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頭痛

2021-01-08 網易

  頭痛,是前額痛,還是後腦勺痛,是兩邊都痛,還是偏頭痛,都要問清楚,因為中醫認為頭痛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中醫裡是按經脈來劃分各部分的頭痛

  

  01

  後頭痛屬於太陽膀胱頭痛。

  這包括腦後邊的頭痛,還有整個的頸項痛,會出現發熱、惡寒、惡風這些現象。後頭痛的初期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中藥進行治療,比如脈象如果浮緩的話,可以採用「桂枝湯」。

  要是脈緊無汗的話,可以採用「麻黃湯」。這裡不過多地介紹中藥的藥方,避免老百姓在藥性、藥理不清的情況下亂用藥,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我們有了病還是要去醫院諮詢一下醫生,以便對證下藥。

  02

  前額頭痛屬於陽明胃頭痛。

  像前額痛、眉稜骨疼、眼眶發脹等症狀,都是胃經頭痛。一般來講,「葛根湯」之類治胃病的中藥對治療陽明胃頭痛很有效果。

  03

  兩側頭痛為少陽膽經頭痛。

  症狀有眼睛發花,早起口苦等。兩側頭痛宜服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是左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關,尤其是經期過後的婦女,就容易因肝血不足出現左邊的偏頭疼。如果是右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肺氣不降有關。

  04

  頭痛而重為太陰脾溼頭痛。

  在中醫裡又叫做頭如裹,就像頭上裹著一頂溼帽子一樣,頭重抬不起來。同時還伴有四肢酸疼且體感冷,出現嘔吐、食不下的問題。

  在過去,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脾氣挺大的老太太,她們頭上會勒一個帶子來止痛,這就是她們平時吃得好,又不怎麼運動,好多管閒事,體內溼氣不化,所以才造成了溼頭痛。

  05

  頭痛而咽喉幹痛為少陰心腎頭痛。

  會出現小便發紅、少氣懶言、皮膚乾燥等症狀。一般可服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來治療。

  

  06

  頭頂痛為厥陰肝頭痛。

  症狀為乾嘔吐、手指甲和嘴唇發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等,這病多與年輕時縱慾過度有關。

  07

  還有一種頭痛叫血虛頭痛,症狀是習慣性搖頭

  治療這個病會用到當歸補血湯。這副藥裡需要用到黃芪和當歸兩味藥,而黃芪的用量一定要大於當歸四到五倍。懂點兒中醫知識的人都知道,黃芪是用來補氣的,當歸是用來補血的。

  那麼既然是血虛頭痛,為什麼補氣的黃芪的用量反而要大於補血的當歸呢?這其實就是中醫裡一個很重要的醫理,叫做「氣為血之帥」。血需要靠氣機往上帶,如果氣不能夠把血帶上來的話,就補不了血,達不到治病的療效。所以有這樣一個玄機在裡邊。

  08

  還有一種是淤血頭痛。

  如果頭部內有淤血的話,就會頭痛。進一步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癲癇。主要症狀是出現嘔吐。當患者出現噴射狀嘔吐的話,一定要及時地找醫生醫治。

  所有頭痛都與「氣」有關,都可以先揉「消氣穴」,也就是從太衝穴揉到行間穴來緩解,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做如下選擇:

  1

  偏頭痛:

  來無影去無蹤的偏頭痛,多與三焦經有關。

  三焦經肘部的清冷淵、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關穴,都是偏頭痛的特效穴。具體方法:請先用您的大拇指找到頭部的痛點,然後邊揉邊推,先把裡面的筋給推開,再趕緊揉外關穴,頭痛馬上就能緩解。

  

  三焦經是人體的「出氣筒」,在三焦經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調整內分泌失調,對調節長期情志病極為有效,對各種頭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綜合症都有特效。

  2

  前額和眉稜骨痛:

