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是中國歷史上對流行性傳染病的統稱,包括因病毒、細菌、寄生蟲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多種疾病。而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疫病則稱為瘟疫。
中國自古是一個多疫災的國度。
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中,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自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20世紀,較大規模的瘟疫竟達數百次之多。
▲中國歷史大疫表
而提到中國古代的瘟疫,就不能不提東漢末年的那場特大瘟疫。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戰爭頻繁,連年饑荒,這場特大疫情暴發。秦妍在《漢末三國之際瘟疫探略》中也提到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疫災高峰期。
在古籍中可以找到許多描寫當時瘟疫慘烈景象的文字: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盛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曹植《說疫氣》
「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昔年疾疫,親故多受其災。疫癘多起,士人凋落。
——魏文帝曹丕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蒿裡行》
災難降臨之時
早在東漢之前,歷代王朝都曾有瘟疫發生。
由於古人對疾病的認識有限,他們往往對瘟疫的具體類型分辨不清。
所謂的疫:「民皆疾也。」——《說文》;「病盛行也。」——《字林》。即凡能傳染的病統稱為「疫」。瘟:烈性感染病,可以在禽畜動物與人之間相互薰染。基於此,古代把傳染病,流行病統稱「瘟疫」。
在近現代學者的努力下,許多古籍中記載的「瘟疫」種類被辨別出來,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紅熱、霍亂、斑疹防寒、傷寒、肺病、麻風、瘧疾、血吸蟲病等,它們都曾光顧過中原大地。
▲疫鬼/插畫師何欣
▲瘧疾鬼/插畫師何欣
歷史發展到漢代,由於戰國以來的長期戰亂以及各種自然災害,導致了疫病的大規模流行。即使在西漢王朝的「文景之治」時期,也出現了「民大疫死,棺貴」的悲慘景象。及至東漢,瘟疫更是來勢兇猛。
尤其是東漢末年,在王朝的統治中心——中原地區,一種可怕的疫病以空前的速度席捲每一個角落,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白骨露於野 千裡無雞鳴
東漢末年的這次大瘟疫,被統稱為「傷寒」。病毒主要通過動物(馬牛羊等)作為中間宿主傳播,具有強烈的傳染性,一旦發病便來勢洶洶。患者身體上會出現血斑淤塊,同時高熱致喘,氣絕而死。
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 ,曹魏大軍圍攻吳國江陵城,勝利在望之際皇帝卻突然要求撤軍,究其原因則是「賊中癘氣疾病,夾江塗地,恐相染汙」,可見「癘氣」傳染性之強。
在瘟疫來臨的初期,面對可怕的瘟疫,人們幾乎是束手無策,只能在絕望中等待死亡。
後世歷史學家統計,自公元119年至217年的這百年間,就曾有幾十次大瘟疫。而在東漢末年的數十年間,大瘟疫更是連綿不斷,其死亡人數之多,已無從統計。
▲漢末三國疫情表
在瘟疫的打擊下,不僅普通民眾因醫療衛生條件落後而大量死亡,那些一向養尊處優的上層人士也難逃厄運。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區的大瘟疫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他們是陳琳、徐幹、應瑒、劉楨。
▲建安七子圖
尤其是在建安九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4年-219年),這次瘟疫達到了高峰,給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曾經十分繁華的中原地區,一度出現「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的景象。
實際上,在東漢王朝滅亡以後,到三國和晉朝,它又持續了很長時間。歷史學家裴松之就曾說,這場瘟疫「自中原酷亂,至於建安,數十年間生民殆盡。比至小康,皆百死之餘多」。而據《晉書》的記載,甚至鹹寧(公元275年)十二月,都還時有發生,「是月大疫,洛陽死者大半」。
儘管在古代並沒有明確的相關記載,一些人口統計數據也很不準確,但我們仍可從一些史書留下的數字體會到瘟疫的威力。
根據古代較為權威的官方記載,瘟疫爆發前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時,全國人口有5650萬,而在經歷了大規模瘟疫,僅僅123年後的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時,全國人口僅存1600餘萬,竟然銳減四分之三。雖然戰爭和災荒也是造成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但瘟疫所帶來的損失由此也可見一斑。
病毒陰影下的亂世
東漢末年本就政治腐敗,戰事頻仍,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在此情形下,滅絕性的瘟疫無疑是雪上加霜,逼使百姓揭竿而起。
公元183年,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趁民間大疫流行,用符咒之水醫治病人,病情好轉後,百姓將他們奉為神靈。十幾年間竟然發展到了數十萬信徒的規模。當時機成熟後,他們便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發起了著名的「黃巾起義」。可以說,瘟疫的流行正是導致黃巾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儘管這次農民起義因其本身的弱點,最後遭到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基本上名存實亡。為了鎮壓各地農民起義,朝廷不得不給予地方更多的軍事權力,從而為以後軍閥割據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東漢王朝雖已滅亡,但瘟疫還沒有消失。
持續多年的大瘟疫對三國格局的形成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時的曹操號稱有80萬大軍,但由於軍中瘟疫肆虐,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正如三國志所載:「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曹操在兵敗北撤後,也曾感慨到:「自頃以來,軍數徵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
如果沒有瘟疫的影響,三國又是否會是另一種局面?
