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記者 馮慶豔 小米3月初被員工指其涉嫌暴力裁員,無獨有偶,360日前又被傳裁員15%至20%,不過其官方回應沒有裁員計劃並且還在招聘。
裁員是企業應對寒冬的一個常用的措施,因為它效果快且明顯,近期百度搜索的一個熱詞便是「裁員補償標準」,讓人深有感觸的是,這個詞的搜索量已達到近十年的新高,外國的科技公司也普遍不樂觀,近日一項針對美國科技公司招聘情況的調查顯示,超七成的科技公司暫停招聘或開啟裁員。
小米和360此時陷入裁員風波,有著殘酷現實的壓力,小米被裁的是一線門店的員工,疫情導致人們不敢逛商場,自然小米新零售模式承壓。
另一邊的360今年1月周鴻禕便在朋友圈稱今年會設置「免裁券」,獲得此券的員工可抵消一次裁員,有效期為一年,僅限本人使用,不可交易。此次360回應裁員傳聞時提及,公司每年都會對人員進行常規化的績效考核優化。
無論裁員是否是事實,在遭遇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的背景下,這一傳聞,不僅將對公司員工團隊的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也會帶給外界一種企業經營承壓的印象。
與之相反的是,百度近期不僅不裁員反而宣布給員工漲薪且年終獎基數上調,這在網際網路圈裡給百度狠狠地刷了一把存在感,此前在商業利益和企業責任面前,百度的一系列操作讓外界往往將其多歸為前者,如今它卻成為了令人豔羨的「別人家的公司」。當然這與企業的資金實力也休戚相關。
反過來思考這個問題發現,百度因給員工漲薪而備受關注的背後,意味著行業的普遍情況與之相反,否則也不會引來如此多的熱議和羨慕的目光。
去年,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巨頭們都開啟了架構調整和人事調整,疫情的突如其來,導致原本就處於調整期的網際網路和科技行業,更是雪上加霜,除了BAT等幾家頭部公司、字節跳動等新興公司的日子好過一些外,不少中小企業遭遇了生存危機,比如匯桔網被曝拖欠員工工資自去年12月份至今已有三四個月。
網際網路公司最核心的資產便是人才,而近年來網際網路企業尤其重視能帶給員工歸屬感的企業文化,有的企業,即使面臨危機也會先捨棄自身的利益來保護員工的利益,以受疫情影響很大的旅遊平臺攜程為例,企業創始人梁建章和CEO孫潔開始零薪,高管層降薪,員工暫停漲薪但並未降薪,以近期思科中國被傳裁員人均賠償百萬為例,這個企業雖然被傳有大裁員的行為,卻也能對員工利益有充分的補償,可以說是良心裁員了。
網際網路行業裡,少有裁員的說法,人員優化的策略本就駕輕就熟。最怕的是,有的企業,在日子好過時要企業文化,要996的工作熱情,在日子難過時便向員工開刀,裁員時還使用各種手段來規避裁員帶來的成本負擔,這種行為註定不是一個有擔當且有統一企業價值觀的企業所為,這種企業也很難走的長遠。
網際網路公司薪酬待遇普遍較其他行業高不少,已成近年來不爭的事實,如今小米、360這樣的大公司被傳裁員,更加強化了人們對於未來的悲觀情緒,人們往往會將手機屏裡新聞中的人的遭遇,與自身的遭遇相關聯,當那些原本比自身處境好的人遭遇了裁員或降薪,自身也會無端的焦慮起來。但願像小米和360這樣的一些大公司,寒冬到來之際,在自身如何過冬的考量之下,能妥善處理自身利益和員工利益之間的關係,給員工一些安全感,給社會一點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