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蒙古國特派記者 霍文 餘純純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周輖】烏蘭巴託的周末,早晨8點多鐘,《環球時報》駐蒙古國記者打開電視機,至少3家當地電視臺正播放中國電視劇:NTV電視臺《家和萬事興》5集連播;蒙古國家公共廣播電視臺《李小龍傳奇》5集連播;TV6電視臺《我的嶽父會武術》3集連播。為了看中國影視劇,一些原本愛睡懶覺的蒙古國朋友不得不咬牙起床做「追」劇一族。可以說,蒙古國電視劇市場已從早些年的「美粉」時代、「韓粉」時代到了今天的「中國熱」時代,當地民眾誇這些中國劇貼近生活,劇中年輕人的奮鬥,甚至是婆媳關係都能讓他們產生共鳴。同樣,駐在埃及的記者也聽當地人說中國電視劇接地氣,就像打開了一扇了解現代中國的窗口。
「烏漂」:看完《北京青年》很感慨
上世紀90年代,蒙古國著名翻譯家包勒德巴特爾就為《還珠格格》等中國影視劇做過翻譯。近日,在蘇赫巴託廣場的書市上,《環球時報》記者遇到被稱為「蒙古國翻譯中國影視劇第一人」的包勒德巴特爾,當時正在展示由他翻譯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中國古典名著。聊起翻譯電視劇的話題,包勒德巴特爾說,近30年來他翻譯過的中國電視劇超過1500集,為此還獲得過蒙古國翻譯界獎項「睿智顧實」獎。包勒德巴特爾早些年多是翻譯古裝、武打和言情劇。近些年,他的愛徒卻道爾吉已經是蒙古國第二代翻譯中國電視劇的代表人物。1990出生的卻道爾吉不善言辭,但極具內秀,他本來大學學的會計專業,畢業工作兩年後才開始學中文。靠著天賦和刻苦,他現在已是中國影視劇喀爾喀蒙古語譯製中心的金牌翻譯。2014年8月習近平主席訪蒙期間,中方宣布今後五年將向蒙方免費提供25部中國優秀影視劇作品。據了解,中國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蒙古語衛視頻道2015年在烏蘭巴託建立譯製工作室,2016年成立譯製中心,目前成功譯製36部、1603集中國優秀電視劇和4部電影,已播出30部、1346集電視劇和2部電影。
2015年譯製中心剛一成立卻道爾吉就前來應聘,幾乎全部參與了25部中國電視劇的翻譯工作。譯製中心有配音演員12人,7男5女,其中有一對夫婦。妻子叫布爾根,被稱作「海清專業戶」,就是有海清出演的角色都是由她來配,比如《小別離》《王貴與安娜》等。談到配音時的體會,學電影表演專業的布爾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和以前在俄劇和韓劇裡解說式配音不同,中國電視劇的配音要對準口型,要根據劇情跟著哭跟著笑,把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出來,就像自己在表演,很有挑戰性。這讓我的配音水平提高很快,觀眾也很喜歡如此專業的配音,感覺劇中的演員就是在說蒙語,這也是中國電視劇在蒙古國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2015年就來譯製中心工作的布爾根,不僅參與了所有中國電視劇的配音,而且其中十幾部劇配的還是女一號。布爾根說:「中國電視劇中體現的人間情感和喜怒哀樂,使我充分感受到配音演員的真正意義。通過影視劇加強蒙中兩國文化交流是很直接的一種方式,有助於蒙古國民眾加深對中國的了解,我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義。」去年,她把做主持人的丈夫巴特呼斯楞也介紹到中心做配音工作,小夥子多才多藝,很快就進入角色。他們在多部戲中配夫妻或戀人角色,尤其是當劇中有吻戲時,比別人又多一份自然和默契。他們有兩個兒子,9歲的大兒子已開始在學校選學中文。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也參與了《生活啟示錄》等7部中國優秀影視劇的喀爾喀蒙古語譯製和落地播出工作。為提高中國影視作品的蒙語譯配質量和效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與蒙古國家公共廣播電視臺(MNB)展開了深度合作,採取境外本土製作模式,由國際臺影視譯製中心與MNB影視劇譯製中心在烏蘭巴託合作開展影視配音和製作工作,2017年6月全部完成,並陸續在該臺播出。
