗雞排和珍珠奶茶,登上冠軍寶座。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鹽酥雞是即食食品,講究現炸現吃,食客們點好要吃的食物後交給老闆將之下鍋油炸,有許多鹽酥雞攤位待炸好起鍋之前,會加放九層塔下鍋爆香,起鍋後灑上胡椒鹽,也可視需要灑上辣椒粉再拌勻裝入紙袋,也有的攤位會拌上大蒜泥或再加入酸菜,小朋友則喜歡蘸著番茄醬一口一口直到吃完整份鹽酥雞。它氣味濃鬱,口感酥脆,讓很多愛好美食的人回味無窮欲罷不能。
明月湯包
「明月湯包」在臺灣饕客間相當出名,這家店強調不添加人工調味料,經過三日自然發酵成的麵團讓湯包外皮吃起來更Q彈,所以咬一口後爆湯的狀況也更明顯。採用溫體黑豬後腿肉並去除雜質、油脂,內餡飽滿豐盈,輕輕一咬即流出的鮮嫩湯汁,成為老饕無可挑剔的美味。聞名遐邇的明月湯包接受許多日本雜誌採訪,是觀光客常去光顧的名店之一。
青蛙撞奶
當溫熱黑糖珍珠碰上冰冷的鮮奶,喝起來是什麼感覺?不如嘗一杯臺灣超人氣飲料「青蛙撞奶」吧!青蛙撞奶裡頭是沒有青蛙的, 取名「青蛙撞奶」,是因為一顆顆珍珠猶如青蛙卵,充滿嚼勁。木薯珍珠是店家以自制黑糖製成,一顆顆帶天然甜味,口感Q彈柔軟。黑糖、珍珠及鮮奶交織而成的簡單美味,消暑又解饞!
2、成都
成都是座文化名城,但在國內,人們提起成都,更多的是想起那裡的各種美食。成都小吃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從各色小面到抄手、餃子,從醃滷到涼拌冷食,從鍋煎蜜餞到糕點湯元,從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琳琅滿目,各味俱全,難怪人們都說:「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肥腸粉
肥腸粉+鍋盔,是四川人最愛的早餐種類之一。肥腸粉必須腸白嫩、粉勁道。腸要洗得乾乾淨淨沒異味,小火慢燉得柔中帶一點嚼勁,紅油滑過,沾染少許,彎彎裡還要勾住些湯汁,才讓人吞得盡興。粉要選優質紅薯粉,最好是手工做出來的,口感才有勁道。調料要下足,醬料沒得含糊,必須得是陳釀郫縣豆瓣醬,香味才有層次,再加上鮮蔬,紅油飄香,梅乾菜、榨菜末星星點點,炒黃豆焦黃渾圓。如此一碗下肚,方覺十分安逸。
軍屯鍋盔
在四川,鍋盔主要是指軍屯鍋盔。軍屯鍋魁歷史悠久,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命大將姜維率部在今四川彭州市軍樂鎮休養屯墾、牧馬練兵,「軍屯」由此而得名,今天的鍋魁就是當年軍中乾糧逐漸演變而成,以香、酥、脆、細嫩化渣而名揚川西,因此又被稱為「酥鍋魁」、「酥油千層餅」。
製作鍋魁,行內俗稱打鍋魁。師傅在擀麵皮時,會邊擀邊用小擀麵棒敲擊案板,製造出「梆梆梆」的聲響來招徠顧客,有表演的成分,和三大炮一樣,鍋魁是集視覺、味覺、聽覺、嗅覺於一體的小吃。
完美的軍屯鍋魁要選擇延展性較好的半發麵,拌和適量溫水反覆操作,使之軟硬適度,張拉柔韌,最終做出「千層酥」的效果。剁的細細的肉餡肥瘦均勻,再調上撕去表膜的豬生板油、拌上現磨的花椒粉、八角、茴香、三萘、生薑、精鹽、味精等香料,切碎揭絨,抹在拉長的麵皮上,豐富的味道層次已經初現端倪。最後,做好的麵餅需要先用菜籽油將表面煎得金黃,再將鍋魁放入爐中烘脆,雖然製作步驟略顯複雜,但任憑誰吃過也不會忘記。
經過種種程序,「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軍屯鍋魁也果然不會讓人失望:第一口咬下去是乾脆油爆的麵皮,經過反覆揉捏壓拉之後形成的千層酥脆。第二口來自於麵皮與內裡的藕斷絲連,酥油與綿軟的二次疊加。而緊隨其後的是餡料中蘊含著的肉汁的鮮香,伴隨著咀嚼充斥了整個口腔。花椒也迫不及待的顯示出它的威力,從舌尖感覺到一縷椒麻直到舌根,配合著肉的鮮味,給人一種格外的享受。
一個地方的小吃總有當地人的脾氣,軍屯鍋盔的一品一啖裡,透出了成都人生活的習性,總是帶著一股烈性的麻辣,乾脆直接;又帶著軟柔細膩的內裡,溫柔含蓄。兩者相容相和,形成了天府蓉城獨特的氣息。如今,隨著人們對於口味的要求越來越多元化,軍屯鍋盔發展了鮮肉鍋魁、椒鹽鍋魁、混糖鍋魁、化絲鹽鍋魁等十多個品種。
蛋烘糕
在四川,少有無辣卻受眾人傾愛的食物,蛋烘糕就是其中一種,可謂是捕獲了各個年齡層人群的喜愛。蛋烘糕在成都人心目中的地位,非一年半載所能鑄就。它固有其自己漫長的發展與流傳歷史,以至於今日,蛋烘糕成為了一代又一代成都人心中的記憶共鳴。蛋烘糕據說起源於清朝,成都文廟街石室書院旁,是一位姓師的老漢兒從小孩子玩的「姑姑筵」得到啟發,首創了用雞蛋、發酵的麵粉、紅糖等調成麵糊,在平底鍋上烘煎而成一種外焦裡嫩的糕點。因其吃起來酥嫩爽口,口感特別好,遂成成都名小吃。可添加芝麻或辣椒、三鮮、芝麻醬、椒鹽、肉末紹子等等幾種餡料,口味非常豐富,深得男女老少的青睞。
麻辣兔頭
在成都,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成都一大怪,兔頭炒來賣」。四川是中國的兔頭消費第一大省,能佔到全國兔頭消費的90%。在成都當地被親切地稱為「啃兔兒腦殼」,四川人就像吃零食一樣買來就啃,是去成都必吃的美食。辣味十足的二荊條,色澤丹紅、醇麻爽口的漢源花椒,在醇香濃厚的菜子油混合下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再加上獨具四川特色的豆瓣、豆豉和薑末,讓兔頭的色香味層次更加多元。麻、辣、鮮、香的兔頭,的確讓眾多美食愛好者欲罷不能。
串串
成都,是串串的發祥地。串串的種類很多,從各種口味的特色牛肉到品種豐富的素菜,當然也還少不了四川人愛吃的毛肚鴨腸郡肝黃喉這些經典菜系了。各色葷素被串在竹籤上,抓上一大把籤子,在紅湯裡涮過之後,蘸上碟料,過癮得很。吃完之後,數著籤子算錢,一分不差。不論是熱鍋串串、還是冷鍋串串、砂鍋串串等,每個成都人心裡,都有一個常去不厭的串串攤。
如今,走在川渝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串串店鋪,紅漆的矮方桌、小凳子和熱氣騰騰的一鍋紅湯以及那一大把的竹籤,把葷的、素的往竹籤上一穿,就構成了特別的一景。朋友家人三三兩兩圍著小桌,輕鬆的環境,熱鬧的氛圍,各拿一大把自己愛吃的串串煮進鍋裡,再加上冰鎮啤酒,擺擺龍門陣,聊聊八卦,儼然一幅享受生活的景象。
擔擔麵
擔擔麵起源於自貢,如今成為成都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正宗的擔擔麵重在兩個精髓。一是煮麵,不能煮太軟,煮的過程中一般需加涼水一次,熟了立馬挑入碗裡。看似簡單,其實大考功力,挑早了口感生硬,挑晚了就勁道不夠且不爽滑。二是制臊,肉須是豬後腿肉,剁成末,入滾油炒制吐油,加姜米、小蔥、老抽等佐料翻炒上色。最後和炒香的芽菜拌在一起臊子就製成了。 一碗好的擔擔麵是麵條滑爽,根根勁道,面臊酥香,加上細嫩的芽菜和花生碎,香味濃鬱撲鼻。
冒菜
「冒菜」是成都的特色菜,「冒」字在這裡是動詞,是一種在高湯沸水裡煮燙的動作展現。準備一鍋麻辣鮮香的湯汁,把菜用一個竹勺裝好,一般一勺就是一份。在鍋裡煮熟,然後盛到碗裡,順便再舀一勺湯汁,加入老闆調製的各種調料。冒菜原料不限,和串串香、火鍋類似,什麼都可以冒,什麼都可上桌。
3、西安
西安不僅以十三朝古都的悠久歷史聞名於世,也以各色美食吸引著八方來客。據統計,西安的小吃有200多種,是中國小吃品種最多的城市之一。在這裡,可以盡享三秦美食,體驗三秦美食文化。
biang biang 面
麵食是西安人的日常飲食,陝西人有句話「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越吃越美賽神仙。」這個biang biang 面就是手工擀成的又寬又厚又長的麵條,在面的家族裡,它是眾望所歸的老大:有最大的個頭,最多的筆畫,用最大的碗,也就最大限度地填滿了對飽足的定義。
Biang-biang面是傳統的陝西褲帶面,因為製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正宗褲帶面,需要用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擀成長寬厚的麵條,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Biang-biang面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風味。那筋而穰、寬又長、辣而香、嫽又爽的一老碗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就是老陝的命根子,也是老陝的精神頭,吃起來雖然費勁,卻十分勁道解饞,秦人豪爽風貌,此一碗麵可見端倪。
