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趣話「扇子詩」

2021-01-09 唐詩宋詞天地

「打開半個月亮,收起兜裡可裝,來時荷花初放,去時菊花正黃。」這則謎語說的是扇子。

扇子起源於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它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裡有個「羽」字,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自漢代之後,扇子才開始用來取涼。炎炎夏日,人們搖動著手中一把把「懷袖雅物」,搖來縷縷清風、絲絲涼爽,搖來世俗百態、風流韻事,也搖來了那麼詩情畫意、雅歌俚曲。

竹作為扇的主要材料源遠流長。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寫有詠物小賦《竹扇賦》:

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沓條叢生於水澤,疾風時時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良,託御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堪避暑靜夜。

賦文中寫出了青竹的風姿和制扇的精巧以及消夏納涼之妙。

東晉許詢也有一首《竹扇詩》:

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蟬翼,圓取望舒影。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竹扇製作工藝非常精美,扇面上編織的竹篾薄如蟬翼,能望得見皎皎月影。

唐代詩人張祜得了一把福州白竹扇,特別愛惜,遂寫詩讚曰:

金泥小扇謾多情,未勝南工巧織成。藤縷雪光纏柄滑,篾鋪銀薄露花輕。清風坐向羅衫起,明月看從玉手生。猶賴早時君不棄,每憐初作合歡名。《賦得福州白竹扇子》

用「藤縷」「篾鋪」描繪竹扇製作工藝的精湛,加上美人的纖纖玉手、款款羅衫相襯,更是精妙絕倫。

團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因形似圓月且宮中麗人多用之,故又稱「宮扇」「紈扇」。又因多為男女間傳情達意之信物,還叫「合歡扇」。漢代才女、漢成帝嬪妃班婕妤賦得一首《怨歌行》,詩云: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這是一首著名的宮怨詩,詩人以團扇自喻,抒發失寵遭棄的悽苦命運。「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為點睛之筆,寓意雋永,耐人尋味。

後來者常以班婕妤的這首詩相唱和,抒發心中塊壘。如晉王獻之妾桃葉的《答團扇歌》:

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

與其交相輝映,惺惺相惜。南朝江淹寫有《和班婕妤詠扇詩》:

紈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畫作秦王女,乘鸞向煙霧。彩色世所重,雖新不代故。竊愁涼風至,吹我玉階樹。君子恩未畢,零落在中路。

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寫「團扇」最有名的,當屬唐代詩人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相思中的病美人以團扇遮面的憔悴姿態可謂美矣,只是再沒有誰同她商量管弦了,一曲曲的弦歌嫋嫋不絕,恰似茵茵芳草,把通往昭陽殿的道路阻斷了。

與王建同時代的劉禹錫也有《團扇歌》:

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相見。上有乘鸞女,蒼蒼蟲網遍。明年入懷袖,別是機中練。

借怨婦之口,排遣詩人屢屢遭貶謫的苦悶。

團扇多是閨中美人納涼的用品,還有一大妙用為花間撲蝶,其婀娜風姿和無限風情令人陶醉。宋人李彭老的《清平樂》詞裡,小女子團扇撲蝶的嬌態寫得惟妙惟肖:

合歡扇子,撲蝶花陰裡。半醉海棠扶不起,淡日鞦韆閒倚。寶箏彈向誰聽,一春能幾番晴。帳底柳綿吹滿,不教好夢分明。

明代《剪燈餘話》中也有「採香蝴蝶飛不去,撲落輕盈團扇紗」之句,清初煙水散人《紈扇》亦有「皎潔新裁似月圓,時因撲蝶向花邊」這樣的妙句。

「輕羅小扇」比起團扇來,嬌小玲瓏更有意趣。在唐代詩人杜牧《秋夕》中,輕搖小扇撲流螢,秋風剪剪數星星,卻是夏秋之夜最為美妙的事情: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其實,這又是一首宮怨詩,輕羅小扇搖呀搖,搖不走的是那漫無邊際的寂苦。

這樣的「小扇」在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筆下,沒有承受太多的怨恨愁苦,倒是賦予了悠然天成的閒情韻致: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多美的意境啊!

