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人世無爭,不屑與人事有爭,想開看透,心亦無憂

2021-01-18 歷史國學智慧

想開看透,心亦無憂

看透,從哲學的角度看,即從表象看實質,從現象看本質。現象是變化莫測的,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獨特的眼光。

在香港大學就讀的第二年,張愛玲看到國內知名的雜誌《西風》登出一則徵稿啟事,是為紀念雜誌創刊三周年的比賽徵文,也是五百元懸賞徵文啟事,題目叫作「我的……」。

此時的張愛玲隻身一人來到香港求學,母親再度出國,留下的錢只夠支付她的學費,生活過得甚是拮据。

她心動於這五百元的獎金,希望自己能夠掙得一筆可觀的生活補貼費用。

不久,她用中文寫了一篇散文《我的天才夢》並投稿寄予了國內《西風》雜誌。

如果能獲得名次,就有首獎獎金五百元,這就能補貼張愛玲在港大的開支。

《我的天才夢》是張愛玲的一篇自傳性質的散文。早在1932年,她在聖瑪利亞上中學的時候,就在校刊《鳳藻》上發表過一篇散文,這次投稿是有以下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獲得獎金五百元,二是為了在名雜誌上「一鳴驚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

《我的天才夢》一文顯露出張愛玲在寫作上極高的天賦,以及早慧、怪癖、自戀的特點,並且顯露出張愛玲那種渾然天成的憂鬱基調。

在港大是全英文授課。張愛玲雖然很久沒有用中文寫作,但這篇文章用中文修改後,文筆幹練,思想成熟,她以自述的口吻敘述,以一個富有靈氣的「天才少女」刻畫了自己種種超乎尋常同齡孩子的「天才」。

她在文章的開頭寫道:「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癖缺點。世人會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怎樣選擇音樂或美術作為我的終生事業……」

「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

而在文章的最後張愛玲做出這樣的結論:「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

用「華麗的袍」來形容生命,用詞大膽,極力地凸顯文字的張力和切膚之感。「爬滿了蚤子」,描繪的是她筆下的人生,那些瑣屑裡帶著真實的煩惱,同樣有切膚之痛。

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喜歡自己作品的人。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

她的作品裡的每一句話無不滲透著生命的真諦,無不貼切地反映著我們的魂縈。

在這篇散文裡,我們聆聽的是一個天才少女的心靈獨白。我們讀得出那流露在字裡行間的自信,甚至有那麼一點點的自負。

她在港大的朋友炎櫻也說:「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喜歡自己作品的人。」

因為徵文啟事中規定字數,張愛玲只好把這篇長文一縮再縮,頗有些「千古文章未盡才」的遺憾。此次徵文共有六百餘名應徵者參加,其中十三人得獎,照啟事原來規定,獲獎者應是十人,因投稿踴躍,稿件難以割捨,組織方又增加了三個名額。

但是張愛玲的佳作僅名列榮譽獎的最末位。

獲得第一名的是一篇悼亡之作《斷了的琴弦——我的亡妻》,文筆內容俱一般,且字數超過規定的許許多多。在張愛玲看來,該文章遠不如自己的參賽文章。

張愛玲的這篇《天才夢》最終在文學界得到了公認與肯定,也成了她的成名作。這篇文章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出名要趁早呀,不然就來不及了……」,激勵了當時無數的有志青年。

而後雜誌社將獲獎作品集出版所用的書名也定為《天才夢》。這就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轟動上海的,張愛玲的名作集《天才夢》。

張愛玲顯然對這次評獎結果是憤懣難平的,沒有獲獎的同時,卻使用了她的文章標題。

千古文章未盡才

這天,同學蔡師昭一邊分信一邊念名字,念到了張愛玲。她還以為是姑姑來信了,興高採烈地拆開,卻是《西風》的獲獎通知,不由又驚又喜地「呀」了一聲。蔡師昭看到她的樣子,便笑著詢問什麼事情這麼開心。