  一般屬於胃經的病症

  從二三腳趾間的陷谷穴向內庭穴方向按摩幾分鐘即可緩解。另外,按摩脾經的公孫穴(絡穴治表裡病症),或者膀胱經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緩解眉稜骨痛。

  3

  耳朵上部:

  若疼痛發生在頭兩側,即耳朵上部,就在膽經按摩,例如膽經的風池穴、陽陵泉穴等均可。

  4

  太陽穴痛:

  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陽穴,如果不能緩解,則可以按摩膽經的風池穴、陽陵泉。或者按摩胃經的頭維穴、陷谷穴,它同時對眉稜骨痛和頭痛如裹都有效。

  5

  頭痛如裹:

  可以先按摩脾經的陰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經的頭維穴也可緩解。

  6

  頭頂痛:

  屬厥陰經病

  先從肝經論治,或針刺百會穴。

  7

  後頭痛:

  屬太陽經病。

  可以按摩膀胱經的京骨穴,以及小腸經的後溪穴、前谷穴。

  8

  頭頸僵痛:

  可試試肺經的列缺穴,「頭項尋列缺」。

  9

  腎虛頭痛:

  腎陰虛和陽虛都有可能誘發頭痛。

  腎陰虛頭痛,主要表現為頭腦空痛,頭暈耳鳴,腰膝無力,舌紅脈細;腎陽虛頭痛,主要表現為頭痛畏寒,四肢不溫,面色白,舌淡,脈沉細。無論陽虛還是陰虛,都可以通過經常按摩腎經的穴位復溜、太溪等得到改善。

  10

  一側頭痛:

  「左肝右肺」誘發一側的頭痛

  中醫理論中有所謂的「左肝右肺」之說,並由此會誘發一側的頭痛。

  經常出現左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關,這種現象在經期剛過的女性身上比較常見。

  腎經的築賓穴(同時也是奇經八脈中陰維脈的郄穴,臨床多用於及時緩解所出現的血症,血虛當然也屬於血症的一種),可以有效緩解左側頭痛的狀況。另外,肝血不足也可通過按摩肝經的曲泉穴(合水穴)來調理。

  如果經常出現的是右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肺氣不降有關。可以通過按摩肺經的尺澤穴和腎經的復溜穴來調理。

  11

  淤血頭痛:

  頭部內有淤血有關

  當頭部內有淤血的話,主要症狀是經常出現頑固性頭痛嘔吐,請您一定要及時就醫。

  12

  酒後頭痛:

  十指梳頭,特別是兩側膽經。其中率谷穴治酒後頭痛有特效。

  彭堅:六經辨治頭痛

  太陽病頭痛,屬於表證、熱證,若表虛者,必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用桂枝湯,後頭痛,項背強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湯;若表實者,必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用麻黃湯、大青龍湯,後頭痛用葛根湯。

  少陰病頭痛,屬於表證、寒證,若表虛者,惡風寒,脈緩弱,用桂枝加附子湯;四肢厥冷,因為血行不暢,陽氣不能通達者,用當歸四逆湯;若表實者,惡風寒、反發熱、脈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陽明病頭痛,屬於裡證、熱證,若陽明腑實,則口渴,大便秘結,脈沉實,用承氣湯;若陽明經證,則汗多,口大渴,用白虎湯;若後頭痛,用葛根芩連湯;若陰虛有熱,則心煩不眠,用酸棗仁湯

  太陰病頭痛,屬於裡證、寒證,若干嘔、吐涎沫者,用吳茱萸湯,若有痛經,用溫經湯;四肢厥逆,用四逆湯。

  少陽病頭痛,一般偏於頭部兩側,屬於半表半裡證,可用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偏實熱者,用大柴胡湯;偏虛寒者,用柴胡桂枝幹薑湯。

