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蔣惠慶 記者 邊浩玥
近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文化大觀》編輯部承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大家演(講)」終評活動結束。在12部金獎作品中,無棣縣80後小夥劉鵬飛執導的微視頻《邯鄲學步》榜上有名,填補了無棣縣的空白,其個人也榮獲「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
劉鵬飛出生於一個曲藝世家,爺爺曾經說過山東快書,伯父劉月明是原濰坊市歌舞團團長,國家二級演員。也許是受其爺爺跟伯父的影響,劉鵬飛從小就對曲藝情有獨鍾,從6歲起,每年的暑假都要到伯父家,跟著伯父學說相聲。由於他特別能吃苦,學起東西來有板有眼,因而進步非常迅猛,從小學到初中,他的藝術才能逐步顯現,每每都是學校文藝演出的臺柱子,還經常代表學校參加縣裡的文藝匯演。2001年,就在劉鵬飛讀高二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山東省軍區文工團面向基層選拔曲藝苗子。劉鵬飛聽到消息後,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接著報上了名,到濟南參加了考試。沒想到,憑藉他紮實的曲藝根底,一下子就打動了諸多評委,被文工團順利錄取。
「我們部隊要求是把我們每個人培養成一專多能的人才。」劉鵬飛說,在部隊裡,他學習內容主要為快板、小品、相聲表演以及各種西洋電聲樂器,參加了大大小小200多場演出,其中在長島、大珠山等海防八團的慰問演出中,劉鵬飛表演的膾炙人口的相聲、小品、表演唱等節目,深受廣大官兵的喜愛。
2004年冬,劉鵬飛退伍後進入濰坊市歌舞團,成為一名專職曲藝演員並進行深造。2006年9月,劉鵬飛以全國專業課第一的優異成績一舉考入天津工業大學藝術系話劇表演專業,師從國家一級演員、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梅花獎得主張金元先生,進行了為期四年的專業學習深造。2008年,為紀念學校成立50周年,學校專門排演了話劇《張漢文》,才藝雙全的劉鵬飛有幸被學校選中男一號角色,飾演從16至70歲的張漢文,一舉獲得成功。
2013年後來回到了家鄉,到無棣縣文化館工作,多次參與由無棣方圓藝術團承辦的魯北好聲音、方圓大舞臺等精品賽事和縣內的諸多文藝演出。2017年,由無棣縣委宣傳部選送、劉鵬飛執導的《小吳村的老班長》經過層層選拔,代表濱州參加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中國夢·黨在我心中》百姓宣講大賽,榮獲曲藝類全省一等獎的好成績,2018年,由劉鵬飛執導、無棣縣文化館選送的獨幕話劇《黃岐素問》在原省文化廳組織開展的「『蓓蕾藝術工作站』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會」優秀作品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全省最受歡迎作品獎(一等獎)。
據悉,本次獲得金獎的微視頻《邯鄲學步》於9月份開始籌劃,歷時4周時間,共9幕,時長9分29秒,全部在無棣古城拍攝,12名學生通過精彩的表演,實景再現了成語典故「邯鄲學步」故事內容。「我的目的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劉鵬飛說。
「孩子們的心靈是純潔的,就像一張白紙,就看我們如何去引導。從小寫上什麼內容有時候就能決定他們的一生。」他說,每個歷史故事背後都有深刻的寓意,當時拍攝微視頻《邯鄲學步》的起因就是想教育孩子們,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能一味地機械模仿。劉鵬飛說,把傳統文化的種子播在孩子心間,需要一遍遍地澆水、施肥,種子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近年來,無棣縣積極開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會進校園活動,為劉鵬飛搭建起一方展示才藝騰飛的舞臺。「我要趁著年輕,盡我所能,在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方面做好勤務兵和『二傳手』,讓周圍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國之精粹。」談到未來,劉鵬飛信心滿滿。