肉夾饃
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陝西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些。
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用臘汁肉,使用陳年老汤滷制,極為酥爛,滋味鮮長,肥肉不膩口,瘦肉不柴不油。夾肉用的饃須是特製白吉饃才正宗,這種饃口感極酥,味道綿香。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託,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身居長安,隨處可見,不覺其可貴;人在異鄉,最勾魂的卻是這滿口留香的肉夾饃。
羊肉泡饃
陝西風味美饌,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湯是利用羊骨加上多種香料大火煮,然後撤去浮沫,投入肉塊,先大火,後小火烹飪而成,湯味濃香撲鼻,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
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幹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饃、肉,碗裡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
雖說羊肉泡饃幾乎成為泡饃的代表,不過陝西的泡饃絕不僅僅只有這一種。常見的還有小炒泡饃,屬於羊肉泡饃的分支,區別在於湯比較少,講究配料多,口味重,必不可少的在製作中添加醋和辣椒;葫蘆頭泡饃,用豬大腸與小腸連接處的肥腸製成;此外還有三鮮煮饃,水盆羊肉、粉湯羊血泡饃、辣子疙瘩泡饃、渭南豆腐泡饃、豆花泡饃等等,恐怕就連陝西當地人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種。
賈三灌湯包
賈三灌湯包是陝西西安的一種地方特產,是名頭最大、字號最為響亮的西安小吃之一。「賈三灌湯包子」是陝西省著名清真飲食技師賈三先生發揚民族傳統飲食一技之長,研究、吸收南北各地穆斯林風味小吃的優點後創製。隨後,數家仿效,逐步形成古城西安清真名小吃。眾家之中,「賈三包子」獨具風味,它「皮薄如紙,餡嫩含湯,調料香濃」,人稱「三絕」,被譽為古城第一籠。
餃子宴
餃子宴選料考究、工藝獨特,制出的餃子造型生動,一餃一格,一餃一形,觀之賞心悅目,食之回味無窮。西安餃子宴的得名,主要因這種宴賓筵席由千姿百態的餃 子組成。餃子宴成了西安名吃的一絕,有人說也是「神州一絕」。有人說:到西安,不看秦始皇兵馬俑,不算真到西安,不吃餃子宴,也不算真到西安。
西安餃子宴之絕,首先在於用料多樣,味型各異,造型美觀。餡料既有時令鮮菜和一般雞、鴨、魚、肉,還有猴頭、海參、魚翅、髮菜等山珍海味。因此有「百餃百味」,茄汁、麻辣、魚香、五味、鮮鹹、糖醋、咖哩、蠔油、椒麻、紅油等味型無所不包。其次是烹製技術多樣。基本的製法分蒸、炸、煎、煮四種,但由於各種餃子的餡料不同,其製作方法也不盡完全一樣,中菜的烹、炒、爆、熘、燜、釀等方法也兼而用之。再次是造型奇妙。既有泡眼朝天、修尾輕搖、栩栩如生的金魚形;又有狀若杏核、精巧玲瓏的珍珠形;還有鴛鴦形、蝴蝶形、元寶形;有的又如燕窩、海螺、花卉,真是千姿百態,巧奪天工。
粉湯羊血
在西安說起粉湯羊血,絕對沒有人不曉得。粉湯羊血,又稱粉湯血豆腐、粉湯紅絲,是陝西省著名的傳統風味半湯類小吃。陝西人喜養羊,喜食羊,也善治羊。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羊周身是寶,幾乎沒有哪個部位不可以作為美味佳餚的。粉湯羊血,據說源於西安市南院門一個擺羊血攤的王金堂,在20世紀初對粗放式羊血吃法的改進。 老陝都知道:西安小吃有「三泡」,可很多人不知道這三泡所指的分別是什麼,其實「三泡」說的是西安的三種泡饃類小吃,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和粉湯羊血。
粉湯羊血,最核心的當屬羊血了。把剛宰殺的羊的新鮮血液趁熱接入盆內,濾去雜質,倒入鹽水,輕輕攪勻。待羊血凝固後,用刀劃小塊,在開水鍋中,用小火煮至羊血凝固如嫩豆腐時為止,放入清水中。 把煮好的羊血洗平放案板上,切成「火柴棒」粗細的長條,放進滾開的鍋中焯一下後撈入碗內,再來些粉絲,吸收各種鮮美湯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條本身的柔潤嫩滑,更加爽口宜人;最後給碗中舀滾燙的骨湯,再加辣子油、蔥沫、香菜沫就可以了。據《陝西傳統風味小吃》一書描寫為:「麻、辣、鹹、香、光、嫩。羊血鮮嫩,入口光滑,調料多樣,辣香撲鼻,助人食慾,有利消化。」
4、重慶
重慶有三美:美人、美景、美食。尤其是美食,重慶向來以火鍋之城聞名天下,重慶小吃更是種類繁多,口味俱佳。在重慶的大街小巷,各種各樣的風味小吃數不勝數,蒸、煮、煎、炸,每一種美食的香味都挑逗著行人的味蕾。
重慶小面
說到重慶給人的印象,人們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鍋、橋都、山城之類的,但是重慶還有一種美食比火鍋還普及、親民的就是重慶小面。狹義上,小面是指以蔥蒜醬醋辣椒調味的麻辣素麵。而在老重慶的話語體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醬,排骨等豪華澆頭的麵條也稱作小面,如:牛肉、肥腸、豌豆炸醬麵等。
重慶人對小面優劣的評價的標準,最主要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靈魂所在。小面家族品種豐富,富於變化,形成個人定製口味。比如,要求店家「幹熘」(少水乾拌麵)、「提黃」(麵條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也可要求店家採用不同粗細、形狀的面身,如「細面」、「韭菜葉」、「寬面」一般店都有這三種面身。還可以要求店家增加或者減少某種特定調料,如:「少辣」、「重辣」、「不要蒜」等等。
酸辣粉
酸辣粉取材自當地手工製作的紅薯粉,因味酸辣而得名,其特點是「麻、辣、鮮、香、酸且油而不膩」。酸辣粉可以根據喜好添加配料,一般最常見加的還是黃豆、大頭菜等。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辣椒,這個辣椒是辣椒和多種食材加中草藥慢慢熬製而成的綜合的辣。為了保證這種辣的和諧,一般選用「子彈頭」(朝天椒)來調配辣度,再用「二荊條「(沒錯,是辣椒)和燈籠椒調配辣油的香,經此調配,出來辣味才真正香辣可口,厚重香醇。
油茶
在很多老重慶的早飯體系裡,除了小面還有一個美味的存在,被稱作——「重慶油茶」。全國各地被稱之為油茶的食物有很多種,各有各的風格,此油茶非彼油茶。重慶版本的油茶就是專門為重慶人早餐而產生的,這個所謂的油茶其實和茶一點也不搭邊,香噴噴的炒米磨成粉末,熬成黏糊糊的米糊,加入香酥黃豆、花生、小香蔥、榨菜、炒鹽、油辣子等等,撒上一把嘎嘣脆的面饊子,按個人口味撒上現磨花椒粉,和勻而食。一碗地道正宗的重慶油茶總是粘稠鮮亮,麻辣香脆、油而不膩,自古就有「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媲美」的高度讚揚。
山城小湯圓
提起重慶小吃,不僅有小面、酸辣粉、這些無辣不歡的食物,兼容並包的重慶美食當然也有雪白甜蜜的山城小湯圓。其特點是皮薄餡大,白如玉珠,形如「龍眼」,甜香滋糯,細軟爽口。這種山城小湯圓以前叫「杭州小湯圓」,是杭州人陳秀卿和湖州人餘國華夫婦共同首創。湯圓的皮採用的吊漿糯米粉,皮細膩爽滑可口,餡採用的是杭州的油厚香甜的做法,就這樣做成了一口一個的包心小湯圓。一上市,就立足了重慶湯圓佼佼者的地位,食客紛至沓來、生意火爆。由於陳秀卿是杭州人,他們也把這種湯圓叫做「杭州小湯圓。」後來,大家覺得這種湯圓是在重慶創造而成,所以1964年才更名為「山城小湯圓」,1997年獲得「中華名小吃」的稱號。
豆花飯
每個重慶人,都吃過一碗自己心儀的豆花飯。有一句民謠是楞個說的:「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豆花飯早中晚都可以吃,作為標配不能少的甑子飯,再加上一碗白嫩嫩的豆花配上特製的油碟,完全可以毫不費力的吃幾大碗。
黔江雞雜