  厥陰病頭痛,呈寒熱錯雜,或上熱下寒,可用烏梅丸、半夏瀉心湯等。外治法則有頭風摩散,用之治療陣發性頭痛。

  疼痛屬於虛證者,一般是隱隱而痛;屬於實證者,一般是脹痛、劇痛;屬於痰溼者,一般是暈痛、昏痛;屬於血瘀者,一般是刺痛。這個規律也基本適合於其他疼痛症。

  1

  大青龍湯治療頭痛發熱

  高某,2011年4月25日一診。患者高燒39.5~40℃,已經連續三天,頭痛欲裂,全身肌肉酸痛,怕冷,始終未出大汗,煩躁,口渴,舌淡紅,脈浮緊、滑數。目前住院治療,正在「發熱待查」。

  處方:麻黃18克 桂枝6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10克 石膏50克 生薑10克 紅棗10克 蒼朮10克

  水9碗,先煎麻黃15分鐘,邊煎邊去掉浮在藥罐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煎半小時左右,煎至3碗水,先喝一碗,蓋被子取汗,汗出熱退,則停服。汗出不多,仍然發熱者,兩小時後,繼續服第二碗。汗出太多,則喝冷水一杯止汗。

  患者服第一碗藥後,持續出汗半小時,熱退,頭痛、身痛減輕,四小時後,又開始發熱至38.2℃,繼續服第二碗,微微出汗,熱退。第二天痊癒。

  

  本案為太陽病頭痛,屬於表證、熱證、實證,以頭痛、怕冷、發熱、身熱、無汗、脈浮緊、煩躁為主要特徵,在重感冒、流感患者中非常普遍。患者除了頭痛劇烈之外,發熱經常達到39℃以上。但只要屬於初起,身上熱,不出汗,摸上去乾乾的,或者出汗不多,脈浮數、浮緊、滑數,沒有劇烈咽喉疼痛,都可以用此方。兼有身體肌肉酸痛者,可加蒼朮10克。

  此方我在臨床用得很多,方中麻黃必須用到18克,三歲的小孩,可用12克,只要煎煮得法,不但沒有副作用,而且往往一劑未盡,就熱退身涼,患者常常視為奇蹟。

  本方煎煮法,一概遵照《傷寒論》大青龍湯方後的介紹,不可違背,否則無效。幾年前,尹周安醫生告訴我,他經常遇到白血病患者在急性發作時,高燒、頭痛、怕冷,無汗,感到棘手。我回答何不用大青龍湯?當時他用了沒有效。

  後來他又請教方志山醫生,方醫生指出:無效的原因在於沒有遵守張仲景的煎服法,改正之後,療效即非常顯著。此事反饋到我這裡,對我的教訓深刻,深感學用經方,一定要絲絲入扣,不可馬虎大意。

  太陽病頭痛,即使不發熱,只要怕冷,身熱,不出汗,脈浮緊,煩躁或緊張,仍然可以用大青龍湯。胡希恕、劉渡舟先生的醫案中都有類似治療病例。

  2

  溫經湯加減治療頭痛

  劉某,男,65歲,2009年8月12日就診。患者頭痛、頭暈、吐涎沫3天。自訴頭痛已經20餘年,因受寒而起,每遇天氣寒冷時發作,發作時巔頂脹痛,口中流清涎,乾嘔,平時則經常頭暈,乏力,頭部微熱,四肢冰冷,大小便尚可,有腦梗舊病史,面色晄白,形體清瘦,舌瘦,舌質淡偏暗,苔薄白,脈弦細。

  處方:吳茱萸10克 半夏10克 炙甘草10克 白參10克 麥冬10克 丹皮10克 桂枝10克 桃仁10克 赤芍10克 茯苓15克 川芎10克 當歸10克 黃芪30克 蔓荊子10克 細辛3克 生薑10克 大棗10克 七劑

  患者訴服上藥七劑後症狀消失,半年來未發作。

  

  本案為太陰病頭痛,屬於裡證、寒證、虛證。患者頭痛、吐涎沫,舌淡,脈弦細,本來屬於吳茱萸湯證。《傷寒論》378條云:「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方中有吳茱萸、生薑、人參、大棗四味藥,可溫胃益氣、散寒止嘔、止痛。

