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特約作者 郭強
中國人民銀行周二公布了2020年的社融數據。總體來看,12月份,社融增量不及預期,增速見頂的概率較大。
央行數據顯示,1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4821億元,低於11月的2.13萬億元,也低於Wind宏觀預測中的2.18萬億元。12月底,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3.3%,增速較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為連續第二個月回落。
分項數據看,12月新增人民幣信貸1.26萬億元,基本符合市場預期的1.2萬億元。其中,居民戶貸款同比少增824億,這可能和疫情反彈之下人們消費意願下降有關;企業貸款同比多增1709億,其中,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1522億,表明企業投資意願仍維持樂觀,這也印證了工業增加值的持續恢復和製造業投資的逐步回暖。
非標融資是拖累社融不及預期的一大因素。12月,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承兌匯票等都出現萎縮,尤其是信託貸款的萎縮達到4600億元,遠高於去年其他月份。2020年三季度以來,央行對宏觀槓桿率態度的變化——從之前的允許上升到保持穩定——限制了表外融資規模的增長。
此外,企業債券融資也是拖累社融的主要因素之一。繼11月企業債融資環比下滑62%後,12月企業債券融資進一步下降49%至442億元。10月以來,多家大型AAA級國企相繼發生信用債違約。特別是部分違約事件被市場解讀為「惡意逃廢債」,引發信用債市場巨震,導致很多企業尤其是評級虛高的弱資質國企、城投公司和地方中小銀行的融資難度加大。往後看,伴隨經濟復甦,貨幣政策也由前期的危機應對模式逐步回歸常態,融資條件邊際收緊,未來企業信用違約風險可能逐漸顯現。
貨幣供給方面,12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0.1%,增速比上月末低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1.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8.6%,增速比上月末低1.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4.2個百分點。
12月M2-M1剪刀差大幅反彈,至1.5%,前值為0.7%。儘管M1的下滑幅度較為明顯,但從全年水平看,仍處於比較高的位置。這裡的M1下滑還不能直接判斷為趨勢的拐點,也不能直接理解為企業的經營活動出現收縮,12月本身就會出現經營活動的季節性回落,而海外疫情的失控、地產企業和城投融資的收緊、以及部分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的走弱,都會影響企業的活期存款。M2的回落,一是去年前幾個月的高基數,二是此前監管要求商業銀行於2020年年底前將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壓降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M2回落或與此也有一定的關係。
全年看,根據央行初步統計,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4.86萬億元,創出歷史新高,比上年多9.19萬億元,基本符合央行此前35萬億目標的提法。
在疫情衝擊的2020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呵護是有目共睹的。但隨著經濟的企穩和信心的逐步恢復,政策呵護的力度必然會逐步回歸。今年的財政赤字相比去年必然會有所回落。
財政方面,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2021年要合理確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保持適度支出強度,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要擴大財政資金直達總量及範圍,形成常態化制度化安排。預計今年財政赤字率可能降至3.3%左右,對應的財政赤字約3.65萬億元左右,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額度也或較2020年有所減少。儘管央行多次重申貨幣政策的連續性以及「不急轉彎」,但適當的退出應該是可以預見的,除非疫情的衝擊再次超預期。
展望2021年,社融增速放緩是大概率事件 。中央對於宏觀槓桿率的控制和投資者對信用債市場的信心回落,均會構成對社融的拖累。
周二央行金融數據公布前,債券期貨收漲,可能也是市場對社融回落會拖累經濟的反應。後期需要持續關注疫情對經濟的實際衝擊;關注信用債尤其是城投和房地產企業的到期償付壓力對企業債券融資的影響;關注股票市場持續過熱是否會進一步引發貨幣環境的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