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路上再出發 焉支山下著華章——張掖山丹縣七十年經濟社會發展...

2021-01-17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古絲路上再出發 焉支山下著華章

——山丹縣七十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山丹馬場優美的自然風光。

山丹如意花海。 楊豔敏

山丹當地的社火表演。

蘭新高鐵動車穿越祁連山油菜花海。 楊豔敏

當地農民正在採摘西蘭花。

山丹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美麗如畫的山丹新城區。

70年崢嶸歲月,70年奮鬥如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山丹縣始終與時代同步、與祖國同行,持續不斷解放思想、真抓實幹、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穩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呈現出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一組組數字見證了這裡的可喜變遷。2018年,山丹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2.29億元,為1949年的2244倍,為1978年的135倍;三次產業比例由1949年的84.5∶7.3∶8.2調整為20.5∶24.5∶55,產業機構明顯優化,完成了一個農業縣的華麗轉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297元,是1978年的11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952元,是2001年的5倍。

黨建為魂,助推發展加速度

回顧山丹縣70年發展歷程,這裡取得的每一項成績、邁出的每一個關鍵步伐,都源於歷屆山丹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持以高質量黨的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率領全縣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坎兒、爬過一座又一座坡,交出了含金量十足的成績單。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矢志不渝、艱苦奮鬥,使全縣綜合實力大幅提升,項目建設成效明顯,脫貧攻堅進展良好,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更趨完善,文化旅遊強勢推進,生態建設穩步鞏固,改革創新不斷深化。

黨建與發展如車之兩輪,相輔相成、彼此促進。山丹黨建工作在創新中發展、發展中提升。全縣紮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內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同時,紮實開展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全面推行農村(社區)「黨員固定活動日」和機關單位「主題黨日」,基層黨組織組織力顯著提升。

山丹分外美,黨旗別樣紅。山丹縣率先在張掖全市推行基層黨建引領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社會治理模式,打造了山丹特色黨建品牌,推出了東樂鎮山羊堡村全國、全省創先爭優先進典型,組織實施的「能人進村班子」工程被省委組織部評為全省十大地方特色工作之一。黨的建設為助推山丹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眾志成城,脫貧攻堅立新功

為人民群眾謀幸福,是我們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山丹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來抓,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通過實施一系列建設項目和扶貧政策措施,全縣貧困村和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貧困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該縣堅持高位推動,明確「主攻方向」,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拿出「硬措施」,緊盯「1+17」精準扶貧方案落地,以加強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能力、培育和發展特色主導產業為著力點,下足「繡花功夫」,把貧困程度最深、工作難度最大、發展底子最薄的13個貧困村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開啟了「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的扶貧模式。

2014年以來,該縣整合投入各類精準扶貧資金13億元,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1.44億元,13個貧困村便民金融服務網點實現全覆蓋。年均培訓貧困勞動力1600多人次、輸轉勞動力6.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1.45億元。全縣貧困人口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273元增加到6577元,年均增速11.4%。目前,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4587戶1.42萬人減少到現在的936戶2362人,累計脫貧3634戶11494人,貧困發生率從9.29%下降至1.85%。2017年,山丹縣實現了整體脫貧摘帽目標。

文旅融合,詩和遠方新畫卷

70年來,山丹縣文化旅遊事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歷盡艱辛、篳路藍縷,逐步得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該縣積極融入省市文化旅遊發展大局,打造全域旅遊發展格局,文化旅遊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該縣成立了旅遊產業開發工作領導小組,以建設「文化旅遊山丹」為目標,持續打響「焉支風、馬場夢、長城魂、艾黎情、佛山緣」五張旅遊品牌,著力構建「四區三線」融合發展區,培育旅遊新業態,完善基礎和服務設施,豐富節會活動,創建旅遊品牌,山丹旅遊對外吸引力持續擴大,來山丹的遊客和旅遊綜合收入逐年快速增長。2018年全縣共接待遊客340.1萬人次,完成旅遊綜合收入23.64億元。

