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是前額痛,還是後腦勺痛,是兩邊都痛,還是偏頭痛,都要問清楚,因為中醫認為頭痛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中醫裡是按經脈來劃分各部分的頭痛
01
後頭痛屬於太陽膀胱頭痛。
這包括腦後邊的頭痛,還有整個的頸項痛,會出現發熱、惡寒、惡風這些現象。後頭痛的初期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中藥進行治療,比如脈象如果浮緩的話,可以採用「桂枝湯」。
要是脈緊無汗的話,可以採用「麻黃湯」。這裡不過多地介紹中藥的藥方,避免老百姓在藥性、藥理不清的情況下亂用藥,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我們有了病還是要去醫院諮詢一下醫生,以便對證下藥。
02
前額頭痛屬於陽明胃頭痛。
像前額痛、眉稜骨疼、眼眶發脹等症狀,都是胃經頭痛。一般來講,「葛根湯」之類治胃病的中藥對治療陽明胃頭痛很有效果。
03
兩側頭痛為少陽膽經頭痛。
症狀有眼睛發花,早起口苦等。兩側頭痛宜服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是左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關,尤其是經期過後的婦女,就容易因肝血不足出現左邊的偏頭疼。如果是右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肺氣不降有關。
04
頭痛而重為太陰脾溼頭痛。
在中醫裡又叫做頭如裹,就像頭上裹著一頂溼帽子一樣,頭重抬不起來。同時還伴有四肢酸疼且體感冷,出現嘔吐、食不下的問題。
在過去,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脾氣挺大的老太太,她們頭上會勒一個帶子來止痛,這就是她們平時吃得好,又不怎麼運動,好多管閒事,體內溼氣不化,所以才造成了溼頭痛。
05
頭痛而咽喉幹痛為少陰心腎頭痛。
會出現小便發紅、少氣懶言、皮膚乾燥等症狀。一般可服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來治療。
06
頭頂痛為厥陰肝頭痛。
症狀為乾嘔吐、手指甲和嘴唇發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等,這病多與年輕時縱慾過度有關。
07
還有一種頭痛叫血虛頭痛,症狀是習慣性搖頭
治療這個病會用到當歸補血湯。這副藥裡需要用到黃芪和當歸兩味藥,而黃芪的用量一定要大於當歸四到五倍。懂點兒中醫知識的人都知道,黃芪是用來補氣的,當歸是用來補血的。
那麼既然是血虛頭痛,為什麼補氣的黃芪的用量反而要大於補血的當歸呢?這其實就是中醫裡一個很重要的醫理,叫做「氣為血之帥」。血需要靠氣機往上帶,如果氣不能夠把血帶上來的話,就補不了血,達不到治病的療效。所以有這樣一個玄機在裡邊。
08
還有一種是淤血頭痛。
如果頭部內有淤血的話,就會頭痛。進一步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癲癇。主要症狀是出現嘔吐。當患者出現噴射狀嘔吐的話,一定要及時地找醫生醫治。
所有頭痛都與「氣」有關,都可以先揉「消氣穴」,也就是從太衝穴揉到行間穴來緩解,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做如下選擇:
1
偏頭痛:
來無影去無蹤的偏頭痛,多與三焦經有關。
三焦經肘部的清冷淵、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關穴,都是偏頭痛的特效穴。具體方法:請先用您的大拇指找到頭部的痛點,然後邊揉邊推,先把裡面的筋給推開,再趕緊揉外關穴,頭痛馬上就能緩解。
三焦經是人體的「出氣筒」,在三焦經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調整內分泌失調,對調節長期情志病極為有效,對各種頭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綜合症都有特效。
