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江西正能量】百善孝為先 書寫孝老敬親大愛篇章

2021-01-09 中國江西網

    江西德興市花橋鎮敬老院院長黃以芳,二十年來,以院為家,默默照顧著多位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孤寡老人,視老人為親人,起早貪黑,事必躬親。如今這所曾經只有2位老人居住的養老院現在是前前後後有30多位孤寡老人居住在這裡,依山傍水的花橋鎮敬老院如今已經是一家宜居、美麗、充滿愛與溫暖的「花園式」敬老院。

    黃以芳二十年如一日不圖名利,不圖回報的付出,讓很多人感動不已,這些年他的愛心和堅持不僅讓養老院裡的老人們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更讓紅土地上孝老敬親的風氣蔚然成風,愈加濃厚。

    與之相比,我們也看到,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啃老族」甚至是「甩老族」,有的子女把老人放在養老院後,不僅不管不問,甚至欠費、失聯、撒手不管。相比這種違反孝道倫理、喪失做人之本的行為,黃以芳就顯得格外高尚。

    早在1995年,由於旁邊學校擴建,敬老院面臨拆遷的命運。黃以芳就把當時敬老院唯一的一位孤苦伶仃的75歲老人安置在了自己家裡同吃同住。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黃以芳打破了人們對這句話的固有印象。在老人去世前8個月,不幸中風後臥床不起,黃以芳全身心的照顧老人起居,每天為老人擦洗身體、端屎端尿。黃芳與這位孤寡老人毫無血緣關係,8年的精心照料,8個月的床前孝子,

    如此孝敬,比起一些親生子女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常言道:「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孝老敬親或許人人都知,但知易行難,尤其是孝敬、贍養、愛護的老人是久病的非親非故的老人,這需要一顆「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善良、仁愛之心,更要有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懷,還要有一種「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的頑強意志和知性合一。在黃以芳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孝道更為超然的層次,那就是黃以芳雖然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其多年忘我呵護孤寡老人的仁心善舉彷如一股涓涓細流,雖說不上感天動地,但這種「孝為人本」的美德傳播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為我們孝老敬親樹立了標杆,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和學習。

    孔子曾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對於社會而言,孝老敬親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由此中國也被世人譽為"禮儀之邦",千百年來這已經成為了我們世代相傳的文化基因。而對於個人而言,孝則是一個人品德品質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那這個人還如何為人處世。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江西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到了13% 以上,如何讓老人體面地生活,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已經真真切切地擺在了我們眼前,而黃以芳用其樸素而厚道的行為為我們展示了一份如何孝順的最佳答案範本。

    從黃以芳身上,我們還看到,孝老敬親,養老助老,不能止於贍養自己的父母,還要將這種傳統美德推廣到親朋、友鄰與每個社會成員之間,讓「小孝」變「大孝」,讓一家之孝超越家庭親情關係,成為民族大愛的精神內核,進而營造出關愛老人、孝老敬親的社會空間與濃厚氛圍,這也是黃以芳帶給我們的深層次啟示。  

    黃以芳,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實際行動書寫出孝老敬親的最美篇章,這正是素有良好民風的紅土地上孝老敬親傳統美德的至高境界。我們期待,黃以芳的感人事跡和大愛精神更加光大,讓中華孝道之花香飄人間,潤澤人心。

