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國產三代測序儀投產將再次大幅降低成本

2021-01-09 網易財經

本報記者 肖玫麗 深圳報導

導讀

中國首個應用於臨床的第三代測序儀投產,有望把一個人的全基因測序成本從1000美元降至100美元,但仍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技術。

7月31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80後教授、瀚海基因創始人賀建奎宣布,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GenoCare正式投產,首筆訂單達到700臺測序儀。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獨家獲悉,該筆訂單合同期三年,購買方包括國內外研究機構和醫療機構。目前測序儀已在科研市場應用,但投入臨床市場所需的批文還在申報中。

賀建奎表示:「我們使用單分子測序,不需要擴增,並可大幅降低試劑消耗量,同時,所有試劑、儀器都在國內生產、集成和組裝,成本因此降低,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價格可降到100美元。」

截至目前,全球自主研發三代測序儀的企業只有三家,另外兩家分別是美國Pacific Biosciences和英國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過去的十餘年裡,三代測序主要在科研市場嶄露頭角,但因錯誤率高、成本高等原因始終未能進入臨床市場,更談不上產業化。

目前,基因測序市場的主流是二代測序,三代測序的樣本量、數據量需要積累,中下遊應用開發也剛起步。即便是應用相對廣泛的二代測序,在各病種的覆蓋率也不算高,三代測序的普及之路更為漫長。

研發破壁 估值15億

瀚海基因已開始在羅湖蓮塘工業園建設1萬平米的第三代測序儀生產線,建成之後產能將達到每年1000臺,產生50億元價值。

「除團體訂單外,我們的測序儀沒有公開發售,價格還不能透露,」賀建奎表示,「目前已進入小批量試產階段,年底生產線建好後可以大批量生產,年終可接受國內外醫院、科研機構訂單,到明年年初,群眾就能用到三代測序服務了。」

深圳一名熟悉瀚海基因的投資機構合伙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瀚海基因的技術是吸收後創新。」

記者了解,賀建奎在史丹福大學的導師史蒂芬·奎克教授是一位擁有12家公司的企業家,也是世界上首個第三代單分子測序儀Helicos的發明人。資料顯示,Helicos公司於2004年創辦,並於2012年破產。

也是在2012年,賀建奎完成史丹福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回國入職南方科技大學,成為該校生物系第一位教師。同年,他創辦了瀚海基因,啟動國產三代測序儀研發。

起初行業內外對這一項目並不看好,瀚海基因前4年也一直沒有銷售收入,研發遭遇資金危機,兩次險些關門倒閉。賀建奎直言:「一開始見了20多位風險投資人,無一例外都被拒絕,理由之一是當時還沒有在職教授創業的例子。」

另外,測序儀研發難度非常大,國產三代測序儀更是首次嘗試。賀建奎指出:「基因測序的樣品前處理非常複雜,耗費時間、人力,還需要有後續的生物信息及專業人才。三代測序儀要把這些集成在一起,改變二代測序的半自動場景,測完自動完成生物信息學分析,難度不小。」

測序儀研發對人才要求很高,其涉及光學、流體、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和精密機械等,需要多學科交叉知識和人才。

即便到了今天,瀚海對人才的渴求依舊躍然紙上。記者獲悉,與生產線同時啟動的是瀚海研究院計劃,預計未來5年引入至少50名遺傳解讀分析專家以及50名醫學專家(包括生殖、腫瘤、傳染病等各學科)。

2015年,瀚海基因終於拿到第一筆大額融資——南京中正科技投資1700萬元,同年,瀚海基因發布了GenoCare原理樣機。此後,公司身價一路水漲船高,目前共獲得5輪、2億元風險投資,測序儀雖未真正走向市場,但估值已達15億元。

深圳一名中小企業投資機構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去年11月我們去看的時候,估值已經10億元了,項目還很早期,對我們來說太貴,投不起。」

產業化起步 大幅降低成本

採訪過程中,賀建奎多次提到,降低臨床基因測序成本,這也是二代測序儀的發力方向。

原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於軍指出:「第一代測序儀測一個人的基因組測序接近30億美元,第二代降到1000美元,第三代使用單分子測序,不需要擴增,價格有望降到100美元。」業內將其稱為摩爾定律,以說明價格急劇下降趨勢。

翻看基因測序成長史,第一代測序技術主要基於Sanger雙脫氧終止法的測序原理,結合螢光標記和毛細管陣列電泳技術來實現測序自動化,基本方法是鏈終止或降解法,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基於一代測序技術。

