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下面這兩種人你是不是很熟悉:
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有兩個方案一直沒有決定,一個是去爬山,一個是去遊樂園,後來大家舉手表決還是去遊樂園更有意思。
結果,到了遊樂園發現,有幾個大的項目因為天氣和施工的原因沒法玩,這時候就有人站出來趾高氣昂的說,看,還不如聽我的話,去爬山呢!
是不是對這種馬後炮的人很生氣?!
和同事一起做一個項目,每當你們做成功有很好的效果時,他總會說,看,聽我的沒錯吧,我早就知道這樣做是會成功的;
但如果你告訴他一個失敗的消息時,他也會第一時間站出來看,我早就告訴過你這件事這麼做沒有好結果的吧。緊隨其後就是各種指責和嘲諷!
是不是對這種事後諸葛亮的人很厭煩?!
今天檸檬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個話題:後視偏見。
什麼叫後視偏見呢?
是指事情發生了以後,無論到底之前有沒有進行過預測,都會覺得自己早就知道了的一種偏見,有些人甚至會因此而扭曲記憶,比如認為事情發生之前他就是那麼想的,俗稱「馬後炮」、「事後諸葛亮」。
就好比我們做試卷有一題答案在B和D之間猶豫不決,躊躇了很久選擇了B,結果答案出來後發現D是正確答案,是不是總會懊悔的說一聲,我就知道D是正確答案,我當時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好了!
可惜的是,每一次考試我們都是這麼跟自己說的,然而每一次的結果都會「循環再循環」。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後視偏見這種現象呢?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奚愷元教授在《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提及了兩點:
第一,有後視偏見的人總在事情發生以後覺得自己當時的預測就是對的。所以,他們在生活中也難從以往的失敗經驗中學習真正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那麼對應的話,很容易在失敗之後指責別人「你不遵照我的意見就是這種後果」;
或者對自己不斷的懊悔「早知道我就選另一個了吧」「早知道那是不對的我還堅持幹嘛」這種只有抱怨而沒有認清事件發生的真正本質原因和解決方式。
第二,有後視偏見的人在時候總覺得自己是完全有這個能力預測事情的發生的,所以,他們更難用公平的眼光去評價他人。
細想這些人,是不是人際關係到後期都是很差的呢,明明是大家一起做的決定,但最後他沒錯,錯的是其他人,這是典型的推脫責任的一種說辭。
長此以往,大家就不願意和這種人接觸了。都是負能量,何談發展呢?
最後,檸檬和大家談論一下如何處理後視偏見這種行為呢?
簡單來說就是,每當你遇到重要的事情,在還不知道事情結果的時候,就把你對事情結果的預測寫下來,還要寫下你之所以這麼預測的理由。
那之所以一定要把你的預測寫下來是因為在事情發生以後,你的記憶會欺騙你,只想得起來那些與事情的結果相符合的證據,自從忽略不符合的部分。
而把當時的預測記錄下來就可以在事後看看自己預測得到底準不準。
其實,人的第六感不得不說有時候確實能給你帶來一些好的結果,但如果把結果全部都歸咎為你曾經的預測,那就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
就好比有後視偏見的領導把好的結果歸功於預測成功,你們該成功的,我沒必要獎勵你們;把壞的結果也歸咎與你們沒有聽我的預測,你們失敗是你們自己的原因,我甚至要批評你們。
如此下去,員工的積極性在哪裡呢?
相反,一個好的領導需要的是利用機制去監督和控制過程,抓住事件成功的因素和失敗的矛盾點藉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才是發展一個團隊的能力和耐性最好的方式。
大家聽到這裡,如果在以後的生活中再遇到這種「要是」「早知道」的情況,不妨停下抱怨和懊悔的腳步,把此時此刻沒有達到你目標的失誤原因單獨列出來,把另一種有可能會成功的因素也單獨列出來,看看是不是真的另外一種選擇就是正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