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絲路上再出發 焉支山下著華章
——山丹縣七十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山丹馬場優美的自然風光。
山丹如意花海。 楊豔敏
山丹當地的社火表演。
蘭新高鐵動車穿越祁連山油菜花海。 楊豔敏
當地農民正在採摘西蘭花。
山丹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美麗如畫的山丹新城區。
70年崢嶸歲月,70年奮鬥如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山丹縣始終與時代同步、與祖國同行,持續不斷解放思想、真抓實幹、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穩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呈現出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一組組數字見證了這裡的可喜變遷。2018年,山丹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2.29億元,為1949年的2244倍,為1978年的135倍;三次產業比例由1949年的84.5∶7.3∶8.2調整為20.5∶24.5∶55,產業機構明顯優化,完成了一個農業縣的華麗轉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297元,是1978年的11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952元,是2001年的5倍。
黨建為魂,助推發展加速度
回顧山丹縣70年發展歷程,這裡取得的每一項成績、邁出的每一個關鍵步伐,都源於歷屆山丹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持以高質量黨的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率領全縣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坎兒、爬過一座又一座坡,交出了含金量十足的成績單。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矢志不渝、艱苦奮鬥,使全縣綜合實力大幅提升,項目建設成效明顯,脫貧攻堅進展良好,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更趨完善,文化旅遊強勢推進,生態建設穩步鞏固,改革創新不斷深化。
黨建與發展如車之兩輪,相輔相成、彼此促進。山丹黨建工作在創新中發展、發展中提升。全縣紮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內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同時,紮實開展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全面推行農村(社區)「黨員固定活動日」和機關單位「主題黨日」,基層黨組織組織力顯著提升。
山丹分外美,黨旗別樣紅。山丹縣率先在張掖全市推行基層黨建引領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社會治理模式,打造了山丹特色黨建品牌,推出了東樂鎮山羊堡村全國、全省創先爭優先進典型,組織實施的「能人進村班子」工程被省委組織部評為全省十大地方特色工作之一。黨的建設為助推山丹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眾志成城,脫貧攻堅立新功
為人民群眾謀幸福,是我們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山丹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來抓,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通過實施一系列建設項目和扶貧政策措施,全縣貧困村和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貧困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該縣堅持高位推動,明確「主攻方向」,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拿出「硬措施」,緊盯「1+17」精準扶貧方案落地,以加強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能力、培育和發展特色主導產業為著力點,下足「繡花功夫」,把貧困程度最深、工作難度最大、發展底子最薄的13個貧困村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開啟了「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的扶貧模式。
2014年以來,該縣整合投入各類精準扶貧資金13億元,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1.44億元,13個貧困村便民金融服務網點實現全覆蓋。年均培訓貧困勞動力1600多人次、輸轉勞動力6.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1.45億元。全縣貧困人口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273元增加到6577元,年均增速11.4%。目前,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4587戶1.42萬人減少到現在的936戶2362人,累計脫貧3634戶11494人,貧困發生率從9.29%下降至1.85%。2017年,山丹縣實現了整體脫貧摘帽目標。
文旅融合,詩和遠方新畫卷
70年來,山丹縣文化旅遊事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歷盡艱辛、篳路藍縷,逐步得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該縣積極融入省市文化旅遊發展大局,打造全域旅遊發展格局,文化旅遊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該縣成立了旅遊產業開發工作領導小組,以建設「文化旅遊山丹」為目標,持續打響「焉支風、馬場夢、長城魂、艾黎情、佛山緣」五張旅遊品牌,著力構建「四區三線」融合發展區,培育旅遊新業態,完善基礎和服務設施,豐富節會活動,創建旅遊品牌,山丹旅遊對外吸引力持續擴大,來山丹的遊客和旅遊綜合收入逐年快速增長。2018年全縣共接待遊客340.1萬人次,完成旅遊綜合收入23.64億元。
山丹縣大力實施「三館一站」文化陣地效能提升工程,嚴格落實免費開放資金,使全縣公共文化陣地免費開放服務和管理進一步提質增效。全縣所有鄉鎮、行政村農村文化廣場(鄉村舞臺)覆蓋率達到90%以上,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持續舉辦百姓電視春晚、祁店冬至民俗文化節、民俗文化燈展、焉支山文化旅遊藝術節、彩虹山丹文化旅遊藝術節等品牌活動,「快樂老鄉」「消夏周末」「千臺大戲送農村」等城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寓教於樂,有效增強了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編排演出的《胡騰舞》《山丹小吃》《四喜娃娃》《山丹穗子拳》等精品文藝節目廣受城鄉人民群眾喜愛,生產研發山丹烙畫、剪紙等文創產品兩千多件。成功申報山丹穗子拳、刺繡、冬至民俗文化節、山丹謝土、山丹民間故事市級非遺項目5項,培養河西寶卷市級傳承人4人,全縣文化消費聯盟企業達到110家,拉動文化消費1.08億元。
山丹還率先出臺全省第一個縣級長城保護管理辦法《山丹縣長城保護管理辦法》,先後爭取文物保護資金5000多萬元,完成縣境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本體險情最嚴重段落:烽火臺、關堡的修繕加固和洪水衝刷最嚴重的明長城新河段、豐城堡段的防洪工程。
產業引領,鄉村振興譜新篇