2
前額和眉稜骨痛:
一般屬於胃經的病症
從二三腳趾間的陷谷穴向內庭穴方向按摩幾分鐘即可緩解。另外,按摩脾經的公孫穴(絡穴治表裡病症),或者膀胱經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緩解眉稜骨痛。
3
耳朵上部:
若疼痛發生在頭兩側,即耳朵上部,就在膽經按摩,例如膽經的風池穴、陽陵泉穴等均可。
4
太陽穴痛:
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陽穴,如果不能緩解,則可以按摩膽經的風池穴、陽陵泉。或者按摩胃經的頭維穴、陷谷穴,它同時對眉稜骨痛和頭痛如裹都有效。
5
頭痛如裹:
可以先按摩脾經的陰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經的頭維穴也可緩解。
6
頭頂痛:
屬厥陰經病
先從肝經論治,或針刺百會穴。
7
後頭痛:
屬太陽經病。
可以按摩膀胱經的京骨穴,以及小腸經的後溪穴、前谷穴。
8
頭頸僵痛:
可試試肺經的列缺穴,「頭項尋列缺」。
9
腎虛頭痛:
腎陰虛和陽虛都有可能誘發頭痛。
腎陰虛頭痛,主要表現為頭腦空痛,頭暈耳鳴,腰膝無力,舌紅脈細;腎陽虛頭痛,主要表現為頭痛畏寒,四肢不溫,面色白,舌淡,脈沉細。無論陽虛還是陰虛,都可以通過經常按摩腎經的穴位復溜、太溪等得到改善。
10
一側頭痛:
「左肝右肺」誘發一側的頭痛
中醫理論中有所謂的「左肝右肺」之說,並由此會誘發一側的頭痛。
經常出現左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關,這種現象在經期剛過的女性身上比較常見。
腎經的築賓穴(同時也是奇經八脈中陰維脈的郄穴,臨床多用於及時緩解所出現的血症,血虛當然也屬於血症的一種),可以有效緩解左側頭痛的狀況。另外,肝血不足也可通過按摩肝經的曲泉穴(合水穴)來調理。
如果經常出現的是右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肺氣不降有關。可以通過按摩肺經的尺澤穴和腎經的復溜穴來調理。
11
淤血頭痛:
頭部內有淤血有關
當頭部內有淤血的話,主要症狀是經常出現頑固性頭痛嘔吐,請您一定要及時就醫。
12
酒後頭痛:
十指梳頭,特別是兩側膽經。其中率谷穴治酒後頭痛有特效。
彭堅:六經辨治頭痛
太陽病頭痛,屬於表證、熱證,若表虛者,必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用桂枝湯,後頭痛,項背強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湯;若表實者,必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用麻黃湯、大青龍湯,後頭痛用葛根湯。
少陰病頭痛,屬於表證、寒證,若表虛者,惡風寒,脈緩弱,用桂枝加附子湯;四肢厥冷,因為血行不暢,陽氣不能通達者,用當歸四逆湯;若表實者,惡風寒、反發熱、脈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陽明病頭痛,屬於裡證、熱證,若陽明腑實,則口渴,大便秘結,脈沉實,用承氣湯;若陽明經證,則汗多,口大渴,用白虎湯;若後頭痛,用葛根芩連湯;若陰虛有熱,則心煩不眠,用酸棗仁湯。
太陰病頭痛,屬於裡證、寒證,若干嘔、吐涎沫者,用吳茱萸湯,若有痛經,用溫經湯;四肢厥逆,用四逆湯。
少陽病頭痛,一般偏於頭部兩側,屬於半表半裡證,可用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偏實熱者,用大柴胡湯;偏虛寒者,用柴胡桂枝幹薑湯。
厥陰病頭痛,呈寒熱錯雜,或上熱下寒,可用烏梅丸、半夏瀉心湯等。外治法則有頭風摩散,用之治療陣發性頭痛。
疼痛屬於虛證者,一般是隱隱而痛;屬於實證者,一般是脹痛、劇痛;屬於痰溼者,一般是暈痛、昏痛;屬於血瘀者,一般是刺痛。這個規律也基本適合於其他疼痛症。
1
大青龍湯治療頭痛發熱
高某,2011年4月25日一診。患者高燒39.5~40℃,已經連續三天,頭痛欲裂,全身肌肉酸痛,怕冷,始終未出大汗,煩躁,口渴,舌淡紅,脈浮緊、滑數。目前住院治療,正在「發熱待查」。
