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面相是否真得靠譜?
為此,我們先用「AI」給「時運不濟」的吳秀波算了一掛。
咦……現年剛滿 50 歲的吳秀波似乎「自身成就已達到人生的巔峰!」然後呢?
這就跟談起「中國心理應激微反應測試研究第一人」姜振宇時一樣眾人滿臉的尷尬。
往往我們還會陷入某些江湖騙子的圈套,讓他們輕易收取了我們的「智商稅」。
不能因為跟我們悠久的文化相關,從而將其「造神化」,更不可走向偽科學的一面。
前不久,一款名為「面相研究院」的小程序刷屏了微信朋友圈,各大媒體營銷號、門戶網站,以及微信、知乎、簡書,甚至技術開發社區等平臺都可見這款小程序的營銷軟廣。
通過測試發現,已有前後 19 萬名網友獲取了價值 19.8 元(原價 39.8 元)的事業運、情感詳解的付費板塊。當然,這還不包括價值 70 元的 2019 年黃道吉日書冊、299 元/單次(原先為 499 元)的「資深大師在線私人看相」服務……
很多情況下,稍微信運勢的人找「大師看相」時,都是根據自身條件(資金狀況)給予相應的「酬勞」,而今,當看相套上人工智慧的高帽後,竟然變成了高大上的規模化產業。
一時間,類似的「面相研究院」小程序湧現不少,真真假假。
營銷套路深
經過一番嘗試後,筆者發現這款小程序套路滿滿的營銷手段:
保存海報可分享到朋友圈
邀請 3 個好友解鎖流年運勢
付費 2 元則可解鎖五官(讓筆者破費了~)
邀請大師入駐,擴大生態圈
推廣渠道招募計劃
「人工智慧測面相準確率95%!」
正如宣傳頁面中所指的,這款利用「人工智慧測面相準確率達95%」,那麼這究竟何來 95% 的準確率?我們也未找到得出 95% 準確率的依據。
那麼,究竟是面相測試準確率為 95%,還是符合心理預期的 95%?
或許從測試用戶的回答略見一二:
為此,筆者聯繫了「面向研究院」的相關負責人,對此問題進行了詢問:
根據截圖中「根據用戶付款和轉發等操作」、「用戶有意願解鎖和轉發說明認可產品」的回答來看,該款產品所謂人工智慧測面相準確率達 95% 的結果,既非結合了人工測算後的結果,也非本身算法模型的測試結果。
用戶測試後要麼是轉發到朋友圈才能看到結果,要麼通過付費解鎖查看高級功能,從而得到相應的統計結果。換言之,這並不一定等價於產品的認可度,更像是一種典型的營銷手段。
雷鋒網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小程序「面相研究院」運用的所謂AI看相技術,我們無法印證,但文案反覆強調的「運用高科技」至少唬到了不少人。即使所有人都認為看相、算命是迷信,但仍有很多人願意相信這樣的心理投射,甚至為之付費。「面相研究院」恰恰運用了這種心理。為了擴大影響範圍、調動付費意願,更是用上了代理分銷的玩法。通過一級級的分銷體系,讓成千上萬的羊毛黨,甚至是普通用戶為其「打工」、背書,把小程序擴散到。
AI+面相,可信度又有多高?
根據維基百科信息,「面相/相面術」在英文中對應的詞應為face reading/ Physiognomy,具體指通過對人的外在尤其是人臉評估人的性格或人格的做法。同樣,這個詞也可指一個人 、物體、地形的一般外觀,而不涉及其內在特徵。
這種研究的可信度在不同時期並不相同,如今,「傳統意義上的」面相更被視作是一種偽科學。
儘管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對人臉識別研究的崛起重燃了不少人對此事的興趣,但卻沒有清晰的證據表明面相學是真得有用。甚至還有諸多學者探討過「面相學是否是一門偽科學」的問題。
對此,AI科技大本營特別諮詢了格靈深瞳首席科學家張德兵,他表示:
我認為這就是個大騙子,掛著科技的幌子,利用公眾的迷信心理,招搖撞騙賺快錢。
我不知道有任何科學的實驗證明從面相可以預測人的性格、命運和財運。一個有志向想提高自己的算法工程師不應該浪費時間做這樣的事情。
這也不應該成為一種合理的商業行為,如果是免費的娛樂行為還好,否則就應該被取締了……也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不過,人臉識別技術正不可阻擋地走向娛樂化,像活躍在微信小程序裡的 AI 面相識別並不是個例。近幾年,很多利用人臉(如面相識別、微表情識別、情緒識別等)應用於醫療疾病診斷、預測犯罪等,也引起了圈內不小的爭議。
例如,2016 年年底,上海交通大學的兩位研究者公布了一項研究「利用臉部照片自動推斷犯罪性」,利用基於有監督的機器學習,根據人的臉部特徵預測一個人是否有犯罪傾向,「準確率接近90%」。對此,包括谷歌研究員在內對此提出了反駁。
對此,張德兵表示,
人臉預測犯罪我認為也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人臉預測某些醫療疾病我認為是可以的,雖然做不到100%準確,但是可以幫助預警,然後再進行後續更準確的專業檢查。
人臉預測犯罪有另外一個渠道可以做。但不是基於面相的(因為「人不可貌相」),而是基於人的軌跡,比如是不是有一些奇怪的行蹤等等,這樣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好事者眾亦
值得一提的是,在 「AI 面相」小程序火爆後不久,一位名為「業餘草」的作者嘗試從技術的角度還原該款小程序的實現原理和過程,並給出了代碼,截圖如下:
作者表示,
可以「給每個位置標記上坐標。用代碼獲取五官之大小,形狀,分暗等圖像空間。
說白了,就是通過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給你畫像。最後給你的畫像打分。」
再回到本文中提到的「面相研究院」,根據企查查上公開的數據顯示,由「杭州算術科技有限公司」出品。該公司於 2015 年 1 月成立,第一股權人為劉德剛。以上信息同樣可以在Boss直聘上得到證實。只是從成立之初,這家不足 20 人的公司一直經歷著股權相關人員、業務經營範圍的變更。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成立了已有四年之久的公司,同樣還在招聘相應的算法工程師。
並且,還即將內測「 AI 看手相」……
一個是經驗之談,一個科學技術,其實不只是「面相研究院」,還有很多類似的產品也宣稱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測試面相,並以微信小程序、朋友圈分享的方式廣泛傳播,你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