她將信遞了過去,此時此刻無比希望有人可以分享她的快樂與榮譽。如果可能的話,她願意與所有的人分享,可惜同學們大多是華僑,多半不懂中文,就只有蔡師昭熟悉中文報刊。

蔡師昭是天津來港大的學生,二十出頭,在同學中年紀稍大,為人穩重,家教嚴謹,父母給她取名師昭,就是要她效法《女訓》中的班昭,這種觀念顯然守舊。

因為比同學們年長几歲,為人又比較善解人意,對張愛玲的生活處境很是了解,深知得獎對於張愛玲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等了許多時日,正式的通知單終於下來了,但白紙黑字上卻寫著張愛玲是第十三名。並非頭等獎,僅僅是榮譽獎第三名,排在最末位。

身邊的同學還在等著進一步分享她的快樂,看到印有《西風》雜誌社字樣的信封,便詢問她是不是得到獎金了。

「不是頭獎。」張愛玲訕訕地笑著,把通知單遞給蔡師昭,聲音低低的,頭也低低的,她感覺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強烈的打擊。

蔡師昭看了,含含糊糊地嘟噥了一句「怎麼回事?」便不再說什麼,也不便說什麼。臉上沒有什麼表情,也是不知道該做何表情。她替張愛玲覺得可惜,於是張愛玲也就越發覺得難堪了。

對於自尊心和好勝心極強的張愛玲而言,她深深地被《西風》獲獎事件傷著了。「窮」字已經像個紅字般烙在額角,讓她羞窘。

好在,這次徵文的失敗卻激發了她的創作動力,也讓我們看到了早期張愛玲為數不多的一些逸事。

「窮」字已經像個紅字般烙在額角,讓她羞窘。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幾年之後,當我們再次讀到她的這篇徵文作品時,張愛玲已經是上海文壇上橫空出世的女作家。

但是徵文這次遭遇,從此成了壓在張愛玲心底的一塊石頭,長達大半輩子之久。

後來張愛玲離開祖國,時隔了幾十年後,她的最後一部作品《對照記》於臺北的《中國時報》第十七屆文學獎上榮獲特別成就獎時,《中國時報》負責人請她寫一篇得獎感言,於是她再一次提起當年徵文的事情,提筆寫了篇《憶〈西風〉》。

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看透世事、此去經年後,只剩下淡然心態。

給晚年的自己一個最後的交代:「得到《時報》的文學特別成就獎,在我真是意外的榮幸。這篇得獎感言卻難下筆。三言兩語道謝似乎不夠懇切。不知怎麼心下茫然,一句話都想不出來。但是當然我知道為什麼,是為了從前《西風》的事……」

「1939年冬還是下年春天?我剛到香港進大學,《西風》雜誌懸賞徵文,題目是《我的……》,限五百字。首獎大概是五百元,記不清楚了。全面抗戰剛開始,法幣貶值還有限,三元兌換一元港幣……」

「我寫了一篇短文《我的天才夢》,寄到已經是孤島的上海,由於字數受限,我改了又改,一遍遍數字數得我頭昏腦漲……不久收到全部獲獎名單,首獎是《我的妻》,我查看了這篇文章沒有受到字數的限制,而且比你們要求的數字長了好幾倍,從寫夫妻認識經過開始一直到婚後貧病,《西風》始終沒有提為什麼不計數字,破格錄取……」

「五十多年後,有關人物大概只有我在,由我一個人自話自說,片面之詞即使可信,也嫌小器,這些年了還記恨?」

「當然事過境遷早已經淡忘了,不過十幾歲的人感情最劇烈,得獎這件事成了一隻神經死了的蛀牙,所以現在得獎也一點感覺都沒有了。隔了半個世紀還剝奪我應有的喜悅,難免怨憤。

「《西風》從來沒有片紙隻字向我解釋,徵文結集出版還用了我的題目《天才夢》,欺負我當時只是個大學生。」

出名要趁早,因為成名到的太晚,快樂也就來得不那麼痛快。

這篇感言是目前為止所知道的張愛玲生前公開發表的最後一篇文字,甚至可以稱作「遺言」,她竟是帶著這樣一個巨大而瑣屑的遺憾去世的。

徵文事件在張愛玲長達大半輩子的生命裡如同一個刺扎在心底,隱隱作痛,但她從未在大眾面前去爭論什麼,而是潛心用寫作去證明自己的實力。

大概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她一再地說「出名要趁早」這句經典名句,因為成名到的太晚,快樂也就來得不那麼痛快。