處方:麻黃18克 桂枝6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10克 石膏50克 生薑10克 紅棗10克 蒼朮10克
水9碗,先煎麻黃15分鐘,邊煎邊去掉浮在藥罐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煎半小時左右,煎至3碗水,先喝一碗,蓋被子取汗,汗出熱退,則停服。汗出不多,仍然發熱者,兩小時後,繼續服第二碗。汗出太多,則喝冷水一杯止汗。
患者服第一碗藥後,持續出汗半小時,熱退,頭痛、身痛減輕,四小時後,又開始發熱至38.2℃,繼續服第二碗,微微出汗,熱退。第二天痊癒。
按
本案為太陽病頭痛,屬於表證、熱證、實證,以頭痛、怕冷、發熱、身熱、無汗、脈浮緊、煩躁為主要特徵,在重感冒、流感患者中非常普遍。患者除了頭痛劇烈之外,發熱經常達到39℃以上。但只要屬於初起,身上熱,不出汗,摸上去乾乾的,或者出汗不多,脈浮數、浮緊、滑數,沒有劇烈咽喉疼痛,都可以用此方。兼有身體肌肉酸痛者,可加蒼朮10克。
此方我在臨床用得很多,方中麻黃必須用到18克,三歲的小孩,可用12克,只要煎煮得法,不但沒有副作用,而且往往一劑未盡,就熱退身涼,患者常常視為奇蹟。
本方煎煮法,一概遵照《傷寒論》大青龍湯方後的介紹,不可違背,否則無效。幾年前,尹周安醫生告訴我,他經常遇到白血病患者在急性發作時,高燒、頭痛、怕冷,無汗,感到棘手。我回答何不用大青龍湯?當時他用了沒有效。
後來他又請教方志山醫生,方醫生指出:無效的原因在於沒有遵守張仲景的煎服法,改正之後,療效即非常顯著。此事反饋到我這裡,對我的教訓深刻,深感學用經方,一定要絲絲入扣,不可馬虎大意。
太陽病頭痛,即使不發熱,只要怕冷,身熱,不出汗,脈浮緊,煩躁或緊張,仍然可以用大青龍湯。胡希恕、劉渡舟先生的醫案中都有類似治療病例。
2
溫經湯加減治療頭痛
劉某,男,65歲,2009年8月12日就診。患者頭痛、頭暈、吐涎沫3天。自訴頭痛已經20餘年,因受寒而起,每遇天氣寒冷時發作,發作時巔頂脹痛,口中流清涎,乾嘔,平時則經常頭暈,乏力,頭部微熱,四肢冰冷,大小便尚可,有腦梗舊病史,面色晄白,形體清瘦,舌瘦,舌質淡偏暗,苔薄白,脈弦細。
處方:吳茱萸10克 半夏10克 炙甘草10克 白參10克 麥冬10克 丹皮10克 桂枝10克 桃仁10克 赤芍10克 茯苓15克 川芎10克 當歸10克 黃芪30克 蔓荊子10克 細辛3克 生薑10克 大棗10克 七劑
患者訴服上藥七劑後症狀消失,半年來未發作。
按
本案為太陰病頭痛,屬於裡證、寒證、虛證。患者頭痛、吐涎沫,舌淡,脈弦細,本來屬於吳茱萸湯證。《傷寒論》378條云:「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方中有吳茱萸、生薑、人參、大棗四味藥,可溫胃益氣、散寒止嘔、止痛。
如果病情單純,此方原可勝任。然而患者病程長達20餘年,屢次發作,頭熱、肢冷,面色晄白,舌質偏暗,又有腦梗舊病史,說明其血行不暢,陽氣不能通達全身,證候非常明顯,病久已入血絡。故用溫經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
這兩首方,本是婦科名方。後者長於活血化瘀,用於治療因血行不暢而導致的子宮肌瘤,前者長於溫經散寒,養血益氣,用於治療氣虛血虧、血瘀有寒的各種婦科病。
只要病機相同,即使是婦科方,也可以用治男子,這毋庸置疑,因為中醫是辨證為主,辨病為次的。
溫經湯中本來包含有吳茱萸湯的吳茱萸、生薑、人參三味藥在內,再去阿膠的滋膩,加細辛、蔓荊子,專治頭痛,加黃芪補氣以助血行,全方綜合發揮養血益氣、活血化瘀、溫寒止痛的作用,因此僅服七劑,頭痛不再發作。
3
小柴胡湯合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頭痛
宋某,女,43歲,2011年3月14日就診。自訴後腦勺部、頭部兩側疼痛多年,西醫排除頸椎壓迫,高血壓病,按照神經性頭痛治療兩年無效。發作嚴重時噁心欲嘔,全身發冷、發熱。2002年開始發作,近10年中每個月要大發作幾次,平時頭暈,兩太陽穴及後頭部隱痛,須按壓則舒,月經及白帶正常,舌質淡紅,薄白苔,脈沉細。現在已經發作兩天。
處方:小柴胡湯合桂枝加葛根湯加減。
柴胡18克 黃芩15克 半夏10克 生薑10克 大棗10克 黨參15克 桂枝10克 白芍30克 葛根50克 川芎10克 天麻10克 生薑10克 紅棗10克