白羽扇、鵝毛扇該是屬於大丈夫的,屬於那種坦蕩不羈的豪傑,或運籌帷幄的謀士。你看,李白的: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夏日山中》

赤身裸體,搖著白羽扇,在寂靜無人的山林中遊蕩,多麼恣意隨性!你看,白居易的:

素是自然色,圓因裁製功。颯如松起籟,飄似鶴翻空。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稱相對,清瘦白須翁。《白羽扇》

手執白羽扇,颯颯如松竹,飄飄似鷂鶴,簡直一派仙風道骨般的瀟灑與清逸。你再看,蘇東坡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清人趙宏恩的「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諸葛亮、周公瑾手中的白羽扇、鵝毛扇那麼神奇詭譎,輕搖漫捲間「檣櫓灰飛煙滅」。

扇子裡還蘊藏著許多奇聞軼事。南宋高僧濟公活佛,手中的破扇子神通廣大,名為「靜慈扇」,是接引的證道法寶,為十八羅漢的鎮山之寶。依稀記得三十多年前那部熱劇《濟公》的插曲:「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哎嘿、哎嘿,無煩無惱無憂愁,世態炎涼皆看破。走啊走,樂呀樂,哪裡有不平哪有我,哪裡有不平哪有我......」一個喜怒笑罵、懲惡揚善的濟公形象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在《水滸傳》裡,「智取生辰綱」一節,白日鼠白勝挑著下了麻藥的酒桶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首耳熟能詳的俚歌,把農夫的苦累焦灼、富人的逍遙自在,刻畫得入木三分。

而《西遊記》裡,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威力無窮,「那芭蕉扇本是崑崙山後自混沌開闢以來,天地產成的一個靈寶,乃太陰之精葉。」不僅能搧熄火焰山八百裡熊熊烈火,還能搧起狂風,搧來驟雨。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起自三國,後來傳播甚廣,「題扇詩」成為文人騷客一大雅興。《晉書.王羲之傳》裡,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是王羲之題扇處,同時還有一條「躲婆弄」,為王羲之躲避老婆婆要自己繼續題字的弄巷。

明代大才解縉與明成祖朱棣也有因「題扇詩」而引出的一段趣事。朱棣偶得一把《涼州詞》風光的扇面,可惜的是有畫無詩,便讓解縉為此扇題詩。解縉將王煥之的《涼州詞》寫於扇面上: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解縉寫完後,發現漏寫了「白雲間」的「間」字,朱棣追問何意。他靈機一動,把詩改成了「詞」,抑揚頓挫吟誦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朱棣連連稱妙。

明代大文人唐寅愛在扇子上作畫題詩,《山居客至圖》是它扇面畫的代表作,整個扇面上峰巒疊嶂,掩映在蒼松翠柏間,一首清麗婉轉的題扇詩與之相得益彰:

紅樹黃茅野老家,日高山犬吠籬笆。合村會議無他事,定是人來借花時。

《枯木寒鴉》也是唐寅的精品作品之一,扇面上突兀的山石後是一株枝葉飄零的枯木,它與方硬的山石構出悽清荒寒的意境。寒鴉或棲於枝頭,或振翅飛臨,它們的噪動沒有給畫作帶來一絲生機,反而更增添蒼涼蕭瑟之感。其題扇詩為:

風卷楊花逐馬蹄,送君此去聽朝雞。誰知後夜相思處,一樹寒鴉未定棲。

這是其送別好友之作,流露出懷才不遇、孤獨寂寞的情懷,和對友人、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擔憂。

在鄉間,還有流傳下來的有關扇子的「打油詩」。故鄉夏日的小院裡,或柳蔭下、小河邊,鄉人拎著小馬扎,搧著大蒲扇,納涼兒來了,大人常向盤繞膝下的小兒念叨幾首,「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想借,等到秋冬。」「夏天天氣熱,扇子借不得。雖是好朋友,你熱我也熱。」

大蒲扇搖呀搖、搧呀搧,趕走了燠熱和蚊蟲,搖來了清涼和舒愜,一簾幽夢在滿天繁星和數點蛙鳴中,漸漸漫了上來.....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