在黔江,雞雜這道久負盛名獨一無二的美食,將中國人的飲食智慧和對食材的廣泛運用再一次表現得淋漓盡致。雞雜已經成為黔江享譽重慶乃至全國的一張「美食名片」,也是為數不多被冠以地理標識的黔江美食。
巴渝溼氣重、喜吃麻辣。黔江雞雜運用土家烹飪方式,雞雜的腥羶味重,熱菜油烹飪紅豔豔的泡辣椒、粉嫩嫩的泡蘿蔔絲,輔以蔥、姜、蒜、花椒等調料烹製而成。口味脆嫩鮮香、麻辣兼備,色鮮味美,醇香可口,麻辣得人食慾大增。
5、香港
香港小吃五花八門,每一款都是一個故事、都富含香港的地道文化。香港人愛吃也懂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長期華洋雜處的歷史背景,使得香港的飲食文化蔚為大觀。你經常能在香港不少的地方,看到很多男女老少在吃各種各類的小吃,街邊的酒樓、粥店、甜品店永遠不缺少食客,魚丸小吃大排檔的鍋裡永遠湯水沸騰,豐儉由人。
砵仔糕
缽仔糕是從香港流行起來的一種老式甜點,首創於廣東省臺山縣,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朝鹹豐間(公元1851—1861年)成書的《臺山縣誌》載:「缽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裡,泊船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後人採用缽仔來蒸糕之法一直傳下來。砵仔糕主料是粘米粉和澄面,糕體晶瑩剔透,表層油潤光潔、細膩嫩滑,味甜洌而清香。最初的砵仔糕是用砵仔載的,後來演變為用碗仔,到現在多以塑料杯盛載,感覺大不如前。
雞蛋仔
去過香港的話,會看到有一種小吃店的門前永遠都是大排長龍,人們不知疲倦地等候一種小吃新鮮出爐,往往等上一兩個小時也毫無怨言!這種小吃就是雞蛋仔!雞蛋仔是香港地道街頭小吃之一,是華夫餅的一種變體。雞蛋仔起源於1950年代,有雜貨店老闆為了不浪費破裂的蛋,遂嘗試加入麵粉、牛油等配料弄成漿狀,再經倒模烘烤而成。後來模具設計成小小的雞蛋形狀,不料大受歡迎。以雞蛋、砂糖、麵粉、淡奶等造成汁液,倒在兩塊特製蜂巢狀鐵製模版的中間,放在火上烤成。倒出來的雞蛋仔呈金黃色,有蛋糕的香味,加上中間是半空的,咬下時口感特別彈牙。
菠蘿包
菠蘿麵包是香港最普遍的麵包之一,差不多每一間香港的餅店(麵包店)都有售賣菠蘿麵包,不少茶餐廳與冰室亦有供應,一般作為早餐或下午茶的點心。菠蘿包實際上並沒有菠蘿的成份,麵包中間亦沒有餡料,據說是因為菠蘿包經烘焙過後表面金黃色、凹凸的脆皮狀似菠蘿因而得名。
菠蘿包據傳是因為早年香港人對原來的麵包不滿足,認為味道不足,因此在麵包上加上砂糖等甜味餡料而成。菠蘿包外層表面的脆皮,一般由砂糖、雞蛋、麵粉與豬油烘製而成,是菠蘿包的靈魂,為平凡的麵包加上了口感,以熱食為佳。酥皮要做得香脆甜美,而包身則是軟身才好吃。菠蘿麵包的售價一般會比其他有餡料的麵包便宜,但味道又較沒有餡料的餐包豐富,所以深受香港人歡迎。除了香港外,在南中國地區亦甚為普遍。
辣魚蛋
據02年8月8日《蘋果日報》報導, 香港人每日吃掉55公噸,約375萬粒魚蛋,是學生最喜愛零食的第一位,足見魚蛋的地位。辣魚蛋是是香港知名小吃,將魚蛋穿成串後放入油鍋炸熟後刷上特製的辣醬汁即可。當時街邊面檔價廉,為減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的下欄,或不太新鮮的魚肉,溝勻再以油炸熟做不料大受歡迎,成為香港街頭小食的臺柱。
碗仔翅
碗仔翅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以前通常由小販在街邊販賣,因以小碗盛載而得名。從前,不少小販向酒家拿些零散的魚翅(俗稱「翅頭翅尾」),加入冬菇、木耳、豬肉絲、高湯加入味精、馬蹄粉(或豆粉)等煮成。吃時通常加入胡椒粉、浙醋、麻油等調味,亦可以加入魚肉、生菜絲等。雖然被上流社會視為垃圾食品,但這碗仔翅確實鮮美爽滑,因此大受歡迎。
如今,由於魚翅的價格年年高漲,正宗的以魚翅為原料的碗仔翅已難見到了,現在都是以粉絲作為代替。為了保持碗仔翅的鮮美口感,商家往往會在湯底上下足了功夫。一般採用精心熬製的鮮濃雞湯打底,加入爽滑的粉絲、脆嫩的木耳和冬菇,再加上滑嫩的肉絲,講究些的甚至會加入火腿和豬皮來提味,不得不說現在的碗仔翅入口鮮甜,仍然十分美味。
車仔面
車仔面是香港一種低價特色麵食。車仔面出現在1950年代,是香港市民生活水平較低的年代。國內難民湧來香港,謀生困難,香港街頭湧現了流動攤販,最多便是搭起車仔面檔擺賣咖喱魚蛋和車仔面一類熟食。販賣車仔面的木頭車中放置金屬造的「煮食格」,分別裝有湯汁、麵條和配料,顧客可自由選擇麵條,配料和湯汁,通常十多塊錢就可飽吃一頓。
香港有位美食家曾這樣描寫在50年代吃車仔面的情景:「如果你曾經活在那個時空,你至少試過一次顫顫顛顛的手持一個碗口有少許磨損崩裂的描花公雞碗,碗中有一堆還未熟透的淡黃色粗面,幾粒咖喱魚蛋幾塊豬皮加幾段滷豬腸半束韭菜。你就像突然在鏡頭前做了主角的臨時演員,尷尷尬尬的站在那裡——因為你根本沒有筷子,老闆剛問你要不要加塊蘿蔔卻又聞風「走鬼」去了,小販管理隊和街頭小販在追趕跑跳碰……」
隨著生活水平改善和衛生要求提高,小販推車叫賣車仔面的景象已經成為歷史。但是,車仔面卻已經成為人們心中最地道的香港美食之一,從街頭走進了各種檔次的餐廳中。車仔面的配料也愈來愈豐富,麵條和湯汁亦有多種選擇。車仔面已成為香港人的日常廉價食品。
九記牛腩
九記牛腩,暫不論它是不是香港最好吃的牛腩店,但是,它肯定是香港最出名的牛腩店。它家首創的清湯牛腩聞名全港。這不過是一家坐落於半山小街上的兩層小鋪,總是門庭若市,食客如雲。一張四人小桌,被店家劃出六個座位,永遠要搭臺。張國榮、譚詠麟、關之琳等香港演藝界名人都曾是這裡的常客。
「清湯牛腩」的名字當年由九記第二代老闆潘先生親自改名,皆因當年流行賣柱候牛腩,九記首創加入中藥炮製的牛腩,相比以柱候醬炆制的清淡得多,故名為清湯牛腩,但嘗過的人都記得湯底一點也不「清」,因為鮮濃的牛骨味十足,加上老闆按季節調校湯底的味道,所以除了吃麵的湯底,來一碗金牌上湯,更能感受到鮮味的牛脂甘香。
九記能屹立中環數十年,成功之道在於用心專注炮製牛腩,清湯腩及咖喱牛筋腩,牛腩都炆至肉質軟腍入味。最頂級的牛腩叫做「崩沙腩」,香港人又有稱作「肥爽」或者「爽腩」的;次級的是「坑腩」,再等而下之的就是普通牛腩。牛爽腩取自牛的腹部,多筋、多肚檔部的組織,顧名其意嚼起來比較爽口(脆),比較耐嚼。牛坑腩取自牛前胸的肋骨處,肉上連著少量的脂肪和軟組織,肉質也更富彈性。在香港,牛腩的吃法一般為咖喱牛腩和清湯牛腩,並衍生出牛腩面、牛腩河粉。正牌的牛腩一定要將牛腩與牛骨一起煲熬數小時,使牛腩綿軟可口,同時使精華溶於湯中。清湯牛腩還會加入白蘿蔔,更加美味爽口。
6、廣州
俗話說:「食在廣州」,廣州人愛吃、會吃是天下聞名的,穿過騎樓,滿街叫賣的雲吞、飛機欖、糯米餈、糖沙翁讓人眼花繚亂;沿著街面,雙皮奶、及第粥、雲吞麵一字排開。這裡就是廣州,讓無數吃貨陶醉的天堂。
蘿蔔牛腩
在廣州,你經常可見端著碗吃著蘿蔔牛腩逛街的人,特別是在一些繁華的路段,蘿蔔牛腩的香氣簡直無處不在。不錯,蘿蔔牛腩是老廣們從小吃到大的超人氣小吃。以白蘿蔔、新鮮牛腩,配以佐料長時間燉製而成,只要保證牛肉不被燉碎,燉得越久越入味,牛腩的鹹香入味與蘿蔔的清甜相得益彰。
幹炒牛河
「河粉」也叫「沙河粉」,最早還叫做「水河粉」或者就叫做「水粉」。這種粉最早產於廣州的「沙河鎮」,是由客家人所發明,大約相傳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沙河粉」的原料主要以大米為主,先用石磨把大米加水磨成米漿,水用的是白雲山的天然礦泉水。
「沙河粉」可用蔬菜炒、海鮮炒,而最著名的就是用牛肉炒。這種用牛肉炒制的方法,最講究的是用爆炒,製作起來快捷味香濃。如火力掌握的好,會使牛肉吃起來有燒烤的感覺,炒好後牛肉乾爽但很滑嫩,吃完一碟河粉後盤中絕無半點湯汁,因此大家把它叫做幹炒,「幹炒牛河」也便由此而得名。
雲吞麵
雲吞麵起源於廣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興起,至今雲吞麵依然甚得人心。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即已傳入廣東,又稱餛飩麵、細蓉、大蓉。雲吞個個有嬰兒拳頭大,餡全部是完整的大個鮮蝦做的,雲吞皮薄肉厚,鮮蝦肉滑清甜。麵條要用傳統方法巧制的竹升面,筋道通透,還有濃濃的蛋香。湯頭也十分講究,要用豬骨、大地魚乾、蝦皮熬至而成。麵湯餃一起下肚只能發出妥貼溫暖的感慨。
煲仔飯
煲仔飯是以砂鍋作為作為器皿煮米飯,而廣東稱砂鍋為煲仔,故稱煲仔飯。煲仔飯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禮記註疏》等書記載,周代八珍中的第一珍、第二珍和煲仔飯做法一樣,只不過改用黃米作原料罷了,可見在當時是很名貴的。