二診:病人頭痛顯著減輕,藥已對症,原方加減做丸劑鞏固療效。
桂枝30克 白芍60克 葛根90克 半夏30克 川芎60克 全蠍60克 天麻30克 白參30克 土鱉30克 白芷60克 蜈蚣50克 細辛15克 黃芩30克 柴胡30克 為蜜丸,每次9克,每天兩次。連服兩劑藥丸,至今半年多再未發作。
按
本案為少陽、太陽病頭痛。從發作時忽冷忽熱,噁心欲嘔,痛在兩側來看,屬於少陽病證候,從後頭痛和按之則舒,以及脈舌來看,兼見太陽病桂枝加葛根湯證,故將兩方合用,再加川芎活血止痛、天麻祛風定暈,一診即獲效。但病程近10年,「久病入絡」,故二診加蟲類藥搜剔頑邪,防止復發。。
4
酸棗仁湯治療頭痛
周某,女42歲,2010年9月25日就診。患者頭痛,昏脹,頭部不清醒,睡眠不好,夢多,月經量少,大便偏幹,已經持續了半年,面色憔悴,舌紅無苔,脈弦細數。
處方:川芎30克 知母10克 棗仁30克 炙甘草10克 茯神30克 香附子10克 白蒺藜30克 首烏藤30克 丹參15克 合歡皮10克 生地30克 七劑
二診:上方效果顯著,連續睡了七天安穩覺,頭部也輕鬆許多,面色與精神狀態都有改善。原方不變,加柏子仁、靈芝、做成蜜丸善後。
按
本案為陽明病頭痛,屬於裡證、熱證、虛證。《金匱要略》原文云:「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由於長期睡眠不好,往往精力不支,面容憔悴,頭痛頭暈,煩躁易怒,故《金匱要略》歸結為「虛勞」章中。凡見到頭痛與失眠同時存在,而又脈偏沉細數,大便偏幹,舌象偏紅的,屬於「虛煩不得眠」,不宜用苦寒清熱,介類潛陽之品,當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疏肝解鬱,此方切中肯綮。原文雖然無一字提及頭痛,但川芎一味,明顯為頭痛所設,而失眠與頭痛的內在關係,也一目了然。
以我的經驗,川芎可以重用至30克,茯苓可以改為茯神,再配香附子,後世名「交感丸」,安神效果更好,加生地,配合原方中的知母,增強滋陰的作用,白蒺藜、首烏藤、丹參、合歡皮,均屬輕靈鎮靜安神之品,對於治療頭痛、失眠兩者均有效果,白蒺藜、合歡皮、香附子又有疏肝解鬱的作用,與本方搭配非常得當。
5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三叉神經痛
彭某,女,71歲,2008年9月15日就診:患者三叉神經痛3年,稍冷即發,夜間發作頻繁,近半月來每天發作多次,服卡馬西平等西藥已經沒有效果。舌質嫩紅,有瘀斑,薄白苔,脈沉細,面色晦暗。
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麻黃6克 附子10克 細辛3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10克 全蠍10克 蜈蚣1條 白附子5克 僵蠶10克 五劑
二診:患者訴服藥後夜間三叉神經痛發作頻率減輕(5天僅發作3次,且程度較服藥前減輕),舌脈如前。效不改方,仍服原方七劑,再用原方加減做水丸緩圖。
處方:麻黃30克 附子60克 細辛30克 乳香50克 沒藥50克 蜈蚣30條 全蠍30克 白附子30克 僵蠶30克 防風30克 黃芪60克 土鱉60克 水丸,早中晚各一次,每次100粒。服用水丸兩劑後,疼痛完全消除。
按
本案為少陰病,屬於表證、寒證、實證。患者對於寒冷特別敏感,遇天氣寒冷即發,接觸冷物亦發,脈沉細,苔薄白,面色晦暗,一派少陰寒實之證,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此方治療三叉神經痛有效,臨床對此早有報導。由於疼痛異常,除了合用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之外,尚加蜈蚣、全蠍、僵蠶、白附子,即合用止痙散、牽正散,藉助蟲類搜剔之品,加強止痛效果。一診獲效後,為鞏固療效,防止復發,二診再加乳香、沒藥活血止痛,黃芪、防風固衛祛風,做成藥丸長期服用。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我是鐵桿中醫——彭堅學術觀點與臨床心得集(增訂本)》,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