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mo||撰稿
每個人處理亂局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選擇迴避防守,有的喜歡靜觀其變,有的則採取高壓打擊來破局。
即便是紐約最有號召力的唐,柯裡昂在被自己遭遇襲擊、兒子被暗殺的情況下,尚能保持平和心態與塔塔利亞、巴西尼家族談判,因為他深知隱忍繼而贏得時間的重要。
但換個環境,同樣對於行情不利、低迷甚至有點令人沮喪的大屏顯示市場,華為卻並沒有迴避,發而高調地介入進來,並且與索尼、LG的高端電視直接對標,絲毫不懼傳統電視廠商中的品牌和口碑的風險。
難道華為是個愣頭青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9月26日的發布會來看,雖然沒有採取唐·柯裡昂保持隱忍以等待機會,但是對於在5G和IoT來臨之時,如何玩好客廳這塊大屏,華為明顯帶著想法而來。
恰如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提及的「納圖芬文化並未留下任何文獻檔案,所以講到遠古時代,唯物主義學派說話總是比較大聲」一樣,發布會主持人這麼評價華為:因為我們的技術(手機)領先別人一年,所以說話可以大聲。
在聽完整場發布會後,筆者感覺在技術和用戶研究方面,華為確實可圈可點。智慧屏的發布,對傳統電視市場至少造成三點衝擊,或者稱之為思考:
其一,電視,這個喊了那麼多年的稱呼是否該淘汰?
電視這個詞,由來已久。打著電視未來旗號來的華為,無論榮耀智慧屏,還是華為智慧屏,都儘量突出自己非電視這一點。正如餘承東自己說的,寧可叫大屏手機,或大一點的pad,也不願意叫電視。
其實在功能方面,傳統彩電製造企業並不輸華為,但是在習慣用語上,卻始終難以突破電視這個思維圍城。其實,現在的年輕人,關鍵在玩,一個新概念,一個新方式,或許就能刺激購買,但是一提到電視就有點老態龍鐘的錯覺,所以其他彩電企業,是否可以換換說法,智屏、社交屏,不是都挺好的概念麼?玩的就是一個新鮮,不是麼?
其二,不從痛點出發的功能改善,逃不過自我娛樂?
智慧型手機最強的優勢就是互動,所以從智慧型手機市場殺入大屏市場的華為,深知用戶的痛點。比如針對孩子坐姿不正確和近距離觀看等問題,鎖定屏幕,等糾正後再看;比如聯合健身運動的權威學校如北京體育大學資源,幫助糾正動作等,讓fitness更加專業。
客觀說,或許其他企業有類似功能,但華為的宣傳從創意上更切中市場痛點,圍繞用戶需求做廣告更能聚焦眼球。相比部分彩電製造企業依舊用概念減緩甚至無視用戶痛點而言,華為無論產品賣點還是品宣上,都有值得簡介之處。功能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自我娛樂。
其三,不研究用戶,用售後拉攏維繫的方式已過時。
製造,是傳統彩電企業的優勢,但同時也可能是思維放飛時代的劣勢。如果沉溺其中,不積極改善,行動或出現滯後。
很多彩電企業製造完成後,依舊藉助渠道和經銷商的力量去鋪貨,甚至通過售後來維繫與用戶的關係。但到了現階段,這種老套做法略顯過時。把與用戶對接和分析用戶購買行為的機會交付給經銷商和售後人員,只會出現或被動或亂套的結局。
相反,華為智慧屏出現後,大小屏多設備之間的互動,成為現實。而在玩的過程中,消費者也能感受到華為智慧屏帶來的樂趣。
一起玩,才能帶動所有設備的開機率,如果僅僅是售後維修,僅僅通過購買群體分析消費特徵的話,對消費者引導顯然要弱很多。
所以從華為智慧屏發布同時實現的多屏互動來看,其他企業應該儘快調整與用戶溝通的方式,老舊的效率低下的溝通模式,已經顯示出更不上趟的疲態。
從硬體上敢與索尼、LG電視直接對比,華為智慧屏頗為大膽,或者說餘承東也真敢說,但或許也因此會讓消費者刮目相看,直接叫板,透露出華為的霸氣。
雖然如何理解這事,每個消費者都有自己的判斷。但筆者認為,這種主動進攻的策略,確實能搏眼球,做別人不敢做懟別人不敢懟,符合華為一貫的調性,在手機市場早早就與蘋果三星硬碰硬,也是如此。
當然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給華為以時間,結果證實它們吹過的牛逼有不少也是兌現了的。就這方面來看,無論是造勢還是真實力,華為的任何抱負都不容小覷。而智慧屏對電視行業,或對整個客廳大屏行業來說,也是理應引發深思的一款產品。
【森科技:旨在用更全面的分析和更客觀的原創打動您!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下觀點,共同為科技行業的健康發展出力。對科技感興趣的朋友,請點擊關注「森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