煲仔飯的傳統品種主要有豆豉排骨飯、腊味飯、滑雞飯、黃鱔飯、田雞飯、鹹魚香肉飯等,正宗的要用絲苗香米,取其堅實細密晶瑩,口感好、滋味濃又易被湯汁浸爛。好吃的煲仔飯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特徵,一是跟煲上桌的調味汁,揭開蓋子澆在飯上,有嗞嗞的響聲,此為畫龍點睛之筆,看上去黑又亮,全看調汁師傅的手藝了;另一處是晶瑩剔透的絲苗米被光滑的煲底燒出的一層金黃的鍋巴,與普通鍋巴不同的是不但脆而且滋味深長,實為一煲之精華。
水晶蝦餃
說起粵式點心中知名度最高的,非水晶蝦餃莫屬。看似簡單的小小蝦餃,卻是考驗粵式點心師傅功力的重要標杆,沒兩把刷子還真做不好。蝦餃也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幹蒸燒麥、叉燒包、蛋撻)」之一。
蝦餃最早出現在廣州郊外靠近河湧集市的茶居。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米粉,皮質較厚,但由於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城內的茶居將蝦餃引進,經過改良,用澄粉代替粘米粉製成蝦餃皮,使之口感柔軟又爽口,蒸出來以後更是呈現出一種晶瑩剔透的質感。上乘的蝦餃形似一梳香蕉,皮薄而半透明,在小巧精緻的竹製蒸籠裡晶瑩透亮,鮮活的蝦仁露出羞澀的粉紅,隱約可見,入口柔韌而富有彈性,吃起來爽滑清鮮,美味誘人。
腸粉
最早的廣東腸粉是以竹編圓屜內墊白布,淋上米漿蒸出,故名布拉腸,現今多簡稱拉腸。但在這個凡事講究效率的時代,統竹屜布拉的整法出單太慢,於是精明的商家改良為馬口鐵做的多層蒸屜,食材同米漿一同放入蒸熟。雖然賣相略遜,但勝在夠快,夠新鮮,而且味道好。
腸粉的絕妙之處在於米漿的新鮮度以及爽滑的口感,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在米粉的彈韌爽滑與綿柔回味中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所以布拉腸的老手藝,格外受到眾人的青睞,米漿刷在織得細細密密的籠屜布上,蒸到初有形狀,在師傅乾脆利落的一抖下爽快脫落。懶惰的米漿瞬間變成了活蹦亂跳的米皮。米香、油香、豉香以及韭黃構成了拉腸最基礎的味道。
7、武漢
武漢自古就是水陸碼頭,京廣鐵路和長江漢水將各地的人流物流引至此地,也將各地的佳餚帶至武漢生根開花。南北風味在此地大匯集,大碰撞,武漢人又在此基礎上加以自創,經過多年的孕育嬗變,終於誕生了武漢這一個小吃之都。
熱乾麵
在武漢吃早飯,熱乾麵是標配之一,一碗裹滿香辣餬口麻醬的幹拌鹼面過了早,才有精力啟動新的一天。「熱乾麵、吃不厭」……武漢人對熱乾麵的喜愛,可謂至真至誠。作為武漢人過早的首選,熱乾麵不僅是一種小吃,更是一種情懷,未食而鄉情濃濃,食之則香氣噴噴。它的原料必須用鹼面,滾水燙煮,長筷上下翻動防止麵條打結,熟至七八分時撈起剛好。這個過程稱為撣面,麵條是否勁道,就在於老闆撣面時的腕力和耐心。再淋上用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做成的醬汁,增加了多種口味,吃時麵條爽滑有筋道、醬汁香濃味美,讓人食慾大增。
豆皮
豆皮,也是武漢人過早的鐘愛食品之一。豆皮本是湖北農村一種鄉土小吃,脫殼的綠豆混上大米,磨成米漿,混入雞蛋攤製成皮,再加上糯米和用豬肉、筍子、蝦仁和香菇做成的臊子進行煎制,最後精華是再澆上一勺滷湯,一點滷湯的精華味道全都被吸收到糯米裡。形狀方而薄、色澤金而黃、味道香而醉,一盤小小的豆皮,卻能讓入門在外的遊子們魂牽夢縈。
面窩
不要被面窩的名字給騙了,它實則是用米漿製成的。將米磨成米漿,勾兌約十分之一的黃豆漿,加上鹽、胡椒、味精、蔥薑末後,盛在一個中間突出來的圓勺中,放在熱油中炸熟瀝乾油即可。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要想面窩好吃,米漿和豆漿的比例非常講究,面窩炸得好的師傅,配漿憑的是多年的經驗。炸面窩用一口專用的淺口圓形鐵勺,勺子做成面窩狀,周邊凹下,中間凸起,舀一勺調好的米漿入內,米漿會自動流淌到周邊的凹處堆積起來,中部只留著薄薄的一層,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
精武鴨脖
雖說如今精武鴨脖如今已不再風光,但不可否認,它曾是武漢最出名的小吃,風頭一時無兩。精武鴨脖因為起源於漢口的精武路而得名,其味麻辣鮮鹹諸味相映相攜,且味香入骨,食者一吃之下,罷嘴不得,直至肉啖光骨嚼爛,吸盡湯汁味料,方能依依做罷。武漢人喜歡吃鴨脖子,因為它味足夠勁,回味無窮。鴨脖子,本身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可是經過用紅辣椒、花椒、八角等幾十種香料進行精心烹製料理之後就完全不一樣了,再剁成一節一節,大小剛好能在嘴巴裡自由轉動。鴨頸肉層次分明,頗有嚼勁,肉啃完後,接著吸吮骨節中間的骨髓,「滋溜」一聲,讓人覺得頗有成就感。
糊湯粉
糊湯粉是與油條相配的小吃品種,凡賣糊湯粉,必賣油條。一碗飄著鮮美魚香味兒的糊湯粉,撲面而來的是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的氣息和味道。糊湯粉的湯汁,是用兩三寸長的野生小鯽魚熬製成的。天然環境下,自然生長的野生鯽魚,肉質密實、緊湊,味道異常鮮美。
經營糊湯粉的商販,通常是在頭天下午買回活蹦亂跳的小鯽魚,然後將魚剖洗乾淨,放在文火上,整整熬一個通宵。用魚多少也有講究,多則腥,少則不鮮,直至魚肉熬得脫形,魚骨幾近熬化,魚之精髓全融進湯裡方為上品。此時,魚湯湯色乳白,味鮮汁濃,回味清甜,再濾汁除渣,加入大量胡椒粉,用生米粉調糊,糊湯粉的糊湯即成。用鮮活魚徹夜熬製出的魚湯,味鮮汁濃,回味帶點清甜,含在嘴裡,似乎有一股生命氣息在齒間遊走。
而糊湯粉中的粉,其實就是圓米粉,但相較於普通米粉,要細很多,是用秈稻米磨成漿製成的,要像線粉一樣細,潔白細長,口感柔韌有勁。而且在武漢人眼裡,糊湯粉天生要與油條搭配著吃,一定是剛出鍋的現炸的熱油條!這叫一套,標配!糊湯粉與油條搭配著吃的絕妙之處在於:魚湯是流質的,喝進嘴裡,一會兒就滑進了喉嚨裡。而流質的魚湯儲在油條裡,便由液體變成了固體和立體,便於食客全方位地品嘗魚湯的鮮美滋味。
8、長沙
老長沙人說:「我就是喜歡呷(吃)!」到了長沙,吃就是一門必修課。長沙的小吃數不勝數,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坡子街、火宮殿、黃興路步行街小吃一條街、南門口等地都是有名的小吃集散地。
長沙米粉
長沙人走遍世界最牽掛的味道,是一碗熱騰騰的長沙米粉。「走,嗦粉去!」幾乎是長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長沙人吃粉不分時段:早上是最「韻味」的早餐;中午趕時間吃一碗,美味又省事;晚上餓了出來找家粉店打牙祭,就像廣州人宵夜愛喝粥一樣,成為了一種全民習慣。
走在長沙街頭,你會發現粉館無處不在,幾乎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即便是在長沙的眾多粉館之間,也存在許多地方差異。米粉通常分為切粉(扁粉)和圓粉,正宗的長沙老粉館一般都是切粉。長沙人愛吃扁粉,大都是因為扁粉的形狀使它能夠吸附更多的湯汁,吃起來更有味道。正宗的長沙米粉的湯以大骨熬成,原汁原味,香甜可口。長沙米粉的蓋碼也是五花八門,只要你想得到的都有,米粉端上來各人可視自己的口味再加上一點剁辣椒、蘿蔔條、酸菜、榨菜等佐料。
餛飩
在長沙,要吃飽吃撐,得猛裝米飯,得來一碗「重挑」的鹼面。而吃餛飩,純粹是為了韻味——只求味道,不求吃飽。百年前街上擺1106副餛飩擔子,一擔挑盡滿城風月,在清末的《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中也看得到,長沙的餛飩和湯圓等小吃,在清朝末年時,是「夜行搖銅盤、敲小木梆為號,至四五更不已」。
一碗原汁原味、正宗的老長沙餛飩,至少要保持固有的至少三項質量標準:1、每碗餛飩個數一定達到15個左右,最好不多不少15個;2、長沙餛飩一定會漂浮湯麵,而不像外地餛飩沉底;3、極其講究傳統調味,如白胡椒粉一定不能少,排冬菜一定不能少。有了這些老傳統的質量標準,一碗正宗的長沙餛飩感覺,應該如沐春風了:湯麵上漂浮的是一片嫩綠香蔥,像柳眼初舒;而穿行一碗春波蕩漾、溫暖湯裡的,是形狀像燕子的一隻只縐紗餛飩。柔軟餛飩皮應該給人入口的滑爽和縹紗鹼香,肉餡應讓人感到軟糯鮮嫩的感覺,湯汁應有肉骨頭和白胡椒粉的鮮香,排冬菜既有牙齒以嚼勁又因切得細碎不塞牙。