平淡的敘述往往透著悲涼,看向別人,也看向自己。

我想,經歷了人生起起落落的悲歡離合後,看慣了人世的千迴百轉,她才有了堅定走下去的底氣。只有逍遙無所待,不背負著競爭所帶來的壓力去行事,才能方得始終,摶扶搖而上九萬裡。

就算在當下,誰也不能否認張愛玲是空前絕後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讓人久讀不厭。那種文字,精緻到只有中國的文字才能表達出來,迷惘到只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才能產生,冷靜到只有張愛玲才能寫得出。

看她的作品,常常可以感受到隱伏在後面的那種對人生的絕望。平淡的敘述往往透著悲涼,看向別人,也看向自己。

回顧走過的路,人世間無謂的紛爭是何其渺小。日月星辰,江河湖海,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看透世事、此去經年後,只剩下淡然心態。不與人爭,並非一种放棄有所作為的心態,而恰恰是一種不忘初心、不為追名逐利去做自己心中所厭之事的人生觀。正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與人世無爭,不屑與人世有爭。

在認清世事後,仍能做到「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的恬靜淡然的人生智慧與處世之道的人,值得尊敬。

靈魂高度自由,生活高度獨立,如果你真正想了解女性的愛情觀、世界觀,那你不妨看一看《張愛玲傳》和《林徽因傳》。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不僅有她們的傳記,還有其他優秀女性的傳記。除此之外這套書還有《三毛傳》。

這套書原價198元,活動價僅需79元,每冊20塊錢的價格。

如今的20塊錢能幹嗎?雖然什麼都幹不了,但卻能讓你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一番。