《生活啟示錄》2017年7月開始在MNB「中國劇場」和網絡電視平臺播出後,立即引起了當地電視觀眾的追捧。蒙古國家公共廣播電視臺臺長寧吉嘉木茲說,《生活啟示錄》在蒙古國家電視臺各項節目收視排名遙遙領先,不僅創下該臺近期收視新高,也高居該臺播出的外國影視劇收視榜首。根據蒙方提供的收視統計,該劇創造了5.93%的收視率和23.72%的市場佔有率,超過了同期播出的韓劇、俄劇和蒙古國自製電視劇。蒙古國總人口只有約330萬,但2016年度的一項收視數據統計顯示,中國電視劇《大丈夫》收看人數當年達到55萬人次,刷新了此前譯製外國劇在蒙古國的收視紀錄。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在蒙古國,中國電視劇《父母愛情》重播了近十次。這樣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更受蒙古國觀眾的喜愛。在蒙古國的中國影視劇迷在社交網絡上專門組了一個群分享心得,30歲的鋼楚龍是其中的一位。鋼楚龍出生於蒙古國東方省達希巴勒巴爾縣,從蒙古國立大學畢業後留在烏蘭巴託生活,收看中國電視劇成了他的一個業餘愛好。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2016年無意中看到電視中播放的《北京青年》,一下子就被北京青年人的勵志故事和電視劇精良的製作吸引,從此開始愛上中國電視劇。這部劇他前後看過3遍,是他最喜歡的一部中國影視劇。劇中一些人物的現實生活讓鋼楚龍感同身受,他們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也對他的人生觀產生影響。鋼楚龍說:「這部劇講述的北京年輕人的生活與我的生活有相似的地方。我2012年從蒙古國立大學地質專業畢業後,由於礦業不景氣,用本專業找工作很難,作為一名外省漂泊在烏蘭巴託的青年人,我不得不幹與專業無關的建築業,維持生計。但是《北京青年》這部電視劇讓我相信,想要達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只能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奮鬥。」
「它仿佛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
「埃及人」網日前報導稱,中國網劇《班長「殿下」》阿拉伯語字幕版在YouTube視頻網站埃及地區的觀看趨勢榜中名列第31位,成為第一部進入該榜單的中國電視劇。看到消息後,《環球時報》記者上網一查,該劇一個月的播放量超過700萬次,發布者We TV Arabic頻道今年4月3日才註冊上線,發布的8部阿文字幕版中國電視劇大多是《班長「殿下」》這樣的青春校園類題材,截至目前播放量超過3500萬次。「追」劇的埃及網友有的在評論區討論哪個主角最帥、劇情如何發展、中國校園如何漂亮、青年人如何有朝氣,還有的留言希望快點播新劇集。
近幾年,一系列製作精良的中國電視劇陸續在埃播出,成為當地觀眾了解中國的窗口。埃及國家電視臺第二頻道「中國劇場」曾播出過阿語配音電視劇《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和《媳婦的美好時代》,分別創下2.8%和3.2%的收視率。2016年,配音版《父母愛情》收視率達到3.8%。
配音版《歡樂頌》「五美」今年1月登上埃及電視螢屏後就大受歡迎。該劇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與埃及本土團隊Vibration工作室合作,前後耗時4個月譯製完成。Vibration工作室是目前埃及規模最大的中國文化廣播節目製作平臺,已完成數十部中國電視劇、故事片、紀錄片、動畫片的譯製工作。該工作室負責人阿什拉夫·哈米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譯製過程也是再創作的過程。我們會仔細推敲每一個細節的表達,讓語言更加本地化,這其中絕大部分工作是由埃及人完成。」據他介紹,由於中阿兩種語言講話口型、表達習慣、句式長短都不同,想讓看劇的觀眾「不跳戲」,著實需要下一番功夫。人物臺詞的呈現絕不是簡單的翻譯,主創團隊常常聚在一起討論劇情、設計表達,為其中一句話的發音,甚至要列出十幾個意思相近的阿拉伯語詞彙,再從中選擇最優的一個,以便讓語音表達更貼合人物的臉部表情和動作神態。