臭豆腐
長沙臭豆腐,長沙人又稱臭乾子。「臭豆腐 」其名雖俗氣,但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卻是一種極具特色的休閒風味。色墨黑,外焦裡嫩,鮮而香辣。 焦脆而不糊、細嫩而不膩、初聞臭氣撲鼻,細嗅濃香誘人。
麻油豬血
在1980年代末,有一段時間,長沙人吃夜宵特別沉迷麻油豬血。夜宵客們看著老闆用筷子到麻油瓶裡蘸一下,滴幾滴麻油到豬血湯裡,心裡只盼望老闆能大方一點。那種麻油的香,瀰漫了當年南門口夏天夜宵生活的美好。
麻油豬血的用料其實很簡單,幹椒末、冬排菜、星星蔥花、滴幾滴麻油,偶或加點胡椒粉,搞得好卻是香香脆脆,辛辛辣辣,熱氣歡騰,正合長沙人的胃口。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豬血原本取自手工殺豬場那冒著熱氣的新鮮豬血,在家中攤主們早已將溫熱鹽水把它們凝固好了,下到鍋裡,紅紅潤潤,細嫩嫩軟似豆腐。大概就因為如此,有些文化的長沙人想像那龍肝鳳脂也不過這般,於是就給那豬血湯取了個好聽的名「龍脂豬血」。更何況「龍脂豬血」還要在熬成的肉骨頭鮮湯中打個轉身,真是人間美味啊。
糖油粑粑
「月亮粑粑,肚裡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裡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繡花,繡雜餈粑」,一首童謠《月亮粑粑》將多少長沙人帶入童年的回憶。相比於天南海北的人們來說,長沙人似乎對「粑粑」情有獨鍾。別小看這小小的糖油粑粑,它在長沙人的美食生活中可佔有重要地位。
糖油粑粑,是長沙民間長盛不衰的小吃。「粑粑」是長沙方言,意思是餅。糖油粑粑由糯米粉和糖汁製成,炸的脆脆的,黃燦燦的糖衣外殼,很香的焦糖味兒,和糯米完美壓在一起,外脆內軟,堪稱完美。輕輕咬一口,拉的出絲,糯米像是要在嘴裡融化了,香甜軟糯,都怕它會粘在嘴巴上。其造價雖便宜,但製造工藝精細講究。雖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與山珍海味、魚翅熊掌相媲美,但正是因其廉價的身份,它能出入平常百姓家,受到民眾的厚愛,成為民間長吃不厭的小吃。
蔥油粑粑
是長沙市民最喜歡的地方特產油炸貨之一,和荷葉酥可以並稱長沙油炸早點絕代雙驕,蓬鬆焦脆,酥、脆、綿、軟,夾帶著蔥的特有香味的蔥油粑粑,喜食者甚眾。
9、北京
傳統的北京小吃大多重油、重鹽、重糖,而且造型也比較粗放簡樸,無法與南方小吃的精緻細膩相比。但這些小吃都擁有特殊的食客群體,其中大部分是習慣了這種口味的老北京人。豆汁、炒肝、滷煮火燒的味蕾記憶早就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豆汁兒
豆汁是北京獨有的吃食,是水磨綠豆製作粉絲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湯水,經過發酵後熬製成的。據說早在乾隆年間,豆汁已經傳入皇家了。「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這是汪曾祺先生寫下的話。
確實,豆汁因有濃烈的酸敗氣味,一般人很難適應,汪曾祺先生也說:「這東西是綠豆發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愛喝的說是像泔水,酸臭。愛喝的說:別的東西不能有這個味兒——酸香!這就跟臭豆腐一樣,有人愛,有人不愛。」
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不少外地人,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以下是某人的親身經歷:「在護國寺要了碗豆汁兒,腦袋低下去要喝的瞬間,我覺得自己是趴在煮開了的馬桶前,毫不猶豫的沒喝,一口沒喝....」不過,若是習慣了那股味道,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熬好的豆汁兒色澤暗淡,入口滾燙厚重,酸腐味兒淺下去很多,吃時還要就著辣鹹菜絲和焦圈,鹹辣糅合酸甜,各去鋒芒,圓融適口。
爆肚
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而且老人都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北京最出名的爆肚有滿、張、馮、王等幾家。爆肚很講究,不但有用牛肚還有用羊肚。洗肚一定要扒掉肥油,切肚要粗細均勻,水爆要注意火候。因為部位的不同,火候各異,少則幾秒,多則十幾秒,就在頃刻之間,火候欠一點、老一點,都嚼不動,全憑師傅的經驗,說是藝術也絕不為過。
好的爆肚店,必須得分好幾種爆肚,否則就不那麼「職業」:有一種說法,叫做「爆肚十三吃」,據傳是滿清時期,在「旗」的許多「貝勒爺」,口味不一樣,喜好爆的「部位」也不盡相同,所以逐漸形成了十三種不同品種的爆肚。其中爆牛肚有四種:肚仁、厚頭、百葉、百葉尖;爆羊肚有九種:肚仁、散丹、肚領、蘑菇頭、肚絲、肚板、食信、蘑菇、葫蘆。北京人吃爆肚兒還講究「先吃香後吃脆」,即先吃難嚼的肚仁, 以咀嚼其香氣,然後再吃那脆百葉之類的各部位,所以舊京時專賣爆肚的店攤肚兒送上桌是很講究有先有後的。
吃爆肚的最高境界是吃肚領,口感很嫩,比肚仁還嫩,但很金貴據說要好幾個肚才出那麼一盤。吃爆肚應該吃的就是個脆勁兒,嚼在嘴裡咯吱咯吱的,但不費牙才最好,「入湯頃刻便微溫,佐料齊全酒一樽,齒純未能都嚼爛,囫圇下咽果生吞」。而且肚爆出來應該有股清香,聞著跟臭豆腐似的肯定不新鮮。吃爆肚,佐料也是一大重點,以清爽鮮香為佳,調料裡一般包括醬油、米醋、芝麻醬、香油、豆腐乳、蝦油、辣椒油、香菜末、蔥花、蒜汁等,既要在最大程度上揮發出牛羊肚的味道,又要保持肚的鮮美。
滷煮火燒
滷煮是北京人獨享的夜宵美食,這種以豬下水為主要原料的北京小吃,是許多人的深夜必備。北京的一些滷煮店,白天休息,晚上才開門營業。去吃的可能是散場的球迷,可能是開晚班的出租司機,也可能是就好這一口專門打車來的熟客,在北京魔性的夜色裡,拐進北新橋要上一碗滷煮,大腸配火燒,這樣的吃食真是好極了。
炒肝
從清朝至今,歷經幾千年的春夏秋冬,炒肝可謂是京城老少爺們最長情的陪伴了,穩居京城早點榜榜首,至今無人超越。老北京有個歇後語「炒肝兒不勾芡——熬心熬肺」,這句話說明了炒肝的名不副實:它絕不是炒出來的,而是熬出來的,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
炒肝時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而成。一碗好的炒肝,主角是肥腸,肝尖是點綴,處理手法是見廚師功力的,而熬製則更為講究,時間和火候必然要恰到好處,時間短嚼不爛,時間長則會失去豬腸筋鬥的口感,還得保證豬腸的油性。最後,還不可或缺一味配料——蒜,而蒜一定要細膩才地道,達到「吃蒜不見蒜」的最高境界。成品則要保證湯汁醬紅油亮,豬腸肥滑軟爛,肝嫩鮮香,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用傳統的高樁藍邊小瓷碗盛出來,宛若寶盞含晶,稀稠適度、色澤光鮮、蒜香撲鼻,這才是小炒肝藏著深功力啊。
麵茶
「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麵茶不是茶,而是一種麵食,是用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再淋上芝麻醬,多在下午售賣。麵茶最講究的是喝的方法,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吸溜,麵茶麻醬同時吸入口中,一般外地人是吃不慣這一口的。
炸醬麵
在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裡頭,老掌柜的跟別人說「我這身體硬硬朗朗的,你要給我炸醬麵,我還能吃三大碗呢!」這炸醬麵,就是咱老北京的本命食。炸醬麵的靈魂就在於那一碗醬,醬是用五花肉丁做原料,把肥肉炸出油,肉丁自然不膩。老北京人稱為「小碗幹炸」,其中的重點就在一個「炸」字 ,一煮,整鍋醬就算完了。據說小碗幹炸的標準就是一個:炸好的醬放在碗裡,用筷子中間劃開,縫隙不粘合,這樣才算真正上好的小碗幹炸。
