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茫茫人海,該如何找到心儀的人呢?如何能通過人的外表,而直看到人的內在品質,從而不至於走彎路,走錯路。愛情不是豪賭,那愛情的樞機又在哪裡呢?不妨我們聽聽孔子怎麼說,怎麼做?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子。
人們在找對象的時候,是看人品呢?還是看境遇呢?所謂「高,富,帥」,「白,富,美」,都是外在的境遇,先天的條件。
不是人們不願意去看,只是這「人品」該如何看呢?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嫁錯郎」就是看走了眼。從外在的條件來看,從言行上來看,剛開始時都覺得不錯,可是一旦結了婚,就原形畢露,人設崩塌,完完全全的渣男一個。看來這人品是人人都在意的,但卻看不出人品來,只能暫時以外界的條件,社會的一般價值來看待了。比如:找一個老師,老師就一定知書達禮,溫文而雅,孰不知,也有可能是一個隱藏在老師隊伍中的害群之馬。這就是以一般的社會價值標準來看人。
孔子看人很準,公冶長雖然還在監獄裡,他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孔子為何看人如此準確呢?我們該如何能像孔子一樣,一眼都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呢?這樣在找對象的時候,就不至於找錯了人。
其實我們都有一雙慧眼,和孔子的一模一樣,只是我們被現實的境遇所迷,傻傻分不清了。好財的人容易被財富所迷,重情的人容易被情所迷,好權的人容易被權勢所迷,好色的人容易被美色所迷。總之是「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原來這看不清的原因,是我們內心有喜好(貪著),就不能正確的看到人了。
知道了原因,我們該如何做呢?佛家說要放下「貪,嗔,痴」,沒錯,那該如何放下呢?又能放得下嗎?我們對一件事物,總會有自己的看法,要麼就是喜歡(貪)要麼就是不喜歡(嗔),還有一種就是「無感」,什麼感覺也沒有,如果只是「無感」,那人生還有什麼意思。所以人生不能無感,不可避免的落入兩端(喜歡與不喜歡),但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在有喜歡與不喜歡這樣的對待,因為有此,我們才可以在喜歡的時候,提起不佔有,不貪著的心,而回歸一種簡單的喜歡;在不喜歡的時候,警惕因此生起的傲慢,鄙夷之心,而回到一種只是不喜歡的不喜歡(不是讓不喜歡變成喜歡)。這樣,不斷的磨練自己,才能得到「正」,即正確的看待人,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好惡,一般的社會價值標準,才能像孔子一樣一眼就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我們才不至於後悔找到一個「渣男,渣女」。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很願意當「紅娘」,不僅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公冶長,還操心把其侄女嫁給了南容。
要看清一個人,除了要避免自己的喜好,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外,還要把這個人放到各種環境下來看。那該放到什麼樣的環境下呢?就是把這個人放到一個「集體」裡來看,如果不做事,只是靜待著看一個人,是看不出什麼的,必須在人我交際中,看他的進退、輯讓、周旋,才能更好地判斷一個人。
「集體」是什麼樣呢?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有道」,一種是「無道」。看人在這兩種環境下,如何應對,才能考驗出一個人的品格。那什麼是「有道」,什麼又是「無道」呢?所謂「有道」,就是人人都以真面目示人,彼此互敬互愛。所謂「無道」,當然就是人人都把自己的真感情隱藏起來,互相傾軋,互相詆毀。在這兩種境遇裡最能考驗出一個人品格。
如果一個有互敬互愛的環境裡,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是品格正直,有立場有原則的人。如果在一個互相傾軋的環境裡,還能放下自己所謂的「好」的立場、原則,而能體諒別人,從而依然可以不被排斥,得到大家的接納,才能說明這個人的品格是沒有問題的。是有經有權,能從容達變的。
以上,孔子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什麼樣的人,才嘴可靠。當然不是不看外表,境遇,而是如何透過這些條件,看到人的本質,才不至於看走了眼,抱憾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