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全國人民反抗。四川民眾由保路運動發展到武裝起義,清政府急調湖北等省軍隊入川鎮壓。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起義軍攻佔鳳凰山並控制武昌,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全國24個省區有14個先後獨立。這次起義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由於1911年是幹支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圖為革命軍佔領武昌城後,軍政府掛起象徵十八省團結一致的十八星軍旗(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原文載於《北京日報》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在20世紀中國的「歷史定位」?
理論周刊: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辛亥革命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受到了極大的關注。那麼,從百年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的角度來說,該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影響和作用?
金衝及:革命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辛亥革命是中國人多年鬱積的憤怒的大爆發。那時候,兩個冷酷的事實沉重地壓在無數中國人的心頭。
一個是: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使人們痛感國家要滅亡了。在辛亥革命前短短十幾年內,中日甲午戰爭和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列強在華紛紛劃分勢力範圍,八國聯軍武裝佔領中國的首都北京和《辛丑條約》的籤訂,日俄兩國在中國土地上開戰,中國的鄰邦朝鮮被日本強行吞併,這一連串令人驚心動魄的消息不停地傳來。哪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還能夠坐視不顧?「救亡」成了千百萬中國人最強烈的要求。
孫中山在1894年興中會成立時沉痛地寫道:「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他第一個響亮地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年輕的魯迅1902年在日本悲憤地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陳天華在1904年呼喊:「要革命的,這時可以革了,過了這時沒有命了。」隔了一百多年後重讀這些話,依然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當年愛國者為祖國前途命運而焦慮的那種急迫心情。
另一個事實是:當時統治中國的清朝政府已是個一味媚外的政府。籤訂《辛丑條約》,後皇皇上諭中「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那句話,刺痛了多少愛國者的心!陳天華寫道:「朝廷固然是不可違拒,難道說這洋人的朝廷也不該違拒嗎?」它激起人們廣泛的共鳴。這個政府又是個極端腐敗無能的政府。在清廷擔任過侍郎的徐致祥早就說過:「吾立朝廷四十年,識近屬親貴殆遍,異日御區宇握大權者,皆出其中,察其器識,無一足當軍國之重者。吾是以知皇靈之不永也。」這個政府還是個野蠻專制的政府,拒絕實行任何根本改革,人民沒有任何民主權利可言。連原本十分溫和的立憲派發動的請願早開國會運動,也在清廷高壓下失敗。人們對這個政府已喪失掉最後一點希望。
長沙海關稅務司偉克非在武昌起義前將近半年寫給總稅務司安格聯的信中說:「毫無疑問,大多數老百姓是希望換個政府的,不能說他們是革命黨,但是他們對於推翻清朝的嘗試是衷心贊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將來,一場革命是免不了的。」
人心向背決定一切。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席捲全國的革命大風暴的到來,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這場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巨變。新中國成立時,在天安門廣場奠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鐫刻著辛亥革命的英雄群像,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報告中把辛亥革命同新中國誕生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改革開放擺在一起,稱為「二十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這是極高的評價,比其它千言萬語更明白準確地說明了辛亥革命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定位」。
如何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內涵?
理論周刊:提到辛亥革命,人們一般想到的是1911年10月武昌首義,但事實上孫中山當時並沒有參加領導這場起義,那麼,為什麼還說「辛亥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如何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內涵呢?
金衝及:「辛亥」,按中國傳統的用幹支紀年的方法,在這裡就是指武昌首義發生的1911年。所以,外文中把「辛亥革命」譯為「1911年的革命」。對辛亥革命,可以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用法。狹義的是指1911年的武昌首義和各省響應。廣義的可以包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3年討袁的「二次革命」失敗那19年間的革命。人們比較多使用的是後一種說法。
武昌首義發生時,孫中山因為遭到清政府的追捕,確實身處海外,沒有直接領導這次起義。但這場革命是在孫中山和他領導的同盟會的巨大思想影響下發生的。當絕大多數人還沒有認識到必須推翻清朝政府前,孫中山已在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成為這場革命運動的先驅。他領導的同盟會成立後,又開展了廣泛的革命宣傳,並組織了多次武裝起義,其中1911年的廣州「三·二九起義」震動了全國,大大激勵了人們的鬥志。因此,人們把孫中山看作革命的象徵。他一回國,立刻被獨立各省推舉為臨時大總統,這當然不是偶然的。
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嗎?
理論周刊:在辛亥革命的評價問題上一直存有分歧。有一種觀點認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那麼,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金衝及:說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實際上是對胡繩提出的一個觀點的誤讀。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是這樣說的:「如果脫離中國近代革命史的全過程來觀察問題,也許會把辛亥革命看作不過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它並不是不結果實的。」這裡的意思很明白:只要從「中國近代的全過程來觀察問題」,就會清楚地看到「它並不是不結果實的」。
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億人口的農業大國,又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長期壓迫,要掃除內外種種障礙,從瀕臨滅亡到挺身站立起來,創造出令世界震驚的進步,實在是太不容易的事情。它只能是長期奮鬥的結果,跨上了一個臺階後才能再跨上一個更高的臺階,中間還會經歷不少曲折,不可能一步達到,畢其功於一役。歷史就是這樣前進的。
辛亥革命在這漫長的徵途上跨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它不僅推翻了那個媚外、專制、無能的清朝政府,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從政治上講,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的嚴密網絡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了,再也建立不起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序來。
從思想領域來說,一是民主精神的高漲,二是思想得到很大解放。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不會有七年多後的五四運動。怎麼能把它說成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呢?
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寫道:「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他所說的「青年」,如果還在,現在也得九十來歲了,至於今天的青年對辛亥革命的「過低估計」就更不足怪了。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史著上關於辛亥革命既勝利了又失敗了的概括是矛盾的。事實上,說辛亥革命失敗了,那是指它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能改變中國人的悲慘境遇,而且革命的果實一度被袁世凱攫取。說它取得了巨大勝利,是相對過去而言。說它又失敗了,是指它沒能完成面對的歷史任務,那些根本性問題還需要中國人民下一步在共產黨領導下繼續探索和奮鬥中去解決。它前進了一大步,但還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這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