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天氣越來越熱了。終日坐在空調房裡的人恐怕很難想像,在沒有電更沒有空調的過去,扇子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老南京人用扇子的日子分外多,有多種多樣的用法,也流傳下來各種各樣有關扇子的民諺。這些俚詞俗語,不似孔尚任的《桃花扇》那般牽扯生死情、家國恨,動人心魄,展示的只是平易樸實的草根情緣,卻透露了老南京的真面目、實性情。
「鵝毛扇、芭蕉扇,各人各喜歡」
民國時期夏仁虎先生在《歲華憶語》中介紹了南京人家如何為新嫁女兒準備「送夏」禮物,其中除了衣帽,還專門有一條:「媵以蕉葉、摺扇、宮扇及食物,兼令新婦分貽姑嫂,犒婢媼焉」。如此強調扇子為必送之物,其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別忘了,在那一段時期裡,南京可是著名的「三大火爐」之一,酷暑漫漫,扇子不可片刻離棄。
扇子是個大家族,有團扇、羽扇、葵扇、摺扇、檀香扇、翎毛扇等等,材質不同,形態各異。「鵝毛扇,芭蕉扇,各人各喜歡。」這句俗語本意是講對於扇子興趣愛好的多樣性,卻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鵝毛扇和芭蕉扇正是南京人最喜歡的。
鵝毛扇在羽扇中最常見。中等長短的鵝毛用鐵絲並排串成花瓣形,形狀可人。扇面多為白色,也有的染作鵝黃或瑩紅,更加養眼。愛美的女孩子還要在扇面中央綴朵彩色布花,再弄顆小巧玲瓏的桃核做扇墜。若是再墜朵白蘭花,搧出的風細軟柔和,清香微度,更是宜人。那些用較長的鵝毛(即所謂大毛)串成圓形的,便稱作大扇,毛竹片做手柄,搧起來很爽手,風量也大,多為做吃食的店家用來代替風箱搧爐子。
芭蕉扇正式名稱是葵扇,完整的葵葉剪成倒卵形,一般只用細竹絲圍邊。會過日子的主人買回來以後,會再用各式布條重新圍邊加固,可以用上好幾年。芭蕉扇價格便宜又實用,頗受家庭婦女喜愛,有的人會有意無意地將之訛讀成「巴家扇(兒)」,寄望它給家裡帶來好運。
還有一種型制較小的,稱作細芭蕉扇,色澤淺黃偏白,邊沿、手柄都要進行再加工,用細藤密密地裹了,另加一隻紅絲線編的扇墜,精緻而大氣,著意顯富貴的,就墜一枚小玉佩。
若將扇子與南京人作比,鵝毛扇、芭蕉扇、細芭蕉扇恰可對應三類女性:二八少女、家庭主婦、富態的老奶奶。至於那搧爐子的大扇,便是任勞任怨乾重活的壯漢了。
「做得了扇帽生意,怎不識人情冷暖」
舊時南京銷售扇子的商店往往同時經營帽子,稱作「扇帽莊」。春夏扇子暢銷,秋冬帽子旺市,如此搭配經營,調節市場四季平衡。與此相類還有冬天賣棉花、夏天賣草蓆的「花席店」。
「做得了扇帽生意,怎不識人情冷暖?」老南京人常說的這一句俗語,借扇帽莊做冬夏兩頭生意說事,肯定南京人很有見識:「別以為南京人大蘿蔔,遇事不爭持,非是不知而是不為,是一種大度和寬厚。」當然,生活在南京的芸芸眾生,也不乏不識眉眼高低的人。這時他們就會用上另一句俗語來批評:「戴著棉帽子搧扇(兒),不懂人世冷熱。」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扇帽莊散布南京城南城北,光是馬巷(今中山南路中段)一條街就有不下十幾家,銷售的扇子以羽扇為主,摺扇則大都是成批量印好扇面、裝好扇骨的「統貨」。而要買上品位的摺扇,就需要到夫子廟、太平路一帶的書畫社去。士子持摺扇,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直到民國時期,此風猶存。社會上,商人談生意、學士說文章之時,少不了執一把摺扇。作為表明身份、宣示品位的一件道具,普通「統貨」自然拿不出手。講究的摺扇,扇面、肩骨是要分開來買的。選購了白紙或素麵的撒金紙扇面,自己親自動手或請名家在扇面上作好書畫,再配上扇骨,派頭才顯得出來。那時,有些書畫家為了掙錢養家餬口,會坐定某家店堂,大字標示潤格,當堂為扇面題字作畫。