相關焦點

  • 十首詠扇古詩詞:巧樣疊作湘波皺,一握清風懷中透
    炎炎夏日,輕搖竹扇,搖來縷縷清風、搖來詩情畫意。《賦得福州白竹扇子》:金泥小扇謾多情,未勝南工巧織成。藤縷雪光纏柄滑,篾鋪銀薄露花輕。清風坐向羅衫起,明月看從玉手生。猶賴早時君不棄,每憐初作合歡名。聞名遐邇的白竹扇製作精巧,精益求精。雪白閃亮,輕薄異常,光澤十足,美感十足。再加上美人的纖纖玉手輕輕搖晃。清風徐徐,羅衫飄飄;交相輝映,精美絕倫。
  • 鄉憶悠悠:難得一見麥稈扇
    扇子的歷史久遠,扇子的種類也不一而足。小時候,對我影響至深的還是麥杆扇,炎熱的雙夏時節,早早地隨母親到兩裡地的農村集市上去趕集,那小巷弄角擺滿一街的,往往就是花花綠綠的麥杆扇,因為,這個時候,家鄉的春麥剛剛收成,選擇優質的麥杆材料天地正寬,巧手的農家婦女,便精心製作各色的麥杆扇拿到集市上叫賣,還能換的油鹽錢呢。
  • 詩詞:美人持扇,道是風流最痴情
    而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在詩詞中,領略持扇美人的萬種風情。秋夕唐代: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一個宮女手執著綾羅小扇,正扑打螢火蟲。
  • 老南京最愛鵝毛芭蕉扇 未過八月中扇子借不得
    這句俗語是評價扇子的要點,也是挑選摺扇的依據。而南京世家更多是把這話定為做人的標準,來告誡走入社會的年輕子弟。「文扇胸,武扇肚,先生扇屁股」南京一年中悶熱的時間長,從「五月黃梅天」到「秋後十八盆」,幾乎要熱上大半年,南京人用扇子的日子也就分外多。場面上辦事拿摺扇,居家過日子拿芭蕉扇,扇子在南京人手上有多種多樣的用法。
  • 小小的扇子,如何成了區分階層與雅俗的符號?
    其中的「凊」是涼的意思,也談到了扇子的季節性。扇子的核心功能是引風,古人並非一早就知道風是空氣流動的形態,他們長期想像,風中有精靈或神物掌管,那就是「鳳」及「鯤鵬」的來歷,而這兩種或同一種神物,乃是百鳥之王;鳥兒一扇動羽翼,風就來了,巨鳥振翅,摶扶搖而上九萬裡,形成旋風,它們也就飛起來了。因此,對於扇子來說,動物性來源又不只是提供材料,而且還有形式上的相似與啟迪。
  • 巧手達人:萌萌豬,摺紙小扇子
    夏日送清涼,清涼摺紙扇,在這樣炎熱的夏天,折一個這樣的小扇子,還真的用的上,有時候晚上出去帶小寶寶在戶外散步,帶上它還可以驅趕蚊蟲是吧!一舉兩得,接下看下過程圖吧?粉紅色的紙,雙面膠,黑紙,兩根棒冰棍,剪刀,如圖我用是17乘17大小的彩紙,首先把十分之一的紙向上摺疊,如圖然後在向下對半摺疊,重複這樣的方法折下去,一直把這張折完,如圖整張紙折好的樣子,然後對半摺疊,如圖折三個這樣的扇形,折好以後全部對半摺疊,折好後用雙面膠把中間開口處用雙面膠固定起來,如圖然後用兩根棒冰棍,在用雙面膠將其固定在扇子的兩側
  • 涼:一陣風,扇過千古風流
    也可以取譬於另一個植物的角度,可以說扇子是一種一年生或者半年生乃至一季生落葉作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扇」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扇猶捎涼風……這樣的詩詞妄改固然無稽,但未免無理。古典語境中,扇子的確也積極參與到軼事與意趣的建構,正猶如夏日以及夏日中的清涼一個都不可少。這方面的證據不少,一會兒再徐徐道來。
  • 時光荏苒有清歡,人生難得是心安,50句唯美夏日古詩,靜享流年
    流年未亡,初夏已至,在古詩詞裡,有最美的夏日時光。時光荏苒有清歡,人生難得是心安,50句唯美夏日古詩,靜享流年。1、《山亭夏日》唐·高駢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30、《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清·顧太清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 杜牧《秋夕》詩賞,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這首詩描寫一名孤單的宮女,在七夕之夜,仰望星河,用扇子撲流螢,排遣心中寂寞的畫面,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其實也是在抒發作者自己的苦悶心情。創作背景803年,杜牧生於唐朝一個官宦世家,爺爺是宰相杜佑。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被稱為「杜十三」。他從小才華出眾,喜歡研究軍事,十幾歲的時候,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杜牧23歲作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 夢幻西遊:神兵光武名字背後的故事——扇子篇
