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科技這個行業的蓬勃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靠風投推動的。如果沒有這些風投資金,初創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作大做強。隨著科技的發展,風投這個行業也在不斷演變,而且呈現出一種槓鈴效應:一方面是大的越來越大,比如像軟銀的願景基金這樣的怪獸,但另一方面則是越來越小,甚至出現了個人資本家這樣的風投角色。Marvin Liao對此進行了分析,原文標題是:The Slow & Steady Unbundling (aka Democratization) of Venture Capital
First Round Capital 的Phin Barnes強調:「投資是賣方產品。資本是一種商品,在這個市場上更是如此。在term sheet裡面說的東西其實意思是說你認為創始人的股權價值超過了你的投資。」 這意味著投資者必須用汗水去彌合價值的差距。
在過去五年的時間裡,風險投資一直都不缺錢。在技術投資的成長階段和後期階段,我們已經看到了大型的多階段風險投資基金的興起。這些基金的規模從4億美元到40—50億美元不等。為此,我不得不提到1000億美元的 Softbank Vision Fund(軟銀願景基金)規模的可怕。
這就是「槓鈴效應」的一頭。在槓鈴的另一端,我們看到了數百名(估計超過800名)新的種子前和種子階段基金經理和投資者的崛起。但是,如果更深入地研究一下早期階段的話,你會發現支撐這股趨勢的大量有趣的潛流。
我會重點介紹一下過去五年當中的一些更有趣的發展。
Angellist即平臺基本上算是天使投資人和VC的Amazon Web Services:
「Shopify的存在基本上是為反叛者提供武裝。我們希望有很多人能夠站出來跟Amazon競爭。」 --Tobi Lütke ,Shopify創始人兼CEO
跟Shopify的呼籲類似,Angellist 也在為早期風投做同樣的事情。這是傳統風投基金「自下而上」進行解綁的延續。
Angellist 首先通過搭建後端基礎設施來做到這一點。這使得頂級天使投資人可以從高淨值的個人那裡籌集資金到「單筆風投基金」用於投資特定的初創企業,比方說Syndicates這樣的。我們看到像Zach Coelius 、Flight.vc 的Gil Penchina 以及Jason Calacanis這樣的人確實通過這個來給他們的投資活動增強火力。
然後,Angellist 在2018年啟動了Spearhead計劃,「其任務是發現前途不錯的初創企業創始人,為他們提供資金自主地投資初創企業…..該計劃會尋找有前途的初創公司創始人,並向他們提供200000美元的可投資資本,而且上限可高達100萬美元。計劃還為這些創始人設立了合適的法人實體來進行投資。」
Angellist 是新投資者自下而上出現爆發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合理的下一步發展則是Operator Angel Funds的計劃。
Operator Angel Funds:事實上,大多數創始人更願意從其他創始人或者有著很好的相關運營經驗的人那裡獲取融資。
Harry Hurst在Twitter上說:
「早期階段創始人希望有著狂熱Twitter粉絲的獨立資本家能出現在他們的cap table上面,就像無風險資本支持的DTC公司希望名人出現在自己的cap table上一樣。品牌、分銷、網絡、放大」
這些運營者離市場也更近。他們看出什麼能行的速度要快得多。特別是在B2B方面。他們必須先於任何其他人利用和實現Stripe、Twilio 或任何產品之類的東西。與遠離這些東西的風險投資人相比,他們能夠得出更多更深刻的見解。
經營Operator Angel Funds這支基金的人當中很多全職工作都是重要企業的CEO或者高管。不過他們角色的最大優勢是什麼?他們看過並且結識了很多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和公司。這讓他們人脈很廣,商機很多。
2017年Ryan Hoover創建了他的Weekend Fund,這是行得通的。他之前創立了關注初創企業前沿動態的Producthunt。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與此同時幫助和投資其中一些嶄露頭角的創始人呢?此外,由於他已經有了一份全職的零工工作,所以並不需要靠管理費來謀生。因此再設立一支小規模的基金作為副業是很好的,是對其日常工作的有益補充。
從創始人的角度來看,接受這些經營者的投資有很充分的理由。我同意,在很多情況下,這群人正在取代「家人、好友和傻瓜」的融資輪,成為某些最好的創始人的資金來源。
Brianne Kimmel表示,他們這麼做是為了「降低技術依賴的風險,加快推出時間,並為下一輪融資創造動力。」
除了Ryan Hoover的Weekend Fund, Todd&Rahul Fund, Sri Krishnan的Kearny Jackson也是兼職基金的代表。
