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歷史上的人是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

2021-01-15 小菊道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小菊道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菊道歷史,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和前近代的分水嶺。正如教科書中記述的那樣,辛亥革命是「中國的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推翻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民國」,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那麼,在百年前是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回到當時的歷史吧!

爆發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2011年整整過去了一百年。以中國內地為中心,在東亞文化圈範圍內,頻繁舉辦各種紀念辛亥革命的政治、社會及學術紀念活動以及相關學術研討會。「辛亥革命史」這個名詞本身,也隨之成為中國當代(21世紀)的一個「革命標識」。

但是,辛亥革命爆發當時,中國社會又是如何評價和解釋這場革命的呢?辛亥革命也是近代史上的一大爭論點。隨著時間的流逝,對辛亥革命的解釋、解讀、評價也表現出各種不同形態。這至少說明,我們可以從各種視角去解釋和理解辛亥革命,也表明這場革命還有很多我們尚未完全揭示出來的真相。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何廣先生考察認為,「辛亥革命」這個詞語首次出現於1912年6月出版的《辛亥革命始末記》(渤海壽臣者編輯)一書。書中收錄了從1911年10月11日開始,一直到1912年2月12日期間,各報刊發表的相關報導和新聞資料。

1912年出版的另一本書《辛亥革命大事錄》(草莽餘生編輯)中,也出現了「辛亥革命」這個詞語。有學者考證認為,草莽餘生正是廖少遊。廖少遊又稱為廖宇春,是一位閱歷豐富的革命家。在辛亥革命期間,廖少遊等奔走南北,遊說北洋將官接受共和,並勸說馮國璋等人不反對南北密約。

即便如此,在中華民國開國之初,「辛亥革命」這個名詞並沒有被人們廣為使用。當時,這個名詞僅限於指稱「辛亥年通過武昌武裝起義,推翻清王在民國初期頗具影響力的報紙《申報》《大公報》或其他政府公報中,用朝的歷史事實」。來指稱「辛亥革命」的用語種類繁多,有「武昌首義」「光華成立」「民國肇生」「辛亥之役」等詞語,但鮮見「辛亥革命」這樣的表述。

孫中山本人在談及辛亥革命的時候,也沒有使用「辛亥革命」這種表達方式。在擔任民國臨時大總統期間,以孫中山的名義發布的公文中,常見「民國光復」「武昌首義」等表現形式,卻未見出現「辛亥革命」這樣的詞語。甚至在1917年孫中山發表的演講中,也沒出現「辛亥革命」這個單詞。進入1920年以後,「辛亥革命」這個名詞才開始被人們廣為使用。到了1927年,國民黨中央制定的宣傳大綱,第一條便明確規定「繼續辛亥革命的精神,矯正辛亥革命的缺陷」。直到這時,「辛亥革命」才正式粉墨登場。

1930年7月1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一百次會議中通過了《革命紀念日簡明表》和《革命紀念日史略及宣傳要點》。文件明文規定紀念辛亥革命的相關制度,從此以後,「辛亥革命才成為流行語固定下來那麼,在民國初期人們又是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呢?

首先,孫中山等革命黨人(1912年9月3日,孫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會與西北協進會上發表演說)認為,「中國去年之革命是種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1919年10月10日,在紀念文章中孫中山明確指出,革命軍成功起義,隨後成立了民國,但革命事業尚未成功,革命的目的尚未達到。

不過,在民國初期,北京的北洋系統對辛亥革命的解釋和評價卻是曖昧不清的。1912年10月10日,在北京政府內務部舉行的祭禮儀式中,國務總理趙秉鈞代替袁世凱宣讀祭文。在這份祭文中,僅提到了民國的創立以及眾多為推翻清王朝而壯烈犧牲的烈士們的功績,卻幾乎沒有評價民族革命的性質。1913年,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的時但對從武昌武裝起義到自己出任臨候,發表了長達5萬餘言的長篇時大總統的過程一筆帶過,大論,族共和」的主題。

