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符華強是外交部西歐司主管歐盟工作的一等秘書。23年前,他被派駐非洲國家執行公務時在戰亂中不幸光榮負傷,子彈一直留在身體裡。10月15日,當那顆在華強身上埋伏了23年、長3.5釐米、由於長期鏽蝕已發生變形的子彈取出來時,在場的醫護人員無不肅然起敬。
多年來,他不居功自傲,而是淡泊名利,在平凡的崗位上埋頭苦幹,兢兢業業默默奉獻,贏得了同事們的廣泛尊重和領導的一致肯定。即使在養傷期間,華強想得最多的還是工作。手術拆線後的第二天,他就去司裡報到了。
符華強在生死關頭經受住了考驗,在日常工作中默默奉獻。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新時期外交工作者對祖國的忠誠和對外交事業的熱愛。唐家璇國務委員了解到符華強的事跡後,當即批示說:「符華強同志的事跡的確十分感人,而且多年來一直表現突出。應在部內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大討論中作為一典型模範事例,在全部範圍內宣傳表揚。號召全部同志學習他的忠於祖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勇於犧牲的崇高品質和高尚精神。」
日前,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跟蹤採訪。
9月15日,豔陽高照,北京初秋一個蔚藍的晴天。
地處朝陽門的外交部院內熙熙攘攘,工作人員正在接受一年一度的例行體檢。排隊候診的人群有說有笑,平日緊繃的神經藉此可以放鬆一下。突然,拍攝X光的醫生叫住了西歐司的符華強——她驚訝地發現,符華強的左肺尖後方位置上有一塊金屬異物。
經過北京醫院的進一步複查,那竟是一顆3.5釐米長的步槍子彈彈頭!
華強腦海裡飛快地閃過23年前的那一幕……
一顆子彈在體內呆了23年
1980年3月,查德首都恩賈梅納,戰火紛飛。這時的符華強只有23歲。
3年前,剛剛入部一年的華強被派到地處西非的查德,這是他第一次駐外工作。到館後第三天,華強就趕上了當地一場未遂的政變。第一次近距離地感受槍聲,年輕的他不免膽戰心驚,至今還記憶猶新。
由於查德國內政局動蕩,國內兩大武裝派別也由零星的武裝衝突逐漸演變為全面內戰,使館的工作環境變得非常險惡。到了3月下旬,恩賈梅納的局勢急轉直下,市區的戰鬥漸趨激烈,並多次發生炮擊,法、美等使館已經紛紛開始撤人。使館鄰近兩個敵對武裝派別的指揮部,處於高危地帶,房屋門窗、牆壁已彈痕累累,使館商務處還中了兩發炮彈。使館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將全體館員轉移到鄰國喀麥隆。
3月28日,正當首批疏散人員準備乘車撤離時,兩個武裝派別在離我使館200多米處激烈交火,甚至動用了火炮等重型武器。一時間,槍聲大作,炮火沖天,情勢相當危急。正準備駕車出發的華強立即招呼車上的同志撤到安全地帶,自己則留在最後鎖車。突然,一串流彈破空襲來,擊中了符華強,他當場倒地昏迷。
不顧門外戰火的危險,其他同志一路飛馳,急忙將他送往附近的法國軍隊醫院搶救。華強渾身上下全都是血,醫生只注意到了耳部有槍傷,而忽略了他背部也已經中彈。經過一番匆忙搶救、包紮,華強脫離了危險,就又按原計劃與其他同志一起經過5個小時300多公裡土路的顛簸才撤離到喀麥隆。在喀麥隆治療期間,華強的耳部傷勢漸趨好轉,但背部傷痛使他無法翻身。由於當地醫療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醫生誤以為這是其頸部摔傷所致,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華強也認為背部疼痛是他中彈後,身體騰空倒地時撞在樹杈上被扎傷引起的。就這樣,這顆子彈一直留在了他的體內。
傷愈回國後,華強從不主動向人提起過這段經歷,更不居功自傲,要求組織上給予特殊的照顧。直到子彈被檢查出來,許多同事才知道華強居然還有這麼一段光榮的歷史。碰到有人好奇,他也只淡淡地一笑說,和那些出生入死的老前輩比起來,這算得了什麼。然後再也不肯多說一句。
離家為國愧對妻女
華強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可一談起自己的家庭,他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歉疚之情。
華強與愛人葉子是在1984年結的婚。婚後才兩個月,華強就一人去了瑞士工作。自那以後,他前前後後在國外工作近10年,葉子因為國內有工作,身體又較弱,加上家裡父母和孩子需要照料,一直不能隨任,兩人長期國內外兩地分居。華強獨自在外工作,忍受著長時間的孤單寂寞,葉子一個人則要在北京拉扯一家人。
這期間,葉子曾做過3次手術。除了第一次1988年葉子生女兒剖腹產時,華強是在國內以外,其餘兩次,華強都沒能陪在身旁。1995年底,葉子患子宮肌瘤,醫生從她體內摘除了一塊7釐米×7釐米的瘤體,當時符華強在瑞士,沒回國。2000年,葉子患腸梗阻,有一截腸子已經潰爛,情況十分危急,是年邁的老母親把葉子推到醫院做的手術,手術切除腸50釐米。這次華強在盧森堡,還是沒能回國。
