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鵬 高琳琳
「就是這裡,這座橋我一直記得,那年冬天在這裡的點點滴滴我都記得。」1月8日上午,27年前在火車上遭遇兇險的張瑜帶著感激再次來到信陽市固始縣胡族鋪鎮春河集(又名易樓村),她將27年的思念匯聚在一面面錦旗之中,更將肺腑之情凝聚在一個個深躬裡。隨著張瑜動情的講述,大家再次聆聽到了當年那個驚險無比又激動人心的故事。
不忘當年恩 百裡送錦旗
凜冬,信陽市固始縣胡族鋪鎮春河集,月亮河繞著半個村莊緩緩流淌,靜謐中透著祥和。1月8日,村民侯玉喜家有喜事。一大早,他把家裡裡外外拾掇好幾遍,門口"光榮之家"的牌子擦得鋥亮。"聽說小丫頭要從駐馬店市來為我們家送錦旗,我們打心眼兒裡高興。四弟現在成了'紅人',他是我們全家的驕傲。"侯玉喜口中的"小丫頭"是張瑜,"四弟"是侯森捷。堂屋裡,書寫有"相遇之恩重如山,救命之情深似海"字樣的錦旗醒目,張瑜緊緊攥著侯森捷的手,幾近哽咽:"四哥,沒有你,就沒有我……"
張瑜清晰地記得,被救的那晚,大嫂為她做了一桌好飯菜,大哥把婚房騰出來讓她住。侯森捷家中排行老四,張瑜親切地稱他"四哥"。"四哥就在一間土坯房裡,睡在鋪有稻草的地上。"那兩天,是張瑜最快樂的時光,似乎集萬般寵愛於一身。兩天後,四哥把張瑜送到發往遂平縣的客車,將家中僅有的幾十塊錢塞給了她,並給她留下了家和部隊的地址:"找不到你姐姐就聯繫我,我也是你的家人……"
自從找到恩人後,張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想給恩人家翻蓋房子,可「四哥」比她還有成就,她想帶著家鄉的禮物去看望,可四哥一家卻想給她送點當地的特產。思來想去,張瑜去做了幾面錦旗,她要把這麼多年的感激之情匯聚在這小小的錦旗之上。
尋親之路 驚心動魄
他們的故事,還要從27年前說起……張瑜出生在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1歲喪母,6歲喪父……那一階段的張瑜,命途多舛:冬天睡窩棚差點被凍死,幾天吃不上一頓熱飯,年幼的她就開始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睡百家炕。張瑜有個比她大8歲的姐姐,十幾歲時就回遂平縣老家投奔了親戚。那段日子,張瑜吃人家的飯,就主動幫人家打掃衛生;睡同學家,就幫同學父母洗衣服。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漸漸明白這不是長久之計,時常給姐姐寫信訴衷腸。
上世紀90年代初,張瑜的姐姐嫁人後,條件漸漸好了起來,於是決定供養妹妹。1993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張瑜帶著一件棉衣隻身踏上列車,一路向南。年幼的她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段尋親之路會如此驚心動魄……
列車上,孑然一身的張瑜引起一個陌生中年男子的注意,在確認張瑜是一個人之後,他便大膽地坐到了她的身邊,隨後拿出刀頂在她腰間,並要挾其不準動、不許說話。14歲的少女,哪見過這陣勢。正此時,一襲綠軍裝映入眼帘。看到希望,張瑜趁陌生男子如廁之際,大膽向兵哥哥求救。
為防驚動壞人做出過激舉動,兵哥哥觀察一會後,示意張瑜不要聲張。下了火車,陌生男子又挾持張瑜搭上一輛長途客車,兵哥哥見狀跟了上來。深夜,趁著陌生男子睡覺的間隙,兵哥哥走到司機身邊悄悄說明情況。為了不驚醒陌生男子,司機把車速放慢,兵哥哥趁機抱起瘦小的張瑜從打開的車門跳了下去。
待到安全地域,張瑜得知,這位救命恩人是信陽市固始縣胡族鋪鎮春河集人。那天,恰逢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服役的他回老家探親。當晚,張瑜跟隨他來到春河集。
尋恩之旅 跨越27載
寒冬,月亮河面已結冰,坐落河邊的侯玉喜家中暖意融融。
"其實,尋找四哥的過程,很不容易……"情緒稍緩,張瑜再次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尋親之旅。順利回到遂平姐姐家,張瑜始終記著那份情。那時,一有空她就給四哥寫信,四哥也時常在回信中鼓勵她好好生活。