    90——150級造型太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範疇,最早見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後見於《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文化在中國流傳已久,這把扇子正中的圖案,外側是八卦圖,內側是太極陰陽圖。
  • 扇子市場有點火:懷袖雅物 把玩收藏兩相宜
    原標題:扇子市場有點火:懷袖雅物 把玩收藏兩相宜   扇子是古人夏日必備的納涼工具,有「搖風」、「涼友」的別稱,無論是器宇軒昂、肅肅如松的公子,還是溫柔嫻雅、淡淡如菊的淑女,手中都有它的身影。
  • 元代盧摯在杜牧《秋夕》上填詞的七夕詩讓人驚豔
    杜牧的秋夕是一首流傳非常廣的詩,也是我們接觸唐詩宋詞時接觸比較早的一首詩。特別是在夏末秋初的季節,時常被我們拿出吟誦。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每當讀起這首詩的時候,都會回憶起小時候的夏天夜晚,一家人躺在屋頂搖著扇子,看滿天星鬥聽父母講的牛郎和織女的故事。這樣一首有情有景有畫面的古詩,曾經被元代的盧摯填過幾句詞,變身一首專寫七夕的詩。大多數優美的經典詩詞被後人仿寫和改寫以後都沒能再續經典,而盧摯的這首《沉醉東風·七夕》卻是一個例外。在經典的基礎上再次讓我們領略到杜牧還沒有描繪盡的畫面。
  • 十首清新唯美詩詞:夏日漫漫,歲月悠悠,不急不躁,無憂亦無愁!
    夏日的清晨,風輕水柔,不知道何時一支小小的荷葉已經露出了尖尖的小腦袋,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而陌生!一隻蜻蜓,在荷塘裡飛來飛去,許是飛累了,就停在小荷的尖尖角上。歡迎你,小蜻蜓,小荷偷偷地笑了!山亭夏日 高駢(唐)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夏日的山林其實是最多情的!難道不是嗎?
  • 納蘭性德的這首詩經常被誤讀為愛情詩,其實他是在規勸自己的朋友
    我們通常將這首詩作為愛情詩來解讀,不可否認,他著重描寫的確實是深閨婦怨,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挖掘起背景和來歷的時候就會發現,道光十二年的《納蘭詞》當中這首詩下面還有一個副標題——「擬古決絕詞,柬友」,意思即是這首詩是在模仿前人的作品,是為了送給一位朋友。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清代: 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 時光微涼,流年偷換,一世繁華落盡,歲月幾度閒愁
    曉風,帶著淺淺的寒意,暮雨,夾雜著如絲的微涼,時光撩開冬的大幕。我們曾在紫陌紅塵裡,有過良辰美景,賞心悅事。在三月的早春,看過草長鶯飛,春水如藍;在清幽的夏季,去綠蕪深處嘗過寂寞;在風起的深秋,看秋水寒山,看落葉匆匆。現在,我們又在等待一場雪落,等待那樹早梅綻放。
  • 十首描寫涼意的古詩詞,微涼漸入梧桐,詩意盈滿心中
    杜甫寫詩時汗流浹背,「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還是宰相詩人晏殊條件較好,「斜日更穿簾幕,微涼漸入梧桐。」夏夜追涼 宋代:楊萬裡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賞析:遠處的竹林和樹叢裡,傳來一聲聲蟲子的鳴叫,一陣陣清涼的感覺也迎面飄來。可是,這並不是風,或許就是大自然寧靜的涼意吧?
  • 能呼風喚雨,運化乾坤:道教神仙手上最厲害的三把扇子
    扇子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部分,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它不單作為扇風納涼之物,同時也被古代封建社會的宮廷作為禮儀的道具。隨著歷史的發展,扇子也被賦予了多種作用,既是文人雅士的隨身飾物,寓意著氣節風骨伴其身;也是古代深閨怨女的愛情信物。
  • 99%的人都知道的詩,其中兩句都是千古名句!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上海夏日往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除了使勁用扇子扇動以外,惟一解脫的辦法,就是用涼水去衝洗一下。在江南一帶,扇子是人們避暑乘涼最親近的夥伴了。從扇子可以看出其主人的身份。拿著精緻的摺扇的,是中老年有點知識的男人。扇子的兩面,一面是畫有山水或花鳥的國畫,另一面是寫有楷書或行書的書法,除了扇子本身的功能外,還是藝術品,表示其主人的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