「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豆芽菜,去掉根兒,頂花帶刺兒的黃瓜要切細絲兒;心裡美,切幾批兒,焯江豆剁碎丁兒,小水蘿蔔帶綠纓兒;辣椒麻油淋一點兒,芥末潑到辣鼻眼兒。炸醬麵雖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麵碼兒。」這首順口溜,說的是炸醬麵的菜碼兒。一般來說,菜碼兒沒有硬性規定,講究的是順應四季,春有小水蘿蔔纓兒、香椿芽兒、青蒜;夏有新蒜、黃瓜絲;秋有掐頭去尾的豆芽兒菜,冬有嫩白菜絲兒、心兒裡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應季的蔬菜永遠是菜碼裡的主角。
一碗炸醬麵說了那麼多,其實像極了某些時候的北京人,平易近人,不張揚,有時像這炸醬好像黑乎乎,卻實在是慢慢炸,反覆炸,香味兒一點點出來,「愛不釋口」、回味無窮。
麻豆腐
麻豆腐與豆汁是同一屬性,由同一種原料和方法製成,是製造綠豆粉絲和澱粉的下腳料,發酵後的豆汁用火燒開,用布過濾後流下去的是豆汁,布上邊控淨水分的就是麻豆腐。由於經過發酵,與豆汁一樣有一種特殊的酸香味,老北京人與嗜好豆汁一樣,也特別愛吃麻豆腐,就像紹興人愛吃炸臭豆腐乾一樣。
麻豆腐其實並不麻,沒有一丁點兒麻椒的味道。之所以叫麻豆腐,是為了區別黃豆做的豆腐。麻豆腐雅俗共賞,普通百姓愛吃,有錢人也愛吃,很多人吃得上癮。別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選擇,得用東宣門四眼井粉房裡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配料講究用純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雞脖兒」嫩韭菜,方能顯出炒麻豆腐的「英雄本色」。
炒麻豆腐的「套路」大致如下,將羊肉丁炒焦起鍋,下黃醬煽炒蔥薑末出香味兒,加入麻豆腐翻炒。隨後,讓大青豆、紅辣椒、嫩豆芽、雪裡蕻未依次投人到炒麻豆腐的事業中來,輔之以大火,使鍋裡的尤物們變得「轟轟烈烈」,再不斷地加油、添水,用一點兒老黑醬油,將麻豆腐及其夥伴作「翻天覆地」狀,直至麻豆腐表面氣泡湧動、蜂窩畢現、香氣翁動,方算「勝利會師」。老北京有句俗話:「炒麻豆腐——大咕嚕」,是說麻豆腐一熟會自己「咕嗜、咕嗜」地起泡說話,告訴您:「我熟啦!」此時在起鍋前放人切碎的「野雞脖兒」嫩韭菜梗兒,灑上炒焦的羊肉丁出鍋,再淋上一勺紅亮亮的辣油,便是一味亦飯亦菜不可多得的美食。
10、上海
上海是各種名特小吃薈萃的地方,它的口味,既不同於粵港地區的純甜味,也有別於四川、重慶的麻辣味,而是以清淡、鮮美、可口著稱。上海日常的傳統市井小吃不勝枚舉,甜的小點、辣的抄手、素的菜包、臭的豆腐、粘的切糕,幾乎是上海市井文化的縮影,很能讓人感受到上海琳琅滿目的海派小吃的名色。
南翔小籠
滬上著名小吃,傳統名點,由清同治年間嘉定縣(今嘉定區)南翔鎮日華軒糕團店首創,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又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隻饅頭折襉十四隻以上;出籠時任意取一隻放在小碟內,戳破皮子,汁滿一碟為佳品。外觀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狀,晶瑩透黃,一咬一包湯,滿口生津,滋味鮮美。
生煎饅頭
上海人一說到生煎饅頭,那真是要流饞唾水。當面香、油香、肉香混合的「魔鬼香氣」直衝鼻端,意志力再堅定的人都要崩潰……生煎可以說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小吃,相較生煎,油條大餅、老虎腳爪相對寡淡,南翔小籠在餡料上略有些么蛾子,最主要的是,只有在上海,才有這麼普遍的魂牽夢縈的「生煎情結」。
江湖上,習慣把生煎分為兩派——清水派與混水派。「混水生煎」也被稱為老式生煎,做法為蘇北做法,使用半發麵,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特色為皮薄、底脆、汁濃、肉緊,開口朝下(以求有湯),如今在滬上大名鼎鼎的小楊生煎即為此派。
而「清水生煎」則採用全發麵法,皮厚、底脆、肉緊、寡汁,有人吐槽過,這幾乎像是吃饅頭了。事實上這吐槽十分有道理,因為上海人叫生煎的全稱就是:生煎饅頭。「清水派」以上海傳統老店大壺春為代表,這也是老上海人心中最地道的滋味。大壺春的生煎皮雖厚,但因使用的是發酵麵團,故而口感豐盈蓬鬆。雖沒有鮮美濃鬱的湯汁,但卻因此更加突出蓬鬆外皮的麵粉香氣,與肉香一起撫摸著你的味蕾,加上鬆脆不黏牙的生煎底,箇中滿足感,只能在腦海中回味,難以用文字表述。
陽春麵
對於真正的上海本地人來說,記憶中令人垂涎的味道不是什麼山珍野味,而是看起來有些上不了臺面的陽春麵。所謂「陽春麵」,原指一種不加任何澆頭的湯麵,稱「清湯光面」,是舊時上海最大眾化的面點之一。後因商賈人等忌諱「清」、「光」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樂曲名《陽春白雪》的陽春二字,改稱為「陽春麵」。上海陽春麵講究湯料,一大碗面,蔥翠清湯青青白白,一抹麵條排列整齊,如美女秀髮一樣惹眼養眼。陽春麵的湯很鮮,但又絕對不是味精、雞精之類的作用。正因為沒有澆頭,所以對湯頭的要求就會非常高,一定要用骨頭熬出來的高湯。陽春麵也有白湯和紅湯之分,正宗的上海陽春麵是白湯,而紅湯陽春麵是從蘇幫面傳過來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加醬油。面浸在湯裡,鮮即刻慢慢滲入面內。
油氽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有名的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是不少上海人心頭揮之不去的記憶。豬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該小吃在上海有二種製法,分別以曙光飯店(原名小常州,號稱排骨大王)和鮮得來點心店為代表,這兩家都以經營排骨年糕而著名,但製作方法不同,口味迥異,各有特色。
「小常州」排骨年糕選用常州、無錫等地的豬脊骨肉,用醬油醃漬後,再放入用醬油、油、糖、蔥薑末、酒等混合的油鍋中氽,氽至色呈紫紅、肉質鮮嫩、味道濃香時取出。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煮熟後,放在石臼裡用榔頭反覆捶打,待捶打至米已無整粒後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裡裹一小塊已經氽過的排骨,再入醬汁油鍋中煮氽,吃時,灑上五香粉,則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鮮得來」的排骨年糕是將麵粉、菱粉、五香粉、雞蛋放在一起攪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這種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與紅醬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麵醬,澆上辣椒醬即可。入口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
油豆腐線粉湯
幹點配溼點,這是平常上海人習慣的飲食方法。而溼點中油豆腐線粉湯則是保留節目。油豆腐線粉湯裡只有三個主角:油豆腐、粉絲和百葉包,看上去是有點清湯寡水,但在吃生煎或是排骨年糕時,有一碗這樣清爽的湯在邊上,一頓飯才算圓滿。
小紹興雞粥
小紹興雞粥店經營的雞粥是地道的上海風味小吃。該店由一紹興人創辦於1947年,由於創辦人和主要操作師傅均系紹興人,在這兒便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紹興人天地,故人們給它取名為「小紹興雞粥店」。小紹興雞粥就是用雞湯原汁燒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雞肉和各種作料的一種小吃。吃雞粥時,將煮熟的雞切成3釐米長、0.6釐米寬的塊兒,裝盤,雞粥盛入碗內,加上蔥、薑末和雞油,一同上桌。此時,雞粥黃中帶綠,雞肉色白光亮,令人賞心悅目,食慾大增。品嘗時,雞粥粘韌滑溜,鮮香入味,雞肉細嫩爽口,營養豐富,越吃越香。
11、天津
天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匯集了八方來客,也帶來了八方美食,構成了天津特色的津門美食。提起天津的小吃,既有獨特的色、香、味,又物美價廉,尤為天津人所樂道。
煎餅果子
