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只會好好的愛你一個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據放射性碳元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元前6000年。出土文物為木石複合工具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證據《周易·繫辭下》記載遠古「劍木為舟,剡木為楫」,「斷木為杵」以及「弦木為弧,木為矢,弦矢之利以威天下」。而《韓非子五篇》所謂「構木為巢」,則反映了木結構建築的出現。不過,由於木質構件易腐朽,存留年代受很大限制,現已很難直接看到幾萬年前有關的實物遺存。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使我們對遠古時代的木作技術有了比較真切的認識。除木製耜鏟、杵、矛、刀、槳、槌紡輪等工具外,還發現了不少安裝多種工具的木質把柄。至今在寧紹平原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49處其中以姚江兩岸最為密集,共有31處。由於歷史久遠,殘存至今未完全腐爛的木質構件有300件以上,大多出土於第四文化層。這說明當時木質構件已被廣泛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各方面,木器製作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出土的圓木棍、尖頭小棒等殘跡,多用作農具(骨耜、骨鐮等)和木柄斧、木柄斤、木柄鑿的手柄,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產工具該遺址出土骨質構件有3000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產工具,按使用功能分為木柄骨耜、木桿骨箭頭、木柄骨鑿、木柄骨錐、木柄骨鐮等,以木柄骨耜最具特色。遺址出土的(木柄)骨耜是一種很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工具,有170件之多,與數量巨大的稻穀堆積物相對應。這說明河姆渡農業已從採集進入到耒耜耕作的生產階段。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石器數量和種類都不算豐富,共出土874件。按功能分,主要有木柄斧、木柄斤、木柄鑿三種,器形較小,磨製不精,尚留有不少打擊和琢制的痕跡。大多屬於砍伐樹木和加工木構件的工具,但並非主要農具。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許多建築木構件上還可看到榫卯結構,尤其是燕尾榫、帶孔榫和企口板的發明和使用,標誌著當時木作技術的成就。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漆碗,用整段木頭鏤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稜形,斂口,扁鼓腹,矮圈足。
漆碗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斑駁的紅色塗料經鑑定為有機漆,這為中國的髹漆工藝找到了源頭。火·木·石—從猿人到現代人的演化討論遠古工具史,不能不注意「火」這個至關重要的技術因素。無論黑猩猩、南方古猿或能人,都不會使用火。用火與造火技術,是人類第一項重大發明。用火離不開燃料木。儘管在非洲和歐洲的一些地點曾報導過原始人用火的遺蹟,但多不能十分肯定。
例如,在肯亞切索萬加地區早更新世地層中,就發現了40多塊與石製品、化石共存的燒土塊,經鉀氬法測定年齡為距今約147萬年±7萬年左右。又據報導,南非也曾發現距今一百多萬年前燃火的木炭痕跡。在距今180萬年的西侯度舊石器地點,曾發現燒過的骨頭。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化石地點和距今一百萬年左右的藍田猿人化石地點,也曾發現過一些炭屑。對於上述發現,有學者認為這是人類用火的遺蹟;也有學者認為這些被火燃燒過的物質,多發現在搬運埋藏類型的地層中,因而不能排除是自然火燃燒結果的可能性。
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猿人遺址中發現黑灰土和顏色呈黑灰淺藍的骨片,經化學分析證明是火燒的結果。以後在文化堆積中多層次中均發現大量的用火遺蹟。這些成堆分布的灰燼無疑是火堆的遺蹟,灰燼中的黑色物質經化驗是草木灰素。所有的灰燼中均包含有數量很多的燒骨燒石、燒土、燒過的樸樹籽等燒烤熟食後的剩餘物和木炭等。燒過的地面或土塊,土質變硬,土色變成紅色或紅褐色。
參考資料
·《周易·繫辭下》
·《韓非子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