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剪紙藝術來表達花炮文化,是這次李畋文化商貿節的一個重要環節。圖為觀眾在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內參觀剪紙展覽。記者彭紅霞
探析大瑤「全國花炮總部經濟」模式(四)
花炮周刊記者歐陽穩江
身著正裝,奠酒焚香,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名花炮業界代表,以一種隆重而古典的禮儀紀念花炮始祖李畋;隨後,20餘位來自省市的民間文藝家代表齊聚大瑤,共同探討如何弘揚花炮文化,將花炮文化與其他文化元素融合;緊接著出場的還有180餘幅花炮文化剪紙藝術作品,再現了花炮的美麗和燦爛……這,便是6月4日在「花炮之源」大瑤舉辦的首屆李畋文化商貿節系列活動。
文化與經濟結合,當中的橋梁是商貿?也許,讓文化融入產業是一條最好的路子。
兩任館長的花炮情緣
6月9日,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50歲的長沙人戴鳳嬌和30多位同伴一起步入大瑤的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9大展館細細看過,用了將近一個多小時。
「只知道瀏陽花炮美,卻不知道傳統生產有這樣多的工序。」站在傳統生產展館廳,戴鳳嬌連連稱這一趟大瑤之行有收穫。家住在湘江邊的她,周末最大的快樂就是站在自家陽臺上欣賞橘子洲焰火,卻從不知道還有個這樣的博物館可以了解花炮的起源。
和戴鳳嬌短暫的花炮文化博物館之行不一樣,大瑤人劉雨文跟博物館關係匪淺。
和村裡的其他人一樣,劉雨文家是那種可以掰著手指頭細數至少家族三代經營花炮的世家。2001年,劉雨文出任大瑤鎮路東村支書(路東村現合併到大瑤鎮滙豐社區)。2001年7月23日,他帶頭集資20萬元,農民投資的花炮博物館正式奠基。不到兩個月,佔地40多畝,投資600多萬元的花炮博物館落成。10月,瀏陽花炮節,博物館開館。
這座博物館後來也成為大瑤人經濟實力的明證。博物館直接徵用大瑤一處佔地96畝的劉氏莊園,這座百年老宅本是一個「爆莊」,爆莊就是以前專門從事鞭炮運銷的商行。根據史料記載,這樣規模的「爆莊」,清末瀏陽有15家,到民國時期一度增至81家。劉氏莊園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清代,也是瀏陽傳統鞭炮的鼎盛時期。
「搞這個(建館)也只是因為一種骨子裡對花炮的熱愛。」劉雨文笑稱。2011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大瑤鎮政府再次擴建了花炮文化博物館。新館佔地300畝,分設李畋紀念館(廟)、李畋廣場、李畋陵園、花炮文化展館等。與此同時,李畋村人陳懷初接手新一任館長職務。
「如果沒有花炮文化作為底蘊,那麼大瑤與『花炮之源』四個字就難以匹配。」與花炮文化博物館的數百件老物件長相廝守的日子,陳懷初對花炮的那份熱愛之情也就溢於言表。
爆竹工人出身,對每一道工序瞭然於心。因此陳懷初也就對每一個與花炮有關的老物件保持著特殊的敏感性。「只要下鄉,哪怕是倒塌的爛屋我都要去翻一翻有沒有與花炮相關的老物件。」
由此,陳懷初也練出了一番「軟磨硬泡」的好功夫,經由他之手收集的花炮文物多達百餘件。而讓瀏陽人引以為榮的摩洛哥與百花獎焰火大賽獎盃,均在其中。
從「文化符號」走向產業
三筆兩勾,一個用中國畫的筆法和中國印組成的李畋躍然於世。6月4日,花炮之源(大瑤)首屆李畋文化商貿節,這個紅底白線的徽標一經發布,便引來陣陣稱讚。
作為李畋故裡的「文化符號」,簡潔、有內涵。專家們短短5個字的評價,卻讓花炮文化產業園負責人李建甚是滿足。而這個看似簡單的徽標,正是李建和其團隊人員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設計出來的——
「首先這個標誌是由一個唐代人物構成,反映了李畋出生的年代;二是人物由李畋的拼音組成,頭部是 Li, 下面就是畋字的拼音了;三是文化味很濃,它是用中國畫的筆法和中國印組成,巧妙將花炮之源李畋結合在一起。」
