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Titius Johann Daniel)在研究當時已知的太陽系六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以及土星)時,發現了這些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非常有規律,並總結出了一個簡單的公式 r = (n+4)/10。
提丟斯指出,將n=0,3,6,12,24,48,96(從第二項開始為等比數列)分別代入該公式,得出的結果基本上與六大行星與太陽之間的真實距離(公式中的距離單位為天文單位)一一對應,因此他大膽地預言,公式中 n=24 時所對應的位置(即距離太陽2.8個天文單位,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應該還有一顆未知的行星。
根據這個公式,計算下一顆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時,應該取 n = 192,即(192+4)/10 = 19.6。與之相印證的是,1781年人們發現了太陽系的又一顆行星——天王星,它與太陽的距離正好與之相符(天王星距離太陽18.37至20.08個天文單位)。
這無疑又一次驗證了提丟斯的正確性,因此人們紛紛相信,正如提丟斯所預言的一樣,在距離太陽2.8個天文單位的位置,確實有一顆未知的行星,並將之命名為「馬爾戴克行星」,於是這裡就成了天文學家們的重點觀測區域。
觀測的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人們並沒有在這片區域裡發現想像中的行星,不過隨著觀測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驚訝地發現,在這片本該有著一顆行星的區域,分布著數量巨大的小行星(即小行星帶)。
在本該有一顆巨大星球的區域,卻只有一大堆的小行星,這意味著什麼呢?一個想法自然而然地在人們心中產生,那就是「馬爾戴克行星」因為某種原因被炸成了碎片。關於「馬爾戴剋星」爆炸的原因,人們做出了種種猜測,其中最吸引人的說法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其實就是遠古外星文明的遺蹟。
該觀點認為,在億萬年前,「馬爾戴克行星」就擁有了高度發達的遠古外星文明,然而在這顆行星並不太平,各種勢力之間充滿了爭鬥,在某次大規模的戰爭中,他們動用了威力難以想像的末日武器,將整個「馬爾戴克行星」炸得粉身碎骨,這個遠古外星文明也就因此而永遠地消失了,而在「馬爾戴剋星」的位置上留下的遺蹟,就漸漸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片小行星帶。
不得不說,這種說法是相當迷人的,在那個時候,甚至還有人將「馬爾戴剋星文明」的相關事跡寫進書裡,並在受到了人們的熱烈追捧。那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真的是遠古外星文明的遺蹟嗎?
很遺憾的是,對於小行星帶的後續研究表明,這種說法成立的可能性極低。首先就是,根據提丟斯給出的公式,太陽系的下一顆行星——海王星應該距離太陽38.8個天文單位,而實際觀測的結果卻是,海王星出現在距離太陽大約30個天文單位的位置,這說明了提丟斯給出的公式是不準確的。
更直接的證據則來自於現代的天文觀測工作,根據光譜分析,小行星帶的各種天體,其化學成分有著非常巨大的差異,這很難解釋為它們來自於同一顆行星。除此之外,科學家還根據已知小行星的軌道要素(扁率、軌道傾角、半長軸等),將它們劃分為若干小行星族,並推測出隸屬於不同的小行星族的小行星,分別來自於完全不同的「母星」(更大一些的小天體)。
因此可以說,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很可能並不是遠古外星文明的遺蹟,那麼小行星帶又是怎麼來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在太陽系的初期,木星很快就成長為一顆巨行星,在它與太陽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小行星帶區域的物質始終不能形成大質量的原始行星,從而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樣子。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