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簡稱「鄂」,主流說法是:先秦時期,鄂氏族在武昌附近建立的諸侯國。
此外,還有花萼說、獵捕鱷魚說等其他解釋。
如果從主流說,這個鄂國是源於分封,還是當地的土著氏族?
我們回顧一場3000年前的戰爭,希望能提供另外一種解釋。
鄂侯國源於黃河流域?
上古至夏商時期,湖北地區屬於黎苗族活動範圍。從武王伐紂到周公東徵,西周建國初期分封許多諸侯鞏固政權,分封地點基本在陝西、河南等地。
從既有歷史資料來看,鄂國出現在江漢平原,可能不是由於分封、或者地方土著形成,而是因為一場戰爭引起的遷徙。
這就不得不轉向640公裡之外的邘國古城了。
邘邰村,現屬河南省沁陽市西萬鎮,村東南存邘國古城遺址。
邘國原稱鄂國,商封鄂侯於此,立鄂侯國,屬商畿內地。
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西伯昌伐鄂。
失去家國的鄂族人不斷南遷,直到荊楚江漢才擺脫了周朝勢力的侵迫。
鄂族人南遷到湖北(以武昌區域為中心),不斷繁衍生息,是否是湖北簡稱「鄂」的原因呢?
重要的戰略地位決定其家國命運
周文王為何要伐鄂?
這就要說到鄂侯國所處位置的戰略重要性。
先秦時期,都城所在地為京,京外為畿,畿外為輔,輔外為郊,郊外為野。
清《懷慶府志》稱沁陽區域是「畿內地」,就是說鄂侯國是殷商的門戶,是防禦西部勢力入侵的西大門。
鄂侯國重要,不僅是為殷商把守門戶,還與周伐商的軍事謀劃有關。
周伐商的行軍路線,有兩種考慮:一是沿黃河經崤函渡孟津,順太行山南麓東進,直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二是由晉南經安邑、黎城越太行而南,攻朝歌側背。
周文王伐鄂,是為了路線一;伐耆(今山西黎城縣),是為了路線二。
特別是鄂侯國所在地,是兩條行軍路線的交匯地點。由此地北上太行山,過天井關進入上黨盆地,即抵黎城。
戰略性如此重要,鄂侯國首先被徵伐。
而且,此地北據太行山、南控虎牢關,對周初營建的洛邑起到東北方向的防衛作用。
這麼重要的地方,需要絕對心腹據守。周武王封次子邘叔於此,立邘國,後改名邘邰。
殘存遺蹟符合「左祖右社」禮制
3000年過去了,人來人往,城起牆落。
歷經數千年的風霜雨雪、刀槍劍戟,夯土城牆上荊棘叢生,保存好的地方還能依稀分辨出三層土夯臺,有的城牆頂部僅存一米寬的小路,在訴說著往昔的榮光。
古城西北還殘存一座夯土高臺,上下三層,高9米,面積約1300平方米,頂部平整,整體呈正圓形。據傳是邘國的「社稷壇」,用於祭祀始祖后稷。這也符合《周禮》中「右社稷、左宗廟」的禮制,即「左祖右社」的規定。
沿著殘存的古城牆走一圈,除了「社稷壇」、城牆外,別無遺蹟。有的地方土層塌落,顯出清晰的夯土層、夯窩。有的地方城牆斷開約3米,似為城門位置。
唯有青青的麥苗已經秀穗,與土黃色的城牆相伴,年復一年,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