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發現未知第九大行星?且慢下定論

2021-01-16 環球網

太陽系發現新行星是公眾很感興趣的話題,但這幾年都有類似成果聲稱太陽系可能存在未知行星由於柯伊柏帶天體運行軌道與預期不符,有天文學家提出,太陽系內 柯依伯帶以遠的區域內可能存在未知的大行星。由於這些區域又冷又暗,未知行星反射的太陽光極為微弱,要通過觀測確證未知行星非常困難。但未知行星一旦確 證,將改變太陽系的疆界,行星的定義可能又要重新修改,太陽系形成模型也要修改。深空探測將在發現大行星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公眾感興趣的話題

2016年1月20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期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宣布發現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運行軌道異常,這6顆天體雖然以不同速率運轉,但其運行軌道卻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而自然條件下碰巧出現這一情況的機率只有1/14000(0.007%)。在排除其他可能性後,這兩位天文學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顆未知行星在背後默默地發揮引力影響。

據推測,這顆可能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質量約為冥王星的4500倍,地球質量的10倍,因此其引力將顯著影響位於柯依伯帶幾顆「矮行星」的運行軌道。

這顆未知行星沿「奇特的楕圓軌道」繞太陽運行,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320億千米,遠日點約為1600億千米,而冥王星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59億千米,遠日點約為74億千米。

這顆未知行星環繞太陽一周需時1至2萬年,而冥王星環繞太陽一周需要248年,海王星需要164.8年。這顆未知行星可能為一顆巨型氣態行星。

根據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通過的決議,要成為太陽系的行星,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繞太陽運行;二是質量足夠大,才能以自身重力克服剛體力,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狀態的圓球體;三是能將鄰近軌道上的天體清除。

但是,這兩位天文學家也承認,目前還無法通過望遠鏡觀測到這顆未知行星,因為這顆未知行星距離太陽十分遙遠,行星表面反射的太陽光極其微弱,所以看起來就像黑屋子中的一顆煤球,極難發現。科學家們寄希望於2021年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大麥哲倫望遠鏡建成時,或許有可能觀測到這顆未知行星。

當然,這顆未知行星還只是一個預測,並沒有任何觀測證據的證實,科學家圈子裡也還存在很多不一樣的聲音。雖然法國軌道動力學家亞歷桑德羅·摩比德利(Alessandro Morbidelli)表示「完全相信」存在這顆未知行星,美國宇航局首席科學家艾倫·斯託芬(Ellen Stofan)在接受BBC採訪時卻對這所謂的「第九大行星」表示懷疑,因為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找到了幾千顆類似超級地球的行星,但沒有一顆系外行星的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美國西南研究院的行星科學家Hal Levison認為:「在我的職業生涯看到過很多類似研究和說法,但事實證明都是錯誤的。」

由於未知行星的引力會影響柯依伯帶天體的運行軌道發生傾斜,如果未來觀測到該區域更多天體的運行軌道發生異常,存在這顆未知行星的結論會更有說服力。

柯伊伯帶的天體

柯伊伯帶(Kuiper belt)在海王星軌道之外,位於距離太陽約40~50個天文單位的黃道面附近,是一個小天體密集的圓盤狀中空區域。柯伊伯帶中最著名的天體是直徑約2300千米、現已被降級為矮行星的冥王星。在觀測到的柯伊柏帶天體中,直徑數百公裡以上的至少有十幾顆,且這一數字仍在繼續增加。

柯伊伯帶的天體主要包括冰凍的小行星、彗星和矮行星。其中:

彗星主要由甲烷、氨和水等冰凍物質組成,也有石塊和塵埃。柯伊柏帶是短周期彗星的老家,著名的哈雷彗星就產於該帶;

柯依伯帶的小行星主要由巖石和金屬組成,其成分可能非常不同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有些小行星可能是彗星中的揮發物逃逸後形成的;

矮行星是直徑上千公裡、成球體的行星,由於沒有足夠的小天體供其碰撞、吸積,成為一顆長不大的侏儒行星。在5顆矮行星(冥王星、鬩神星、穀神星、鳥神星、妊神星)中,冥王星仍然是柯伊伯帶最大的天體。