山丹縣大力實施「三館一站」文化陣地效能提升工程,嚴格落實免費開放資金,使全縣公共文化陣地免費開放服務和管理進一步提質增效。全縣所有鄉鎮、行政村農村文化廣場(鄉村舞臺)覆蓋率達到90%以上,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持續舉辦百姓電視春晚、祁店冬至民俗文化節、民俗文化燈展、焉支山文化旅遊藝術節、彩虹山丹文化旅遊藝術節等品牌活動,「快樂老鄉」「消夏周末」「千臺大戲送農村」等城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寓教於樂,有效增強了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編排演出的《胡騰舞》《山丹小吃》《四喜娃娃》《山丹穗子拳》等精品文藝節目廣受城鄉人民群眾喜愛,生產研發山丹烙畫、剪紙等文創產品兩千多件。成功申報山丹穗子拳、刺繡、冬至民俗文化節、山丹謝土、山丹民間故事市級非遺項目5項,培養河西寶卷市級傳承人4人,全縣文化消費聯盟企業達到110家,拉動文化消費1.08億元。

山丹還率先出臺全省第一個縣級長城保護管理辦法《山丹縣長城保護管理辦法》,先後爭取文物保護資金5000多萬元,完成縣境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本體險情最嚴重段落:烽火臺、關堡的修繕加固和洪水衝刷最嚴重的明長城新河段、豐城堡段的防洪工程。

產業引領,鄉村振興譜新篇

山丹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全省18個嚴重乾旱缺水縣之一。70年來,山丹縣不斷加快轉變農業農村發展方式,全力破解乾旱缺水的發展瓶頸,努力走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該縣先後制定並出臺了《關於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從政策、資金方面加大對「三農」工作支持力度,不斷優化產業布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更趨合理。在穩定糧食作物種植的基礎上,發展高原夏菜7萬畝,建成枸杞、紅花等特色產業基地1.8萬畝,建成現代設施大棚8073座。堅持把推動重大項目落地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以農產品深加工開發為重點,推進全產業鏈建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大力實施百萬隻肉羊培育工程,不斷擴大山丹羊肉地理標誌品牌優勢,畜牧業產值達到4.2億元,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達到1979元。實施品牌農業提升戰略,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冷凍保鮮、儲藏流通等產業,以打造農業龍頭企業群體、加快構建新型經營體系、不斷深化農村土地經營機制改革創新為目標,培育現代農業的「孵化器」,逐步培育出了高原龍、耀汗子等23個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全縣累計認證地理標誌產品1個、有機食品10個、綠色食品27個、無公害產品3個,「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74%以上。「山丹羊肉」已成功註冊全國地理證明商標,「山丹耀汗子」營養黑小米獲得北京奧林匹克俱樂部五環冠名授權,祁店村被確定為2016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大力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有效推動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合作形成共同利益體,帶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全縣建成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199個,建成家庭農場1471家。

多年來,山丹縣堅持不懈推動水利建設,水利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治水取得顯著成效,相繼建成了白石崖渠道、山丹二水廠等重點水利設施,建成中、小型水庫14座,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以上,農村飲水安全率達到89.7%,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結合、蓄引提並舉、生產生活相配套的水利工程體系。

以人為本,民生服務有保障

70年來,山丹縣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增加群眾收入、增強百姓獲得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本著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全縣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日子。該縣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困有所助、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上持續發力,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山丹縣將著力辦好惠民實事放在首位,不斷加強涉及保障性住房、最低生活保障、食品藥品監管、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安全生產、教育教學等方面的投入,社會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教育事業累計投入11億元,開工建設培黎國際職業學院,新建改建中小學、幼兒園22所,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71%。義務教育均衡縣提前通過國家評估認定,山丹一中建成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高考二本以上上線率達到52.15%。全縣教職工人數從1949年的229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1958人,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100%。

70年披荊斬棘,70年篳路藍縷。全縣醫療服務從缺醫少藥到現在全縣已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22個,衛生技術人員1411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遍布城鄉。2003年,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啟動,山丹縣被列為第一批新農合試點縣。2010年,山丹縣率先在全市實行了金穗惠農新農合「一卡通」服務,新農合「一卡通」覆蓋率達到100%,參合農民實現了「一站式」就醫補償的目標,使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擺脫了「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困境。城鄉低保、退休職工養老金、鄉村教師補貼、計生家庭獎勵扶助、殘疾人補助等實現提標擴面,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日新月異,城鎮面貌大提升

70年來,山丹縣城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城鎮化工作按照「形象之窗、宜居之城、休閒之地、商貿之所」的城市發展理念,以加大城鄉規劃編制力度、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為重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發展、共享的理念,全面推進城鄉建設進程,全縣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