醫者仁心 懸壺濟世
中國古代醫學源遠流長,而它正是在不斷與疾病抗爭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漢代瘟疫流行期間,一些醫學家們紛紛行動起來,通過不斷的探索,總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東漢末年的張仲景。
▲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曾悲痛回憶道,他的家族本來人口眾多,達兩百餘人,但不到十年的瘟疫流行期間,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死去,而其中又有七成是死於傷寒。
在目睹了許多民間疾苦後,他立志「勤求古訓,博彩眾方」,用自己的醫術拯救百姓。為此,他廣泛收集民間藥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在書中提出用望、聞、問、切4種方法來分析病人所患的是哪種疾病,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8種方法來判斷病症的性質和發生的原因。
此外,該書系統的總結了漢以前對傷寒(指各種外感熱性病)和雜病(以內科病症為主,也包括外科、婦科等方面的病症)在診斷與治療方面的豐富經驗,這是在那個瘟疫肆虐的年代裡最為寶貴的財富。
張仲景被尊為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有「醫聖」之稱,《傷寒雜病論》也被古今醫學界奉為經典。
▲《傷寒論》
《傷寒雜病論》原書在當時只有手抄本,經歷了三國戰亂後已經亡佚,後由晉代的王叔和重新整理,才分別輯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或稱《金匱方》)兩書傳世。
「元兇」究竟從何而來?
儘管張仲景對當時瘟疫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有關當時那場瘟疫的疾病元兇,至今尚無定論。
實際上,當時人所稱的「傷寒」,與我們現代所認識的傷寒並非一個概念。後世研究者認為,東漢時期的「傷寒」其實是指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包括霍亂,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急性傳染病,而不是現在通常所說的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傷寒病。
還有有很多研究者分析認為,流行的「傷寒」,很有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熱。因為所謂流行性出血熱,又稱病毒性出血熱,是一種由動物性蟲媒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它以高熱,出血(即身體有出血斑點)和休克為主要臨床特徵,病死率相當高,可達40%-50%。而這些特徵,都與東漢末年瘟疫患者的症狀很相似。
至於瘟疫為什麼會出現?
這個問題尚有爭論。
早在西漢之前,包括《黃帝內經》,《呂氏春秋》等著作中,就提出一種觀點:物侯變遷是瘟疫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漢時期的著作《淮南子》也明確指出:「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對上述的觀點,現代許多研究者也表示認同。
根據著名物候學家竺可楨所揭示的我國古代氣候變遷波動狀況,東漢末年恰好處於三代以來第二個氣候變動聯繫起來,稱「寒暑,天地之氣也,若寒暑之時,則民多疾疫也」。
三國兩晉時期的疫災暴發季節性明顯。
▲疫情發生時間表
春夏兩季是瘟疫的高發期,尤以正月為甚,秋冬兩季發生頻率明顯低於春季。
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天氣多變,時寒時暖,人體適應能力差,免疫屏障較為薄弱,細菌和病毒之類的致病微生物很容易侵入。
還有可能跟某些作為傳染源或傳染媒介生物的生活習性有關。比如有些動物在冬天進入冬眠狀態,病原體就在其體內慢慢繁殖,一到春季這些潛伏的病原體活動能力增強,活動範圍擴大,在與人類的接觸中可能會帶去某些傳染病。
除去天災,還有「人禍」。
當時,東漢王朝的各級地方官不斷接到大量的病例報告,有的村莊甚至幾乎全部死亡。地方官不敢怠慢,趕緊將這些情況上報朝廷。但是令他們失望的是,這時的朝廷正陷入腐敗和混亂之中,對老百姓的生死根本無暇顧及,結果就是缺乏有效的防治,瘟疫的範圍進一步的擴大。
疫情的防治
古代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次特大規模的瘟疫流行。除了東漢末年的這次以外,另外兩次分別是公元12-13世紀的大瘟疫以及17世紀中葉的大瘟疫。這後兩次大瘟疫,都曾造成了百萬人死亡。
特別是在1232年的大瘟疫中,50天的時間內,開封城竟出現了「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再是數」的驚人死亡率。
但與歐洲不同的是,古代中國在對抗瘟疫方面有著更為有效的舉措,也湧現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醫學家和醫學成果。
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
▲雲夢睡虎地出土《封診式》竹簡
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
唐朝時,還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於現代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見古代人很早就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宋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
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戶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戶要參加治療。
明代以後,預防天花的偉大創舉——人痘接種術(即將天花患者脫落的豆痂研磨成粉末,用銀質的細管子吹入被接種者的鼻孔)開始在中國社會盛行,清康熙皇帝也十分重視推廣人痘預防天花的做法。
▲人痘接種預防天花
清朝政府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這說明當時已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檢疫系統。
資料來源:
《南宋時期疫災地理研究 》龔勝生龔衝亞王曉偉
《魏晉南北朝時期疫災時空分布規律研究(1)》龔勝生、葉護平
《漢末三國之際瘟疫探略》秦妍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瘟疫》楊紅林
文章轉自鶴鳴書苑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