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0月2日電題:帶礪山河守初心 歲歲年年今勝昔——陝北南泥灣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浩
時令已過秋分,陝北南泥灣的稻田將川道盡染金黃,山林卻依舊綠意盎然。這片紅色的土地曾涵養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如今在冉冉歲月中已添新顏。
望著南泥灣的良田、茂林、花海,年逾古稀的侯秀珍感嘆道:「這山山峁峁當真是看著南泥灣一點一點在變好啊。」何止這山河,1958年就和父母逃荒至南泥灣的侯秀珍,也是一钁頭一钁頭跟隨南泥灣發展的軌跡,見證了新中國農村的變遷。
陽光下,一把侯秀珍公公劉寶齋當年開荒時用過的老钁頭,將思緒帶回70多年前的南泥灣。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敵人封鎖,邊區糧食和生活用品匱乏。1941年,在「一把鋤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聲中,八路軍120師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帶領下駐防南泥灣,一邊扛槍練兵,一邊揮鋤墾荒。
劉寶齋和戰友們初到南泥灣時,這裡還是「荒山臭水黑泥潭」,他們自己動手搭草棚、挖窯洞,自製鋤鏟,日夜開荒。經過短短三年時間,戰士們將「爛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還辦起了肥皂廠、鐵匠鋪、小手工作坊,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中揚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旗幟。
新中國成立後,劉寶齋主動放棄返城工作的機會,選擇留在南泥灣,繼續守護這片土地,講述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對於侯秀珍一家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告別了土窯洞。1982年,艱苦奮鬥了一輩子的劉寶齋住進了磚窯。兩年後,在臨終前,他將講述南泥灣故事、傳承紅色精神的接力棒交給了兒媳侯秀珍。
彼時,南泥灣百姓的日子雖較從前有了很大改變,但卻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怪圈」。「天晴是滿眼黃土,一下雨川道就成了『黃河』。」侯秀珍說,因缺少植被,雨水難以攔蓄,洪水裹著黃土從山上湧入川道,剛栽的秧苗頃刻就被黃泥掩埋。
1999年國家開始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南泥灣的退耕則是在「父輩開荒我造林」的口號中開始的。侯秀珍和南泥灣的黨員幹部帶頭響應國家政策,扛起鐵鍁和钁頭上山種樹。
侯秀珍自家十多畝山地全部退耕,她驕傲地說:「過去是為了解決溫飽而開荒,現在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栽樹,我們和父輩都堅守著共產黨員的初心,不辱各自時期的使命。」
經過20年的堅守,南泥灣植被覆蓋率已經達到85%以上。「過去環境不好,栽的荷花只見荷葉不見花。」令侯秀珍驚喜的是,如今在南泥灣能到處見著荷花了。
綠水青山正在帶來「金山銀山」。近年來,南泥灣在紅色文化的基礎上,依託越來越好的生態資源發展旅遊業。去年南泥灣就吸引了超過百萬人次的遊客。「荷花繁盛的季節,車多得排隊,我的小三輪車都擠不進去。」侯秀珍說。
南泥灣歷經滄桑巨變,對侯秀珍而言不變的是堅守初心,就是劉寶齋當年一直掛在嘴邊並付諸一生的三個「守住」:守住紅色江山,守住人民幸福,守住革命傳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