相關焦點

  • 故事:張愛玲,這顆閃亮的星辰,亦跳不出時光,逃不過塵世的種種劫數
    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亦是名門千金。但她對這宗媒妁之言,宗族包辦的婚姻,並不情願。她沒有上過新學堂,甚至還纏過腳。可她卻拒絕陳腐,渴望新潮,她崇尚獨立,不願依附像張廷重這樣的男人。張愛玲也說過她母親是「踏著這雙三寸金蓮橫跨兩個時代」黃素瓊濡染了五四風潮的新事物,成了民國初期一位時尚的新女性。她之後的人生,也因為她的果敢而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奇。看過一張黃素瓊的黑白照片, 面容清秀,目光深邃,眉間自有一份孤傲與高遠。這樣的女子,如何經受得起張廷重那種醉生夢死的活法。
  • 《半生緣》——張愛玲的戀愛觀
    《半生緣》——張愛玲的戀愛觀有許多婚姻都是相愛的人不能結合,能結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張愛玲的小說不管結局是好是壞總有一種悲涼的感覺,就像風來了又走,心滿了又空。張愛玲,原名張煐筆名梁京,中國現代女作家。1920年,出生於上海。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胡蘭成對張愛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這段感情最終沒有走到最後。
  • 張愛玲筆下的經典句子,句句入心,總有一句能讓你熱淚盈眶
    張愛玲出生在有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也就是說張愛玲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然而這樣顯赫的家庭背景帶給她的卻是無盡的涼薄,她的童年和青春生活裡,除了混亂,剩下的就是冷酷了。父母親三觀不合,性格不合,註定了兩個婚姻關係不和.
  • 背負著七零八落貴族血液才女——張愛玲
    李白有詩吟:「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九十年前的那個中秋,張愛玲出生在十裡洋場的上海,那一天是農曆八月十九,月圓後的幾日,仿佛從此,她就這樣與秋月結緣,被這剪清涼縈繞了一生。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租界的張家公館,臨近蘇州河。
  • 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隨緣識得性」這句話是很重要的,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隨緣,都要做到不攀緣,攀緣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他會讓你身心疲憊。剛才我們解釋第二句的時候,我們說了心無住處,大家要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隨物跑,不隨著前念而動,才談的上是無念功夫,如果你真的能夠做到心念而不住,你的心就可以大放光明了,但是,學佛的人往往就是念起就住,就停留了,在這個物境上盤旋不定,就住在上面了,這是修行的一大障礙。
  • 張愛玲:一生只愛一次,卻貢獻出無數多網紅情話,小夥伴抄起來!
    僅在胡蘭成的自傳《今生今世》中,他就寫了8位與他有情愛關係的女人,而張愛玲,只是其中並不出彩的一位而已。 1944年,24歲的張愛玲已經成為蜚聲文壇的女作家,這年年初,胡蘭成在《天地》雜誌上看到了張愛玲的新作《封鎖》,甚為拜服,當得知其作者是一個年輕女孩時,他便萌生了見一見的想法。
  • 歌詞裡的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如果說林徽因是人間的四月天,那麼一身冷傲風骨的張愛玲——她比煙花寂寞。華美和才情集於一身,但驕傲的她到頭來亦是難挽薄涼,胡蘭成評價她,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一般人可能會將白玫瑰輕易的代指到張愛玲身上,其實不然,紅玫瑰也有她的縮影,否則張愛玲也不會在現實中毫不介意胡蘭成有婦之夫的身份,一心一意的與他痴痴眷戀。紅玫瑰的悸動,也曾在她心中暗湧。  一紙婚約之後,胡蘭成喜新厭舊的風流習性不改,張愛玲骨子裡的冷傲是禁不住男人這般不忠的,白玫瑰的心之所向便是正統愛情觀念,性烈如焚的她解除婚約,與前夫老死不相往來。
  • 硃砂痣蚊子血,張愛玲啊張愛玲,對於愛情你終究義無反顧!
    硃砂痣蚊子血,張愛玲啊張愛玲,對於愛情你終究義無反顧!結識並心屬胡蘭成,是愛玲的宿命,讓人嘆之哀梨蒸食、時不濟運。於愛玲卻謂之絕美。卻實是愛玲的劫數。是胡蘭成的造化,藉此優勝於世間所有男子。圖:張愛玲胡為世人所傳送的名聲,才華橫溢,器宇不凡,或是尷尬的不倫不類的敏感身份,都是素談。冠首的卻是愛玲的前夫。
  • 張愛玲:滾滾紅塵中寂寞的罌粟花
