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蟹簍》局部
《富饒的南海》局部
《龍蝦蟹簍》全景
博物館尋珍錄
廣州藝術博物院中,收藏著一件規模巨大的潮州金漆木雕作品《龍蝦蟹簍》。這件作品長期擺在一樓主通道的拐角處。從主展廳參觀完展覽走出來,伴著左手邊中庭裡的陽光和綠意,迎面而來就是一片魚躍蟹遊的金碧輝煌,頓時覺得整個人都抖擻起來。
這件作品是潮州木雕大師陳培臣等高手匠人,用了無數個日夜,一點一點雕琢出來的。面對這樣一件作品,即使是最挑剔的雙眼,也會浮起一絲笑意吧。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半個世紀前 兩位匠人開闢了新天地
說起的「寶物」,可能我們腦中第一閃念是遠古的王朝,浩渺的群山;白髮學究燈前的老經卷,考古隊員手中的洛陽鏟。沒錯,很多老東西都是好寶貝。不過,也有不少寶貝,是這些年才造出來的。雖由人作,宛自天成。凝聚了作者真情、真心、真功夫的作品,無論誕生於何時,總有傳世的價值。
《龍蝦蟹簍》是經典的傳統樣式潮州金漆木雕的「蝦蟹簍」形式。蟹簍外壁,一群肥碩的蝦蟹攀援其上,簍裡還有不少不安分的,好像要努力爬出來。這件作品通高約兩米,刻了數十隻螃蟹和龍蝦,還有海草、小魚等配飾。靠近觀看,蝦蟹的觸鬚、尖足,背殼的起伏和表面的顆粒狀突起,都被精巧地刻畫。大木料被依紋路和原始形態,鏤空成錯綜複雜的立體網狀,好像能感覺到微小的震顫。那是蝦蟹爬過竹篾的動靜嗎?
「蝦蟹簍」這個主題,在潮州金漆木雕中很常見,現在大家也比較熟悉。它是怎樣起源的呢?曾任廣州美院美術陳列館館長、《潮州木雕藝術》一書作者曾慶釗曾撰文指出:相傳,清末,有「木雕狀元」美譽的潮州木雕藝人黃開賢,在潮州市南堤外青龍古廟大廳的橫木載上雕刻了一件半通雕形式的多層鏤通「蟹簍」。20世紀50年代初,潮州木雕藝人張鑑軒及其門徒陳舜羌受這件木雕「蟹簍」啟發,在整塊樟木上運刀,以多層鏤雕技法雕製成圖,遂成可單獨置於架上作四面觀賞的多層鏤空通雕《蟹簍》。竹簍內外雕刻了10隻螃蟹四散爬行,這在當時堪稱是潮州木雕中內容形式與雕刻技法均有突破的作品。1957年,張鑑軒、陳舜羌攜圓雕蟹簍在「世界青年聯歡節藝術博覽會」上展出,憑藉生動的造型和精細的雕刻工藝獲得銅製獎章,也令潮州木雕蜚聲海內外。
此後,《蟹簍》成為潮州木雕藝人常選取的題材,且規模愈加擴大,雕琢的海洋生物數量更多,附屬景觀更豐富,並且加上了金漆手法,更顯富麗堂皇。
變化萬端 刀刀緊湊的藝術
螃蟹、龍蝦……傳統題材一用再用,卻千變萬化,屢屢博得掌聲。這些樣式,從潮州海邊的波聲中生長出來,帶著溼漉漉的氣息,帶著生活的味道。
同樣被藝博院收藏的《富饒的南海》就是這樣一件作品。它的整體形態,採用的是壁掛樣式,現在掛在二樓馬思聰紀念館外牆璧上。2001年完成,高約3.02米。幾根蘆葦劃出優美的曲線,勾勒出海天的輪廓。海鷗在空中翱翔,海浪激起濃密的泡沫。金閃閃的海蟹、龍蝦、海魚、烏賊安排在作品周身,跳躍、卷尾、擰身、疾遊……木頭在匠人們的手下,仿佛有了靈性,變得柔軟,不是凝固了海洋生物的一個瞬間,而是打個滾,化作活物,隨波逐流,往來雜處。作品厚不過15釐米,視覺上卻給人以層層遞進,一望無盡之感,可見作者花了多少功夫來雕琢細節,才能提供如此細膩的解析度,如此大的信息量。