「面上要白淨,骨子要硬正。」這句俗語是評價扇子的要點,也是挑選摺扇的依據。而南京世家更多是把這話定為做人的標準,來告誡走入社會的年輕子弟。
「文扇胸,武扇肚,先生扇屁股」
南京一年中悶熱的時間長,從「五月黃梅天」到「秋後十八盆」,幾乎要熱上大半年,南京人用扇子的日子也就分外多。場面上辦事拿摺扇,居家過日子拿芭蕉扇,扇子在南京人手上有多種多樣的用法。到了舞臺上,就有了「文搧胸,武搧肚,先生搧屁股」的講究。這一說形象地點出不同人喜歡用扇子搧不同部位的特點。這裡說的「先生」指私塾的老師,亦指弄文墨的書生、帳房先生,他們坐的時間長,往往臀部不爽,當然要多搧幾下。
與之相仿佛的還有:「文胸武肚僧道臉,媒肩醫袖妓丐身」。文官、和尚、道士、醫生這些人活動量不大,出汗不多,自然搧扇子的動作小,涉及的部位也不大;反之,武將、妓女、乞丐這些人活動量大,出汗多,就要拉開架勢大搧特搧了。而媒婆為了便於靠近主家說私密,只有拿把小扇子在自己的肩頭上,小幅而快速地搧動。老南京人引申開來,就把背地搗鬼讒言惑主,說成是「搧小扇子」。
「坐搧凳,睡搧床,蹲下搧褲襠。」講的是南京人講究潔淨,怕弄髒了衣褲,把扇子當作撣灰塵的潔具來用。事實上,當年扇子的功能遠不止於此。許多人手中一把芭蕉扇,天熱搧風,天冷擋風;天晴遮陽,天陰遮雨;戶外乘涼驅蚊子;席地而坐做墊子;野外小睡時還能用來遮住陽光好入夢鄉。
「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
「小小扇子七寸長,一人搧風二人涼。」這句民諺顯出南京人情的溫潤醇厚。落到了夏日夜晚沿街賣唱藝人嘴中,又給增加了兩句:「拽把凳子身邊坐,哥哥搧風妹乘涼。」
南京人對扇子的喜愛,確有視物為人的親切感。有一首《題芭蕉扇》的打油詩:「清風涼意借芭蕉,穿針引線把你調,紅綾帳裡多快樂,為點秋雨兩分交。」秋後天涼了要收起扇子不用這件事,被講得和情人悵別差不多了。對相伴大半年的扇子這等繾綣纏綿,南京人的感情何等豐富。
自古至今,贈扇被認為是情誼之舉,借扇卻不被看好。大熱天向人家借扇子,顯然是不識時務。過去老南京人芭蕉扇上多會寫上自家姓氏,以便混雜後識別,那字多是用煤油燈燻出來的,黑底鏤空,很是醒目。有的人家在姓氏後面還要加上四句:「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雖是好朋友,你熱我也熱。」語氣是調笑的,拒絕態度卻是斷然的。也有婉拒的:「扇子握手中,搖動生涼風。有人向我借,請過八月中。」陰曆八月,已是秋涼,哪個還來借扇子?用這樣的順口溜拒借,看出南京人的篤實中也有機巧的心計在。
上世紀四十年代紙團扇最風行,於是便有商人將其作為廣告載體散發,正面是風景畫、美女畫,背面更是各式廣告語。當年,南京有多家茶葉店夏日行善舉,在店面前施茶,茶桶旁也會放置幾把紙團扇,供行人駐足飲茶解渴時搧風取涼。這些扇子都是用繩子系在茶桶旁邊的,以防帶走。但世間總少不了有貪小便宜的,儘管有了繩索的拘絆,紙團扇總還不時丟失。筆者曾經見過建康路上一家茶葉店門口的扇子上題寫了這樣兩句:「送風不送扇,心善面不善。」這已經是繃著臉發警告了:勿要貪小,否則我翻臉不認人!南京人出名的好講話,卻也要因人因事而不同,並不是一味的「老好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