  如果病情單純,此方原可勝任。然而患者病程長達20餘年,屢次發作,頭熱、肢冷,面色晄白,舌質偏暗,又有腦梗舊病史,說明其血行不暢,陽氣不能通達全身,證候非常明顯,病久已入血絡。故用溫經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

  這兩首方,本是婦科名方。後者長於活血化瘀,用於治療因血行不暢而導致的子宮肌瘤,前者長於溫經散寒,養血益氣,用於治療氣虛血虧、血瘀有寒的各種婦科病。

  只要病機相同,即使是婦科方,也可以用治男子,這毋庸置疑,因為中醫是辨證為主,辨病為次的。

  溫經湯中本來包含有吳茱萸湯的吳茱萸、生薑、人參三味藥在內,再去阿膠的滋膩,加細辛、蔓荊子,專治頭痛,加黃芪補氣以助血行,全方綜合發揮養血益氣、活血化瘀、溫寒止痛的作用,因此僅服七劑,頭痛不再發作。

  3

  小柴胡湯合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頭痛

  宋某,女,43歲,2011年3月14日就診。自訴後腦勺部、頭部兩側疼痛多年,西醫排除頸椎壓迫,高血壓病,按照神經性頭痛治療兩年無效。發作嚴重時噁心欲嘔,全身發冷、發熱。2002年開始發作,近10年中每個月要大發作幾次,平時頭暈,兩太陽穴及後頭部隱痛,須按壓則舒,月經及白帶正常,舌質淡紅,薄白苔,脈沉細。現在已經發作兩天。

  處方:小柴胡湯合桂枝加葛根湯加減。

  柴胡18克 黃芩15克 半夏10克 生薑10克 大棗10克 黨參15克 桂枝10克 白芍30克 葛根50克 川芎10克 天麻10克 生薑10克 紅棗10克

  二診:病人頭痛顯著減輕,藥已對症,原方加減做丸劑鞏固療效。

  桂枝30克 白芍60克 葛根90克 半夏30克 川芎60克 全蠍60克 天麻30克 白參30克 土鱉30克 白芷60克 蜈蚣50克 細辛15克 黃芩30克 柴胡30克 為蜜丸,每次9克,每天兩次。連服兩劑藥丸,至今半年多再未發作。

  

  本案為少陽、太陽病頭痛。從發作時忽冷忽熱,噁心欲嘔,痛在兩側來看,屬於少陽病證候,從後頭痛和按之則舒,以及脈舌來看,兼見太陽病桂枝加葛根湯證,故將兩方合用,再加川芎活血止痛、天麻祛風定暈,一診即獲效。但病程近10年,「久病入絡」,故二診加蟲類藥搜剔頑邪,防止復發。。

  4

  酸棗仁湯治療頭痛

  周某,女42歲,2010年9月25日就診。患者頭痛,昏脹,頭部不清醒,睡眠不好,夢多,月經量少,大便偏幹,已經持續了半年,面色憔悴,舌紅無苔,脈弦細數。

  處方:川芎30克 知母10克 棗仁30克 炙甘草10克 茯神30克 香附子10克 白蒺藜30克 首烏藤30克 丹參15克 合歡皮10克 生地30克 七劑

  二診:上方效果顯著,連續睡了七天安穩覺,頭部也輕鬆許多,面色與精神狀態都有改善。原方不變,加柏子仁、靈芝、做成蜜丸善後。

  

  本案為陽明病頭痛,屬於裡證、熱證、虛證。《金匱要略》原文云:「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由於長期睡眠不好,往往精力不支,面容憔悴,頭痛頭暈,煩躁易怒,故《金匱要略》歸結為「虛勞」章中。凡見到頭痛與失眠同時存在,而又脈偏沉細數,大便偏幹,舌象偏紅的,屬於「虛煩不得眠」,不宜用苦寒清熱,介類潛陽之品,當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疏肝解鬱,此方切中肯綮。原文雖然無一字提及頭痛,但川芎一味,明顯為頭痛所設,而失眠與頭痛的內在關係,也一目了然。

