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愛好幾乎是人類的共性,據說這是因為歷史指涉「我們從哪裡來」這一終極問題。也就是說,歷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過去的事兒」,而是與現實及未來相互作用彼此交錯的時空存在。不過中國人對歷史的熱情卻頗為獨特,一方面是人類共性使然,另一方面是中國歷代修史都是根據勝王敗寇的原則進行的,信史難得,懸疑太多。一如CCTV10的口頭禪:「隱藏著一個驚天的秘密」,遍布其中。而且據說中國人是「擅長遺忘」的,不要說古遠的事兒了,三十多年前的文革現在能大致了解的人已經不多了,更別說它的真相。
闡說歷史發展的脈絡通常涉及原因、過程和結果三個要素,釐清個中原委才能明晰辛亥革命之所以爆發的原因。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狀態,外強林立內政腐敗,岌岌可危的境況下各方力量試圖用自己的方式改革漏弊,其中當朝派主張推行洋務運動以期「師夷之長以制夷」,用「中體西用」思想來改革腐朽的清王朝,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廷的昏庸早已深入骨髓,執政的慈禧太后妄用北洋海師的軍費來操辦大壽,此舉直接導致了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的失利,凋敝頹殘的敗局也宣告了洋務運動的末路。此時另一些期望救國圖強的義士發出了針砭時弊的吶喊,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寄希望於羸弱的光緒皇帝,主張學習英國鼓吹君主立憲制。彼時,鄰國日本已通過「明治維新」逐漸走上強國道路,深受啟發的光緒皇帝決心改革,但是1898年那場歷時103天戊戌變法終因慈禧的幹預而草草收場,此後光緒本人也一直被囚困瀛臺,一次又一次半途而廢的改革,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倒讓清廷與民眾間的矛盾日趨激烈。1894年以孫中山建立興中會為起點標誌著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啟,革命派倚借孫先生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開展了一系列為推翻清朝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為目標的革命運動。1900年華北爆發義和團運動,八國侵華後《辛丑條約》的籤訂讓中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人們漸漸意識到唯有徹底革命才能救中國於水火,1903年以黃興為代表的12人在長沙成立興中會,旨在倡導中國內地革命之先聲。
1905年,黃興和孫中山合作,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同盟會先後策劃了九次武裝起義,清政府便在這種朝不保夕中風雨飄搖,直到1911年的到來。1911年註定是中國近代史上翻天覆地的歷史節點,這一切則以黃花崗起義的爆發為起點。時年4月27日下午5時黃興率領120餘名革命義士,臂纏白巾,手執槍械,吹響海螺,直撲督署。革命軍與清軍激戰連夜,逐漸式微,期間黃興右手中食被打斷,革命軍寡不敵眾,潰退出城,起義失敗後,犧牲的革命黨人遺骸達72具,史稱「黃花崗72烈士」。電影[辛亥革命]的開場便是這番聲勢浩大的廣州起義, 1911年10月10日,革命軍分三路進攻武昌總督署和第八鎮司令部,繼而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引,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轟擊,經過反覆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領了要害,清軍首領張彪退出武昌,起義初戰告捷。
1911是一方鍘刀,絞落了中國人腦後的辮子,也斬斷綿延二千年來舊式帝制的冗餘。如果說歷史上的事情都有它因果緣由的解釋,那辛亥革命的爆發則歸結為眾多因素的合力,從洋務運動到變法維新,國人不曾放棄尋求救國救民的希望,而這一切直到武昌起義覆滅帝制才塵埃落定。1911是一扇閘門,轉動的歷史轍輪開啟民主共和的新政。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場革命的解讀仍各執一詞,總體來看,主要分為兩條。
第一,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
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頂端,就是皇帝,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頂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了。這以後,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像走馬燈似的一個接著一個登場,卻始終建立不起一個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序來。更不用說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就是他們自己陣營內部也無法保持穩定了。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這裡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無法忽略的,它的確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開闢了道路。
第二,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皇帝,該算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了,但是如今皇帝都可以被推翻,那麼,還有什麼東西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潮流一經盛行,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不可阻擋了。儘管辛亥革命後,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險惡,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
現在該是時候了!辛亥革命離我們已經有一百年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也已被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推倒了。我們完全應該也可以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作出更加實事求是的評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