配音演員杜阿·裡亞德為《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配音。儘管推敲合適的表達讓杜阿花了不少心血,但在體會人物感情方面,她顯得自信不少。杜阿告訴記者:「中國人的生活其實跟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一些劇中的場景常常讓我產生共鳴,也為我能夠更好地融入角色提供幫助。」她表示,中國電視劇裡描述的婆媳關係、家長裡短、喜怒哀樂等內容,在埃及也有類似的現象,「大家都對這些充滿生活元素的故事很感興趣,它仿佛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
生活相似、情感相通,讓埃及觀眾更喜歡現代題材的中國電視劇。阿什拉夫介紹稱,根據回訪數據,反映中國現代社會生活的家庭社會倫理劇更受歡迎。埃及國家新聞委員會秘書長易卜拉欣·艾勒伊拉基表示,埃中兩國民眾在文化和情感上有諸多交匯點,這使得中國影視作品的劇情很容易讓埃及觀眾產生共鳴,中國故事拉近了兩國人民的距離。
另一方面,埃及和阿拉伯國家觀眾也渴望通過現代題材的電視劇來了解現代中國的發展。艾因夏姆斯大學大二學生郝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只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看了中國的電視劇我才知道,中國不僅有功夫、太極和大熊貓,還有快速的發展和便捷的現代化生活。」阿拉伯國家廣播聯盟秘書長阿卜杜勒·蘇萊曼認為,「中國電視劇對阿拉伯國家民眾而言,如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這將進一步促進阿中文化交流。」
未來合作譯製會更有針對性
蒙古國著名導演巴特其其格對過去4年參與中國影視劇譯製工作有著切身的感受,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的電視劇從劇本、拍攝到演員表演都很專業。配過這麼多部劇,我對《平凡的世界》和《雞毛飛上天》印象最深,劇情自然不誇張,貼近生活。都是通過普通人民群眾的生活變化反映中國的發展,充分印證國家由個人組成,然後再通過每個人的努力來推動中國夢的實現。」她的話,也再次道出越來越多蒙古國民眾喜歡中國電視劇的原因。「烏漂」鋼楚龍3年來「追」了近20部中國電視劇,其中包括《北京愛情故事》《相愛十年》等,他認為:「我以前看韓劇,感覺題材千篇一律。中國電視劇的題材大多是清新的、現實的、積極的、幽默的,給我的生活帶來歡樂,也給我不少啟迪。」
中國影視劇喀爾喀蒙古語譯製中心負責人阿古拉告訴記者,今年9月,在慶祝中蒙建交7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期間,譯製中心將再次向蒙古國電視臺贈送幾部剛譯製完成的中國電視劇。屆時,蒙古國會掀起新一輪中國電視劇的收視高潮。
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和阿拉伯國家也希望通過中國電視劇了解中國。近年來,由四達時代集團推廣傳播的中國優秀國產影視節目遍及非洲30多個國家,《媳婦的美好時代》等作品在非洲大陸熱播。《環球時報》記者6月底赴突尼西亞採訪第二十屆阿拉伯廣播電視節時看到,由4家中國參展單位組成的中國聯合展臺集中推介1200小時的影視節目,其中包括《都挺好》等電視劇。據杭州九樣傳媒文化有限公司COO鮑曉潘介紹,已有近40家阿拉伯國家的電視臺及平臺向公司表達了合作意向,希望就引進中國電視劇及相關節目保持溝通,為渴望了解當代中國的阿拉伯國家觀眾提供優質內容。此前中國電視劇出海,大多是中方單位選擇合適題材和內容,完成整部電視劇譯製後再向海外平臺推廣落地。如今,在越來越多外方平臺有意願合作的氛圍下,中方也嘗試改變思路,僅提供外語包裝的宣傳片,供合作方參考選擇,給予市場機制更多的發展空間,也讓電視劇的譯製更有效率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