Jeff Morris Jr的Chapter One和Brianne Kimmel的Work Life Ventures則是這裡專職基金的代表。
滾動基金(Rolling Funds):最近的另一個發展動態是Angellist提出的「Rolling VC Funds」概念。超級名星創始人Sahil Lavingia或者超級巨星投資者Cindy Bi均例證此前的趨勢。這也許是有關VC發展的最新話題之一。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成立傳統的風投基金不僅十分困難,而且費用高昂。這要建立在向有限合伙人籌集資金的基礎上,那是一個很殘酷的過程。如果你你沒錢或者在矽谷沒有人脈,就很難進入這一行。
Rolling Funds基本上是這麼一個訂購服務,LP通過它可以按季度對在下一代的Operator Investors進行投資。這也是讓運營商LP 參與進來的好方法,一旦他們加入進來,就會在財務上跟你保持一致,幫助你完成交易流程,並進一步加強你的關係網絡。對與這種趨勢矽谷有很多人既覺得好奇又感到興奮。
滾動式基金的隱含意義是它是開放式基金。有了這個平臺,以及通過506c(編者註:美國證券法D法規第506條c條款,允許通過雜誌、報紙、廣播、網絡和社交媒體宣傳推廣新證券,從而開放了更多集資途徑,使更多投資人可以參與其中)進行營銷的能力,來自不同地區或背景的優秀人才,現在都有可能成為新的VC了。可以預期,會有新的(在文化和地理上)多元化的投資者會不斷湧現。他們會為投資帶來急需的新看法,聚到被忽視的新領域、創始人或商業模式上面。
如果你對這支Rolling Fund的細節比較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這篇文章概述:Rolling Fund FAQ:什麼是滾動式基金?
當然,由於這是個新事物,自然也會有一些問題和疑慮。
這篇文章對此作了很好的概括。
我相信競爭對市場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從很多方面來說,投資者聯合起來,甚至上遊的機構投資者聯合起來而不是直接競爭也是很好的事情。
實際上,我把這些發展看作是新興風險投資的一塊很好的跳板或者輔助措施。如果做得好的話,他們可以選擇繼續利用滾動基金或者Syndicates。或者他們可以選擇「畢業」,轉去做傳統的風投基金,就像我朋友Zach Coelius 所做的事情那樣。隨著他們的名聲和網絡進一步擴大,也許他們最終會走個體資本(Solo Capitalists)這條路線。
個體資本家(Solo Capitalists)我對矽谷的個體資本家現象感到著迷。這就像風投對「熱愛經濟」的熱愛一樣。我把它看作是Operator Investor Funds的終極發展,當個人形成品牌,在創始人、受眾以及在矽谷經營十多年的關係網絡當中擁有的良好聲譽發展到一定地步之後,他們就會走到這一步。
像Elad Gil、Oren Zeev、Lachy Groom、Shana Fisher、Ray Tonsing 以及Josh Buckley這樣的名字。所有這些人在開始做這件事情之前都是非常有成就的創始人或投資者。Nikhil Trivedi很好地抓住了重點。
「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個體投資的情況出現了增長,這不僅出現在對公司的最早期階段上面,而且還包括A輪和之後的情況。
這些人投資用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資本。他們還向傳統的有限合伙人(LP)籌集專用資金和特殊目的工具(SPV)。
他們不僅跟風投公司一起參與融資。這些人經常還會跟風險機構爭奪領投權,而且在創業公司開始向傳統風險合夥pitch之前就籤訂term sheet。最重要的是,創始人會選擇跟他們合作,在某些情況下來代替跟機構的合作。」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表明傳統的和商品化的風投基金正在出現解綁的趨勢。Nikhil繼續說:
「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個人品牌對風險資本的重要性一直在穩步增加。創始人往往會基於自己跟對方的關係,基於對方的品牌和專長,而不是跟公司的關係,來選擇在融資輪中想要合作的個人合伙人。
那麼,公司就是個人,品牌就是個人就是合理的下一步,而個體資本家就是這種情況。」
概括一下:
我個人對這些發展動態感到非常興奮。如果你是初創企業的創始人或投資者的話,你也應該感到興奮!這會給整個投資的生態體系帶來更多的多樣性,而且屬於新的資金來源。這對創始人和整個技術生態體系來說都是好消息。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到這些動態也能出現在矽谷以外的地方。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最好的。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