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應用中,五行理論最關注的就是五行的平衡。不論命理、中醫還是風水,均以五行平衡為最佳格局,若是五行失衡,就會顯露出兇相。因此五行平衡關係是我們研究五行和利用五行的最終目的。
只有做到五行平衡、陰陽平衡,才能確保五行運轉生生不息,宇宙萬物才能保持相對的穩定性。
為了實現五行平衡,「我生者」要有足夠的力量接受我的生助,「生我者」也必須要有足夠的力量來為我提供生助,「我克者」要有足夠的力量來承受我的克制,而「克我者」也要有足夠的力量來對我施加克制。
一旦五行之間彼此力量失衡,如生助力量過大或不足、克制力量過大或不足,整個系統就會出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系統崩潰,出現謀事失敗、個人死亡、企業破產、軍隊敗亡和國家毀滅的糟糕局面。
五行平衡的判斷依據就是五行的旺衰。只有金木水火土彼此的旺衰程度相當之時才能維持五行的相對平衡,若是彼此旺衰相差過大,或者都過於衰弱,或者都過於旺盛,都會造成五行失衡。
「杯水車薪」講的就是一個衰水與旺火的五行失衡狀態。
杯水車薪中的五行失衡
五行旺衰是易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由於萬物皆有五行屬性,八卦、六十四卦以及其中的卦爻亦有五行屬性,因此在用八卦和六十四卦進行預測時,都要充分考慮卦象和卦爻的五行旺衰,並根據旺衰情況來判斷事物的吉兇成敗。
比如卦中有金克木之象,且金旺木衰,那麼對於木所代表的事物來說就非常兇險;反之若是有金生水之象,那麼旺金就會去生旺水,對於水所代表的事物來說就非常吉利。
在易經理論中,五行的旺衰主要受時間和空間因素的影響。
中國自古就採用幹支曆法,用天幹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而天幹地支都有其各自的五行屬性,如十天幹中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十二地支中亥子屬水、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辰戌醜未屬土。
鑑於天幹地支各有其五行屬性,以天幹地支符號表示的年、月、日、時自然也都有其各自的五行屬性。如2020年8月18日為庚子年甲申月癸巳日,即2020年的年建(年份的地支)為子,五行屬水,8月的月建(月份的地支)為申,五行屬金,8月18日的日建(日的地支)為巳,五行屬火。
時間(年月日時)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能對五行,乃至對宇宙萬物產生顯著影響,因此五行的旺衰主要取決於年月日時的影響,尤其是月建對五行旺衰的影響不容忽視。
根據五行旺衰受月建影響的結果,將五行的旺衰程度分為五類,分別為旺、相、休、囚、死,其中旺為最旺,相為次旺,休為中平(不旺不衰),囚為衰,死為最衰。
五行旺衰隨時間變化的理想模型
五行在不同季節中的旺衰程度是不同的。我們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包括三個月,但在幹支紀年法中,每一季的第三個月與前兩個月截然不同,比如:
春季前兩個月是寅月和卯月,五行屬木,第三個月是辰月,五行屬土;
夏季前兩個月是巳月和午月,五行屬火,第三個月是未月,五行屬土;
秋季前兩個月是申月和酉月,五行屬金,第三個月是戌月,五行屬土;
冬季前兩個月是亥月和子月,五行屬水,第三個月是丑月,五行屬土。
可見四季的前兩個月都各有不同的五行屬性,唯獨每一季的最後一個月,都是五行屬土。所以將每一季的最後一個月叫做季末,因為一共有四個季末,所以又稱為四季末。
五行在不同季節的旺衰程度如下:
五行四季旺衰關係
由表中可見,五行在四季的旺衰規律為:
當令者旺,令生者相,生令者休,克令者囚,令克者死。
此處的「令」是指時令,我們常常聽到「時令水果」的說法,這裡的時令原本是古時按季節制定有關農事的政令,但在易學中特指季節和月建。
春季為寅卯月,五行屬木,為木當令;
夏季為巳午月,五行屬火,為火當令;
秋季為申酉月,五行屬金,為金當令;
冬季為亥子月,五行屬水,為水當令;
四季末為辰戌醜未月,五行屬土,為土當令。
有個成語叫做當時得令,就是說你在恰當的時候得勢,掌握了發布命令的權利。
關於「當令者旺,令生者相,生令者休,克令者囚,令克者死」這句話,可以用木為例來理解:
春季木當令,此時木受到月建的比和達到最旺的狀態,即當令者旺;