1997年,華強在國內工作,當時葉子仍處在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的恢復期,在做核磁共振檢查時突然查出「腦垂體萎縮」,全家人焦急萬分。就在此時,組織上動員華強去盧森堡工作,原因是盧森堡大使工作交接,亟須人手,而且行期很緊。那時華強才從瑞士回國不到兩年,他打心眼兒裡想在國內多呆一段時間,再照顧照顧愛人,再陪陪女兒。但他服從了組織安排。出國通知下來後,葉子與女兒看到啟程日期只比華強的生日早了一天,都纏著讓他去單位改機票推遲兩天行期,等全家人團團圓圓過完生日再走。華強說什麼也不同意。一提到女兒,華強便不由得想落淚。在國外工作期間,華強最想念、最牽掛的是女兒沛迪。1993年,女兒只有4歲時,華強第二次赴瑞士工作,3年後才回國。女兒今年已15歲了。15年的時間裡,父女倆有大半時間都是天各一方。正因為如此,華強總覺得對女兒的照顧太少,欠她的太多。他因此格外地疼愛女兒,父女倆的感情也因此特別的深。每次與爸爸在一起,都是小沛迪最開心的時刻。有一次,沛迪隨著母親去盧森堡探親,結果兩個月的探親假才過了一半,沛迪想到很快就要離開爸爸回國了,剩下的一個月幾乎每天以淚洗面。
如今女兒已經上中學了,但只要抽得出空,華強就多陪陪女兒,他真的擔心哪一天突然又要出國工作了。不過,讓他欣慰的是,女兒沛迪長大了,懂事了,不僅學習勤奮,成績優異,而且已經幾次獲得全國作文、美術大獎。
熱血青春不悔的選擇
葉子是獨生女,再次患有子宮肌瘤,但她又是個很要強的人,是單位的業務骨幹並被評為優秀黨員。女兒馬上面臨中考,功課緊。平常的家務活十分繁重。華強平時就經常搶著幫家裡買菜、做飯。華強自身的工作任務就很重,但他做起家務仍然其樂融融。對他來說,家務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因為他十分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時光。
當外交官苦,當外交官的家屬更苦。對這一點,葉子有著最深的感觸。葉子說:「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苦,只是講事業、奮鬥,就過來了。年齡偏大一些後,對走過的路就會有回味,有的時候我就會想,如果這一切重來一遍,我們還能挺得住嗎?」不過,她絲毫沒有後悔華強所選擇的道路,她們全家都沒有後悔。華強幸福地說,他有一個溫暖的家,這是他心靈的港灣。
甘於平淡卻不甘於平庸
1973年,當華強還是上海外語學校附中的一名初二學生時,因為成績優秀,被外交部選派到阿爾及利亞學習法語,作為外交官苗子培養。1976年,華強正式進入外交部後,曾先後在翻譯室、非洲司、西歐司、駐阿爾及利亞、查德、瑞士、盧森堡使館工作過,並擔任過駐瑞士使館政治處主任和駐盧森堡使館首席館員的職務。1987年,華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華強工作勤奮,虛心好學,團結同事,每到一處,都給人留下很好的口碑,是個多面手和很受歡迎的幹部。1994年,華強已經晉升為一等秘書(正處級)。這期間,同期入部的同事都已經擔任了駐外大使、司長。而他在這個職位上,一呆就是9年。在華強看來,位子無所謂大小,關鍵是在自己的位子上幹好自己的事。2002年,西歐地區某館有一個副總領事的空缺很「搶手」,華強是人選之一。當時司裡有兩位領導與他同一批入部,但華強沒去找他們走後門。華強在近30年的外交生涯中多次調動崗位。按理說,換個地方總可以向組織提點個人的條件和要求,但他從來沒有這樣做。
今年6月,歐盟公布了《歐盟憲法草案》,這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份文件,需要儘快譯成中文供有關部門參考。翻譯400多個條文、200多頁的草案文本,工作之浩繁可想而知,華強不僅參與翻譯工作,而且承擔了最終審稿任務。只用了短短一個月時間,一份散發著墨香的草案中譯本已經放在了部領導的案頭。今年10月,中國政府正式公布對歐盟政策文件,這是我首次以政府文件方式全面闡述對歐盟的政策,在中國外交史上尚屬首次。華強是政策文件政治部分的撰稿人,全程參與了這一歷史性文件從啟動到公布的過程。因為工作突出,近年來他4次在外交部公務員年終考核中被評為「優秀」。
他的事跡傳開後,很多人來看望他。他不止一次地對來看望他的人說:「我這個人確實沒有什麼,如果你們硬要提,那麼有兩點也許是我這麼多年來一直努力堅持做到的:一是服從組織安排,二是做好本職工作,別的事情我真的想得很少。」支書甘為孺子牛
華強與黨支部工作似乎有著不解之緣。
1990年,當在非洲司工作時,他第一次擔任黨支部委員。後來,不論到了國內,還是國外,他長期負責黨支部的事務。2001年,華強回到西歐司歐盟處時,司裡安排六處的支部工作時,大家又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他。了解情況的人都知道,機關處室裡的黨支部書記不好當。一是有名無實,名曰「書記」,實際上只有幹活的權利;二是吃力不討好,思想工作難做,出成績更難。可華強沒有絲毫猶豫就應承下來了。
司裡、處裡的年輕人多,很多都是才出校門不久。華強非常關心他們的思想狀況。這時候,他不僅把自己看做黨支部書記,更是把自己當做年輕人的朋友和兄長。他經常找年輕人聊天,談工作,談生活,交流一些思想,遇到年輕人有困難,他熱忱予以幫助,或是幫著出些主意。正是他的這種誠懇和樸素,打動和影響了很多年輕人。這些年來,他所在的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進一步增強,培養發展的黨員就有6名。而在外交部開展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大討論中,華強又帶領黨小組走在了全司的前面。本報記者陳遠丁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