除此之外,一些巨行星的衛星,如海王星的衛星海衛一、土星的衛星土衛九,可能最早也起源於柯伊柏帶,後來受引力攝動才進入巨行星附近。柯伊伯帶的天體是太陽系演化的遺蹟,記錄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信息。

1992年,人類才艱難地首次觀測到除冥王星和冥衛一(卡戎,Charon)外的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距離太陽46個天文單位、直徑250千米、軌道周期為289年的「1992 QB1」(小行星編號15760),開啟了發現柯伊柏帶系列天體的序幕。

實際上,「1992 QB1」是當年8月下旬觀測到的第27個柯伊柏帶天體。如今在柯伊柏帶觀測到的天體已經超過1000個。那時我們還不知道是否存在柯伊伯帶。而現在,深空探測器新視野號已經飛抵那裡親臨探測。

柯伊伯帶並非太陽系的邊界,從太陽向外延伸兩光年之遠的奧爾特雲才是太陽系的邊界,奧爾特雲是長周期彗星的主要聚集地。除了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柯伊柏帶和奧爾特雲外,靠近柯伊柏帶、且偏離黃道面的一個區域,也離散分布著一些小天體,這些天體被稱為「離散柯伊伯帶天體」(scattered Kuiper belt object,SKBO)或黃道離散天體(scattered disc objects),這一區域被稱為離散盤,其中最知名的是距離地球90個天文單位的鬩神星(編號136199 Eris),直徑約為2300–2400公裡,比冥王星還要大。

未知行星將導致柯依伯帶天體的軌道異常

2012年,位於裡約熱內盧的巴西國家天文臺羅德尼·葛姆斯(Rodney Gomes)教授在美國天文學會議上報導了關於未知行星的研究結果。葛姆斯發現,柯伊柏帶約有6—7顆天體的軌道都顯得非常奇怪,其中包括非常有名的賽德娜(Sedna),與現有的太陽系模型預測的正常軌道情況不同。雖然導致這些天體運行軌道異常可以有不同的原因,但最簡單、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太陽系中還存在一顆尚未被發現的未知行星。這顆行星的質量足夠大,其引力足以影響柯伊伯帶天體的運行軌道。

不管如何,如果真的存在這樣一顆未知行星,由於距離太陽非常遙遠,這顆天體可能非常暗弱。因此很難被望遠鏡發現,要想找到它將是一項挑戰。由於未知行星會對柯伊伯帶天體施加引力攝動影響,因此科學家們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由於不同距離的天體之間都會存在相互作用,因此需要考察儘可能多的天體,才能使得軌道計算更為精確。葛姆斯對92顆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進行了分析,發現如果沒有一顆未知行星的擾動,這六顆天體的軌道將運行在一個近乎圓形的繞太陽公轉軌道;當假設有一顆未知行星擾動,這六顆天體才有可能運行在如此高偏心率的軌道上,即計算的軌道與實際觀測到的軌道吻合。

根據假設,這顆未知行星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大小與海王星相當,直徑大約為地球的4倍,距離太陽約2250億千米(1500個天文單位)。另一種可能是:大小與火星相當,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但運行軌道是極高偏心率的橢圓軌道,周期性地運行至距太陽約80億千米(53個天文單位),這同樣也可以影響柯伊柏帶天體的運行軌道。

葛姆斯猜測這顆未知的行星可能是被其原先所在的行星系踢出後,成為一顆流浪行星,又在隨後被太陽的引力俘獲而留下的外來者。或者,也有可能這顆想像中的行星形成於更加靠近太陽的位置,只是後來在與其它太陽系大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被拋出到了現在的外緣位置。

由於未知行星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這顆行星在什麼位置,它的運行軌道是圓形還是橢圓形的?軌道偏心率是多少?質量和體積是多大?這些都是假設的,所以這種軌道計算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葛姆斯的計算結果並未能為天文學家搜尋這顆未知行星提供任何位置信息,他說:「它可能在任何位置上。」

