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認識十二生肖時對於龍這個屬相併沒有覺得奇怪,反而覺得屬龍很酷。但是越長大就越覺得奇怪,十二生肖中其他屬相都存在在現實中,只有龍存在於想像中。於是我就開始尋找答案。
大自然中的動物遠遠不止十二種,不存在天生就與十二地支對應的情況,那麼人們是如何選出這十二種動物的呢。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追根溯源,尋找十二生肖形成的過程。從而解開龍這個未解之謎。
很多人認為東漢王衝的《論衡》是最早記錄十二生肖的文獻,其中《論衡·物勢》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巳,蛇也。申,猴也。」只有十一種正是缺少了龍。而在《論衡·言毒》中記載:「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這樣十二生肖就齊了。
但是在一番查找後我們發現了比《論衡》更早的十二生肖的記載,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出土,睡虎地11號墓地當時出土1200支竹簡,裡面有兩種《日書》。
其中甲種《盜者》篇也就是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戰國—秦)中記載的十二生肖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巳蟲、午鹿、未馬、申環、酉水、戌羊、亥豕。
其中乙種《盜者》篇也就是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戰國—秦)中記載的十二生肖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蟲、巳雞、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犬、亥豕。
而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隨州市考古隊整理的《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西漢)中也記載了十二生肖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蟲、巳蟲、午鹿、未馬、申玉石、酉水、戌老火、亥豕。
在這些記載中中,鼠、牛、羊、豕和我們所了解的屬相一致。酉水,申玉石,戌老火,就讓人難以理解。人們嘗試用通假來解釋,如睡虎地秦簡中,「環,讀為猨,即猿字」,「水,以音近讀為雉。雉,野雞。」但是孔家坡漢簡中的「玉石」無論如何也無法與猿猴聯繫上。兩地的秦簡中都有「申,石也」作為印證應該不是記載錯誤。
我們從《國語·魯語下》找到一個故事或許能解釋,這個故事記載了季桓子穿井而獲狗。孔子聽說後,說道:「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傳說中的夔,只有一條腿,南方叫山魈,人面猴身。所以,「玉石」可能是人面猴身的夔,後來才演變成猴。而「老火」則可能是所謂的「土之怪羵羊」。另外,在孔家坡漢簡和睡虎地秦簡中,午時對應的都是鹿,卻不是現在的馬,「指鹿為馬」的成語或許與之有關。
同時我們發現與辰對應不是龍而是蟲,那麼這能說明是後人改成屬龍嗎,其實是屬蟲嗎,我覺得不然,可能古人世界觀中的蟲就是龍。原因有二。
一、古人理解的蟲不是現在的昆蟲,而是含人在內的所有動物,《大戴禮記》記載,古人把所有動物分為「蠃鱗毛羽昆」五類,合成「五蟲」:禽類稱為「羽蟲」,以鳳凰為首領;走獸類稱為「毛蟲」,以麒麟為首領;帶有甲殼的蟲類和水族等稱為「昆蟲」(後多稱介蟲、甲蟲),以靈龜為首領;魚類及蜥蜴、蛇等具鱗的動物,還包括有翅的昆蟲等被稱為「鱗蟲」,以蛟龍為首領;人類、蚯蚓、青蛙等裸露無毛無鱗的生物被稱為「蠃蟲」或「倮蟲」,以聖人為首領。
二、許多少數民族也有十二生肖,而在少數民族的十二生肖中:魚、穿山甲、蛇代替了龍的位置,回過頭來看「鱗蟲」的定義:魚類及蜥蜴、蛇等具鱗的動物,還包括有翅的昆蟲等被稱為「鱗蟲」,以蛟龍為首領;所以在秦簡中的蟲應該指的就是鱗蟲,而鱗蟲最具代表性的無疑就是蛟龍。這也就間接證明了龍這種生物是存在著原型的。而十二生肖中的龍就是指「鱗蟲」屬。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請關注我,萬分感謝,關注破50我就出一期龍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