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拼版照片顯示的是:貴州省從江縣加勉鄉真由村村民蒙小江家改造前的房屋(左圖,2019年6月11日攝);蒙小江家改造後的房屋(右圖,2019年10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新華社貴陽1月21日電 題:歷史性告別「人畜混居」 貴州7萬餘戶山民「新家」迎新年
新華社記者段羨菊、羅羽
農曆新年腳步越來越近,對於貴州崇山峻岭裡的7.12萬戶村民而言,這個新年不同尋常。徹底告別千百年來「人畜混居」歷史傳統的他們,將在改造後的「新家」喜迎新年。
49歲的王老長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計劃鄉九秋村的一位苗族村民。過去,他跟自家的牲畜「混居」在一起。他和家人在木質老屋的二樓居住,一樓則用作豬圈、牛圈和禽舍,上下樓之間從內部以樓梯連接貫通,這樣的生活方式被稱作「人畜混居」。
記者到達剛剛實施完整治的王老長家,他正往一樓搬運新買的大衣櫃,採購年貨張羅過春節。原本圈養牲畜的一樓,現在可以居家會客,四周透風的木板牆被磚牆取代,配套修建了廚房和衛生間。「改造以後,整個家乾淨清爽多了,我們從二樓搬下一樓來生火做飯過日子。」王老長說。
王老長所屬的計劃鄉,坐落在貴州歷史上有名的貧困山區月亮山腹地,主要居住著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人畜混居」是當地祖輩相傳的生活方式,在過去既便於村民照料牲畜,也能防止牲畜失盜。這種的居住方式在貴州不少山區長期存在。
在黔東南從江縣加勉鄉真由村,自家已完成整治的村民蒙小江感嘆:「過去一樓長期堆積糞便,碰到下雨,糞便汙水從家中流向村中街道。」11歲的女兒蒙秀蘭靦腆地說:「以前家裡臭、蚊蟲飛,我自己都不願看到老師來家訪。」
2019年7月,貴州省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發現「人畜混居」已成為困擾村民生活的一大難題,於是在全省首次部署專項整治。通過制定技術規範、提供資金支持、組織發動村民等多方舉措,涉及全省7.12萬戶、約28萬人的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
「整治也得益於脫貧攻堅工作帶來的交通變化。」從江縣住建局副局長吳義標介紹,過去月亮山地區交通不便,村民出山進山困難。如今通村路、串戶路修到了家門口,運送整治的建材方便了。
加勉鄉黨翁村69歲村民王金富家實施「人畜混居」整治,經政府評估驗收後獲得多渠道補助1.5萬元。「我自己出工出力,駐村扶貧幹部們也來搭手一起幹。」老伴潘雪榮的新年願望,除了「搬下一樓住」,還包括「年後再買幾頭豬來餵」。當地政府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引導村民將豬牛圈舍「易地」獨立修建或集中修建,解決了村民的養殖難題。
「現在社會治安好了,豬牛不在身邊,『分家』餵養也不怕了。」潘雪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