還在文化商貿節前夕,大瑤鎮政府即敲定,這個徽標除了作為李畋文化商貿節的標識外,還將作為瀏陽文化產業園的標誌符號。
一城(國際花炮文化名城)、兩區(花炮生產製造區、旅遊觀光區)、三軸(319國道、106國道、長瀏高速)、四中心(花炮材料製造中心、花炮民俗文化中心、花炮體驗休閒中心、花炮商貿物流中心),早在2011年,大瑤按兩區、四中心的標準打造了省級重點扶持文化產業園區——瀏陽市花炮文化產業園。
而今這個規劃已初具規模,且文化味兒十足:其中花炮文化博物館已升格成為國家 AA 景區;去年5月落成的花炮李畋學院則是一個集科研、教學為主的教學基地;今年10月即將開業的大瑤國際花炮商貿城作為湘贛邊·第七屆花炮機械暨原材料展的承辦地外,讓觀眾除了能看到最新的花炮機械外,還誠邀著名書法家揮毫潑墨;花炮文化步行街、花炮始祖李畋廟、李畋廣場、花炮龍獅文化站、花炮大市場、花炮原輔材料製造基地已將城市、產業、文化融於一體,突出的則是文化創意。
「對於擁有源遠流長花炮文化的大瑤來說,政府打造花炮文化產業園的思路是有遠見的。」中南煙花負責人李先詳表示看好大瑤由「李畋故裡」向「花炮名城」的蛻變。
「這既是一個文化符號更是一個花炮界的象徵,我們期待能讓文化底蘊為產業發展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對於多地區爭論不休的李畋出生地,大瑤鎮政府黨委書記李愛民表示不便評論,但他卻坦言:對於有著獨特花炮文化底蘊的大瑤來說,這個標識也可以看成是文化與產業交相輝映的結合。同時,希望演繹著城市、產業、文化轉型融合的大瑤,能廣納胸襟與其他地區多交流合作。
新聞觀察
這裡是大瑤……
大瑤是中國花炮的發祥地,一次「爆竹」開始了一個幸福吉祥的產業,這裡是花炮先師李畋的故裡;這裡也是中國第一代電影明星王人美的故裡,《漁光曲》裡有大瑤花炮的熱情;這裡有精彩的龍獅表演,可以在花炮聲裡讓你大呼過癮……對於大瑤,給人的好印象實在太多。因此,也有外地客商如此描述,做花炮的不知道中國有個瀏陽幾乎為零,那麼去了瀏陽不知道有個大瑤的就會惹人笑話。
這話無法考證出處。然而,這裡是大瑤。從傳統手工產品到產業化發展,經歷了多次火與光的涅槃,實現了一次次的飛越。橘子洲頭周末焰火,北京、倫敦奧運會、國慶六十周年和上海世博會等焰火成功燃放後,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欄目走進大瑤的花炮文化博物館,讓大瑤花炮的傳統文化與當代工藝以極強的穿透力印入世人之心。
這裡是大瑤,採用園鎮合一的方式共建花炮文化產業基地,利用園城並舉的方式同創湘贛邊境商貿中心城市,也藉助園企相融的路子實現花炮產業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夢想……有著厚重的花炮文化與完備的產業鏈條,故以「花炮文化」這一特定主題,採用傳統文化、現代產業與商貿活動相融合的設置方式,集花炮文化旅遊、花炮文化商貿與花炮產業經濟於一體,打造獨一無二、不能複製的花炮文化產業園區。
延伸閱讀
畫家潘昌璜的大瑤情緣
「以紅、黃的暖色調為主,將瀏陽花炮的加工生產過程以畫筆的形式表現出來,構圖別致,頗具濃鬱的生活氣息與民俗意味……作為全國第一個以瀏陽花炮工人和煙花為題材的本土畫家,實屬難得與珍貴。」
這一小段評價,出自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田茂軍。評價的對象,卻正是以瀏陽花炮工人和煙花為題材的本土畫家潘昌璜。
曾在花炮廠工作十四年,首屆國防科大進修的花炮工程師。潘昌璜的簡歷上最初的職業描述卻是從事花炮包裝設計。由於熱愛繪畫,潘昌璜放棄了優厚的工作待遇,1994年開始創作《瀏陽花炮》系列。1996年潘昌璜的花炮題材作品獲省銀獎。花炮文化博物館落成後,他的作品被收入館藏。而頗有意思的是,對潘昌璜的籍貫被誤介紹為「大瑤人」,對此他用了「緣分」二字作為解釋。
值得一提的是,潘昌璜將於今年花炮節前夕進行個人展覽,其主題正是花炮系列。而這個展覽,亦被列入2015年度長沙市文藝創作重點扶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