姐姐家在農村,生活也不富裕,懂事的張瑜就到駐馬店市區一家酒店做前臺收銀員。第一個月發了工資,張瑜就和四哥在信中聯繫,想把"第一桶金"送給四哥,而此時,侯森捷離開了原部隊,沒多久,張瑜所在的酒店也關了門,倆人自此失去了聯繫。20多年來,張瑜從未停止尋找自己救命恩人的腳步。寫信聯繫不上,她就憑藉著自己點滴的記憶,多次到春河集尋找線索,由於當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次尋找都是無功而返。
20多年來,心存感恩的張瑜也把大愛向社會傳遞,只要在手機上看到有人發出求助,她都會捐獻自己的一份愛心,遇到同事有困難,她也會第一時間給予幫助。2020年10月31日,張瑜和同事到信陽辦事,忍不住說起這段往事,在同事的鼓勵和陪同下,她再次來到春河集,到了目的地,她興奮得像個孩子,然後又哭了起來,見到了那座她記憶中熟悉的老石橋,忍不住大喊"就是這兒,就是這兒,我還記得這裡。"然後向鄉親們打聽侯森捷的下落。張瑜一連問了十多家,都沒有結果。
就在失望之際,她竟碰巧遇到了侯家大嫂範少琴。得知張瑜就是當年那個被救的小女孩,大嫂激動不已。她隨後告訴張瑜,侯森捷轉業後一直在信陽市生活,一家人也搬家換了新房子。
在她的幫助下,張瑜終於跟自己的恩人通上電話。2020年11月24日,風塵僕僕的侯森捷到達駐馬店市,久別的親人終得相見。深藏了27年的感激之情猶如洩了閘的洪水洶湧而出,張瑜跪在地上泣不成聲。直到這次見面,張瑜才知道,當年侯森捷為了幫助她回遂平,把身上的錢都給了她,家裡剩下的錢只夠他坐火車從信陽到漯河。一路上,侯森捷靠在火車上打掃衛生才回到了自己的部隊。
好人之舉 續傳佳話
在侯玉喜家二層樓房前,有一間低矮的瓦房,裡面擺放著一些陳舊的農具,牆上還有一塊"軍屬光榮"牌子……這是當年侯森捷的家。站在瓦房前,侯森捷不禁感慨:"當年還是茅草屋,後來經濟條件好一些才翻新成了瓦房。
46年前的春河集(又名易樓村)可謂"窮鄉僻壤"。侯森捷一家九口人,飯都吃不飽。侯森捷小學勉強畢業後,已交不起上初中的學費,只好在家幫父母幹農活。
20世紀90年代初,侯森捷響應祖國號召,參軍入伍。在部隊期間,掏廁所、餵牲口等髒活累活,侯森捷總是搶著幹;體能訓練時,別人做100個伏地挺身,他硬要做200個……在日常訓練之餘,他還喜歡翻看報紙,並將許多優秀的文章剪貼下來,充實自己的理論水平。轉業到地方後,不甘平凡的侯森捷先後外出打工學習,拉廣告、學技術、開公司……多年後,他終於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我打小就有參軍衛國的念頭。"侯森捷說,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講述發生在家鄉的一段段紅色故事。在部隊期間,他也聽到過不少見義勇為的事跡,因此自己救人這事他一直沒放心上,如果不是張瑜找到他,並通過媒體宣傳出來,也許這件事將一直塵封下去。
當天上午,張瑜將一面寫有"古蓼大地民風淳厚樸實 魅力胡族孕育英雄兒女"的錦旗送到了固始縣胡族鋪鎮政府。
胡族鋪鎮黨委書記張國峰說,一個英雄善舉留下了一段佳話,針對侯森捷的事跡,鎮政府已經號召全鎮幹部群眾向他學習,特別是在中小學生中加大教育力度,促進全鎮民風建設,營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圍。
「以後這裡也是你的家,歡迎你回家。」侯玉喜的一句話讓張瑜再次淚奔,從小失去親情的她渴望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而且她早已把侯家當成自己的家,把侯家人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雖然尋親之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是這段親情將會無限的延續,同時侯森捷和張瑜還將用自己的善舉溫暖更多的人。
天中晚報原創文圖(視頻)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經授權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