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曉蕾 繪
□ 本報記者 楊國勝 郭繼偉
本報通訊員 祝紅蕾
(一)
3月21日,臨朐興隆社區張立新的母親王蘭鳳下午4時去世後,他去村委登記,開火化介紹信,到去公墓靈堂行告別禮,在紅白理事會的幫助下,不到半天就辦完了所有手續。
過去,臨朐農村的喪葬習慣是扎紙草馬、送漿水,孝子賢孫披麻戴孝,燒紙錢,發盤纏等等,一般要經過三天時間。「俺們這裡早就不興那一套了,人老了後,立即到治喪委員會登記,然後就可以到城東的公墓去舉行儀式。現在臨近的村子也覺得我們這個辦法好了,都來跟著學呢。」提到簡化的喪事程序,村民王愛琴非常認同。
2008年,臨朐啟動舊城改造,興隆村打響了第一炮。這個城中村的273戶農民於2009年住進小區。人雖然搬進小區了,但是觀念還是農村老一套。喪禮往排場上搞,好端端的小區,紮上草棚,披麻戴孝,哪裡像個現代新農村?興隆社區黨支部書記張俊海和班子成員隨後提出了「三不準,兩提倡」:不準在小區內舉辦喪禮,不準在安葬時挑選墓穴,不準燒大紙,提倡除直系親屬外的親友佩戴白花進行弔唁,提倡厚養薄葬等新規矩。
「原來一個喪事近萬元的消費,現在三、四千元就辦得妥妥帖帖,省去了50%的費用,又加上免費提供墓地墓穴,配套治喪委員會來搞無償服務,大傢伙也越來越接茬了。」張俊海說。
(二)
山旺鎮東上林村是一個山區村,記者去採訪時,正好遇到3月18日結婚的辛豔傑去還所借的桌凳盤碟,辛豔傑和父親辛坤從三輪車上搬下成箱的器具,在村委的兩託管一代辦用品出借記錄上進行歸還登記。辛坤告訴記者,兒子結婚花了不到5000元。
而興隆社區的結婚習俗更為現代簡便,只回禮不請客。100元的份子錢,回禮40元;200元的份子錢,回禮60元。這樣對婚禮操辦一方和隨禮一方,都更為簡便節省。心到意到,減少了大擺酒宴的排場和操勞,也少了客人喝多後的尷尬與煩惱。
(三)
目前,臨朐所有村莊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實行婚喪嫁娶移風易俗,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冶源鎮傅家李召村的傅長俊說:「前幾年母親去世的時候,自己跑前跑後,忙得夠嗆。去年父親去世後,紅白理事會一手操辦,買菜、招待客人等一切事項全部由他們負責到底,這樣個人省心,親戚朋友省事,花錢還不多,整個公事花費才3000元。」
婚喪嫁娶有關事宜成為家事託管的一項主要服務內容,紅白理事會應運而生。臨朐各村紅白理事會多由村委退休幹部和威望高、願意為老百姓搞服務的本村人員組成。誰家有娶媳婦嫁閨女的喜事,跟紅白理事會說一聲,發通知,收喜錢,發喜包,聯繫喜宴等具體工作都由紅白理事會一手操辦,費用在5000元以內,既隆重、喜慶又節儉。一場白公事下來,一般花費3000多元,為群眾節省一半以上。傅家李召村紅白理事會成員傅紹山介紹到:通過移風易俗,去年這個村僅在紅白公事方面就節約了10餘萬元。
截至目前,臨朐縣有2059人從事家事託管服務,辦理紅白喜事3100餘起,通過移風移俗為群眾節約開支166萬餘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大眾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