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很少看電視,但仍然覺得中央電視臺的《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這樣的節目很有趣,大概個人喜歡這些傳統文學吧。實際上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很多都沒聽過,甚至有些讀音都沒聽懂,但自己沒有文化,也不會被排斥,沒有鄙視鏈,挺好的。
看看一些下苦功的人,顯示自己博學多才,很佩服,畢竟中國文化中的文化人是稀缺群體,能夠受到尊重,而且沒有距離感,還挺不錯的。
現在做得最好的,還是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吧,畢竟全國最好的資源都集中在這裡了。事實上,對我這樣的觀眾來說,你只要內容充實而有意義,並能使我這個文化程度不高的一周的人受益,那麼我自然喜歡。
詩會基本上滿足了我的需求,而經典詠流傳則讓更多人愛上詩歌,雖然古詩也有唱,也有唱的方式,但到了今天,我們都是背誦詩文,讀詩文,要說詩文,沒有曲調了。本節目的最佳之處,是讓我們能以優美的旋律與古詩詞相結合,重新進入傳統文化的領域。
多年來,這個節目湧現了大量的改編作品,可以說是再一次創造了經典。
不久前,我看到久違的譚詠麟來到這個舞臺,表演蘇東坡的《定風波》,國語歌曲配他用粵語唱蘇軾的詞,那種感覺好極了。自稱永遠是25歲的譚校長,已經是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了,但這位藝術家的人生真的很漫長,我真的看不出他有一絲老態,而且唱功也很好,最重要的是他的經驗和對作品的理解,這首歌很適合。
蘇軾詞風豪邁灑脫,經歷百轉千回仍可揮灑,而在娛樂圈看盡繁華的譚詠麟更成了蘇軾的代言人,為他唱出了自己對生活的態度。無怪乎有幾位評論嘉賓發自內心地說得好,這一次,我個人感覺一點都不像是在誇獎別人,是在真正地被折服。
當蘇軾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時,他的人生是不如意的,這個詞作於蘇軾黃州貶後三春。其在荒野途中偶然遇到風雨這一生活小事,於樸素中見深意,於平凡中見奇境,展現了曠達超脫的胸懷,寄寓了超俗的人生理想。
"別聽穿林打葉聲,何必吟嘯而徐行。
棍子輕勝馬,誰怕?有煙雨任平生。
一輪明媚的春風吹醒了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逢。這段文字前有蘇軾的序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上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驚,餘獨不見。
已經遂晴了,所以用這個詞。
生活中最瀟灑的態度,就是在所有人都沮喪失意的時候,你還可以獨自一人笑出來,而且還可以感染別人,這種能耐,是一般人所無法具備的。從古至今,沽酒的人都覺得四川人蘇軾做到了,這位千年前的四川人,不僅創造了能與其他學派相抗衡的蜀學,而且在豪放與婉約之間遊刃有餘。
不僅是宋朝,在我看來,他也是我們四川這千年來最瀟灑的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比他更瀟灑的。
但這種自我嘲諷卻透露出一種生活的自信與豁達,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要比蘇軾差得遠,但這種模範精神,卻常常激勵著我,挺好的。
但在唐宋八家、宋四家,不能說他是第一,但瀟灑的人一定是第一。
詩、歌、賦是他抒發感情的手段,畫畫、書法也是他才情的表現,而偏愛美食,一直是四川人的天性,作為老行家,蘇軾不但愛吃,而且會做菜,東坡肉就是從他那裡來的,至今也是名菜。豁達之人,必然是個重情重義的人,雖然宋朝有許多像陸遊這樣的有骨氣、有憂國憂民的人,但在情義方面,蘇軾還是略勝於陸遊。哀悼亡妻的十年,生死兩茫茫,讓多少人為之落淚,他雖不是自始至終,但用情至深,這比某些扭曲的偽文人真渣男恐怕要好得多。
今日之人,今日之人,今日之事,人人都有不同的選擇,但我願意以蘇軾為榜樣,即使不能做到,也時時提醒自己——遇事不必憂愁沮喪,任一支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