煎餅果子是天津的傳統小吃。實際上,煎餅果子應當寫作煎餅餜(guǒ)子,餜子是北方方言,即油條。還記得那句網絡流行語嗎,「喲喲,切克勞,煎餅果子來一套!」這句話足可說明煎餅果子的受歡迎程度。
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必須是綠豆磨成面作為主料,白面和黃豆面按比例搭配,「果子」 就是油條或者餜篦(北京叫薄脆)。調料方面,蔥花必不可少,其次就是天津產的甜麵醬、蒜蓉辣醬或者油炸辣子,以及紅色的北方豆腐乳調味,這些就是一套正宗天津煎餅果子的全部內容了,另外再加雞蛋的實際要叫雞蛋煎餅果子(雞蛋還可以自帶哦)。除此之外,一切加烤腸、生菜、榨菜、肉鬆、海帶絲的都是邪教,在天津人看來,食理難容。
鍋巴菜
天津有一道被稱作「菜」的早點,在全國可謂獨一無二,這就是鍋巴菜,本地人親切地稱之為「嘎巴菜」。鍋巴菜以綠豆、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厚均勻的煎餅(天津人俗稱鍋巴)、晾乾後切成柳葉形小條,浸在素滷之中,盛碗,點上芝麻醬、腐乳汁、辣油、辣糊、撒上滷香乾片和香菜沫等六種小料製成。其口味熱乎、微鹹、素香、適口,許多天津人都自詡是「吃鍋巴菜長大的」,內中注入了濃濃的鄉情。而在眾多鍋巴菜中,津門「大福來」的鍋巴菜首屈一指。其味正宗,是老天津衛盡人皆知的名牌產品。
老豆腐
每日清晨常伴天津人早餐飯桌的,總是少不了老豆腐。它是一種介於豆漿和豆腐之間的物質,展現了極致的嫩滑,加以醇厚的滷汁和小料,豆香四溢、入口即化,散發著獨特的誘人味道……
要說天津衛的老豆腐做起來可是極其講究。很多早點鋪天不亮就開始著手準備,頭天晚上泡好的黃豆吸飽了水,經過打漿、濾渣、煮滾後再使它的溫度保持在沸點以下,保證豆漿「熱而不沸」。在豆漿凝成豆腐的這個當口兒,抓緊時間打滷,天津老豆腐的「點睛之筆」是「蒜汁兒」,加點蒜汁兒特別提味兒。老豆腐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天津人舌尖上的味道和回憶,更是天津人對美食的嚮往和食不厭精的做事態度。
耳朵眼炸糕
來天津一定要去吃「天津三絕」之一的「耳朵眼炸糕」,說起來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耳朵眼炸糕有三大秘訣,秘訣一是使用的面是由長糯米和圓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再經過三天以上的自然發酵,才能用來包餡兒;秘訣二是耳朵眼炸糕所使用的餡料都是獨門秘制的,其中最為出名的傳統豆沙餡兒,全部都是優質的赤小豆精心磨製而成;秘訣三就是包炸糕的手法,十分講究,左手託面,右手打餡,均衡隆起,封口即可。耳朵眼炸糕講究溫油下鍋,熱油出鍋,用花生油配上香油炸制,復炸讓炸糕更酥嫩。外酥脆,內軟糯,餡香甜,讓人回味無窮。
十八街麻花
說起天津麻花,最有名的就是「天津三絕」之一的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因店鋪曾坐落大沽南路十八街處,人們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麻花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全國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為何唯獨十八街麻花能夠獨樹一幟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是因為十八街麻花的香氣和味道都是複合的,是麻花中所有原料經配比、發酵、炸制後混合而成,所以,每一種原料都至關重要。比如,麵粉選用麥香濃鬱的山東小麥,桂花選用香氣最佳的小葉銀桂,油脂選用優質的非轉基因大豆油和花生油,用老肥發麵,熱油燙酥,熬糖提漿……之後的和餡、搓制、炸制更是應了那句「食不厭精」的古話。
12、廈門
多年來,廈門一直是全國最受歡迎的海濱旅遊城市之一。很多遊客來廈門,最難忘的應該算是這裡的小吃,廈門的小吃多種多樣,既有來自本土的蚵仔煎、土筍凍、米線糊、燒肉粽、花生湯,也有東南亞舶來但是已成為廈門代表的沙茶麵等。
沙茶麵
廈門最具特色的美食,是本地蝦麵和印尼沙茶醬的混血兒,伴隨南洋華僑歸鄉而興起,成為閩南人最日常的食物。湯頭濃醇,有花生醬和魚蝦的幹香,鹼水圓面勁道入味,加料選擇豐富(各種海鮮/素食/豬雜/滷味),容易吃出大號的滿足。
土筍凍
「土筍凍呀土筍凍,最最好吃真正港(正宗),天腳(底)下,籠(全)都真稀罕,獨獨咱家鄉出這項……酸醋芥末芫菜香,雞鴨魚肉阮(我)都無稀罕,特別愛咱家鄉土筍凍。」說起土筍,大概人們就會立刻聯想到閩南的特色美食土筍凍,其實一點也沒錯,這道小吃正是以生長在灘涂地帶的土筍為原料做成的。
做土筍凍其實很簡單,把土筍從沙子裡逮出,先放養一天以吐清雜物,然後下鍋熬煮。因它像豬皮一樣具有高度的膠原蛋白,所以待至水滾,土筍浮起,湯呈粘稠狀,即可起鍋。加一點點鹽巴,再無需丁點味精和雞精串味,遂可將湯逐一舀進小圓杯裡,待它自然冷卻之後,就凝固成一塊塊土筍凍了。它們個個晶瑩剔透,肉脆凍軟,味美甘鮮,滑溜爽口。吃一口在嘴中,涼涼的,咬上一口土筍,脆脆的,配以蒜蓉、醬油、北醋等醬料,味道更加絕妙,在齒間回味無窮。講究的人,還會配上甜醬、辣醬、芥末、再加上海蜇、芫菜、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等,色香味俱佳。
蚵仔煎
蚵仔煎(閩南話為ǒu ā jīa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廈門,流行於閩南地區及臺灣地區,是閩南、臺灣等地的經典小吃。牡蠣,多俗稱之為海蠣,廣東人稱牡蠣為「蠔」,而在閩南潮汕及臺灣一帶稱之為「蚵仔」,故而海蠣煎、蚵仔煎、蠔烙等,是同根同源,基本算得上是同一種小食。
蚵仔煎,最關鍵的就是一個「鮮」字,故新鮮的蚵仔最為關鍵。一定要現剝現烹現煎,做出來的蚵仔煎方會鮮美多汁。番薯粉調勻,倒入蚵仔肉,切青翠香蔥粒,一同攪拌成漿,點爐火,架平鍋,入少許油,八成熱時,將蚵仔漿下鍋,攤平,略煎,頓時鮮香四溢,煎至兩面金黃之時盛出。一咬之下,肥嫩的蚵仔爆出鮮甜的汁液,和著其一觸即融的滑嫩口感,怎一個「美」字了得!
面線糊
無論是藏於深巷或是老街,總有一批忠實的擁護者。面線糊,是用面線(閩南地區特有)煮成糊狀,搭配各種滷料下去熬,高湯是整道美食的靈魂,有大骨湯和海鮮湯兩種。不同食材的搭配,最後碰撞出獨一無二的美味,吃的時候撒點胡椒粉配上一條油條,鮮美的湯汁融到油條裡面,簡直無法抗拒。
花生湯
廈門人早上必喝的經典甜羹。要先用旺火煮至花生仁呈現乳白色,轉入低微溫火,密封鍋蓋加糖,經過幾個小時的熬煮,濃稠的花生湯就出爐了。恰到火候的熬煮,讓飽滿的花生一顆顆漂浮在水面。花生特意碾成大小不一的碎粒,入口柔軟順滑,湯汁濃稠醇厚,香甜但又不膩,回味悠長綿密。喝花生湯不夠飽,還可以搭配馬蹄酥、麻薯、韭菜盒子、糥米條、油條等,飽腹又滿足。
13、南京
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的南京,從來就不缺美食。這裡的每道小吃都如同本地人一樣,不講究賣相的浮誇,但是都透著「硬正」的精氣神和炙熱的人情味。也許這街頭巷尾的平民小吃,同樣是這個古城走俏千年的法寶。
鹽水鴨
南京人每年吃掉的1億鴨子中,有4000萬隻鹽水鴨。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這樣描述鹽水鴨:「南京人都說鹽水鴨好,大約取其嫩,其鮮。」這短短一句話,其實已經道破了南京鹽水鴨的精髓:皮薄肉嫩、清鮮香美。
在南京製作鹽水鴨最好的時節則是每年桂花盛開的中秋前後,因為這時候稻豐魚肥,鴨子吃的也好,身上的肉質正是口感最佳。鴨子的選擇則一定要是湖鴨。這種湖鴨用稻穀餵大,還在湖泊裡面吃小魚小蝦,養到5斤左右宰殺。一旦超過這個重量,或者鴨子用玉米米糠小麥等飼料餵大,肉質、肥膩程度和製成以後的色澤都要大打折扣,內行人一吃就能吃出來。民國張通之的《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鹽水鴨故又得名桂花鴨。
除了鴨本身的品質外,完備的流程和考究的手藝更是做出美味鹽水鴨不可或缺的功夫。鹽水鴨做得最溜的還是明朝人,總結出「炒鹽漬、清滷復、烘得幹、焐得足」的口訣。一隻製作完成的鹽水鴨,如果醃製晾曬到位,那麼皮白油潤,肉嫩微紅,肉質柔軟而有彈性,淡而有鹹,香、鮮、嫩三者畢具。
鴨血粉絲湯
南京人因為愛吃鴨子,本著物盡其用的理念,用鴨內臟,鴨血做出了鴨血粉絲湯,小小一碗粉絲湯,卻把鴨的美味包含其中,喝一口湯汁,吸一口粉絲,咬一塊鴨血,讓你不得不為人類吃的智慧拍手叫絕。
鴨油酥燒餅
