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小菊道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菊道歷史,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和前近代的分水嶺。正如教科書中記述的那樣,辛亥革命是「中國的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推翻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民國」,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那麼,在百年前是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回到當時的歷史吧!
爆發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2011年整整過去了一百年。以中國內地為中心,在東亞文化圈範圍內,頻繁舉辦各種紀念辛亥革命的政治、社會及學術紀念活動以及相關學術研討會。「辛亥革命史」這個名詞本身,也隨之成為中國當代(21世紀)的一個「革命標識」。
但是,辛亥革命爆發當時,中國社會又是如何評價和解釋這場革命的呢?辛亥革命也是近代史上的一大爭論點。隨著時間的流逝,對辛亥革命的解釋、解讀、評價也表現出各種不同形態。這至少說明,我們可以從各種視角去解釋和理解辛亥革命,也表明這場革命還有很多我們尚未完全揭示出來的真相。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何廣先生考察認為,「辛亥革命」這個詞語首次出現於1912年6月出版的《辛亥革命始末記》(渤海壽臣者編輯)一書。書中收錄了從1911年10月11日開始,一直到1912年2月12日期間,各報刊發表的相關報導和新聞資料。
1912年出版的另一本書《辛亥革命大事錄》(草莽餘生編輯)中,也出現了「辛亥革命」這個詞語。有學者考證認為,草莽餘生正是廖少遊。廖少遊又稱為廖宇春,是一位閱歷豐富的革命家。在辛亥革命期間,廖少遊等奔走南北,遊說北洋將官接受共和,並勸說馮國璋等人不反對南北密約。
即便如此,在中華民國開國之初,「辛亥革命」這個名詞並沒有被人們廣為使用。當時,這個名詞僅限於指稱「辛亥年通過武昌武裝起義,推翻清王在民國初期頗具影響力的報紙《申報》《大公報》或其他政府公報中,用朝的歷史事實」。來指稱「辛亥革命」的用語種類繁多,有「武昌首義」「光華成立」「民國肇生」「辛亥之役」等詞語,但鮮見「辛亥革命」這樣的表述。
孫中山本人在談及辛亥革命的時候,也沒有使用「辛亥革命」這種表達方式。在擔任民國臨時大總統期間,以孫中山的名義發布的公文中,常見「民國光復」「武昌首義」等表現形式,卻未見出現「辛亥革命」這樣的詞語。甚至在1917年孫中山發表的演講中,也沒出現「辛亥革命」這個單詞。進入1920年以後,「辛亥革命」這個名詞才開始被人們廣為使用。到了1927年,國民黨中央制定的宣傳大綱,第一條便明確規定「繼續辛亥革命的精神,矯正辛亥革命的缺陷」。直到這時,「辛亥革命」才正式粉墨登場。
1930年7月1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一百次會議中通過了《革命紀念日簡明表》和《革命紀念日史略及宣傳要點》。文件明文規定紀念辛亥革命的相關制度,從此以後,「辛亥革命才成為流行語固定下來那麼,在民國初期人們又是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呢?
首先,孫中山等革命黨人(1912年9月3日,孫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會與西北協進會上發表演說)認為,「中國去年之革命是種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1919年10月10日,在紀念文章中孫中山明確指出,革命軍成功起義,隨後成立了民國,但革命事業尚未成功,革命的目的尚未達到。
不過,在民國初期,北京的北洋系統對辛亥革命的解釋和評價卻是曖昧不清的。1912年10月10日,在北京政府內務部舉行的祭禮儀式中,國務總理趙秉鈞代替袁世凱宣讀祭文。在這份祭文中,僅提到了民國的創立以及眾多為推翻清王朝而壯烈犧牲的烈士們的功績,卻幾乎沒有評價民族革命的性質。1913年,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的時但對從武昌武裝起義到自己出任臨候,發表了長達5萬餘言的長篇時大總統的過程一筆帶過,大論,族共和」的主題。
反而突出了「五北洋軍閥系統在紀念辛亥革命的過程中,刻意淡化其「革命性」的意味非常濃厚。以袁世凱為首的北京政府,為了民國初期國家局勢的穩定,刻意淡化「革命」和」的同時的因素,轉而將「五族共,忽視了「革命」,這種和」作為國家的發展前景。他們強調「共處於混亂期間無疑是一劑良方。
在100年前的民國初期,中國各界對辛亥革為國家前景考慮的做法,在民國初期國家命的評價,並不像現在這樣旗幟鮮明,也沒有出現更多的觀點。這也是當時的歷史背景使然。那麼,對於小編來說,小編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辛亥革命有進步性和革命性,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也是很好的第一步。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