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小豬佩奇
在他的手裡
似乎用榫卯結構
啥都能配齊
老木匠王德文,山東聊城人,今年63歲,靠著這個「獨門秘籍」——傳統的榫卯工藝,不用釘子,不用膠水,造出了許多好玩有趣的物件。
榫卯其實就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結合的方式進行連接,這可是咱老祖宗的傳家寶,包括故宮在內很多古建築、古家具上都能見到這樣的手藝。
隨著現代化產業化的發展,這樣的木工活越來越少見了。
「別人家的爺爺」
一身藍布衫,手持工字鋸,穿梭在山間小路上,憑藉一雙巧手,造出很多新奇玩意兒,他就是前段時間火遍海外的老木匠王德文。
王德文:大家好,我是「阿木爺爺」,聽人們說,把我們木工活的榫卯結構,發向國外了,說成網紅了,我說什麼網紅,我們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
王德文早年因家庭變故,13歲就跟著村裡長輩學習木工,在那個年代,木匠還是一個熱門職業。
13歲學徒,19歲出師,6年間一門心思學手藝。從做個小家具到搭架建房,王德文可以靠這門手藝養家餬口了。
王德文:到19歲,一般的活基本上都學會了。可以搭活,幹活平分。掙多少錢就分多少錢。算一個木工了,但是有很多技術,還不是完全會,你還是幹到老學到老的。
幾十年過去,王德文從小木匠變成了老木匠。
2017年,他從山東老家來到廣西梧州跟著兒子一起生活,幫忙照看孫子。閒不住的老王用自己的手藝,給孫子造出了竹蜻蜓、會走路的小豬佩奇、手搖式泡泡機、水車磨坊等有趣的小玩具,成了網友口中的「別人家的爺爺」。
王德文:對這些個小玩意兒,我也是感興趣,對感興趣的東西就願意去認真做,做一件東西特別高興,孩子高興玩著高興,大人就高興。
如今,王德文不用再靠做木匠活來養家,但他一直沒有放棄鑽研木工技藝,去年,王德文用42根榫卯稜、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座,外加27道鎖環環相扣,做成一件精妙的縮小版世博會中國館。
王德文:當時從認識它到學習它到會,畢竟我們以前不會,我們要學習人家先進經驗,你得查資料,認識它也得有6-7天,大概得有半月才融入到裡面。
王德文與榫卯結構打了半輩子交道,他告訴記者,用榫卯結構做出來的家具結實耐用,後期方便維修,但對木工的要求很高,選料上就頗有講究,畫線、造榫、鑿卯,這些工序一樣都馬虎不得。
結實、耐用、便於維修,這是榫卯結構的精妙之處,幹了50年木匠的王德文沒想到,有一天他的手藝會受到這麼多的關注和喜歡。
一塊紙皮撕出魯班凳模型
酒香也怕巷子深,王伯的好手藝之所以能讓大傢伙欣賞到,還得多虧他的兒子王保成。這小夥子本來就是一名短視頻創作者,之前的視頻作品平平淡淡,結果沒想到當他把父親的木工創作變成了自己的視頻創作,強強聯合,火了。
父子二人討論魯班凳的構造,王保成要詳細了解整個過程,方便取景拍攝。
當初選擇拍攝木工短視頻,就是因為父親製作魯班凳的過程深深吸引了他。
王保成:他是找一個紙箱,撕下一塊紙皮來,然後去撕,拿刀子割一割,拿剪刀剪一剪,最後撕出了一個簡單的魯班凳的模型,他直接跟我說沒問題可以做了。
經過鋸、鑿、刨、磨等多道工序,王德文用一塊木板,造出一體成型的摺疊式木凳,它展開為凳子,合上又變回一塊木板,開鑿出來的結構部件既是榫,也是卯,彼此相互關聯,製作工藝十分巧妙。
王保成:從他做出魯班凳的那一刻,我也是沒有見過的,感覺特別新奇,一塊木頭不用拆開,鑿、鋸、鑽,掰合之間它就成了一張凳子,我也感覺特別驚奇,那麼我在製作成視頻以後發布到網上,播放量當天就突破了100萬,是這樣一個過程,我們開始不斷的拍攝我爸做木工的視頻。
傳統工藝火到國外 也要留給子孫
視頻的爆紅,讓父子倆堅定了信心,他們希望通過短視頻,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傳統的榫卯工藝。
鏡頭外,王保成是拍視頻的攝像師,而在鏡頭中,他成了跟父親學藝的小學徒,從小耳濡目染的王保成,也掌握了一些榫卯工藝,王德文也希望兒子能把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
王保成:咱是不是融合一下這種現代化的元素,讓它形狀讓它更好看一些,就成了一個小蘋果,這就是一種傳統思維和一種現代思維的一種融合,做出來後大家很喜歡,那類似這樣的東西我也可以去延伸。
王德文:是幹到老學到老,永遠學不完的,我們要想把這個事情幹好,使我們的傳統文化走出國門。
科技的進步,一度讓傳統手藝隱匿不見,純手工打造的物件兒也漸漸不再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這些凝結著前人智慧的技藝卻從生活的必需品,成了審美的藝術品,在另一個層面創造了新的價值。
這些技藝就像個榫卯一樣,把我們現代的生活和傳統的記憶,牢牢的「扣」在了一起。
看著王伯給孫子打造的玩具,竹蜻蜓,小豬配齊,嚴絲合縫的小蘋果,多有意思!
自然和歷史,傳統和創新,就需要這樣的「扣」,緊緊連接在一起。
像王伯這樣的好手藝
應該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些作品有朝一日
不應該只能在博物館裡看見
它們應該是我們
以及我們子子孫孫
生活的一部分
是我們
欣賞美
追求美
享受美的一部分
(編輯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