第二代測序技術設備供應商主要是Illumina,業內普遍認為,其市場佔有率達到70%。今年年初,Illumina公司宣布推出NovaSeq系列測序儀,據稱,其簡捷操作、低成本及靈活性有望將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100美元。

根據Illumina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Illumina共收到135個NovaSeq測序儀訂單。不過,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指出:「NovaSeq系列測序儀的使用窗口目前沒有開放。」

國內基因企業也在通過技術合作、收購等方式破壁測序儀國產化。如Illumina和貝瑞和康、安諾優達開發了一款適用於無創產前檢測的二代測序儀NextSeq CN500和NextSeq 550AR,並已獲得CFDA批准。

華大基因通過收購的方式布局,先後推出三款國產二代測序儀。華大基因CEO尹燁此前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算上臨床機構、科研機構和友商,國內應該已經超過兩百多臺我們的測序儀在 服役 了。」

第三代測序技術原理最早發表於2003年,後來,Pacific Biosciences和Oxford Nanopore相繼入局,Pacific Biosciences於2015年10月推出小型單分子測序儀Sequel。一名基因測序公司技術總監告訴記者:「中國市場目前唯一的三代測序儀就是這家公司提供,也是針對科研市場。」

英美測序儀的研發起步雖早,但進展一直緩慢,臨床應用更談不上。瀚海基因化學部副總監趙陸洋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三代測序儀很受科研市場歡迎,因其提供了RNA直接測序的可能性,這是二代測序做不到的。」

上述投資機構合伙人表示:「科研型測序儀對易用性、可靠性要求低一些,對可調節因素要求高一些,也不需要申請註冊證。相比之下,臨床市場的門檻高很多,空間也比較大。」

雖然瀚海基因對自己的測序儀信心滿滿,但在評價一款基因測序儀的三大核心指標:通量、讀長、準確度方面,瀚海基因卻三緘其口。

據賀建奎介紹,GenoCare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的核心技術為單分子螢光測序,此項技術使用全內反射螢光成像方法,能夠檢測單個螢光分子,無需PCR擴增。

資料顯示,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在上機測序前需要對樣本進行PCR擴增,可以在試管裡、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待測基因擴增50萬倍乃至上百萬倍,這能提高基因診斷的靈敏度,但帶來問題是實驗要求比較高,成本也居高不下。

同時,賀建奎團隊聯合中美兩國科學家協作使用Genocare對大腸桿菌測序。數據結果顯示,Genocare與測序行業龍頭Illumina生產的MiSeq二代基因測序儀的一致性達到99.7%。

「預計明年年初會公開發售價格。臨床實驗也已經啟動了,在走試驗、申報流程。其他領域如科研市場不需要醫療器械證就可以使用,這些領域已經有我們的測序儀在應用了。」賀建奎說。

應用存短板核心部件依賴進口

研發出三代測序儀後,瀚海基因一面要推動大批量生產,一面要開拓中下遊。

目前,基因測序已形成了明確的產業鏈分工:上遊為設備和耗材供應商;中遊為第三方測序服務供應商,需依賴設備投入、運營管理與終端維護開發;下遊為生物信息分析服務商。

賀建奎闡述了瀚海基因的商業模式:「中遊的應用開發比如腫瘤基因檢測、遺傳基因檢測、傳染病檢測,通過合作夥伴來完成。希望越來越多的測序服務公司和相關的機構在我們測序儀上開發各類疾病檢測,形成生態圈,並且通過他們或者其他人把測序儀銷售到醫院。」

上下遊企業的互相「成全」,也是Illumina和華大基因成長的路子。

前述投資機構合伙人指出:「華大基因向Illumina購買了100多臺測序儀才成為第一,華大基因也通過這些測序儀開發出了很多服務。測序儀未來的銷售量如何,可能要依靠整個行業,包括合作夥伴、臨床以及科研機構有沒有充分地把臨床意義和科研意義發揮出來。」

記者在瀚海基因測序儀上市發布現場注意到,華大基因、北科生物、從事體外診斷的安圖生物等都有相關負責人到場,這些都是瀚海的潛在合作夥伴。

不過,是否牽手瀚海基因還需要考量。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產品部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瀚海的測序儀一次只能測一個人的全基因組,Illumina的人數會多一點。另外,現在體外診斷主要還是對已知疾病的檢測,瀚海基因主要是早期篩查,這雖然是趨勢,但目前市場有限,二代測序也很早就在做了,樣本和數據更多。」

而更多的挑戰還是來自老問題:錯誤率高。

興證醫藥研報指出,第三代基因測序單讀長錯誤率依然偏高,在15%-40%,二代測序的錯誤率低於1%。前述中小企業投資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單分子測序不需要切斷DNA和RNA序列,看重對鹼基對一下子讀下去能讀多長,而影響讀長的一個是機器,一個是生物合成酶。」

