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多地連續報告出現新冠病例。
尤其是2021年1月2日報告的河北石家莊疫情,截止1月6日24時已經報告確診病例83人,無症狀感染148人,合計231例。
這是不是說明新冠病毒在冬季更容易傳播,人們一直「預期」中的我國第二波新冠疫情真的要來了?
2021年春節還能好好過年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複習一下相關的幾個流行病學術語:
地方性(endemic), outbreak(暴發),流行(epidemic),以及大流行(pandemic) 。
這幾個術語都是用來描述某種流行病相對於前期在某個時間點發生的普遍程度。
地方性
如果某種流行病在人群中以相當穩定,且可預測的速度出現,即觀察到出現的病例數與預期大致相同,就屬於地方性疾病。
這是由於,受地理、氣候、生活習性以及疾病傳播媒介等因素的影響,某種流行病只能發生在某個或某些特定的區域。
這個區域,既可以是較小範圍的一個城鎮,也可以是一個城市或地區,或者更大範圍的一個或一些國家或大洲等。
但是,疾病不會蔓延到它應該出現的地區之外。
比如,蟲媒(蚊子)傳播的瘧疾、登革熱,也包括遍布全球多個地區的B型肝炎,都屬於地方性流行病。
因此,就目前情形而言,新冠疫情尚與地方性疾病無關。
不過,科學家普遍預期,新冠疫情不會被徹底消滅,大流行結束後最終會轉化成地方性流行病。
就是在某些特定區域,也可能在某個特定季節,反覆出現特定病毒株的疫情,就如同每年冬季發生的流感一樣,也屬於典型的地方性流行病。
暴發
暴發,是指發生病情的人數超出預期地出現增加。
也就是說,無論是原本存在疫情病例數突然超出預期的增加;或者在沒有疾病的地方突然出現病例,那麼只有1個病例也可以稱為暴發。
當然,暴發僅限於相對較小的區域,也稱為局部地區暴發。
比如,某個學校或單位暴發與某種食物相關的大腸桿菌等食源性疾病,即暴發食物中毒。
再比如,近年來世界多地報告出現麻疹病例的情況,就被稱為某地麻疹疫情暴發,即使只發現了一個病例。
同樣的,就新冠病毒感染而言,2019年年底最初在武漢被發現時,就被冠以「武漢暴發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疫情。
而在年初我國新冠大流行被控制後,多地陸續再出現本地病例,都可以成為疫情的局地爆發。
流行
流行,是一種蔓延到更大地理區域的爆發。
也就是說,一種流行病從某地開始爆發,並傳播到更大範圍的區域,就屬於流行。
比如,2014-2016年間發生在西非地區爆發的伊波拉疫情,由於蔓延到較大範圍地區,足以被視為流行病。
大流行
大流行是一個與地理分布相關的術語,泛指疫情已蔓延到多個(2個及以上)大的區域、國家或大洲的流行病,通常影響相當大量的人口。
因此,大流行可以是影響一個國家的大流行病,蔓延一個大洲的大流行病,也可以是蔓延全世界的大流行病,即全球大流行病。
就全球大流行來說,最近幾十年的時間,能被稱為全球大流行的傳染病只有愛滋病,2009年的H1N1甲型流感,和這一次的新冠病毒大流行。
2020年3月份後,新冠大流行是世界的,不是中國的
基於以上流行病學屬於的含義,WHO在3月11日宣布新冠疫情構成了全球大流行。
自此之前,疫情在武漢暴發,迅速蔓延到我國全境,共累計記錄到8萬多個病例。
因此,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在我國已經構成大流行,應該被追溯為全球大流行的一部分。
但是,進入3月份後,我國新冠流行被迅速遏制,甚至說疫情基本被撲滅。
此後,儘管從4月份開始,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和牡丹江,吉林舒蘭,北京新發地,新疆,以及其他多個地區地陸續暴發了新冠疫情。
其中,疫情規模較大包括北京的累計確診335例,新疆的確診606例。
這兩次疫情,嚴格來說,已經不限於「暴發」,已經構成了局部地區的蔓延,即形成了區域性流行。
但是,在我國強有力防疫措施的控制下,疫情都迅速被控制,並最終被消滅,沒有造成更大範圍流行。
因此,自2020年3月份後,新冠大流行只屬於世界的,不是中國的。
2021年伊始,發生在河北石家莊的疫情看上去也有些迅猛。
據最新檢測發現,已經從部分確診病例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抗體,意味著疫情已經隱匿傳播了一段時間,未來還會有更多病例被檢測出。
但是,在我國強大,甚至可以稱為「不惜代價」,但已經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抗疫措施管控下,石家莊疫情也會被快被控制和消滅,相信絕對不會造成大範圍蔓延、流行。
因此,如果非得問,我國發生第二波「疫情」了嗎?
就局部地區暴發性以情而言,早已不是第二波,而是第N波的問題。
但是,所謂「波」,應該是指「大流行」中的高峰。那麼,我們可以說,只3月份後,中國沒有發生第二波流行。
相信,永遠也不會再有第二波流行性疫情的發生。
2021年春節,還能好好過年嗎?
最近多地陸續報告的局部地區疫情的暴發的確反映出了寒冷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
但是,環境低溫的影響僅限於對新冠病毒傳播途徑中,病毒需要歷經體外過程的間接接觸傳播的影響。
2020年11月底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環境中對溫度高度敏感。
病毒顆粒在22℃溫度的玻璃表面上,可以在長達數小時時間內保持結構的完整性不受損壞,保持感染力;但當溫度升高到夏季室外常見的34℃時,類病毒顆粒結構會迅速遭到破壞,失去傳染性,尤其是處在乾燥表面時。
由於直接接觸傳播病毒在環境中經歷很短的時間,環境溫度幾乎不構成影響。這也是在採取緩解防疫策略的國家,即使地處熱帶,或者夏季高溫下,疫情仍幾乎沒有受到多打影響的原因。比如,巴西,印度。
2020年11初,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因素對新冠疫情傳播的影響僅有3%的比重,也說明了這一點。
不同於直接接觸傳播,間接接觸傳播依賴於病毒在環境物體表面長時間保持感染力。
顯而易見,冬季低溫環境下,病毒可以在環境下中更長時間保持完整性和感染力,從而為間接接觸傳播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這也就是鍾南山院士日前所稱的「新冠病毒存在環境傳人」,本質上仍然屬於「人——物——人」的間接接觸傳播。
只是,像由海外進口的冷凍食品傳播的病例,作為傳染源源頭的人遠在萬裡之外而已,而促成新冠病毒不遠萬裡間接傳播的關鍵就是低溫冷凍。
而冬季,將有更多的被病毒汙染的物體表面充當間接傳播的媒介。
這就是冬季疫情更難以防範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也提醒人們,冬季防疫,勤規範洗手,更嚴格的環境物體表面消毒更為重要。
通過以上論述,不難看出,儘管冬季防疫難度更大,但是,病毒傳染終歸到底是有接觸傳播。
這一點不改變,我國強有力的防疫策略對冬季疫情同樣有效。
因此,近來頻繁報告的局部地區疫情都不可能形成廣泛蔓延,所能影響到的最多是局部地區。
對於全國絕大多數地區來說,對人們春節回家過年不會構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