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學防災體系,降低地震次生災害風險
——紀念裡斯本地震265周年
葡萄牙處於歐亞地震帶,歷史上地震頻繁。該國首都裡斯本,座落在發源於西班牙中部的河流特茹(Tejo)河的入海口,整個城市依山傍水,部分城區地勢陡峭。然而,特茹河的下遊河道與地質斷裂帶重合,發生過多次地震。
1755年11月1日,正值傳統的宗教節日萬聖節,裡斯本全城居民走上街道,進入教堂,共度節日。當地時間上午9時40分,距裡斯本東南方向200千米左右的大西洋發生了一次巨大的地震。據相關記載考證,震級達到矩震級8.5-9級,震源就在板塊邊界的俯衝帶上。強烈的震動持續了3分半至6分鐘,整個城市房倒屋塌,裡斯本中心地面開裂了5米,形成巨大裂縫。倖存者紛紛逃往碼頭上的開闊地躲避,但他們看到的是海水退去後裸露的海床,海底掉落的貨物和船體殘骸歷歷在目。他們不知道,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
發生在海中的巨大地震引起了海嘯,在地震發生40分鐘後,巨大的海浪洶湧而至,瞬間吞沒了港口和鬧市區,並順特茹河逆勢而上,橫掃兩岸。發生海嘯時有人飛身上馬,奔向高處,以免被巨浪捲走,但等待他們的卻是無情的火海。
地震後,裡斯本全城多處發生火災,最終釀成遍布全城的大火,整整持續了5天。這次地震使裡斯本85%的建築被毀,其中包括皇宮、圖書館和哥德式建築早期的代表作,少數幾個在地震中倖存的建築,也毀於隨之而來的大火。6個月之前剛剛建成的歌劇院被燒為平地。當時最大的醫院—皇家萬聖醫院也被大火吞噬,數百名病人被活活燒死。
在地震、海嘯和火災的共同打擊下,僅裡斯本就有7萬餘人死亡。毗鄰的西班牙、摩洛哥同樣也受到了地震和海嘯的侵襲,死亡人數不可計數。
//////////
地震次生災害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海嘯、水災、火災等。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常會伴隨著一系列的次生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甚至造成比地震本身帶來的直接災害更大的損失和人員傷亡,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8.3級地震,震後東京和橫濱市區內有400多處起火,引發大面積火災,橫濱市幾乎全部被燒光,東京2/3的城區化為灰燼。地震造成10萬人死亡,其中90%死於火災,在被毀壞的70萬棟房屋中,有近50萬棟是被大火燒毀的。
1964年日本新瀉地震,位於新瀉市區的油罐破壞和電力故障導致罐區起火,引起鄰近工廠爆炸,火勢蔓延,大面積地區被燒成廢墟,致使500多人死亡,80座油罐燒毀,75%的煤氣管道和11座變電站被破壞。
2004年發生在印尼的大地震引發了印度洋海嘯,其破壞範圍幾乎波及整個東南亞,造成近30萬人死亡。
//////////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災害嚴重,特別是發生在西南地區的重大地震,極易引發高山峽谷地區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2008年汶川地震引發了嚴重的巖石崩塌、滑坡等地震次生災害,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所幸指揮得當,處置及時,沒有造成重大次生水災。
地震災害風險不僅與地震本身有關,而且與人文和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暴露度關係更加密切,呈現從直接災害向次生災害、衍生災害等多風險演化的新趨勢,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和建設工程破壞外,還很有可能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口和經濟的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城市和工程系統更加易損,地震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風險不斷增加,災害鏈條不斷延伸,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形勢更加嚴峻和艱難,地震災害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威脅與影響更加深重。因此,我們在開展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作時,必須充分考慮到次生災害風險的因素,著力構建協同配合、高效科學的工作體系,努力把地震災害風險和損失降至最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地震安全服務。
來源:震知卓見(ID:dizhen_sd)
【來源:四川省地震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