夏季火當令,木生火生令,但夏季火旺不需木來生,因此木為休,處於不旺不衰的狀態,即生令者休;
秋季金當令,金克木,木受令克而死,使木達到最衰的狀態,即令克者死;
冬季水當令,水生木使木變旺,達到次旺的狀態,即相的狀態,即令生者相;
四季末土當令,木克土克令,但四季土旺,木無力克土,使木處於囚的狀態,即克令者囚。
其它四行的旺衰含義可依此類推。
由於12地支的特殊順序分布,五行的旺衰以12年、12個月、12天、12個時辰為周期變化。
與理想模型中的連續正弦曲線不同,五行旺衰變化實際上是一個五段式的矩形波數字脈衝信號曲線。以木為例,木在12個月(年/日/時)中的旺衰變化如圖所示。
五行全年旺衰曲線(木)
在實踐應用中還有「餘氣」一說,即丑月水有餘氣、辰月木有餘氣、未月火有餘氣、戌月金有餘氣。餘氣的旺衰程度介於相和休之間,不過這裡我們暫時不考慮餘氣的問題。
根據三才思想,人與宇宙時空之間有著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因此人體的五行同樣有著與時間和季節相應的旺衰規律。《黃帝內經·靈樞》篇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又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可見中醫認為人體中十二條經脈分別對應著一年的十二個月,也對應著一天的十二個時辰,隨著一年之中季節的變化和一天之中時辰的變化,人體不同經脈中的氣血旺衰程度也如同潮水一樣漲漲落落。因此中醫講究要在最佳的時機,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才能得到最好的療效,這在中醫學中叫做子午流注。
中醫12經絡子午流注
中醫講藥食同源,講究食療、食補,除了注重營養均衡外,更重視五行均衡。民間有個說法,叫做「早吃薑勝藥湯,午吃薑肺癆傷,晚吃薑賽砒霜」,也是根據不同時辰陰陽和五行旺衰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姜五行屬木,但與一般的蔬菜不同,姜裡面陽氣滿滿,因此中醫認為早晨的時候陽氣初生,吃薑有助於補充陽氣,中午的時候陽氣達到最大,五行火最盛,這個時候吃薑就是火上澆油了,之所以「肺癆傷」,是因為肺部五行屬金,中午的時候火旺金衰,若再火上澆油,容易傷到肺部;晚上的時候本該陰長陽消,五行中金和水開始變旺,但吃薑給人補充了過多的陽氣,讓金和水變衰,造成人體嚴重失衡。
當然雖然從五行理論上來看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但只要吃的姜量很少,對人體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中醫是一門相對論,講究因人施治,辨證施治,從來不會將任何事情絕對化,因此吃薑的時間影響只作為參考即可。
空間環境因素也同樣對五行的旺衰有著巨大的影響。
我們之前介紹了五行的空間方位分布,知道木位於東方、火位於南方、金位於西方、水位於北方,土位居中央。因此當五行木在東方時就受到環境的比和力量而變旺,位於南方時因受到南方火的耗洩而變衰(休)、位於西方時就被西方的金所克制而變衰(死),位於北方時被北方的水生助而變旺(相),位於中央時因克制中央土而變衰(囚)。
當然,在實踐中並不會如此應用,而是用五行之物放在空間(如房間)的不同方位對空間中失衡的五行進行補瀉(補不足、瀉有餘)以恢復五行平衡。
除了空間方位對五行的影響外,不同的空間環境因素也各有其五行屬性。
比如當我們乘船在海上航行時,我們所處的就是一個水旺火衰的環境,當我們在森林中行走時,我們所處的就是一個木旺的環境;當我們進入一個金屬礦區時,就是一個土旺金旺的環境;當消防隊員進入一個森林火區救火時,所處的就是一個木旺火旺的環境。
時空因素不僅對五行旺衰有巨大影響,對宇宙萬物都有巨大影響。我們說太極(以及本源)是一個時間、空間、物質、聯繫的統一體,包括實踐中命理學用人的出生時間(四柱八字)來卜算人一生的吉兇趨勢、梅花易數中用時間和空間因素來取象成卦等等,都說明了時空因素對萬物的影響,只要我們知道了某個事物的時空信息,往往就能對其過去和未來進行預測和推斷。
考慮到五行旺衰涉及到天幹地支的相關知識,這裡只做簡單介紹,等我們介紹後面的數字十和數字十二的時候再做分析。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植根易經思想,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