    張愛玲與炎櫻對於自己所身在的時代,張愛玲有種深深的憂慮,在大時代的洪流之中,一個人如扁舟般脆弱。她有一種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因此,她創作的辛勤,遠遠高於同時代的其他作家,她毫不避諱地說:「出名要趁早呀!」1942年至1943年間,回到上海的張愛玲,厚積薄發,連續創作出《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等中篇小說,一時間,名聲大噪,成為上海文壇最耀眼的新星。
  • 夢見張愛玲
    那是2000年3月10日凌晨做的夢,背景完全是模糊的,不知何地,人物卻特別的清晰明確——我夢見了張愛玲。  記得夢裡,去見張愛玲,準備為她的幾篇文章做一系列訪談。  張愛玲語氣肯定,對自己所寫的幾篇新作品表示很滿意。  她告訴我,主事者問她,系列訪談選誰與她合作較好?她毫不猶豫點了我的名字:「彥明吧!」聽了受寵若驚,感謝她給我機會。
  • 張愛玲的「貴族血液」之談,是否只是捧作家的噱頭?
    「貴族血液」妙談,業已甚囂塵上,似不應更有後言。但不才天生豆油血液,只寫豆腐文章,一貫打油作風,敬以平民色彩,為此貴族女吟成血頭詩篇,所謂「鄉下人弗識關公」,其此之謂乎?貴族血乎貴族血?狂捧作家語妙絕!燃毫伸紙寫文章,但有水珠與墨屑。豈同長吉嘔血心,此是賣文非賣血!昔有帝王傳血詔,咬來手指肌膚裂;聲淚俱窮繼以血,與此相衡事兩截。
  • 張愛玲:一朵「白描的牡丹」,花開花謝終有時
    張愛玲說過,「我對於通俗小說一直都有一種難言的愛好。」(張愛玲《不了情·前記》)「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和革命的時候更樸素也更放恣的。」(張愛玲《自己的文章》)由於從小受到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的薰陶,同時又接受了西方現代文化教育,張愛玲的小說既傳承了傳統小說,又具有現代派的意味。
  • 性格高傲卻窮困潦倒,張愛玲的一生到底有多傳奇?
    這樣的家庭背景裡長大的張愛玲,才會有如此細膩敏感的性格。父母長期的無法調和的矛盾,使得張愛玲無處訴說,只能把這些訴諸筆端。張愛玲7歲就開始寫小說,12歲就已經在校刊上發表文章了。這麼小的年紀就開始嶄露頭角,可以說是一個文壇傳奇。張愛玲傳奇的家庭關係:親情的缺失伴隨著張愛玲的成長,張愛玲可以說是獨自長大的。嚴重缺愛的她長大之後才會性格如此孤僻。
  • 老照片:圖5張愛玲的「敗家」父親,圖7張愛玲和大29歲異國丈夫
    李菊耦育有一子一女,其子是張志沂(張廷重)、張愛玲的父親,也就是照片上的男孩;照片上的女孩,是張茂淵,即張愛玲筆下常提到的「姑姑」。 張茂淵(1901—1991),張愛玲的姑姑。大部分人知道她,都因為張愛玲的作品。她清高智慧,張愛玲在她面前,也常常感覺到自己愚鈍。
  • 張愛玲與桑弧:一場有始無終的愛戀
    人與人的相遇就是需要那麼點默契,需要那麼點理解,為了這份理解,張愛玲最終寫出了劇本《不了情》。由張愛玲喜歡的演員陳燕燕飾演,電影殺青上映後,票房成績喜人。頗有眼光的桑弧趁熱打鐵,找到張愛玲,張愛玲也欣然應允《太太萬歲》劇本完成後,又大獲成功。相處日久,張愛玲的才氣,張愛玲的美麗打動了桑弧,他愛上了這個女子。
  • 天生高傲冷豔,不屑於賣萌裝可愛的星座女
    2020-10-28 17:25:10 來源: 梔子遊祖國 舉報   天生高傲冷豔,不屑於賣萌裝可愛的星座女
  • 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
    構成家庭的兩大關係就是親子之愛和男女之愛,在小說中,這兩種關係都呈現出扭曲之狀,在家裡邊的人感到痛苦,想逃離家的人又籠罩在揮之不去的過去的陰影裡,從而形成了「家毀人,人亦毀家以毀人的怪圈。小說中這些暗黑系的描述一直貫穿全文。
  • 頂頭上司變下屬 海富通怪異人事變更或源股東之爭
    海富通的人事變更頗為「怪異」,公司元老邵國有因退休離任董事長一職,副總經理張文偉接任董事長。這一公告,對海富通總經理田仁燦而言,原來的下屬變身為自己的上司了;而對張文偉而言,則是原來的頂頭上司變成自己的下屬了。田仁燦和張文偉共事多年,這次人事變更不知會否令兩人短期內有些不適應。
  • 作家冰心:張愛玲和林徽因都不喜歡她,但她是孩子們心愛的奶奶!
    隨著年齡的增大,94歲的她因為心功能的衰弱,無奈住進了醫院。儘管她住院許久,精神卻依舊很好。然而,在1999年2月13日,她的病情突然惡化,沒過十幾天,她在北京醫院逝世,一顆新星冉冉升起。在她病危期間,許多位高權重的人都前往醫院看望她。
  • 性格冷,仿佛看破紅塵的隱士,悟性極高,不屑與世人爭高低的星座
    在這一類人之中,很多人並不是天生的高冷,而是因為他們看透了世間繁華,任何人任何情感想要說服他們都十分困難,因為他們性格很冷,非常難以愛上一個人,悟性很高,也不喜歡與誰爭高低。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這些人大多是什麼星座!水瓶座,疏遠的感覺讓你無時無刻都能感覺到這也就是說,高冷、酷炫就是水瓶座的精髓所在。他們的存在,會給人帶來一種一切事物的表面現象都是一種假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