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半個月亮,收起兜裡可裝,來時荷花初放,去時菊花正黃。」這則謎語說的是扇子。
扇子起源於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它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裡有個「羽」字,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自漢代之後,扇子才開始用來取涼。炎炎夏日,人們搖動著手中一把把「懷袖雅物」,搖來縷縷清風、絲絲涼爽,搖來世俗百態、風流韻事,也搖來了那麼詩情畫意、雅歌俚曲。
竹作為扇的主要材料源遠流長。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寫有詠物小賦《竹扇賦》:
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沓條叢生於水澤,疾風時時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良,託御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堪避暑靜夜。
賦文中寫出了青竹的風姿和制扇的精巧以及消夏納涼之妙。
東晉許詢也有一首《竹扇詩》:
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蟬翼,圓取望舒影。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竹扇製作工藝非常精美,扇面上編織的竹篾薄如蟬翼,能望得見皎皎月影。
唐代詩人張祜得了一把福州白竹扇,特別愛惜,遂寫詩讚曰:
金泥小扇謾多情,未勝南工巧織成。藤縷雪光纏柄滑,篾鋪銀薄露花輕。清風坐向羅衫起,明月看從玉手生。猶賴早時君不棄,每憐初作合歡名。《賦得福州白竹扇子》
用「藤縷」「篾鋪」描繪竹扇製作工藝的精湛,加上美人的纖纖玉手、款款羅衫相襯,更是精妙絕倫。
團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因形似圓月且宮中麗人多用之,故又稱「宮扇」「紈扇」。又因多為男女間傳情達意之信物,還叫「合歡扇」。漢代才女、漢成帝嬪妃班婕妤賦得一首《怨歌行》,詩云: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這是一首著名的宮怨詩,詩人以團扇自喻,抒發失寵遭棄的悽苦命運。「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為點睛之筆,寓意雋永,耐人尋味。
後來者常以班婕妤的這首詩相唱和,抒發心中塊壘。如晉王獻之妾桃葉的《答團扇歌》:
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
與其交相輝映,惺惺相惜。南朝江淹寫有《和班婕妤詠扇詩》:
紈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畫作秦王女,乘鸞向煙霧。彩色世所重,雖新不代故。竊愁涼風至,吹我玉階樹。君子恩未畢,零落在中路。
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寫「團扇」最有名的,當屬唐代詩人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相思中的病美人以團扇遮面的憔悴姿態可謂美矣,只是再沒有誰同她商量管弦了,一曲曲的弦歌嫋嫋不絕,恰似茵茵芳草,把通往昭陽殿的道路阻斷了。
與王建同時代的劉禹錫也有《團扇歌》:
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相見。上有乘鸞女,蒼蒼蟲網遍。明年入懷袖,別是機中練。
借怨婦之口,排遣詩人屢屢遭貶謫的苦悶。
團扇多是閨中美人納涼的用品,還有一大妙用為花間撲蝶,其婀娜風姿和無限風情令人陶醉。宋人李彭老的《清平樂》詞裡,小女子團扇撲蝶的嬌態寫得惟妙惟肖:
合歡扇子,撲蝶花陰裡。半醉海棠扶不起,淡日鞦韆閒倚。寶箏彈向誰聽,一春能幾番晴。帳底柳綿吹滿,不教好夢分明。
明代《剪燈餘話》中也有「採香蝴蝶飛不去,撲落輕盈團扇紗」之句,清初煙水散人《紈扇》亦有「皎潔新裁似月圓,時因撲蝶向花邊」這樣的妙句。
「輕羅小扇」比起團扇來,嬌小玲瓏更有意趣。在唐代詩人杜牧《秋夕》中,輕搖小扇撲流螢,秋風剪剪數星星,卻是夏秋之夜最為美妙的事情: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其實,這又是一首宮怨詩,輕羅小扇搖呀搖,搖不走的是那漫無邊際的寂苦。
這樣的「小扇」在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筆下,沒有承受太多的怨恨愁苦,倒是賦予了悠然天成的閒情韻致: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多美的意境啊!
