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我們身邊最普通的平凡人,卻在普通中彰顯著崇高,在平凡中抒寫著大愛。他們,孝老愛親,恪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熱心公益,用真情傳遞愛的溫暖;科學教子,傳承好家風好家教;廉潔齊家,築起家庭幸福的安全屏障。他們傳播著向美而生、從善而流的文明之美。
他們,就是青海省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讓我們走近他們的事跡,感受他們的大愛精神。
郭佔福家庭
郭佔福任教鄉村36年,教書育人,妻子患病臥床,悉心服侍,不離不棄。他不僅撐起了鄉村孩子們的藍天,也撐起了自己小家的幸福。退休後的郭佔福發揮餘熱,成為大通縣東峽鎮元墩子村文化管理員。他秉持「種文化」的理念,倡導村民把「家中面柜子上的酒瓶子換成小小圖書箱」「爭做書香家庭、滋潤家庭生活」;積極組織村裡的文藝愛好者,恢復眉戶劇團,帶頭捐款購置器材和服裝,開展文藝培訓。他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也促進了鄉風文明,傳播了良好家風。
馬如蓮家庭
馬如蓮夫婦都是教育工作者。她是西寧市第十二中學的教師,在生活中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教育和愛護。丈夫尹成瑞是青海大學教師,工作中兢兢業業,永遠的口頭禪就是:「我要對得起學生」。耳濡目染下,兩個女兒優秀懂事。一到假期,夫妻倆便帶著雙方老人到全國各地旅遊,足跡踏遍15個省,用實際行動踐行「你養育我長大,我陪你到老」的孝道傳承。
蘇廷潮家庭
蘇廷潮家庭崇尚文明、積極進取、相敬相愛、鄰裡互助。退休後,他不計個人得失,主動承擔起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一職,負責全院水、電、管道及其它設施的維修工作,發揮一名老黨員的餘熱。妻子趙廷蓉是一名幼教教師,全心照顧家裡老人和三個孩子,為丈夫解除後顧之憂,協助蘇廷潮為院裡的居民排憂解難,與鄰裡相處得如兄弟姐妹。
王雲家庭
王雲有一個開明的家庭,這個家庭上慈下孝,秉承著中華民族最傳統的孝老愛親美德。開設「家庭和諧獎」,一年內兒子媳婦不發生打架,獎勵資金5000元,兒媳響應國家號召自願生二胎,獎勵4000元,尊老愛幼獎勵4000元,老人健康發放獎金4000元,兩個孫子快樂成長,發放獎金2000元,讓家庭成員不但養成好習慣,還有獎金拿。俗話說,婆媳關係是最難處理的關係,30多年來,王雲不但與自己的公公、婆婆相處和睦,與兒媳關係也很融洽,她上孝老、下愛親,譜寫著最美家庭的和諧幸福曲。
武蘭忠家庭
武蘭忠和愛人舍小家為大家。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丈夫吳忠祿第一時間主動請纓到玉樹援建,住帳篷、喝雪水,一幹就是三年。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武蘭忠毅然踏上馳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的徵程,和戰友們艱苦奮戰50多個日日夜夜。她和愛人在危難之際,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為國為家做貢獻。
謝建華家庭
謝建華家庭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裡,樂於助人。在妻子的支持和鼓勵下,謝建華取得了碩士學位,從一名書記員歷練成為了一名高級法官。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他舍小家為大家,積極協調企業復產復工。作為他事業、家庭的好幫手,妻子料理家務、教導孩子、孝敬老人。優良的家風是他們家庭和睦、感情融洽的催化劑。
許宏國家庭
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使年近六旬的許宏國和妻子趙玉秀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脫貧奮鬥史。2011年,許宏國的兒子不幸出車禍去世,突然發生的意外,打碎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也擊碎了許宏國夫婦對生活的嚮往。痛失愛子,12萬元債務,老兩口生活陷入絕境,成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村第一書記、鎮駐村幹部的開導和幫助下,許宏國夫婦逐漸從悲痛中走出來,重拾生活的信心,種蔬菜、養藏香豬、賣釀皮…不僅還清了12萬元的借款,每年還有5萬餘元的收入。2017年許宏國一家率先脫貧,被評為村裡的「脫貧光榮戶」。
