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盛鴻
晚清重臣左宗棠,不僅帶兵打仗相當厲害,作為地方官管理政務同樣很有一套。他以近七旬的高齡到南京就任兩江總督期間,最看重的事情之一就是興修水利,並為此忙碌奔波於大江南北……
「治內之策,尤莫急於水利」
清光緒七年(1881),左宗棠來到南京,就任兩江總督,總管江南省(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的軍民政務,是清朝最高級別的封疆大臣之一。到任不久,他這樣向友人陳述在經歷了太平天國戰亂之後江南當時的破敗情況:「江南克復二十年,而城邑蕭條,田野不闢……河務鹽務敗壞不振,農田漕運均無益而有害。向有所聞,今則有所見矣」。
面對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局面,左宗棠意識到,「江蘇治內之策,尤莫急於水利」,因為「水利,尤民命攸關,三吳之富強貧寡,悉視乎此」。他認為興修水利,可以安定地方,保證兵源,加強海防,同時有利於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才能與世界列強競爭。他說:「蓋必治水而後可以保民,能保江淮以北之民不為島人所驅使,而後兩江之兵,不可勝用。」又說:「江淮之間,地廣而土沃,若能興修溝渠,培厚加廣,挑淤浚淺,一如隴上新疆治法,則水有所歸,旱潦有備。墾荒成熟,加以桑棉之利,則民可自贍,又可以洋人銀錢,以供賦稅。」
左宗棠到南京就職時,已是近70歲的高齡,且抱多病之身,卻不辭辛勞,忙於政務,《左文襄公全集》中稱「閱伍之餘,文武畢集,士農環侍,隨到隨看隨議隨辦」。他還長途跋涉,親身到轄區各河道與海濱,「躬身履勘,悉意講求」。通過實地勘測,認真調查研究,他制定了多項水利計劃與方案,並督率軍民對江南水利展開了大規模的整治。
誠如左宗棠後來給友人信中所說:「弟到金陵一月,出省閱伍江北,即與運司各道府縣遍考水務利弊,立即督率官吏民兵切實辦理。江北畢事,始出巡江南,如法行之,浚其支,導其幹,水始大治。」
從1882年到1884年,左宗棠在兩江總督任上,始終沒有停止過抓水利工程。開闢朱家山河分洪,消除滁河對六合和浦口地區的危害,就是其中大功一件。
滁河是從安徽滁州流入南京浦口、六合地區的一條河流,「以安徽滁州、來安、全椒山水三面下注,兼受定遠、合肥之水,匯三汊河繞六合兩百餘裡入江」。由於水流洶湧,河道依山環繞,「每淫雨水漲,河流迂緩不能驟洩,則泛濫四出。滁州、來安、全椒、江浦、六合圩田數十萬頃悉為巨浸」。
根治的辦法唯有裁彎取直,「劈開」滁河中段流經的朱家山,讓滁河直接從浦口入江,而無需再繞道六合。但是,朱家山系石質,開山工程十分艱巨,因此自乾隆、嘉慶以來,屢議興修都不得結果,此前浦口駐軍統帥吳長慶統領兵勇開挖朱家山河2年,工程卻因其移防而暫停。這次左宗棠總督兩江,以其一貫的果敢勇氣與雷厲風行的作風,調集了30營的湘淮軍,很快就循著吳長慶所疏故跡再次動工。
1883年3月,朱家山工程處在最艱難的階段,「工已抵山麓,迂石脊,長亙十餘裡,高者至數十丈,錘鑿無所用力」。左宗棠聞訊,趕到朱家山河工地視察。他調來親信部將王德榜的部隊。這支部隊曾在西北和北京郊區經營水利工程多年,富有開山治水的經驗和技術裝備。他們「鑿石穿孔,實火藥其中轟之。藥力所至,石輒糜碎,工始得施」。這在當時是一種很先進的技術,中國後來開山炸石多用此法。
經過近2年的艱苦施工,朱家山河工程勝利完成。1884年3月工程竣工之日,左宗棠扶病再次到朱家山工地檢查驗收。他欣喜地看到,滁河的水害基本得以根除了。
任期雖只短短兩年,帶來氣象一新
濱江臨海的江蘇,河湖遍地,除淮河為害最烈外,還有潮汐海嘯時時威脅蘇北沿海地區,在江北有滁河危害南京浦口、六合一帶,在蘇南則有秦淮河與太湖諸水年年泛濫。左宗棠在首抓治淮的同時,對上述諸河道水害都進行了積極認真的治理,這些水利工程數目之多、規模之大、工效之速、效果之好,是清末江蘇水利史上少見的。
修築赤山湖圩壩、建立秦淮河石閘,治理南京、鎮江一帶的江南水系,這些也是左宗棠在任時取得的功績。清代同治、光緒年間,蘇南水害較之蘇北為輕,這是因為在道光年間,陶澍、林則徐大興太湖水利,開浚黃浦、吳淞、瀏河三江水道,頗見成效,澤及後世。唯南京、鎮江一帶,水利失修,秦淮河常常泛濫。句容境內的赤山湖地處茅山山麓,「湖匯茅山諸水流,經溧水、上元、江寧,以入秦淮。湖底淤高,堤亦坍壞,水旱並受其災」。
1882年春,左宗棠下令抽調部分軍隊,開赴句容,修浚赤山湖,「築道土壩至麻培橋圩堤,修復下遊橋閘,令相洄注,弭壅潰之患」。該項工程歷時1年,到1883年3月完成。完工之日,左宗棠照例以其認真精神,親至工地,「勘驗新築圩堤,長二十裡有餘」。他又指示,沿著圩埂移植桑秧,既護圩堤,又利於農桑。
對流經南京城的秦淮河,左宗棠也曾親自乘船勘測,下令在秦淮河入江去路各關鍵所在地建起多座石閘,控制流量,導引清流。對南京、鎮江一帶瀕江的圩堤溝道,也一一整修。這些水利工程期間左宗棠都曾多次去現場視察督導。
在大興水利的同時,左宗棠率領軍民,在南京城內大片荒地上,清理丈量,種植桑樹、柏樹、松樹、杉樹等數百萬株,為防止水土流失、綠化南京,作出了貢獻。
左宗棠任兩江總督雖時間很短,卻取得了很為可觀的成績。1883年中,他曾興奮地寫信告訴郭嵩燾:「農田水利一氣呵成,……支幹相承,上流下接,帥水之智,用士卒之力,瞬息改觀也。蒞事未滿一年,而氣象一新,較之兵災之前,尚覺遠勝。」
這番話並不誇張,就在1883年這一年,新修的江蘇水利工程承受了一次洪水的嚴峻考驗,發揮了極為良好的作用。「皖豫上遊盛漲,加以蛟水,而下遊免沉沒之災,圩田收成加倍,而浙直告糶之船踵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