2011年,山丹縣啟動城市新區建設,建成中央商務寫字樓、文化旅遊創意中心、法院、檢察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等主體建築,城區道路、智行廣場、生態休閒園、汙水處理廠、集中供熱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修編完成《山丹縣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投資37.1億元,實施城建項目202項,建設改造道路34公裡,敷設管網67.4公裡,一大批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投用,縣城建成區由10.28平方公裡擴展到12.48平方公裡,戶籍城鎮化率提高到47.6%。全縣生活汙水處理率達9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集中供熱率達到98%,供水普及率和燃氣普及率均保持100%。城市交通、能源、通信、市政設施、住宅建設及園林綠化、環境衛生等明顯改善,城市整體功能明顯增強。

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重點開展以基礎建設、產業培育、風貌打造、環境治理、公共事業等方面的建設項目,美麗鄉村示範村呈現出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產業培育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明顯改善等顯著特點,為全縣鄉村建設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全縣111個行政村通暢率達10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以上,農戶磚木磚混結構住房比例達到90%以上,有線電視、通信電話入戶率達到100%,通寬帶率達到100%,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展望未來,山丹縣正努力把握歷史機遇,奮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相關焦點

  • 勇毅出發,再續華章——2021年新年祝詞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成果,我國是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大力推進對外開放。11月15日,中國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 焉支山——大自然創造的奇蹟美景
    在毛毛細雨中,我們的車,先途經半農半牧的田園村落和原野,又經過一段丘嶺狀的草地,一路上除「風吹綠草遍地花」外,「牛羊成群」也是少不了的。 因路況好,從張掖市到焉支山,不到兩小時路程,加上我們早上出發早,不到九點,我們就到了焉支山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紅色的石刻「焉支山」三個大字。
  • 河西走廊的幾個古地名
    應劭釋「張掖」之義為「張國之臂掖」,這應該是符合當日遴選譯音用字時的原意的[2]。陳垣說,用漢語音譯外來語有「先治耳」「後治目」兩種方式。治耳者,純求聲音之相近;治目者,則須兼顧漢字所傳達的讀音與字義。治目之法系由治耳之法演變發展而來,但它並沒有在此後完全取代治耳之法。用「張掖」兩字來標示源詞Chamyaka的語音,遵循的是治目(即耳目兼治)之法。
  • 《中國人民銀行七十年(1948-2018)》《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大事記...
    助力金融發展 出版精品力作 《中國人民銀行七十年(1948-2018)》《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大事記(1978-2018)》新書發布會成功舉辦
  • 日月恒生,山高水長——新徵程,再出發
    這一年是如此的刻骨銘心,從「為醫者責無旁貸」的白衣戰士,到洪水兇猛時「需要幫助請叫我」的年輕背影,再到「卡脖子」下咬牙攻關的科研人員、不眠不休奮戰在工地上的普通建築工人……在這個紛亂複雜的考驗之年,我們披荊斬棘、萬眾一心,挺立起一個個不懼風雨向前進的不屈身影。這一年,讓我們懂得如常並不平常。經歷了大災大疫,我們更深知感恩和珍惜;經歷了生死考驗,我們更能體會到家和國的命運與共。
  • 上坤梁晶:發展夜間經濟 為「夜貓子」營造友好社會環境
    2019年12月20日,由贏商網主辦的2019中國商業地產年會,在上海閔行寶龍艾美酒店如期舉辦,本次年會以「不打烊」為主題,吸引了近千名中國商業地產行業領袖精英學者共聚一堂,就中國零售行業2020年發展趨勢、夜間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商業如何平衡長期主義與價值等熱點話題進行探討。
  • 走近2019《陝博日曆·絲路輝煌》
    2019《陝博日曆·絲路輝煌》(組圖,陝西歷史博物館供圖) 「請再翻慢一點,那麼厚一本時間……」似乎《一眼千年》的主題曲還迴蕩在耳邊,2019年的《陝博日曆》又來了。收錄的文物以絲綢之路為線索,從陝西歷史博物館出發,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向西,遴選出了來自甘肅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等絲路沿線17家博物館收藏的、最能夠反映絲綢之路上政治、經濟、文化特色和發展的三百多件文物。同時,大雁塔、鳩摩羅什舍利塔等不可移動文物,也被收錄其中,讓日曆所呈現的絲路元素更加豐富、立體。
  • 高鼻梁藍眼睛,一個村子裡都是古羅馬人後裔。你知道在哪裡嗎?