未知行星嚴重缺乏證據

儘管對太陽系未知行星的說法感到很有意思,但大多數天文學家都對此想法持有謹慎態度,他們認為需要更多證據,才會接受太陽系中再次出現第九顆大行星的想法。

羅尼·巴內斯(Rory Barnes)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天文學家,他說:「很顯然,在太陽系中找到另一顆大行星是一件大事,但是我並不認為他已經給出了任何可以證明真的存在這樣一顆天體的證據。」相反,他指出,葛姆斯是「給出了一種方法來確定這樣一顆行星究竟將如何對我們太陽系外緣區域產生影響。因此目前缺乏證據。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他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去發現這樣的證據。」

道格拉斯·漢密爾頓(Douglas Hamilton)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他也同意這樣的看法,那就是葛姆斯的計算結果還遠遠不能算是確定性的。他說:「他所做的概率性計算結果只能是說明這一情形存在的可能性稍大一些。他並沒有給出確鑿的證據。」

還有海爾·列維森(Hal Levison),他是美國宇航局西南研究所的研究員,他說他不知道該如何理解葛姆斯的發現。列維森說:「我感到很驚訝,我不能理解一顆像海王星那樣大小的天體如何會造成像他(葛姆斯)所觀察到的那種影響。」不過他也表示:「我認識羅德尼,我確信他一定是經過了精心計算的。」

未知行星不是一顆,而是至少兩顆?

在冥王星以遠的太陽系空間,可能至少隱藏著兩顆未知行星,其引力影響了海王星外已知天體的軌道。冥王星以遠的冰凍天體的藝術圖

在冥王星以遠的太陽系空間,可能至少隱藏著兩顆未知行星,其引力影響了海王星外已知天體的軌道。這一結論是西班牙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數學計算而得出的。如果得到證實,這個假說可能會顛覆太陽系的模型。

在過去數十年內,天文學家一直對太陽系中是否存在未被發現的未知行星爭議不斷。按照最近所作的計算,想要解釋已知的那些極端海王星外天體(ETNO)的軌道,太陽系裡就必須存在不止一顆、至少兩顆未知行星。

目前被廣泛接受的太陽系理論認為,海王星軌道以外穿行的這些天體,軌道分布應該是隨機的。再加上某種觀測偏差,它們的軌道必須滿足一系列特徵:軌道半長軸接近150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軌道傾角幾乎為0°,近日點輻角也要接近0°或者180°。

但已發現的十多顆極端海外天體的實際情況卻很不相同:它們的軌道半長軸相差極大(介於150天文單位和525天文單位之間),軌道傾角的平均值約為20°,近日點輻角則是–31°,沒有任何一個天體接近180°。

這項研究的合作者、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的科學家卡洛斯·德拉富恩特·馬科斯(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解釋說,「這些天體的軌道參數出人意料,讓我們相信有某種不可見的力量在改變這些ETNO天體的軌道參數。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在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還有其他未知的行星。」

馬科斯認為:「考慮到我們掌握的數據非常有限,未知行星的具體數目現在還未知,但我們的計算暗示,在太陽系疆域內至少還有兩顆未發現的行星,甚至更多。」

為了從事這項研究,科學家分析了一種被稱為「古在機制」(Kozai mechanism)的效應,即一個較大天體施加的引力擾動,會對另一個小得多的遙遠天體的軌道施加影響。作為參考,他們以96P彗星梅克賀茲一號(96P/Machholz1)為例,分析了木星的引力如何通過古在機制影響它的軌道。

儘管這些科學家得出的結論讓人吃驚,研究者也意味到,他們的數據要面對兩個問題。一方面,他們的結論與當前太陽系形成模型的預言相悖。太陽系形成模型宣稱,在海王星軌道以外沒有任何其他行星沿圓形軌道環繞太陽旋轉。

然而,最近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ALMA)射電望遠鏡已經在金牛座HL星周圍超過100天文單位的地方發現了有行星正在其中形成的物質盤。這顆恆星比太陽更年輕,質量也更大。這一發現暗示,行星可以在距離恆星系統的中心上百天文單位以外的地方形成。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承認,他們的分析所依據的樣本天體數量太少(確切地說,只有13個),但他們指出,未來數月,會有更多結果陸續發表,樣本數量也會更多。德拉富恩特·馬科斯說,「如果得到證據,我們的結果可能會是天文學中一場真正的革命。」