廣發證券也指出,單分子測序可收集到的信號非常弱,這對光電元件提出很高要求,雖然目前部分儀器已經實現商業化,但離理想狀態還有較大距離。另外,還有測序通量不高、插入缺失錯誤等不足之處,這都影響了三代測序的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國產測序儀一樣,瀚海基因測序儀核心零部件依舊需要進口,例如光學系統中的部分核心器件來自日本、德國,測序晶片和微流控系統需來自新加坡、美國。

(編輯:陸宇,如有建議或意見請聯繫:xiaoml@21jingji.com,luyu@21jingji.com)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武漢天馬4.5代液晶面板線投產
    18日,我省顯示產業單體最大投資項目武漢天馬微電子公司4.5代液晶面板及彩色濾光片生產線投產。達產後,預計年產值逾30億元。
  • 「生命密碼」破譯加速度 中國精準醫學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彼時測序儀還不夠先進,賈伯斯花費了10萬美元實驗費用,用時幾個星期;相比之下,幾千美元的分析費用和幾天的運算時間並不顯眼。隨著測序儀器的不斷進步,現在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的實驗成本已降至600美元以下,耗時縮短到一天,而分析費用卻並沒有減少太多,因此分析成本成為全基因組測序技術中的主要成本構成之一。究其原因,是因為全基因組測序的數據量非常龐大,算力需求驚人。
  • 「生命科技高端裝備第一股」華大智造:國產替代打破歐美壟斷
    這意味著中國唯一、全球唯三的能夠量產臨床級別測序儀的產業公司,華大智造即將登陸A股市場,有望成為國內「生命科技高端裝備第一股」。明星機構扎堆:B輪創國內基因測序領域最大單筆融資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華大智造在生命科技產業上遊端獨具的核心競爭優勢,其籌備上市前就備受機構青睞,兩輪融資明星機構身影頻現。
  • 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0萬降至500美元
    而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0萬美元降至500美元,在有生之年,我們或許可以一窺自己生命最本質的秘密。但是,隨著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在十年內一降再降,今年年內將低至500美元。未來,選擇做一次全基因組測序或許像買一件衣服一樣自然,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二十年前,人類的全基因組測序困難重重。2001年首個人類基因組草圖繪製完成,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6個國家超過3000名科學家共同參與,耗時13年,耗費資金超過30億美元。
  • Aquarius推出首臺俄羅斯國產的筆記本:6/7代酷睿處理器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2017年國內生產了3.07億臺微型計算機以及1.72億臺筆記本,這意味著國內生產了全球絕大多數的PC電腦,因此國產筆記本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沒什麼稀奇的,但是對其他國家來說就不一樣了。俄羅斯Aquarius日前推出了Cmp NS565系列筆記本,配備了15.6寸1366x768解析度屏幕,支持酷睿6/7代處理器,最高可配32GB內存,重量2.63千克,厚度35毫米,怎麼看都不會是多高端的產品,但是它的意義在於這是首臺俄羅斯完全國產的筆記本,內存模組也是俄羅斯生產的,這可是獲得了俄羅斯貿易和工業部的證書認可的。
  • 成本降低超60%,每年節省電費約10億元,國產「高鐵生命線」有何秘訣...
    但是,因為高鐵比較特殊,需要將電廠發出來的電通過接觸網供給鐵路,才能使列車在行駛過程中,源源不斷地獲取電源。在高鐵站,當你走近列車,可以看到,車輛上方懸掛著兩根銅線,一根是承力索,另外一根就是承擔著「供電」重任的接觸線。在高鐵這個複雜系統中,接觸線就好比是「身體的血管」一樣重要。
  • 馬斯克重申低軌道星際飛船發射成本目標:10美元/公斤
    他曾計劃加快將人類變成星際物種的進度。在這方面,馬斯克的公司已經成功地大幅降低了將有效載荷送入軌道的成本,除了重複使用獵鷹9號火箭,其還通過建立積極的發射節奏來降低成本。現在,這位高管再次在Twitter上重申了SpaceX的星際飛船(Starship)運載火箭跟目前正在德克薩斯州博卡奇卡開發的一系列太空飛行器的關鍵成本指標。