  以我的經驗,川芎可以重用至30克,茯苓可以改為茯神,再配香附子,後世名「交感丸」,安神效果更好,加生地,配合原方中的知母,增強滋陰的作用,白蒺藜、首烏藤、丹參、合歡皮,均屬輕靈鎮靜安神之品,對於治療頭痛、失眠兩者均有效果,白蒺藜、合歡皮、香附子又有疏肝解鬱的作用,與本方搭配非常得當。

  5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三叉神經痛

  彭某,女,71歲,2008年9月15日就診:患者三叉神經痛3年,稍冷即發,夜間發作頻繁,近半月來每天發作多次,服卡馬西平等西藥已經沒有效果。舌質嫩紅,有瘀斑,薄白苔,脈沉細,面色晦暗。

  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麻黃6克 附子10克 細辛3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10克 全蠍10克 蜈蚣1條 白附子5克 僵蠶10克 五劑

  二診:患者訴服藥後夜間三叉神經痛發作頻率減輕(5天僅發作3次,且程度較服藥前減輕),舌脈如前。效不改方,仍服原方七劑,再用原方加減做水丸緩圖。

  處方:麻黃30克 附子60克 細辛30克 乳香50克 沒藥50克 蜈蚣30條 全蠍30克 白附子30克 僵蠶30克 防風30克 黃芪60克 土鱉60克 水丸,早中晚各一次,每次100粒。服用水丸兩劑後,疼痛完全消除。

  