2015年,美國雙子星天文臺和卡內基學會的研究人員在太陽系內發現了一顆「塞德娜式」的天體——2012 VP113。據估算,這顆天體的直徑約為450千米,與太陽的最近距離約為80個天文單位。兩位發現者推測,這顆天體的軌道可能受到一顆又黑又冷的超級地球的影響,其大小約為地球的10倍。

不管怎樣,在天文望遠鏡觀測證實之前,太陽系存在未知行星一切還只能是推測。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鄭永春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或發現第九大行星(組圖)
    新華社發●「發現者」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稱努力尋找新行星是為了求得11歲女兒原諒●因為他的研究曾導致原先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被趕出九大行星圈,而女兒喜歡冥王星新華社記者 郭爽本月20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布朗與康斯坦丁·巴特金在美國《天文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已通過數學和計算機建模發現了太陽系存在第九大行星的強有力證據。
  • 太陽系邊發現「極端物體」 或第九大行星
    ­  【環球網綜合報導】歸功於科技的發展,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許多「極端物體」(extreme objects),它們群集的情況讓科學家猜測,它們有可能是在一個像木星一樣的大型行星的軌道上迴轉,天文學家因此猜測這個行星可能就是「第九大行星」。圖為藝術家繪製的第九大行星可能的模樣。
  • 太陽系邊緣發現新天體 或有助發現「第九大行星」
    L91天體在太陽系中的效果圖。   據《科學》雜誌在線版18日消息稱,天文學家確認了一個遙遠的冰冷世界,它位於太陽系的極遠端,公轉一周需要2萬年,軌道遠超冥王星。該天體目前暫名L91,其特殊的位置和軌道或將引導人類發現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L91由位於夏威夷的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發現。研究人員目前還沒有獲得其大小與質量的確切值,但計算顯示,L91可能正處於從冷冰冰的奧爾特星雲向另一個冷冰冰的柯伊伯帶遷移的過程中,它擁有太陽系中已知最長的軌道——環繞太陽一周需要2萬多年。
  • 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或許要出現
    ,他們把這個神秘的未知行星稱為「第九大行星」。不過縱觀太陽系邊緣行星的探索史,這次的「第九大行星」也有天文學家是誤入歧途的結果,最終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如果我自己突然看到這篇論文,我的第一反應一定是『他們瘋了』,」研究組成員,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說,「但如果你仔細看一看各種跡象和數據統計,你就會發現很難得出其他的結論。」
  • 巴西天文學家:太陽系中第九大行星或再次出現
    人類尋找太陽系家族其他成員的腳步一直未停。  巴西天文學家羅德尼·戈梅斯日前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指出,在海王星以外運行的小型冰塊軌道出現攝動,表明太陽系邊緣存在一顆未知的、體積相當於四個地球大小的行星。這是戈梅斯通過計算得出的,也是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暫時被稱為「X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雖然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開除」出行星行列,太陽系九大行星就此變成了八大行星,但很多科學家依然相信存在另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一項新研究稱,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應該位於太陽系外緣某個地方,但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自從冥王星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後,人類就從沒停止過尋找替代者的腳步,但可惜的是,至今沒有找到繼冥王星之後的第九大行星。曾經我們認為冥王星就是太陽系的盡頭,我們以為那裡將是一片虛無,但事實是我們錯了,那裡無比熱鬧,遍布著直徑幾公裡到幾千公裡的冰封行星,那裡就是柯伊伯帶。
  • 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不排除是行星級別的黑洞!
    冥王星當初被當作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被除名了,目前只有八大行星;但是有研究表明,太陽系中有可能還潛伏著一顆還未被發現的大行星,軌道半徑300~600個天文單位,質量超過五倍地球質量。
  • 太陽系真的有第九大行星?(組圖)
    新行星運行軌道示意圖(右邊)。  曾經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隨著2006年冥王星被降格為「矮行星」後而只剩八大行星。不過,美國科學家、「冥王星殺手」麥可·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20日宣布,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在太陽系邊緣可能「潛藏」著遙遠而巨大的第九大行星。  第九行星?
  • 第九大行星或來自於太陽系外,質量堪比10個地球,哈勃能找到它嗎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這是人所共知的,原先說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是包括冥王星,但是冥王星已經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協會清出行星的行列,所以太陽系剩下了8大行星。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早在2016年1月就有消息傳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雜誌上宣布他們發現了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軌道運行異常現象,它們雖然以不同速率運轉,但其運行軌道卻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