白羽扇、鵝毛扇該是屬於大丈夫的,屬於那種坦蕩不羈的豪傑,或運籌帷幄的謀士。你看,李白的: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夏日山中》
赤身裸體,搖著白羽扇,在寂靜無人的山林中遊蕩,多麼恣意隨性!你看,白居易的:
素是自然色,圓因裁製功。颯如松起籟,飄似鶴翻空。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稱相對,清瘦白須翁。《白羽扇》
手執白羽扇,颯颯如松竹,飄飄似鷂鶴,簡直一派仙風道骨般的瀟灑與清逸。你再看,蘇東坡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清人趙宏恩的「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諸葛亮、周公瑾手中的白羽扇、鵝毛扇那麼神奇詭譎,輕搖漫捲間「檣櫓灰飛煙滅」。
扇子裡還蘊藏著許多奇聞軼事。南宋高僧濟公活佛,手中的破扇子神通廣大,名為「靜慈扇」,是接引的證道法寶,為十八羅漢的鎮山之寶。依稀記得三十多年前那部熱劇《濟公》的插曲:「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哎嘿、哎嘿,無煩無惱無憂愁,世態炎涼皆看破。走啊走,樂呀樂,哪裡有不平哪有我,哪裡有不平哪有我......」一個喜怒笑罵、懲惡揚善的濟公形象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在《水滸傳》裡,「智取生辰綱」一節,白日鼠白勝挑著下了麻藥的酒桶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首耳熟能詳的俚歌,把農夫的苦累焦灼、富人的逍遙自在,刻畫得入木三分。
而《西遊記》裡,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威力無窮,「那芭蕉扇本是崑崙山後自混沌開闢以來,天地產成的一個靈寶,乃太陰之精葉。」不僅能搧熄火焰山八百裡熊熊烈火,還能搧起狂風,搧來驟雨。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起自三國,後來傳播甚廣,「題扇詩」成為文人騷客一大雅興。《晉書.王羲之傳》裡,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是王羲之題扇處,同時還有一條「躲婆弄」,為王羲之躲避老婆婆要自己繼續題字的弄巷。
明代大才解縉與明成祖朱棣也有因「題扇詩」而引出的一段趣事。朱棣偶得一把《涼州詞》風光的扇面,可惜的是有畫無詩,便讓解縉為此扇題詩。解縉將王煥之的《涼州詞》寫於扇面上: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解縉寫完後,發現漏寫了「白雲間」的「間」字,朱棣追問何意。他靈機一動,把詩改成了「詞」,抑揚頓挫吟誦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朱棣連連稱妙。
明代大文人唐寅愛在扇子上作畫題詩,《山居客至圖》是它扇面畫的代表作,整個扇面上峰巒疊嶂,掩映在蒼松翠柏間,一首清麗婉轉的題扇詩與之相得益彰:
紅樹黃茅野老家,日高山犬吠籬笆。合村會議無他事,定是人來借花時。
《枯木寒鴉》也是唐寅的精品作品之一,扇面上突兀的山石後是一株枝葉飄零的枯木,它與方硬的山石構出悽清荒寒的意境。寒鴉或棲於枝頭,或振翅飛臨,它們的噪動沒有給畫作帶來一絲生機,反而更增添蒼涼蕭瑟之感。其題扇詩為:
風卷楊花逐馬蹄,送君此去聽朝雞。誰知後夜相思處,一樹寒鴉未定棲。
這是其送別好友之作,流露出懷才不遇、孤獨寂寞的情懷,和對友人、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擔憂。
在鄉間,還有流傳下來的有關扇子的「打油詩」。故鄉夏日的小院裡,或柳蔭下、小河邊,鄉人拎著小馬扎,搧著大蒲扇,納涼兒來了,大人常向盤繞膝下的小兒念叨幾首,「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想借,等到秋冬。」「夏天天氣熱,扇子借不得。雖是好朋友,你熱我也熱。」
大蒲扇搖呀搖、搧呀搧,趕走了燠熱和蚊蟲,搖來了清涼和舒愜,一簾幽夢在滿天繁星和數點蛙鳴中,漸漸漫了上來.....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