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擦肩的都睡客,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篇關於對行事詭詐的人要敬而遠之的故事。大凡好許狡猾的人,外表看起來似乎誠懇、忠厚,而內心則是陰險狡猾。生活中奸詐狡猾、兩面三刀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是缺乏起碼的辨別能力,就很容易掉入這種人所設置的陷阱之中。
好詐狡猾的人往往城府很深,他們常常不願讓別人輕易了解其心思,或知道其在想什麼,有什麼要求,而總是通過各種方式掩飾自己。在說話上不著邊際,對任何問題都不做明確的表態,經常是含糊其辭,顧左右而言他,和這種人打交道時不易溝通。由於很難得知他們真正的想法,所以人們也往往不願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向他們敵開,甚至對他們還有所防備。在中國歷史上,一個一再出現,反覆不已的沉痛事實是:君子總是鬥不過好詐狡狷的小人。主要的原因就是君子大多只憑凜然正氣而不會或不予採用計謀,近乎白手奪刀,處於受攻擊的被動地位,防了明刀防不住暗箭;而小人,幾平天生有計謀,也善於或敢於使用計謀,輕易打敗敗君子。所以,為了正義的事業,為了有益於社會。
有利於保護自己,更為了求人辦好自己想辦的事,為什麼不多學幾招計謀,以求立於不敗之地呢?為大唐中興立下赫赫戰功的唐朝名將郭子儀,不僅在戰場上攻城存賽,得心應手,而且在為人處世中,還是一個特別善於對付小人的處世高手。郭子儀與小人打交道的秘訣就是,「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安史之亂」平定後,立下大功並且身居高位的郭子儀並不居功自做,為防小人妒,他反而比原來史加小心。有一次,郭子儀正在生病,有個叫盧的官員前來拜訪。此人乃是中國歷史上聲名狼藉的好詐小人,相貌奇醜,生就一副鐵青臉,臉型寬短,鼻子扁平,兩個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世人都把他看成是個活鬼。正因為如此,一般婦女看到他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
郭子僅聽到門人的報告,馬上下令左右姬安都退到後堂去,不要露面,他獨自等待。盧杞走後,姬賣們又回到病前問郭子儀:「許多官員都來探望您的病,您從來不讓我們躲避,為什麼此人前來就讓我們都躲起來呢?」郭子儀微笑著說:「你們有所不知,這個人相相貌極為醜陋而內心又十分陰險。你們看到他萬一恐不住失聲發笑,那麼他一定會忌恨在心,如果此人將來掌權,我們的家族就要遭了。」郭子儀對這個官員太了解了,在與他打交道時也做到小心謹鎮。後來,這個盧杞當了宰相,極盡報復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過他的人統陷害掉,唯獨對郭子儀比較算重,沒有動他一根毫毛。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儀對待小人的辦法既周密又老練。的確,小人的危害不可小視。
他們處於生活的暗處,卻能給人致命的擊。小人的一大特色便是表面一派和氣,暗地裡卻包藏殺機和禍心。俗語說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能得罪小人「,原因就在於此。所謂「明槍易擋,暗箭難防」,對於小人,最明智的做法是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敬",心裡卻要選遠"。對於這一潛規則,我們在交際中尤其要注意領會小人是琢磨別人的專家,敢於為芝麻大小的恩怨而置你於死地。因此,在為人處世中,對付和利用小人沒有一套辦法是不行的。怎麼辦呢?我們認為: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與小人同一水平的地步,也不想與小人兩敗俱傷的話,那就學著臉皮厚點,或者睜隻眼閉隻眼,不理了事;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儘量不與小人發生正面衝突。
一句話,如果不是萬不得已,那就別得罪小人。在待人處世中,誰都不願與小人打交道,但你不可能不和他們打交道,因此與這類人打交道,你也得多長點心眼,自己或者別人的隱私、工作上的牢騷和不滿、某人的缺點等這些話不要對小人說,因為這些有可能成為他們「修理」你的證據和資料;儘量不要和小人有經濟上的來往。如果你的利益,他們會沒有任何理由地要求分享,而如果他即將失去利益,他們會把責任和損失都嫁禍於你。儘管小人有如此多的缺點,但嫉惡如仇地劃清界限其實是不明智的。因為你和他們的隔離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對抗,儘管這足以顯出你的正義,但他們不願意在「正義」的鏡子前顯出卑的原形,他們會想方設法把你這面「鏡子"打碎。
如果你直接攻擊甚至揭發小人,那就無異於把自己到他們設置的刑臺上。這是不明智的,得不償失的。明智的做法是:別和小人們過度親近,保持淡淡的同事關係就可以了,但也不要太過疏遠,也不必嫉惡如仇地和他們劃清界限,因為他們最需要的是自尊和面子。因此,與奸詐狡猾的人來往,只能「虛與委蛇",似是親密,實是時時戒備;似是尊敬,實是求其疏遠。只有如此,才能使其無機可還有一招是,想方設法將他的把柄抓在自己的手裡,在需要的時候隨時進行敲打,讓他老老實實,不敢欺負你。畢竟是做賊心虛,這位小人肯定時進行敲打,讓他老老實實,不敢欺負你。畢竟是做賊心虛,這位小人肯定會被嚇住的,不但不敢再排擠打擊你,而且也會大大收斂他的不軌行為。
小編總結:看完這篇故事,我認為就像故事中說的那樣:在待人處世中,誰都不願與小人打交道,但你不可能不和他們打交道,因此與這類人打交道,你也得多長點心眼,自己或者別人的隱私、工作上的牢騷和不滿、某人的缺點等這些話不要對小人說,因為這些有可能成為他們「修理」你的證據和資料。希望小編2018年7月2日分享的這篇故事能讓你有所感悟,喜歡小編的文字的,請點讚評論轉發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