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學生碰上了我,說,我們那兒有個中醫大夫,對「五行」特別了解,在他的診所裡,布置著五行。診所的東牆,掛著一塊紅木家具的桌子腿,說這代表「東方木」;西牆掛著一個破鐘的殘片,說這代表「西方金」;他的診所南牆那兒,生著個火爐子,說這代表「南方火」;靠北牆那兒,放著個大花缸,裡面放著水,說這代表「北方水」;那個地面中間,有一塊地方,沒有放地板磚,露著一片黃土,說這是「中央土」。我說,這個中醫大夫,就這樣理解五行啊?學生說,老師,那怎麼理解啊?
民間很多人對「五行」真的有許多誤解。張仲景用「五行生剋」的理論,通過脈象和病徵的關係,來判斷病徵的預後;用五行生剋的思想,來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他曾經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醫生要是診斷出病人患的是肝病的話,那他就該知道,肝病容易影響消化系統,容易影響脾胃,醫生要先把病人的脾胃給調補好了,肝病就不容易犯脾胃了,這個病就容易好。這就是運用了五行理論。
五行大家都知道,是「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是指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的五種東西呢,還是另有所指?古人說得很清楚,在古代,「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有兩個層次的概念,其中一個層次叫「五材」,即五種具體的材料,所以往牆上掛桌子腿的那位醫生,他掛的是「五材」,不是中醫學中的「五行」。
那麼中醫學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麼?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集》裡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敷布了氣的五種不同的運動方式,才使萬事萬物有了生長化收藏的生命節律。「人稟五常」,這個五常也是五行,人體稟受了五種常規的氣的運動方式,才有了以五臟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統。因此「五行」指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自然界的氣的五種運動方式。
2
實際上五行分類,仍然是按照「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原則來進行的。仰觀天文,北鬥七星的鬥柄指東,俯察地理,地面為春,氣候是春風和暖氣的運動特徵,是展放,於是就把東方、春季、風、生……聯繫在一些。
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動植物所表現的生長特性,也會不一樣。古人運用氣的不同運動方式,來解釋季節對於生命體的影響,這也就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之一——五行學說。比如在夏季,是以氣的上升運動為主導,支配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用什麼樣的字代表氣的上升運動啊?古人用了個「火」字。另外,除了四季所對應的「行」外,「土」是代表氣的相對平穩的運動。於是,就由原始的四行變成了五行。「五行」就是指不同季節氣的不同運動方式。
有了五行之後,古人還考慮到這五行之間的關係,因此就引入了生和克的概念。春季之後是夏季,春季氣的展放運動為夏季氣的上升運動提供了前提,創造了條件,這就叫「木生火」。
五行的相生,是按照季節的次序相生的,生得過頭就不行了,所以要引進五行的相剋。如果春季植物長得太瘋了,它消耗的營養就過多了,到了夏季就不能很好地生長,所以必須要制約。春季展放過度靠什麼來制約呢?靠秋季的金氣運動不展放過度,這樣才能保持平穩。這就叫「金克木」。這只是從五材的角度,來談五行的相剋。
像這樣,五行有相生,就不至於導致某種氣的運動不足。五行有相剋,就不至於導致某種氣的運動太過。這樣生克制化,五行之氣,由展放到上升,由平穩到內收,由內收到下降,由下降到第二年的展放,保持了年復一年五行之氣的交替運動,從而達到平衡、穩定、協調。經過幾十億年的氤氳演化,大自然演化出了萬紫千紅、千姿百態的生命世界。所以生命的世界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
五行學說是揭示大自然氣的運動方式及其變化規律的學說,是溝通人類與萬物、天地之間關係的紐帶,也可以看成是大自然這一生命的搖籃所賦予人類和萬物的「遺傳密碼」之一。因此,漢代醫學家張仲景才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天」就是大自然,敷布了春季氣的展放,夏季氣的上升,長夏氣的平穩,秋季氣的內收,冬季氣的潛降。大自然敷布了氣的五種運動方式,才使萬事萬物有了生長化收藏的生命節律,才使人有了五臟系統。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體化育了肝心脾肺腎五臟,而五臟又分別配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等五腑,還分別配合筋、脈、肉、皮毛、骨這五體:
木:肝-膽-筋;火:心-小腸-脈;土:脾-胃-肉;金:肺-大腸-皮毛;水:腎-膀胱-骨,在這個配屬過程中,腎配著骨,那麼腎和骨骼有什麼關係呢?中醫認為,腎是藏精的,精是生髓的,髓是養骨的,所以患先天性腎病的孩子,大多骨骼先天發育不良。有一個老同志,有一次給我打電話說,郝老師,我腳骨折了,打上石膏之後,固定了四十多天了,到醫院一透視,結果原封沒動地沒有長。我說,你吃一點補腎的藥。他吃了兩個星期,一透視,骨頭開始長了。所以中醫用補腎的藥,就可以使骨折提前癒合。這就是運用了五行的理論。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和自然是統一的,是協調的,人體各個器官也是統一的,也是協調的。所以五行學說不僅把人和自然聯繫了起來,也把臟腑、形體、官竅、情感聯繫起來了。因此,人體各個系統的氣的運動特性,也就和五行相順應。
張仲景和古代的中醫聖賢們,所採取的「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屬於綜合性的、整體性的研究方法。這一研究方法,將會對世界未來的科學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鑑。中醫學中的許多觀點,會為未來生命科學的研究,提供許多命題。
(摘自《千古中醫故事》 王立群 等 著 重慶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 定價: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