  本案為少陰病,屬於表證、寒證、實證。患者對於寒冷特別敏感,遇天氣寒冷即發,接觸冷物亦發,脈沉細,苔薄白,面色晦暗,一派少陰寒實之證,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此方治療三叉神經痛有效,臨床對此早有報導。由於疼痛異常,除了合用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之外,尚加蜈蚣、全蠍、僵蠶、白附子,即合用止痙散、牽正散,藉助蟲類搜剔之品,加強止痛效果。一診獲效後,為鞏固療效,防止復發,二診再加乳香、沒藥活血止痛,黃芪、防風固衛祛風,做成藥丸長期服用。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我是鐵桿中醫——彭堅學術觀點與臨床心得集(增訂本)》,人民衛生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中醫辨證分型,巧治高血壓|血壓|頭暈頭痛|高血壓|中醫
    中醫辨證分型,巧治高血壓高血壓病在中醫多屬於眩暈、肝陽偏亢、肝陰不足、頭痛、肝風等病症,武漢國粹中醫專家餘芙蓉主任認為高血壓病的各種症狀主要和肝關係密切,因肝主疏洩,喜條達,為剛髒。腦組織缺血,產生不同程度頭痛,頭暈,眼花,肢體麻木或者暫時性失語、癱瘓等症狀。眼底、中度硬化。在臨床中,要根據患者的特點,有區別性的對待,辨證論治,中醫辨證論治高血壓病,一般分為下列 6 種類型:1、肝陽上亢型以血壓升高兼見眩暈,伴頭目脹痛、面紅耳赤、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 頭暈、頭痛、失眠、易驚醒……中醫說了,按摩穴位可治!
    頭部按摩  1、百會穴  定位取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  主治病症:頭痛、失眠、昏迷、高血壓。    印堂穴  3、太陽穴  定位取穴: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1寸凹陷處,左右各一  主治病症:頭痛、感冒、眼病目疾、口眼歪斜、鼻流濁涕。
  • 中醫教你靠譜的按摩方法:一粒綠豆巧治失眠、頭暈、頭痛
    此時就要安神,中醫上又稱作是「開天門」,怎麼安神呢?具體方法教給你,把你的食指和中指併攏,從印堂處依次螺旋狀往上去按摩,非常適合大家每天晚上臨睡覺前去按摩,自己按揉5分鐘左右,就可以讓你睡的很安穩。按揉印堂穴主治:頭暈、頭痛、失眠、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神經衰弱、高血壓、目赤腫痛、鼻炎、鼻出血、鼻塞。所以說每天堅持去刺激印堂穴,可以有效的治療失眠、頭暈、頭痛,還能清腦明目,緩解鼻部乾燥,讓鼻腔更溼潤。
  • 上海看頭痛頭暈哪家醫院好?
    現在生活節奏快,人們越來越不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年輕人群眾也開始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甚至十分頻繁。但是這些年輕人們究竟知不知道自己的症狀是哪一種呢 ? 不知道的話要如何對症下藥呢 ? 那麼今天就一起來看一下,到底有哪幾種頭痛頭暈症狀。  後頭痛  後頭痛屬於太陽膀胱頭痛,這包括腦後邊的頭痛,還有整個的頸項痛,會出現發熱、惡寒、惡風這些現象。
  • 中醫針灸拔罐誰更止痛
    [摘要]沒有經歷過頭痛的人是不會懂得那種痛得快炸裂的感覺,恨不得把頭給揪下來。換了偏頭痛怎麼治療呢?可以嘗試下面的中醫針灸跟拔罐療法。沒有經歷過頭痛的人是不會懂得那種痛得快炸裂的感覺,恨不得把頭給揪下來。換了偏頭痛怎麼治療呢?可以嘗試下面的中醫針灸跟拔罐療法。偏頭痛怎麼治療?
  • 天醫中醫護理門診開診了
    一大早,浙人醫天台分院門診三樓第7診區的候診區早已門庭若市,中醫護理小組的成員們也早早地忙碌起來了…… 原來,是天醫又一個護理門診——中醫護理門診開診了。中西醫結合護理專科護士奚錦麗告訴我們,一些看似簡單的按摩加中藥外用中醫護理,卻很能解決一些問題。
  • 本神穴:頭痛、目眩、癲癇
    養生調理 專業技術 民間絕技 學習交流 的最佳平臺 中醫針灸穴位之一 【功能主治】 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頸項強痛,胸脅痛,半身不遂。
  • 雲南省名中醫李琦: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治驗
    慢性腎炎由於其發病原因、傷及臟腑、病變階段及臨床表現不同,所以中醫的診斷亦有所不同。慢性腎炎的發生主要與肺脾腎有關,腎為先天之本,主水之氣化和津液的貯藏,其府為腰,為一身陰陽之根本。因此,腎臟損傷則水之氣化不利而至水腫;津液不藏隨尿外溢而發為蛋白尿;腎傷腰府失榮出現腰酸腰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又可發為眩暈。若水溼停滯化熱,損傷腎絡,則可見小便黃赤或血尿。