反而突出了「五北洋軍閥系統在紀念辛亥革命的過程中,刻意淡化其「革命性」的意味非常濃厚。以袁世凱為首的北京政府,為了民國初期國家局勢的穩定,刻意淡化「革命」和」的同時的因素,轉而將「五族共,忽視了「革命」,這種和」作為國家的發展前景。他們強調「共處於混亂期間無疑是一劑良方。

在100年前的民國初期,中國各界對辛亥革為國家前景考慮的做法,在民國初期國家命的評價,並不像現在這樣旗幟鮮明,也沒有出現更多的觀點。這也是當時的歷史背景使然。那麼,對於小編來說,小編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辛亥革命有進步性和革命性,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也是很好的第一步。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外媒關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人,積極評價孫中山及其領導的辛亥革命。1961年新中國舉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那年的10月9日,北京各界一萬多人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  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曾表示,從鴉片戰爭起的近一個世紀,「我國有識之士包括孫中山都在尋求中國的出路」。1981年10月9日,北京—萬多人隆重集會,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
  • 辛亥革命:在歷史上起了什麼作用?
    闡說歷史發展的脈絡通常涉及原因、過程和結果三個要素,釐清個中原委才能明晰辛亥革命之所以爆發的原因。1911年註定是中國近代史上翻天覆地的歷史節點,這一切則以黃花崗起義的爆發為起點。時年4月27日下午5時黃興率領120餘名革命義士,臂纏白巾,手執槍械,吹響海螺,直撲督署。革命軍與清軍激戰連夜,逐漸式微,期間黃興右手中食被打斷,革命軍寡不敵眾,潰退出城,起義失敗後,犧牲的革命黨人遺骸達72具,史稱「黃花崗72烈士」。
  • 何廣: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何 廣    「辛亥革命」如今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一般理解為「1911年爆發的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圍繞辛亥革命,中國現當代還出現了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辛亥革命紀念,從民國始迄於今,未嘗稍斬。  「辛亥革命」一詞從誕生之日起,其含義就不斷演變。
  •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圖)
    民國時期,各政治派別對辛亥革命的紀念與解讀民國時期,辛亥革命不僅是剛過去的歷史,而且是民國立國不可缺少的歷程,因而對辛亥革命的解說,就不僅僅是學術意義上的探討,也是影響到各政治力量的現實地位的政治宣言了。歷史上關於辛亥革命的紀念與解讀,不同時期的政府,不同的政治派別可謂眾說紛紜。
  • 辛亥革命:歷史與現實的意義
    從辛亥革命的成功方面看其現實意義辛亥革命既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與當下中國的社會現實有著歷史的傳承,因此,它既有歷史性的重要意義,也有現實性的重要意義。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懷激勵著後人不斷奮鬥。
  • 電影《辛亥革命》編劇:歷史本身就是最殘酷的戲劇衝突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白瀛、林茵)辛亥革命百年獻禮影片
  • 高二歷史教案:《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人間處處倡民主,天上誰人奉玉皇。一朵紅雲旗五色,驚傳飛艇上天堂。」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現於(    )  A.戊戌維新時期   B.辛亥革命時期  C.新文化運動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  〖課內探究案〗  1.1912年四川軍政府令:「前清小學教科書,凡有尊儒崇滿清及不合共和國宗旨等課,分別訂正。」9月又飭廢止讀經,禁用清朝會典律系等為教科書。
  •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一場由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是一場又成功又失敗的革命。失敗是因為由於當時中國缺乏強大的資產階級等眾多原因,這場革命最終失敗,成功是因為革命雖然最後失敗,卻為中國乃至歷史創下了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
  •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孫中山與日本友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編者按   一百年前發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不僅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而且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譜寫了古老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篇章。領導這次革命運動的孫中山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辛亥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根源...
  • 辛亥革命中世界影響及歷史價值
    一百年前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270多年的清朝封建統治,使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結,建立起共和國;同時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及其代理人;促使新興民族資本主義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階級利益重新分化組合;新的生產力代表者———產業工人隊伍開始形成並逐漸壯大,出現在世界舞臺上。