李曉瑞家庭
祖孫三代同堂,互敬互愛,和睦快樂。李曉瑞與愛人十幾年如一日,以奉獻崗位、孝道美德為榮。2012年,公公得了不治之症,她跑前跑後、餵藥送飯,盡到了像親生兒女一樣的大愛之孝。婆婆有老胃病,她做的日常飯菜儘量適宜老人的口味。無論工作上有多大的壓力,家庭中有多大的困難,夫妻倆始終微笑從容應對。一項項榮譽見證著他們的付出,家庭也因和諧而更加美麗溫馨。
卓瑪巴毛家庭
生活在三江源頭地區的卓瑪巴毛和燕登夫婦,用勤勞、善良、熱心詮釋著最真誠的質樸情懷。丈夫燕登是原通天河守橋班班長,在通天河橋畔兢兢業業堅守了18個春秋,擔任村婦聯主席的卓瑪巴毛,積極組織婦女清理通天河附近的河道、撿拾路邊垃圾、維修道路,參與植樹造林綠化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生態環保理念。夫婦倆齊心資助村裡經濟困難的家庭,幫助殘障困難家庭打掃衛生、修繕房屋,是大家心目中公認和信賴的最美家庭。
西忠家庭
上世紀80年代的小家,如今已成為19口人的幸福大家庭,西忠與丈夫索布扎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品德的培養,家中的五個孩子成了教師、醫生、公務員。現今作為祖父祖母的西忠夫婦,教育孫輩們依然秉持勤儉、善良、團結、互助的家庭美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家人齊上陣,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抗擊疫情做出貢獻,外孫女在西忠的影響下,攜親朋共同開展「暖冬行動」,為果洛州貧困兒童和老人捐贈棉衣、棉鞋以及生活必需品。理解、尊重、關愛的文明家風是這個大家庭的傳家寶。
角毛才讓家庭
角毛才讓擁有一個幸福的6口之家。「持家要勤儉,待客要大方;教育子女要先成人,後成才」這是一家人的信條。角毛才讓視公婆為親生父母,敬重、孝順;公婆視她為親生女兒,慈愛寬容。作為教育工作者,夫妻倆教育孩子身體力行,讓文明新風做家庭團結、和睦幸福的基石。他們還把社會新風尚帶給身邊的學生和同事,提高藏區群眾對性別平等的知曉率和認同率。
朱衛平家庭
2016年通過名校選調生,被引進到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朱衛平,在父母無私的付出、支持和陪伴下,紮根青海,傾情奉獻。科學教子、熱心公益、孝老愛親、家庭和睦。夫妻倆給孩子註冊了「溥源懷民」的商標,帶著孩子做公益,播撒文化的種子,以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要回饋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張漪家庭
張漪和妻子都身患不同疾病,家裡真正健康的只有年幼的兒子。母親不慎摔傷臥床不起,嶽父身患重症,除上班外,夫妻倆幾乎寸步不離悉心照料,把大部分精力都傾注在了老人身上。百善孝為先,一家人用堅強揚起生活的風帆。
仁欽卓瑪家庭
二十多年來,仁欽卓瑪贍養身患殘疾的姐姐,不棄姐妹親情;資助愛人的弟弟妹妹完成學業,為父母分憂;恪守傳統,孝敬公婆。愛人作為民族教材編譯中心副譯審,翻譯和審定教材圖書,獲青海省藏漢翻譯專家稱號。曾是下崗職工的仁欽卓瑪,從外包裝工到鋁塑內包工,在金訶藏藥廠一幹就是二十餘年,一家人互敬互愛,和諧共進,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姚宏軍家庭
姚宏軍是一名通勤車駕駛員,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郵遞員、郵政營業員、營銷員,他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2016年,愛人突發疾病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每天一下班就趕回家中,端水餵藥做飯,悉心照料,用相濡以沫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讚歌。
施勝美家庭
施勝美和愛人攜手相伴10個春秋,真誠寬容,相互鼓勵,共同成長,一個考取了水利水電工程一級建造師,一個考取了在職研究生,靠不懈努力和拼搏建立了溫馨的小家。資助妹妹上大學,幫助父母購買住房,幫婆婆尋找晚年幸福。生活中節約低碳,鄰裡相處融洽,於平凡的點滴中沉澱生活的和諧、幸福與美好。
供稿:省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
出品:省婦聯宣傳部(網絡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