    河西走廊祁連山腳下的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有一個小村子的村民和其他地方的漢族人從外貌上回來看有著明顯的不同。村裡的男人大都體格高大健壯、滿臉的絡腮鬍子、高鼻梁、深眼窩,藍眼珠,頭髮自然捲曲,鬍鬚、頭髮、汗毛均呈金黃色,皮膚白皙,略呈深紅色,身材高大魁偉,粗壯結實。
  • 張掖歷史上的今天
    1955年3月1日張掖專區開始發行人民幣,舊人民幣每1萬元兌換為新人民幣1元。 1996年3月1日 黃植培任張掖地區行政公署專員。 2002年3月1日國務院同意甘肅省撤銷張掖地區,設立地級張掖市。7月1日,中共張掖市委、張掖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2003年3月1日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山丹段破土動工,預計總投資5億元。
  • 【縣(市、區)委書記來推介】孫朝輝:「摘帽」再出發,發展正當時
    【縣(市、區)委書記來推介】孫朝輝:「摘帽」再出發,發展正當時 2021-01-08 12: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盤點「十三五」 開啟新徵程】張掖:「六個一流」書寫「十三五...
    【盤點「十三五」 開啟新徵程】張掖:「六個一流」書寫「十三五」社會事業發展新篇章 2021-01-06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概況
    【搜狐IT消息】中國地市報發展高峰論壇將於5月30-31日在廣東東莞舉行,屆時近百位國內知名學者和地市報老總將出席論壇,並就「中國地市報如何突圍」進行探討。本次論壇由傳媒雜誌社、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東莞日報聯合主辦。搜狐IT全程直播本次高峰論壇。
  • 山西老字號革故鼎新再出發
    新時代,老字號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多數老字號企業發展勢頭良好。然而,也有部分企業因為觀念陳舊、創新不足、傳承無力等原因,面臨發展困境。如何讓山西老字號企業「老」而不衰,革故鼎新「再出發」,是所有老字號企業共同的目標和使命。  我省積極實施「中華老字號」發展保護工程,促進老字號在創新發展中創造更多社會、經濟、文化價值。
  • 張掖的「金木水火土」塔不為人知的秘密
    張掖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鎮,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金張掖」的美譽。  據《甘州府志》記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這是張掖的特有風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塔,千姿百態,煞是壯觀。
  • 「益」路同行再出發
    11月27日,由人民日報社《國際金融報》主辦的「『益』路同行再出發——第三屆CSR先鋒論壇暨2020先鋒獎項頒獎典禮」在北京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成功召開。
  • 2020年央視「張掖時刻」(一)
    1月9日CCTV-9《面面大觀——絲綢之路上的美食》第二季第三集報導「張掖美食」1月9日,央視紀錄頻道《面面大觀——絲綢之路上的美食》第二季第三集聚焦張掖,來自英國的美食調查員Mr.大米,帶您了解張掖豐富的美食文化及所體現的傳統精神和鄉土情懷。
  • 龍池牡丹王封:2021牡丹產業迎全球發展大勢風向,乘風破浪,再出發!
    「牡丹夢」讓菏澤人的生活更美好2020,菏澤官方在努力推進牡丹品牌的打造,市場上也上演著同樣的奮鬥故事。社會關注,政府重視,牡丹產業的一路成長在「聚光燈」下。出臺「菏澤市牡丹產業三年行動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牡丹產業利好持續升級。
  • 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核心閱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是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最根本的保證。貫徹落實好這一首要原則,要加強政治領導、強化思想引領、發揮組織優勢、緊緊依靠人民、堅持自我革命、完善體制機制。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 【評新而論·中國經濟再出發】「消費升級」的新時代,繼續燒旺假日...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周休息一天,到後來每逢大周末休息兩天、小周末休息一天,從1995年「雙休日」誕生,到1999年「黃金周」問世,從2008年出現3個中國傳統節日假期,到2015年出現「2.5天休假模式」……  假日天數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升而逐漸增多,假日經濟這塊蛋糕也越做越大。
  • 如東:擁抱世界再出發
    >上周末,第十四屆中國·如東沿海經濟合作洽談會盛大開幕,如商總會成立大會、首屆如商發展大會、第三屆金牛獎頒獎典禮、第六屆科技人才節等一系列活動精彩紛呈。從千百年前的耕海牧漁,到上世紀的滄海奪田,再到新時代的扶海越江,在回望、凝望、展望如東的昨日未來間,重溫白手起家的創業激情,宣振革故鼎新的創新銳氣,昭示志存高遠的創造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