  • 三大股指大幅震蕩一度翻綠 手裡的基金怎麼辦?
    國產軟體盤中快速跳水,鼎捷軟體、浪潮軟體 、中國長城 、太極股份等紛紛跳水大跌。很多人總是在極度看多與極度看空中來回切換情緒,前一天還在說「世界太黑暗,必須要空倉」,第二天就可以高喊「中國最偉大,滿倉加融資」。投資中,做好自己的策略就行了,賺你該賺的錢。如果你做的也是網格交易,那就珍惜底部震蕩的機會吧,每一次來回都是你降低持倉成本的機會,別一跌就又絕望了。如果你做的是定投,也請珍惜下跌的機會。
  • 軟硬兼「升」 精靈天王蠍二代滑鼠首測
    【中關村在線】精靈天王蠍M2評測:[中關村在線鍵鼠頻道原創]國產老牌外設廠商精靈旗下的產品不僅性價比十足而且外觀十分的炫酷拉風。說到近期精靈最受歡迎的外設產品,非高性價比的精靈天王蠍遊戲滑鼠莫屬。如今,精靈為了能夠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推出了天王蠍二代系列遊戲滑鼠。
  • 微評丨新冠疫苗、跨國藥企數位化創新、首個國產ALK抑制劑
    貝達藥業(300558,股吧)鹽酸恩沙替尼的首個國產ALK抑制劑上市。在當下各家跨國藥企紛紛推進數位化創新之時,億歐大健康也對此事保持長期關注。在前不久的進博會上,億歐大健康聚焦跨國藥企布局,撰寫了跨國藥企的數字醫療「合作經」。與此同時,也通過採訪賽諾菲中國首席數字官賴文德(Ted Lai),試圖窺探賽諾菲在數位化創新布局上的策略。
  • 老劉歷史課 性格百變的思域十代發展史
    第11代思域是否再次自我否定,回歸居家寶寶了呢?讓我們回顧一下思域10代車的歷史吧。 第七代思域(2000年-2005年) 這是思域國產前的最後一代,在國內的銷量也並不高,所以反而沒有第六代的出鏡率高。其實第七代更像是第六代的改款車,造型上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更加圓潤厚重,大燈的面積有所減小,變得更含蓄。
  • 四川石棉縣:市級重點項目「人造崗石」項目將於9月投產
    2020年,四川省石棉全縣實施重大項目98個,總投資460.2億元,續建項目55個,總投資257.8億元;新開工項目43個,總投資202.4億元。其中,雅安三發崗石新材料有限公司『人造崗石』項目是雅安市重點項目,總投資15億元,一期工程將於9月投產。近日,筆者一行到四川石棉工業園區走訪了雅安三發崗石新材料有限公司。
  • 國產C919幹線客機和CJ1000航發一定會成功
    中國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適航審定中心C919項目型號合格審定審查組組長揭裕文籤發C919項目首個型號檢查核准書(TIA)。這意味著C919飛機構型基本到位,飛機結構基本得到驗證,各系統的需求確認和驗證的成熟度能夠確保審定試飛安全有效;同時也標誌著C919飛機正式進入局方審定試飛階段。
  • 【早知道】吉利商用車上饒基地投產;極星尋求融資5億美元
    【國內】吉利商用車上饒基地正式投產 近日,吉利商用車上饒基地正式投產,上饒基地作為吉利商用車年內啟用的第二座現代化工業園區,標誌著吉利商用車完成全球六大基地戰略布局,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未來新一代智能化城市商用車將以全新增程式動力系統、智能互聯和主動安全技術為主要技術亮點,專注於提高商用車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商用汽車的排放標準和運營成本。據悉,上饒基地能夠同時滿足3個平臺車型的共線生產;擁有277臺機器人、117 臺AGV小車,實現多工序生產自動化及物料配送自動化;車身車架衝壓、焊裝主線、塗裝噴漆等工藝實現自動化率100%。
  • 不鏽鋼價大幅上漲 成本支撐升水堅挺
    原標題:瑞達期貨:不鏽鋼價大幅上漲 成本支撐升水堅挺   盤面情況:周一不鏽鋼主力2103合約大幅上漲,日內最高14385,最低
  • 矽料價格上升通道已啟動,大全新能源(DQ.US)2021年首周股價漲逾34%
    至此,整個新能源板塊的個股也就「漲聲不斷」了,作為光伏行業的原材料,矽料企業也在此次大漲的行列中。在2021年首周,大全新能源(DQ.US)股價便大漲34.43%。而且,新增矽料產能需要2021年Q4才能陸續投產。由於多晶矽製備工藝複雜、步驟繁瑣,因此產能建設周期長,一般至少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近年來,由於多晶矽價格不斷下跌,國內以及海外高成本產能逐漸減產或停產,多晶矽供給增速相對緩慢。根據矽業分會的統計,2020年行業新增產能主要為保利協鑫新疆2萬噸以及東方希望3萬噸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