  • 消濼穴:緩解治療頭痛、齒痛、臂痛、除溼降濁
    【功能主治】 頭痛,頸項強痛,臂痛,齒痛,癲疾。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 耳悶、鼻塞、頭痛可能不是「小毛病」,或許與這個癌症有關
    像鼻塞、耳悶、頭痛等症狀常常被忽視,或者當成普通的鼻炎、鼻竇炎沒有引起重視,以致於大多數患者確診時,腫瘤已為局部晚期。。。那麼,鼻咽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呢?1、回縮性血涕、鼻塞很多鼻咽癌患者都會出現涕血、鼻塞的現象,和鼻炎的症狀很像,很容易混淆,延誤治療。鼻咽癌的鼻塞症狀開始的時候大多表現為單側鼻塞,隨著腫瘤的增大,可能出現雙側鼻塞。
  • 中醫解讀 手指與健康的關係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手指與我們的臟器也有著密切的聯繫,中醫認為,五指能夠反映出五臟六腑的盛衰。在中醫診斷疾病的過程中,手診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一、拇指反應心腦血管疾病1、拇指鼓槌狀,則容易患先天性心臟病或支氣管擴張等胸部疾病。
  • 頭痛、咳嗽與風水有關係嗎?
    頭痛、咳嗽與風水有關係嗎?    頭痛的原因很多,住宅風水也是產生頭痛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窗戶和房子的大小不成比例,窗戶明顯太多太大,則有可能導致頭痛,尤其是臥室,必須有窗戶,但窗戶不宜太多,更不能太大,如果無法改變窗戶的尺寸,可以用窗簾布(深色、厚一點的)遮擋掉部分窗戶。
  • 頭痛難忍 學學簡易外治法
    小編推薦:以前我幾乎每個冬天都感冒,影響工作和生活。  藥汁塗抹法   取鮮姜、蔥白各100g,洗淨,放瓷缽內,加涼開水少許,搗爛取汁,用棉球蘸藥汁塗於太陽穴或前額,或頭痛部位,塗後可用手指輕叩塗藥部位,每天數次。
  • 噴嚏連連 妙用中醫「擺平」它
    前不久,周翔的鼻炎又開始發作,鼻涕、眼淚一起實在難受,有時還會伴有頭痛症狀。特別是早上起床和睡覺前,鼻炎症狀、頭痛症狀都特別明顯。  上饒市立醫院中醫科主治醫生熊貞良介紹,周翔的變應性鼻炎歸屬於中醫「鼻鼽」範疇,是由於臟腑虛損、衛表不固所致的,是以突發和反覆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特徵的鼻部疾病。
  • 攢竹穴,除了治療近視,還能幫你有效緩解頭痛、眉稜骨痛
    眉稜骨痛、頭痛常按揉攢竹穴眉稜骨痛,中醫病名。是因經氣不通致眉稜骨部或兼眼眶深部脹痛的眼病,該病名見於《眼科闡微》。本病可單側出現,亦可雙側發生。多見於成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在《儒門事親》"頭痛不止"中已有"攢竹痛俗呼為眉稜骨痛者"的記述,《證治要訣》將眉稜骨痛包括在"眼眶骨痛"內。
  • 試試中醫推拿吧,超實用!
    本期節目中我們請到了雲南省中醫醫院推拿科的彭強副主任醫師,請他給我們介紹一下怎樣用中醫推拿的方法治療「感冒」。臨床上強調發揮傳統中醫推拿手法特色,擅長治療慢性結腸炎、習慣性便秘、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 彭強:其實對於感冒引起的症狀,比如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等,除了打針、吃藥外,中醫還有許多方法可以使其緩解,比如拔火罐、刮痧、艾灸等等,但說到要自己能做,方便,並且沒有痛苦的,那就應該就是推拿了。
  • 頭痛
    中醫將這種能夠讓人患病的風稱之為"風邪"或"賊風"。風邪最容易助長其它病邪,然後與它合併一同傷害我們的身體。中醫學裡有「六淫」之說,即六邪。其中,以風為首,說「風為百病之長」。所以,中醫對風是非常重視的。在長期的摸索中,人們發現,在人體當中有許多地方易遭受風的襲擊,所以其命名中都帶有「風」字,如風府、風池等,這些地方幾乎都是風邪的藏身之地。
  • 降血壓血脂,緩解頭暈頭痛,按摩印堂穴的好處,竟有這麼多
    按摩是中醫上常用的保健手法,不僅可以放鬆對於一些疾病還能起到改善的作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選擇來按摩達到保健的作用,在按摩中有一個穴位是很神奇的,它可以緩解頭暈頭痛,降血脂血壓還能延年益壽,它就是印堂穴。
  • 頭痛、背痛、肩痛……身體8個止痛開關,哪痛按哪!
    頭痛、背痛、肩痛是很多人都遇到過的健康問題,而我們身上正巧自帶很多「止疼開關」,輕輕按壓就能「關掉」疼痛,讓你遠離止痛藥!1脖子痛夏天空調吹多了,脖子受涼就容易出現落枕、脖子僵硬、脖子疼等症狀,按摩身上的後溪穴就能緩解脖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