《潮州木雕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潮州木雕,手法精細,變化多,越多越好,在多多中,刀刀緊湊,刀刀相鄰,十分合拍。在精細中,又大多以裝飾手法出之一,大起大落。」可謂一語道出了潮州木雕審美的核心所在。潮州藝術,素以富麗著稱,格外注重細節展現和場面鋪排,用工用料毫不吝嗇。金漆木雕就是集這種審美和創作精神之大成者。
如上所言,潮州木雕之美,首在「變化」。我們仔細看藝博院的幾件藏品,發現同是海蟹或龍蝦,姿態、體形、動作都各不相同;身體構造在秉承物種自然形態的同時,也各有微妙的小處理。總之是一眼望去只只相似,仔細端詳個個不同。這不單純是運用刀法的技巧問題,也是多年海邊生活經驗作用於創作情境的結果。
當然,對於藝術作品而言,技術性的東西,是承載藝術表現和外延空間的根基所在。從大的方面,潮州木雕的雕刻方法可以分為浮雕、沉雕、圓雕、通雕、混合雕等幾種。根據不同的題材要求和表現需要,靈活採用不同的雕刻手法,才能達到使作品主次分明、疏密合理、層次高低處理適度的效果。
潮州木雕的表現題材十分廣泛,人物、山水、花鳥蟲魚、嶺南佳果、戲劇故事,都可在匠人們的筆下,一一得以呈現。行家指出,如何在雕刻中做到實實相生、虛實相應、點劃到位、精雕細琢的物象效果,考的是匠人多年練就的手中功夫,也考驗匠人創作時的靈感閃現。無疑,蝦蟹簍便是靈光閃現的創新產物。
追求「化樸為華」
源自就地取材的鄉土傳統
據說潮州木雕有文字記載及實物憑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發展到明清,技藝達到巔峰。今天在博物館和收藏界登堂入室的它們,於潮汕人而言,在早年,不過是尋常的日常裝飾,廣泛使用於建築物和家具上。所採用的材料,建築多用杉木,家具多用樟木,較少使用寸縷千金的名貴木材。但飾以髹漆貼金的手法,又令它帶有其他工藝品類少見的富貴奢華。有些人評價它是「化樸為華的藝術」,評價非常到位。
毋庸諱言,潮州木雕在明清時期的繁榮發展,不僅和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也和明清潮汕地區繁榮的商品經濟導致的旺盛需求有關。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特別是居住環境由傳統民居變為當代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潮州木雕的使用功能在削弱,從「功能載體」逐漸向純粹的「裝飾用途」轉變。當代潮州木雕的創作,更多地成為匠人們展現個人技術水平和藝術追求的創作。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潮州市的李得濃、陳培臣成為潮州木雕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傳承人名單。
當下隨著現代美術教育體系的推廣普及,不少傳統工藝品類的設計與創作體現出趨同化的傾向,傳統手法、風味有褪色的隱憂。但在潮州金漆木雕那裡,我們仍看到的是地道的本土風味。業內人士評價,要完成一件優秀的金漆木雕,從選料開始便要認真下功夫。金漆木雕所用漆料多為植物性生漆,加工前需要精心過濾,保持漆液的純淨;製作熟漆時要在生漆中加入適量桐油,在陽光照射下不停攪拌,使之充分氧化聚合和蒸發水分。製作木雕需要的其他顏料也很多,包括正銀硃、黃漂、紅丹、烏煙、銅綠、砂綠、孔雀藍、酞酯藍、石黃、藤黃等。畫稿、打坯後,才能進行雕刻、髹漆、貼金等後續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