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的話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陣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將唐山這座中國重工業城市夷為平地,24萬人罹難,16萬人重傷。
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前夕,本報記者走進唐山,尋訪這座劫後再生的城市重建、圖強、崛起的風雨歷程,感悟這座城市人民鑄就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那些大地震中不堪回首的生離死別,人民子弟兵星夜馳援的急促腳步,倖存者團結互愛的守望相助,四面八方伸出的溫暖之手……給予這座城市堅強的前行動力!
40年過去了,曾經的廢墟上,一座嶄新的唐山已奮然崛起——寬闊的大街,繁華的商場,秀麗的公園,熙攘的人群……一切都是那麼的安然和美好,而那面鐫刻著唐山大地震罹難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紀念牆,似乎在默默告訴人們:毋忘災難!
是的,記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減,尤其是面對那些讓我們刻骨銘心的歷史災難。40年來,從災難中奮起的唐山人民,書寫著一座城市的重生傳奇。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鳳凰涅槃——紀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專欄,多角度展示新唐山浴火重生之變,敬請垂注。
唐山,從悲壯的記憶走向輝煌
■鄭蜀炎 本報記者 丁增義 宋 歆
走進唐山寫唐山,新貌新詞遣筆端。可總有一個灼痛記憶的詞揮之不去——唐山大地震!
這是一個失去了黎明的凌晨——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7.8級大地震撼動著唐山,24萬人罹難,97%以上的建築物損毀……令人震驚的數字成為世界地震史上異常慘痛的記錄。
英國科學家波力奧在《理解災害》中寫到:「地球主要以地震和颶風等自然形式來表現它的力量。」而人類則用自身同心同德、患難與共、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意志創造著生命奇蹟。
倖免於難的唐山人成為震後第一支搶救生命的隊伍,從泥血中站起來的人們爭分奪秒,與死神展開了爭奪生命的搏鬥,用各種方式自救互救,使45萬人得以脫險;開灤煤礦萬名正在井下生產的夜班礦工,在各級組織有條不紊的指揮下,震後數小時安全撤回地面;唐山煤礦工會副主席李玉林飛車進京,見到國家領導人後發出急切呼喊——「快派軍隊、派救援隊、派醫療隊」,已成為後來地震救援的「黃金法則」。
失去黎明並沒有失去太陽——帶來生命之光的太陽,是血脈相連的民族精神凝聚,是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
唐山大地震的通報,成為毛澤東主席生前批閱的最後一份文件;來自全軍各軍兵種的10餘萬抗震救災大軍,風馳電掣般奔赴災區,承擔起最危險、最艱巨、最緊急的救援任務;震後4天內,來自全國、全軍的283支醫療隊,2萬多名醫護人員組成的救護力量,搶救、醫治傷病員160萬人次,創造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的中國奇蹟……
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對開灤煤礦工人有一個著名的評價——「特別能戰鬥」。震後的唐山人用恢復重建的速度證實著這一評價——10天挖掘出「抗震煤」,14天開始發「抗震電」,20天生產出「抗震機車」,28天煉出「志氣鋼」……我們當然不能輕言「人定勝天」,但面對一切災難不畏懼、不屈服,眾志成城、狹路相搏的精神,卻展現著人類最高尚、最絢麗的價值。
40年過去了,沉入記憶深處的歷史並沒有消失。今天,我們來到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一面面鐫刻著地震罹難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紀念牆,將這一段歷史沉甸甸地昭示於後人。唐山人將之稱為「哭牆」,亦稱為倖存者「探親」的地方——這裡有常年不斷的鮮花,這裡有親人們綿綿不絕的思念。一位悼念者的詩句讓我們淚流滿面:牆上凝聚了24萬條生命,牆上幻化出24萬雙眼睛,是哀愁還是憂傷,是牽掛還是眺望……
是的,我們今天可以告慰逝者:浴火鳳凰已經重生,震後唐山走出悲壯,走向輝煌!
(《解放軍報》2016年07月2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