山丹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全省18個嚴重乾旱缺水縣之一。70年來,山丹縣不斷加快轉變農業農村發展方式,全力破解乾旱缺水的發展瓶頸,努力走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該縣先後制定並出臺了《關於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從政策、資金方面加大對「三農」工作支持力度,不斷優化產業布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更趨合理。在穩定糧食作物種植的基礎上,發展高原夏菜7萬畝,建成枸杞、紅花等特色產業基地1.8萬畝,建成現代設施大棚8073座。堅持把推動重大項目落地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以農產品深加工開發為重點,推進全產業鏈建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大力實施百萬隻肉羊培育工程,不斷擴大山丹羊肉地理標誌品牌優勢,畜牧業產值達到4.2億元,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達到1979元。實施品牌農業提升戰略,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冷凍保鮮、儲藏流通等產業,以打造農業龍頭企業群體、加快構建新型經營體系、不斷深化農村土地經營機制改革創新為目標,培育現代農業的「孵化器」,逐步培育出了高原龍、耀汗子等23個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全縣累計認證地理標誌產品1個、有機食品10個、綠色食品27個、無公害產品3個,「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74%以上。「山丹羊肉」已成功註冊全國地理證明商標,「山丹耀汗子」營養黑小米獲得北京奧林匹克俱樂部五環冠名授權,祁店村被確定為2016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大力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有效推動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合作形成共同利益體,帶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全縣建成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199個,建成家庭農場1471家。
多年來,山丹縣堅持不懈推動水利建設,水利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治水取得顯著成效,相繼建成了白石崖渠道、山丹二水廠等重點水利設施,建成中、小型水庫14座,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以上,農村飲水安全率達到89.7%,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結合、蓄引提並舉、生產生活相配套的水利工程體系。
以人為本,民生服務有保障
70年來,山丹縣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增加群眾收入、增強百姓獲得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本著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全縣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日子。該縣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困有所助、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上持續發力,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山丹縣將著力辦好惠民實事放在首位,不斷加強涉及保障性住房、最低生活保障、食品藥品監管、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安全生產、教育教學等方面的投入,社會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教育事業累計投入11億元,開工建設培黎國際職業學院,新建改建中小學、幼兒園22所,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71%。義務教育均衡縣提前通過國家評估認定,山丹一中建成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高考二本以上上線率達到52.15%。全縣教職工人數從1949年的229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1958人,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100%。
70年披荊斬棘,70年篳路藍縷。全縣醫療服務從缺醫少藥到現在全縣已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22個,衛生技術人員1411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遍布城鄉。2003年,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啟動,山丹縣被列為第一批新農合試點縣。2010年,山丹縣率先在全市實行了金穗惠農新農合「一卡通」服務,新農合「一卡通」覆蓋率達到100%,參合農民實現了「一站式」就醫補償的目標,使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擺脫了「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困境。城鄉低保、退休職工養老金、鄉村教師補貼、計生家庭獎勵扶助、殘疾人補助等實現提標擴面,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日新月異,城鎮面貌大提升
70年來,山丹縣城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城鎮化工作按照「形象之窗、宜居之城、休閒之地、商貿之所」的城市發展理念,以加大城鄉規劃編制力度、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為重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發展、共享的理念,全面推進城鄉建設進程,全縣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
2011年,山丹縣啟動城市新區建設,建成中央商務寫字樓、文化旅遊創意中心、法院、檢察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等主體建築,城區道路、智行廣場、生態休閒園、汙水處理廠、集中供熱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修編完成《山丹縣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投資37.1億元,實施城建項目202項,建設改造道路34公裡,敷設管網67.4公裡,一大批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投用,縣城建成區由10.28平方公裡擴展到12.48平方公裡,戶籍城鎮化率提高到47.6%。全縣生活汙水處理率達9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集中供熱率達到98%,供水普及率和燃氣普及率均保持100%。城市交通、能源、通信、市政設施、住宅建設及園林綠化、環境衛生等明顯改善,城市整體功能明顯增強。
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重點開展以基礎建設、產業培育、風貌打造、環境治理、公共事業等方面的建設項目,美麗鄉村示範村呈現出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產業培育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明顯改善等顯著特點,為全縣鄉村建設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全縣111個行政村通暢率達10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以上,農戶磚木磚混結構住房比例達到90%以上,有線電視、通信電話入戶率達到100%,通寬帶率達到100%,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展望未來,山丹縣正努力把握歷史機遇,奮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