鴨油酥燒餅,顧名思義,是用鴨油提煉出的凝脂和面烙出的燒餅。在過去鴨油是不被食用的,因為這種油有種鴨臊味,一般都被遺棄或做他用,但隨著南京鴨油酥燒餅的產生,鴨油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並成為「鴨都」南京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這種用鴨油和制的酥燒餅,其選料、製作、火功、質量均很講究,燒餅層次分明,餘味久存。在食用上,鴨油酥燒餅涼熱皆宜。「老南京」喜涼吃,一層層「千層餅」似的脆皮,既香又酥。而若是趁熱吃,那個酥勁,幾乎無法觸碰,較之蘇式月餅毫不遜色!抿上一口,燙嘴脆香,有時還能擠出濃香的鴨油來,絲絲縷縷溢滿口腔,將人誘惑得神魂顛倒。
皮肚面
每天中午,街頭的大部分麵館就會被擠爆,斬半隻鴨子,來一碗兒皮肚大肉麵,加一份油渣,多擺點油渣,這是很多南京人午餐的標配。而每當列舉南京小吃時,「皮肚面」必定名列其中,從未缺席。
皮肚面屬於南京特有的「物種」,大火燒水,大灶下面,大團的麵條扔進去,大瓢的肉湯潑進來,金黃的皮肚、細薄的肉絲、鮮嫩的豬肝、豐潤的腰花抱成小團在鍋裡「跳舞」,紅的番茄、綠的菜秧、黑的木耳、白的平菇歡快地在湯中「穿行」。倏忽間,湯沸騰、面浮起,臉盆般碩大的瓷碗早在一旁候著,「譁啦啦」連湯帶面倒進去,端起來,足有數斤重。重點要說的是,皮肚的製作過程非常講究,先悉心剔淨肉皮上的每一塊肥膘,把淨肉皮用大鍋清水煮到半透明狀,然後撈起在通風處晾乾,丟入用緊貼肉皮的肥膘熬製的豬油中煎炸,對於火候的要求也很高,非有經驗的老師傅親自監督不可。只有如此炸出的皮肚,才會金黃脆香的口感。
在南京人眼裡,一碗上佳的大碗皮肚面,有不少 「門道」,比如:皮肚既要「泡泡的」吸飽了湯汁,又要「嗆嗆的」有咬勁;麵條分為白色不帶鹼和黃色帶鹼的,但是都必須要「硬正」;湯要大,料要足、味要鮮,最好在下麵條的時候就把辣油放進去煮,這樣才夠「入味」。撥幾勺火紅的辣油,淋幾滴噴香的陳醋,一碗味鮮料足的大碗皮肚面正式出爐。在街頭巷尾那些簡陋的條桌上,爽朗粗壯的大漢,優雅玲瓏的淑女,白髮耄耋的老人,個個一頭扎進面碗,呼哧呼哧,大汗淋漓,頃刻間,一碗麵就見了底。
牛肉鍋貼
自從《舌尖》播出之後,南京的牛肉鍋貼著實颳起一陣狂熱之風,牛肉鍋貼也成為南京人最愛的早餐品種之一。牛肉鍋貼是金陵八絕之一,它以牛肉為餡,加以醬油、胡椒粉、香油的配料,以菜籽油或豆油煎制而成。剛出爐的鍋貼色澤金黃,勾人食慾,趁熱咬上一口,麵皮韌性十足,底部香脆可口,鹹中帶甜的汁油汩汩流了滿口。對南京人來說,這小小一隻鍋貼,或許比鮑魚海參更有吸引力呢!
14、哈爾濱
哈爾濱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性的城市,漢、滿、回、蒙、朝等民族以及部分外國友人都和諧的居住在一起,這也使得哈爾濱匯集了各地美食,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哈爾濱小吃。
哈爾濱紅腸
紅腸原產於東歐的立陶宛,由俄羅斯傳至哈爾濱,由於風味獨特,受到當地僑民和華人的喜愛,逐漸流傳開,當地人又根據中國人的口味進行改良,逐漸發展成地方名產。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紅腸在製作過程中會使用木屑燻烤,因此成品之中具有燻烤的芳香之味,混合著肉香非常誘人。對於許多哈爾濱人來說,從孩提時代開始,紅腸就成為心目中「最好吃的」代表。
風乾腸
風乾腸是哈爾濱中式灌肉製品的代表。據史料記載,風乾腸原來自於京式香腸(與南方廣腸味道相近),因京味不太適合哈爾濱人的口味,哈爾濱醬肉名廚王孝庭(原山東人)調整了京式香腸的配方,選用紫蔻、砂仁兩味中藥,取代原本方中的「十落子、公丁香」,並改變腸體長度,為了延長保管期,便於攜帶,還增加了晾曬時間,創造出馳名中外、別具特色的風乾香腸。
馬迭爾冰棍
馬迭爾冰棍是哈爾濱中央大街特色冷飲。源於1906年的馬迭爾至今已整整112年,可以說是一家冰棍界的「百年老字號」,2011年7月被國家授予「中華老字號」,2013年4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名小吃,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年,馬迭爾是專門供上層社會享用的,因此它的製作極為講究。堅決不添加香精、防腐劑,採用100%鮮牛奶+現打雞蛋,入純淨水和進口黃油調製而成,因此馬迭爾冰棍的製作成本是很高的,但這也正是它好吃的秘訣。
大列巴
在離開哈爾濱的遊子眼中,大列巴就等於東北的味道,大列巴配紅腸能讓這些遊子立刻想起千裡之外的家鄉哈爾濱。大列巴就是大麵包,列巴是俄語「麵包」的音譯,從俄羅斯傳來後,現成為哈爾濱一絕。這種大麵包為圓形,直徑最大可達33釐米,厚逾16釐米,外殼堅硬,四五斤重,是麵包之冠。
這種經過三次發酵工藝生產,加之啤酒花,以特有的椴木、柞木等硬雜烘烤出來的外皮硬且艮、內芯軟松的「大列巴」細品起來,面香、酒香、鹽香、果木香、乳酸香,香氣沁人,不過第一次吃你可能不太習慣它酸酸的味道,但幾次下來也許就真的喜歡上了那獨特的酸香。它有個很好的特點就是保鮮時間特別長,一般放置二十天左右不會壞。大列巴一般要配著紅菜湯一起吃,另外哈爾濱人還有一種吃法,就是切成厚片放蒸鍋蒸一下,那種軟綿微酸的味道,配上一同蒸過的切片紅腸,咬上也是一種享受。
15、開封
據說,開封的小吃共有200多種,其中獲得中華名吃稱號的有70多種,獲得河南名吃的有100多種。豐富的品種、獨特的味道、悠久的歷史奠定了開封小吃在國內的地位。
開封灌湯包
風味獨特的灌湯包子已有百年歷史,是開封著名食品之一。據說最初源於北宋在京第一的山洞梅花包子,開封灌湯包不僅形式美,其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吃開封灌湯包子,看是一個重要的過程。灌湯包子皮薄,潔白如景德鎮陶瓷,有透明之感。擱在白瓷盤上看,灌湯包子似白菊,抬箸夾起來,懸如燈籠。這個唯美主義的賞析過程,不可或缺。開封人吃灌湯包子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先開窗,後喝湯,再滿口香。」
羊肉炕饃
羊肉炕饃是開封著名小吃之一。羊肉炕饃是用薄薄的白麵餅中間裹著羊肉末和一些特製的調料炕制而成,因為烹製時使用羊油或羊蹄油,所以帶有很重的羊肉燒烤的味道。吃起來麵餅筋道,焦香肉末味十足,很有嚼頭,切勿放涼再吃。
羊雙腸
開封人早餐愛喝湯,羊肉湯、驢肉湯、胡辣湯……其中最特別的就是「羊雙腸」。羊雙腸又稱羊霜腸,做法是先把羊的大腸小腸洗淨,灌以羊血煮製熟後切成半寸長,與胎胞羊、羊腰、羊腸一起入鍋再煮,煮到湯色澤紅、白、綠相間,醇香無羶,湯鮮肉美。該湯有溫補腎陽、強體壯身的功效。
華僑卷粉
華僑卷粉是越南華僑的吃食,經由西南漸漸傳入北方。這種卷粉是先是用精選大米浸泡後磨或打成米漿,後加入適量米糊攪勻,再通過熱鍋蒸煮成薄薄的一塊塊圓形粉片,接著用抹上花生油的專用竹刀快捷地從熱蒸蘢布上撈出來,並趁熱在粉片中加入各種炒熟的可口配菜,最後人工把放了熟菜的粉片捲成粉筒,吃時在粉碗中加入調有適當米醋、食油、醬類等配料。晶瑩剔透的卷粉皮在陽光下顯得細膩嫩滑,可以清楚地看見裡面的各色菜蔬。吃一口卷粉,再喝一口熱湯,木耳的脆,豬肉的香,湯頭的酸酸甜甜,讓清晨的食慾更加高漲,新的一天元氣滿滿。
四味菜
四味菜是開封具有民族特色的風味小吃,以東大寺門前的回族小吃街(開封人稱為寺門兒)裡面經營的為最好。正宗的四味菜,是把燜牛脯、黃花菜、煨麵筋和燒丸子這四種菜餚合起來放在一起,衝上一碗用羊肉、羊骨頭熬製的滾燙鮮美的羊肉湯,食時依據各人喜好加香菜和油辣子,色香味兒俱全,黃白綠紅四種色相互映襯,葷素搭配、菜湯互襯,極其營養。入口後,具有黃花菜爛而不斷、酥肉油而不膩、麵筋脆而不粘、丸子整而不散之特點,回味綿長,滿口留香。輔之以鍋盔或燒餅,夏季吃的滿頭大汗,暢快淋漓,冬季吃的渾身暖和,通透舒坦。
註:「中國頂級小吃之都排行榜」由網友「塵衍根據臺灣某網站獲取的數據製作,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有理有據的指正與反駁。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愛味精選,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味精選。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按住下圖關注小編
盤點全球頂級食材
探索珍奇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