  • 學者:海外對孫中山有不同看法 不能質疑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成功,離不開海外華僑的巨大支持,在海外漂泊多年,讓陶短房對此有更深入的理解,那種背井離鄉的緊張感,國內讀者很難有所體會,而正是這份緊張感,開拓了中國人的現代之路。  加拿大華人不忘辛亥   北京晨報:對於辛亥百年,加拿大社會反響如何?
  • 金衝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鬱積多年憤怒大爆發
    由於1911年是幹支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圖為革命軍佔領武昌城後,軍政府掛起象徵十八省團結一致的十八星軍旗(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原文載於《北京日報》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在20世紀中國的「歷史定位」?理論周刊: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 馬勇:辛亥革命新解讀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具轉折性的一年,辛亥年關乎著一個國家和民族存亡興替。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百年辛亥,值得回望,值得深思,我們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老師做客中國訪談,一起觸摸百年辛亥,重新解讀歷史。 馬老師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訪談。2011-09-26 13:58:38馬勇: 主持人好,各位好!
  • 歷史瞭望角 | 癸丑報災 | 百年前的腥風血雨
    通過回溯一百年前的這一腥風血雨時期,我們可以了解北洋政府的新聞立法準則、邵飄萍等時代報人的坎坷命運以及如何為了日後得以爭取新聞自由所作出的不懈的努力。伴隨著武昌起義的成功,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被推翻,中國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武昌起義勝利後,武漢革命黨人在其控制區創立推行新聞自由體制。
  • 史論: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嗎?
    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金衝及訪談錄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在20世紀中國的「歷史定位」?  理論周刊: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辛亥革命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受到了極大的關注。那麼,從百年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的角度來說,該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影響和作用?
  •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中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記者劉樂 焦瑩)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一個世紀之前爆發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專題報導: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11-09-08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辛亥革命是一次劃時代的革命運動。
  • 辛亥革命題材動畫電影《民的1911》29日上映
    作為紀念辛亥百年的獻禮片,影片運用動畫形式再現了武昌首義的歷史,熊秉坤、黎元洪、彭楚藩等歷史人物也首次通過動畫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影片通過一個叫「民」的小孩的雙眼觀察並記錄了1911年的歷史片段,再現「武昌起義第一槍」這一歷史事件。編劇方方為了確保影片符合歷史真實,特別取材歷史學家馮天瑜、賀覺非所著《辛亥武昌首義史》一書,使得影片故事更經得起推敲。
  • 電影《辛亥革命》:凸顯歷史的精神本質
    從藝術的表現形式而言,電影很難「復現」真實存在的歷史,要全景式還原並演繹一段風起雲湧的革命史更是難上加難。如何在完整傳達嚴肅的歷史觀念的基礎上,處理好重大歷史節點的事件以及事件進程中歷史人物豐富飽滿的性格,並且擁有打動當下觀眾的藝術品質,這是對創作者的巨大考驗。
  • 辛亥革命已百年 荒誕宮廷劇仍火爆折射出什麼?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際,螢屏上情節荒誕的宮廷劇卻大行其道,令人擔憂。有專家指出,低層次的宮廷劇會讓人在娛樂中迷失對歷史積澱的尊敬,特別是導致一些年輕人習慣用一種輕佻、輕浮的眼光來看我們的歷史,而沒有一種沉重感。  9月30日,在湖南衛視熱播半個多月的《步步驚心》終於上演大結局。相比小說的悲劇結尾,電視劇是一個開放式的結果。
  • #歷史上的今天# 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 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 #歷史上的今天# 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當天,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起義軍攻佔鳳凰山並控制武昌,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全國24個省有14個先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