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考試鎖闈日錄》,印水心著,閔定慶整理,鳳凰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251頁,56.00元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五輯之《高等考試鎖闈日錄》,收有《第一屆高等考試鎖闈日記》(以下簡稱《鎖闈日記》)以及《第二屆高等考試鎖闈日錄》(以下簡稱《鎖闈日錄》)兩種日記,均是考察研究民國以來考銓制度的第一手材料,有著較大學術價值。其中《鎖闈日記》記載的是1931年7月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第一屆高等考試相關情況,正文之前冠有一篇小敘,述及寫作緣起,「餘適官銓部,承薦闢,襄事闈中,月有五日。公暇輒日有所記,凡科名掌故,條教設施,以及同闈唱酬諸作,最錄之,備遺忘也。試竣出闈,友人見者稱善,屬付手民,以紀掄才之盛事」,後署款為「雲母山樵」
(第3頁)
,整理者謂「雲母山樵」是印水心別號。
印水心(1883-1968)原名「鸞章」,筆名「水心」,別號「立齋」,江蘇鹽城人。光緒三十三年(1907),畢業於京師大學堂,留校任教。宣統元年(1909),辭去教職,前往上海從事編輯出版工作。入民國後,「在工商部、實業部、財政部、考試院等機構任職。民國二十年(1931)第一屆高等考試、二十二年(1933)第二屆高等考試,他就是以考試院銓敘部部員的身份擔任襄試委員的」
(前言,第2頁)
。但事實上《鎖闈日記》記載事跡與印水心行實多有牴牾之處,作者並非此人。
其一,《鎖闈日記》小敘內有「承薦闢,襄事闈中」之語,說明作者是此屆高等考試的職員。但據《第一屆高等考試典試委員會同闈錄》
(以下簡稱《同闈錄》,1931年12月《第一屆高等考試典試委員會總報告書》附錄,261-268頁)
,上至主考、監試委員、典試委員、襄試委員,下至秘書、科員、股員、錄事、事務員,均不見印水心之名。另據《謝鑄陳回憶錄》所著錄的此屆高等考試各類委員名單
(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77頁)
,印水心也不在其內。換而言之,此屆高等考試印水心並不曾入闈供職。
其二,《鎖闈日記》七月八日記載「吾鄉李君與江蘇陸君為優貢同年,同官京師。會鄉舉之年,陸戲語李曰:『餘如主試貴省,當致君門下,以紅氈白帖相見。』李笑詢關節,陸指水菸袋以對,李乃假歸鄉試。未幾,陸果拜湖南副主考之命」(第5頁),則李君應為湖南人。此事亦記載於徐珂《清稗類鈔》及鍾毓龍《科場回憶錄》,後者謂李君即「湖南李幼梅輔耀」
(《文史資料選輯》,第九十四輯,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版,148頁)
,作者與之同鄉,自非江蘇人印水心。
其三,《鎖闈日記》八月三日記載「自清光緒十五年,吾母以鬱感叢積,得肝疾,十六年(1890)春甫告痊,元氣猶未回復也。會從兄澤孚歸自新疆葉城先公官署,三月隨侍出關。……十二月始入疏附縣署(古伽師國地)」
(22頁)
,又七月八日記載「丁酉順天鄉試,餘奉先公命,於三月二十八日自新疆省城出發,七月十三日始至北平」
(第5頁)
。丁酉為光緒二十三年(1897),可見作者侍父母寓新疆有年。而印水心生平主要行止於北京、上海、江蘇等地,未嘗到過邊疆。
其四,《鎖闈日記》八月三日述及亡母示夢,感言「兒今逾五十,志事無成,喪亂相仍,拜掃久闕,罪滋重矣」
(第23頁)
。考印水心生於光緒九年(1883),至1931年,實歲四十八,虛歲四十九,均談不上「逾五十」。
其五,《鎖闈日記》八月五日記載「三續《京闈》二首」,其二「林家妙玉瓊林宴,更羨吾宗女狀元」句下,自注「崇嘏」二字
(24頁)
,指五代時相傳為女狀元的黃崇嘏。此以黃崇嘏為「吾宗」,作者應姓黃氏。
如果《鎖闈日記》不出自印水心之手,真正的作者又是何人呢?其實,如著眼於整個《高等考試鎖闈日錄》內證與旁證兩方面來作考察,找到答案倒也不難。
《鎖闈日記》八月九日記載「放榜後,得詩一首」,詩云:「文相掄才盛,書生報國難。棘闈千道撤,金榜萬人看。秋士愁應減,春官夢乍闌。遺珠搜欲遍,敷教在能寬。」
(27頁)
此詩又出現在《鎖闈日錄》(1933年)十一月十八日之內,「榜貼後,看榜者萬頭攢動。在此萬人看榜聲中,典、襄各委皆依次出闈。餘亦乘車回寓,猶憶黃襄試壽慈於第一屆放榜時,曾有詩曰」
(221頁)