    文/何莉

相關焦點

  • 生活正能量,中華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
    也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主題「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傳統美德,「孝」對中華兒女而言,不僅是一種道德規範,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所傳承下來的。從中秋節和春節我們就能看出來,尤其是春節,無數的子女在外奔波了一年,不遠千裡從外地歸來,那麼這個目的是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放了那麼幾天假,回家休息休息?
  • 為什麼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說明淫和孝這兩種行為對一個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不淫可稱良善,不孝既是惡人,萬惡和百善之間差一百倍,說明世間的惡比善要多一百倍,下面本文來詳細解讀這個問題。一,為什麼萬惡淫為首?為什麼說百善孝為先?元亨利貞四種道德,元代表是仁,也是愛,愛別人的意思,是指人與人之間親善的關係,後來發展成為其中的一種愛稱為孝,也就是對父母的愛,任何人都會有愛別人的心,任何人第一個接觸的人首先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是一個人第一個有親善關係的人。
  • 百善孝為先,中國文化傳統美德,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
    百善孝為先,中國文化傳統美德,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有一句俗:百善孝為先,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孝順是最基本的基礎。孝順是一個人的本份,父母花了心思養育了我們、教育了我們,才把我們安全的撫養長大,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樣高,如海水一樣深,這一種恩情,我們是永遠也報答不完的。
  • 孝行天下,百善孝為先
    今天,我要調整心態,好好學習、努力工作,跟家人、朋友、同事歡喜問候,在社交中帶給別人快樂和希望,牢記天地父母、神佛宗親聖賢的教誨,讓我們傳遞慈悲、善良、真誠、包容、與人為善,讓世界都充滿正能量,種善因結慧果。請同修善友,與我每日在微信上恭敬天地父母宗親和眾神靈,感恩天地父母宗親和眾神靈,只要有供養的心或行為,便可累積功德與福報。感恩敬畏功德願心:願求者如願,眾生離苦得樂,世界吉祥安樂!
  • 「百善孝為先」,看看中國傳統的孝道,走進「楊氏孝坊」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小到家庭和睦,大到國家安康,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影響著華夏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上的產物,是在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孝的觀念是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為了感恩父母及長輩的生育撫養,表達崇敬及哀思之情,隨著歲月的流轉,逐漸形成了「追孝」、「享孝」、「孝祀」的觀念及表現形式。早在「詩經」中記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說明了孝的意義,就是人們在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鬥爭中為乞平安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說文解字」中對孝也做了解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在物質上奉養父母。
  • 百善孝為先,幾個孝順的星座,值得結交為朋友
    百善孝為先,幾個孝順的星座,值得結交為朋友盡孝是每個人必須做到的,生而為人,你必須明白百善孝為先,你被父母養育成人,他們付出的辛酸你可能看不見,但是你要明白這非常不容易,如今他們在一天天的老去,你要做到的就是盡你的孝道,孝順的人是值得受到任何人的掌聲的
  • 百善孝為先,關於孝道的10句名言!忠孝是立身之本!
    百善孝為先,關於孝道的10句名言!忠孝是立身之本。1. 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禮記·內則第十二》孝順的子女,贍養父母,能夠使得父母從內心感到快樂,他們不會違背父母的意願,想盡辦法讓父母賞心悅目,會安排舒適的住處讓父母就寢。
  • 百善孝為先,到底什麼是孝,真沒幾人能完整地說清楚
    都說百善孝為先。可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到底什麼是「孝」呢?現如今很多年輕人過得還不如老人呢,那還用「孝」嗎?常說的一句是「不孝有三」,可你未必知道,在儒家的觀念中,孝也有三。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 評論| 唯發奮圖強方可書寫杭錦精彩篇章
    評論 | 唯發奮圖強方可書寫杭錦精彩篇章 2020-12-23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感恩母親節:孝與養 一種萬世共通的道德情感
    「好人365」盡顯百善孝為先    「母親節事實上在中國,每日都是「孝」之節。在傳統孝道中,孝乃做人之根本道理、根本人倫和根本共識。這從我們今天閱讀「好人365」時,那些與孝有關的故事仍能一如既往地打動、直擊人心中得以體現——其與「百善孝為先」的情感魅力和道德力量之深厚、久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為人父母者,有著天然撫育兒女之情愫。父母之慈愛,其言傳身教,就如人類固有的愛之基因,會薰陶、傳遞給下一代。
  • 百善孝為先 義烏農商銀行「孝道金」傳遞企業正能量
    「馬上過年了,過來領點新錢發壓歲包
  • 讓孝老愛親成為全社會靚麗的美德風景
    10戶家庭,10個感人至深的孝老愛親事跡,進入公眾視野,傳播著正能量。(光明日報 10月11日)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老愛親,既是美德又是責任,古代就有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結而成。特別是兒童蒙學讀物《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的家喻戶曉,使「孝老愛親」的傳統深入人心。
  • 百善以孝為先,久病方知真假孝子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以孝為先,這個孝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內心接受,去執行的,而並非出於表面形式,出於責任,這是我們的義務。常年疾病,視老人如累贅,方可知真假孝子還有少部分人見到年邁的老人,常年身體狀況不好,聽也聽不見,動也不能動的情況下,吃飯也需要人喂,需要一個人長期在床邊服侍,對於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多的,剛開始有的人還是能敬那麼點孝道的,不過時間一長,感覺就變質了,經常辱罵老人,甚至還有人打老人的情況也見過,雖然老人沒有了還擊之力,但他心裡都明白,本可以多活幾天結果就一命嗚呼了,這就是所謂的人性
  • 弘揚最美 傳播大愛
    他們,是我們身邊最普通的平凡人,卻在普通中彰顯著崇高,在平凡中抒寫著大愛。他們,孝老愛親,恪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熱心公益,用真情傳遞愛的溫暖;科學教子,傳承好家風好家教;廉潔齊家,築起家庭幸福的安全屏障。他們傳播著向美而生、從善而流的文明之美。 他們,就是青海省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讓我們走近他們的事跡,感受他們的大愛精神。
  • 佛教對中國孝親文化的貢獻:提出以孝為根本——謝路軍 潘飛
    關於這一點,明朝蓮池大師曾在《為僧宜孝父母》和《出世間大孝》二文中,提出了佛教對孝親的觀點,很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孝分三等:下等孝順:奉養雙親,免於饑寒。中等孝順: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上等孝順:為父母說法開慧,往生佛國,永離三途。
  • qq再出現新的推送內容,正能量讓人為之點讚!
    我們現在使用qq的人群數量還是很多的,在我們的聊天列表,每天都會準時出現這樣的一個存在,不斷天氣如何,早晚準時都會出現的那就是騰訊新聞的推送,即使我們的男女朋友也不會有騰訊新聞準點。這樣的正能量舉措讓人為之點讚喝彩。
  • 人生三孝:50%的人能做到前兩孝,可是做到第三孝的人不到5%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能做到的有又幾人?一個不孝順的人,永遠不會有善良,更不用談什麼「財運」,農村也有句土話「捨得才有得」,你連自己的父母用得都捨不得,那你又怎麼得,我說的這個「得」是指財運,一個人得到的回報,其實都是自己親手創造的,是福是禍,怨不得別人。
  • 大愛有聲|2021為「打工人」送溫暖
    第四屆「大愛有聲·讓愛回家之溫暖回家路,保濟愛同行」大型公益活動已正式啟動,四大公益項目,我們繼續伴你溫暖同行。廣東廣播電視臺、讓愛回家公益促進會、王老吉藥業為「打工人」送溫暖2021年1月8日,廣東省讓愛回家促進會、愛心企業王老吉藥業保濟口服液等舉辦的「大愛有聲 讓愛回家之溫暖回家路 保濟愛同行」大型公益活動在廣東廣播中心正式啟動。
  • 以何為孝?
    孝道是建立在血緣親情基礎上,以家庭為載體,擴充到人類社會各種人際關係行為的根基性文化。傳統孝道文化從西周之後,孝道思想便被歷代統治者們高度重視,到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正是被列為治國理論,形成以孝道文化為核心的封建統治制度,直至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