  • 科學家:太陽系或將重回九大行星時代。冥王星又要成為大行星嗎
    冥王星冥王星的發現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它成為了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從此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被寫進了教科書,成為了人人皆知的科學常識。近年來科學家們宣稱他們在遙遠黑暗的太陽系邊緣發現了一些可能存在一顆大行星的跡象。如果這些發現一旦被證實,那麼太陽系又將會重回九大行星的時代了。科學家認為這顆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可能存在於太陽系的邊緣附近。這是一顆怎樣的神秘行星呢?2016年1月20日,美國的科學家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宣稱,他們研究了位於太陽系柯伊伯帶的8顆天體的軌道運行情況,發現它們的軌道運行異常。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新證據:質量地球十倍 軌道奇異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5日消息,自從今年初發現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以來,科學家就一直在尋找能證實該行星存在的證據。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是一月初發現該行星的科學家之一。他前不久發推特稱,他已經找到了進一步的證據,能證明該行星的存在。這顆巨大的行星藏身於太陽系的邊緣地帶,質量是地球的十倍,屬於與天王星和海王星類似的氣態行星。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而太陽系是地球生存的家園。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廣闊的太陽系,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是九大行星,可是後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太小了,如果它也能稱之為行星的話,太陽系還會存在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於是,後來科學家通過研究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踢出了行星之列,從此太陽系由原來的九大行星變為八大行星。
  • 第九大行星
    畢竟在最近20年的時間裡,利用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大約2000顆新行星。但是,當加州理工學院宣布他們發現了一顆新行星時,還是引起了轟動,因為新發現的這顆行星就在太陽系中,是太陽系的一部分。對於太陽系,之前你或許認為我們已經對它觀測得十分詳盡了。很明顯,事實並非如此。
  • 太陽系或有第九大行星(圖)
    1月20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麥可·布朗在計算機模擬的行星運行軌道前講解  新華/法新  據新華社洛杉磯1月20日電美國科學家、「冥王星殺手」麥可·布朗20日發表文章說,第九大行星回來了。不過,這一次可不是已被從太陽系中除名的冥王星,而是天文學家新發現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的證據。  天文學家說,這顆被暱稱為「行星九」的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超過冥王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 第九大行星真存在 人類在太陽系邊緣發現證據
    【環球網綜合報導】歸功於科技的發展,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許多「極端物體」(extreme objects),它們群集的情況讓科學家猜測,它們有可能是在一個像木星一樣的大型行星的軌道上迴轉,天文學家因此猜測這個行星可能就是「第九大行星」。
  • 太陽系內第九大行星?或直達奧爾特雲,體積比木星大!
    如果想要真正地走出太陽系,對行星有初步的了解,就首先要對太陽系有足夠的了解,現在都已經2020年了,科學家卻發現在太陽系內極有可能會存在第九大行星。尋找第九大行星在2006年之前,冥王星是太陽系中的第九大行星,但是在後續新的研究中卻發現,此前對冥王星的了解是非常錯誤的,尤其是在質量的估算上,質量要遠遠低於其它的小行星。
  • 美科學家: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 重約冥王星5000倍
    美科學家: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 重約冥王星5000倍 2016-01-21 15:27:23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太陽系真有第九大行星?
    新聞背景 國際著名雜誌《科學》與《自然》在進行2017年科學展望時,都把尋找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列入其中。那麼,這個問題是如何提出的?天文學家們又為此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再看看2016年1月布朗個人推特上的一條十分有趣的留言——「好吧好吧,現在我樂意承認:我堅信太陽系有九大行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篇「驚世駭俗」的論文 2016年1月20日的《天文學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驚世駭俗」的論文,作者是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麥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蒂金。
  • 第九大行星真存在?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證據(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歸功於科技的發展,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許多「極端物體」(extreme objects),它們群集的情況讓科學家猜測,它們有可能是在一個像木星一樣的大型行星的軌道上迴轉,天文學家因此猜測這個行星可能就是「第九大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