,所引之詩雖有異文,例如,「春官」訛作「春宮」,「搜欲遍」改為「披欲盡」,其餘卻無二致,是以「放榜後,得詩一首」之人為黃壽慈。《鎖闈日記》又記載作者與謝鑄陳酬贈詩歌之事凡兩次。一為七月十日「鑄陳典試出佳紙,遍索同人書,屬餘錄舊,固辭不獲。恰近兄覽揆之辰,撰一律為壽,靦然塗鴉」,詩首句為「謝公兩鬢未成絲」
(第7頁)
;一為七月十四日「昨疊韻贈鑄陳」,詩首句為「棘闈深鎖雨如絲」
(第10頁)
。《謝鑄陳回憶錄》也記載了此事,謂「黃淮孫頗能詩,入闈後承見贈七律一首,未幾,復疊韻見贈,照錄如下」
(78頁)
,「照錄」之詩便是前揭兩首,故贈詩者為黃淮孫。此黃淮孫即黃壽慈,其字「淮蓀」,或作「淮孫」,《謝鑄陳回憶錄》還說「闈中可紀之事甚多,淮孫兄曾有《鎖闈日記》小冊,敘載甚詳」
(77頁)
。據此,似已較明顯地透出作者是黃壽慈的跡象了。不過,除此而外,尚有更為直接證據可作支撐。
國民政府考試院舊址
1990年5月,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沈兼士《中國考銓制度論叢》,書尾即附錄了《鎖闈日記》,並標註為「黃壽慈遺著」,正文之前有李飛鵬《重刊導言》,其末有沈兼士跋。兩人均參加過第一屆高等考試,且為「普通行政人員考試及格者」,李飛鵬名列中等第八,《鎖闈日記》稱其「學力甚佳」
(25頁)
,沈兼士名列中等第三十八
(《高等考試典試委員會榜示》,《申報》1931年8月11日,第5版)
。
李飛鵬《重刊導言》寫於1971年8月,內稱「雲母山樵,長沙黃壽慈淮蓀先生也。先生雅擅詩文,尤諳科名掌故,每於公暇,輒清談娓娓,如數家珍。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舉行第一屆高等考試時,為嚴密關防,以示隆重,特採行扃闈制。先生乃以銓部秘書,襄事闈中,輒有所錄,遂成鎖闈日記若干則,出示同僚,爭相傳誦。越二年,餘復回部任職,因請於先生,特為刊行,一時風行南都。念餘年來,國難紛乘,數度播遷,此編久已不存,最近於友人處偶獲是編,大喜過望。……茲若再任其湮沒散佚,則吾人今後雖欲勉效白頭宮女,話天寶盛事,恐亦將無從說起,乃於第一屆高等考試四十周年紀念之日,特予重刊」
(243頁)
。沈兼士跋寫於1981年10月,認為《鎖闈日記》「是誠開國之盛事,棘闈之瑰寶,足為考試史乘文獻之徵,豈僅以文字擅長已哉」
(282頁)
,評價較高。
那麼,整理者為什麼會將《鎖闈日記》的作者誤判為印水心呢?一方面,當然是由於未見到《中國考銓制度論叢》,片面認為「無它本可參」
(前言,24頁)
;另方面,或可歸因於「弄巧成拙」,繼而「失察致誤」。《高等考試鎖闈日錄》系以1934年4月南京京華書局鉛印本為底本,該鉛印本封面頁題「高等考試鎖闈日錄,印水心著」,書名頁題「第二屆高等考試鎖闈日錄」,日記正文共有五卷,書尾附錄資料三種,其三便是《鎖闈日記》。這樣一種編例,即便未明確地標註《鎖闈日記》作者為黃壽慈,但保留了「雲母山樵」署款,且編排在附錄部分,尚無掠美之嫌,亦無不妥之感。但整理者據以重訂再版,「出於時序的考慮,將原本附於書尾的《第一屆高等考試鎖闈日記》,重新置於《第二屆高等考試鎖闈日錄》之前,以期反映第一、二屆高等考試之間發展的『內在理路』」
(前言,24頁)
,卻未覆核「雲母山樵」署款問題,想當然地認為《鎖闈日記》的作者也是印水心,於是「褫奪」去了黃壽慈的「姓名表示權」。
《同闈錄》記載1931年黃壽慈五十歲
(265頁)
,然而《鎖闈日記》自稱「今逾五十」,稍有出入,故其生年或應據第二屆高等考試《典試委員會同闈錄》
(1933年10月《民國二十二年高等考試總報告》附錄,404頁)
記載1933年黃壽慈五十四歲來逆推,為光緒五年(1879)。1931年7月,其入闈供職時五十二歲。1937年2月10日,仇鰲有詩贈黃壽慈,題作《丙子除夕和黃淮蓀原韻》
(《仇鰲詩選》,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53頁)
,則黃壽慈至少活了近六十歲。至於別號「雲母山樵」,當與籍貫長沙相關。《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九記載長沙「雲母山,在縣北九十裡。《列仙傳》『長沙雲母,服之不朽』」
(中華書局1983年版,702頁)
。而著作見存者,尚有一篇《處理新疆事變芻議》,刊於《新亞細亞》1934年第四期,針對新疆1933年「四·一二」事變,「謹就平昔所知者,分為戡亂、善後、殖邊三大端陳述意見」,自稱「壽慈旅新有年」
(21頁)
,正與《鎖闈日記》所述新疆兩事相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